章节目录 喜遇良辰 第298节(1 / 1)

作品:《喜遇良辰

要么皇帝觉得这是小事, 要么就是不想给北方粮食,也不排除有人在其中谗言,现在皇帝如同惊弓之鸟,对各处的节度使都存着一分防备。

昭义节度使道:“我们怎么办?”

宋启正也算看了清楚,加上这些日子与镇州时常通家书,与宋羡也有过公文往来,心中拿定了主意:“人命是大事,有些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早就已经支撑不住了,再耗些日子,恐怕要伤了不少性命。”

“北方几个州、县都在急着秋收,粮食不一定够用,但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昭义节度使道:“我也是这样思量。”

宋启正道:“没开城门之前,先腾出地方安置流民,潞州不够,就往北去。让所有官吏都准备好。”

流民进来可不是打开城门那么简单,管控不当就要闹出事端。

等到都筹备好了,再让官吏引流民,将人安排的该去的地方,尤其是生了病症之人,一定要分隔开来。

面对这么多的流民,没有一些底气,绝对不敢开城门。

下了决定,宋启正和昭义节度使正要各行其是,宋启正就收来了信函。

宋启正看向昭义节度使:“我家长媳,嘉安郡主带着人来了。”

昭义节度使脸上露出了笑容,有了嘉安郡主来帮忙,他委实安心不少。

两日之后,潞州城门缓缓打开,外面的流民立即涌入城中,虽然早有准备,潞州的官员见状还是倒吸一口凉气。

如果没有事先作了一番安排,现在定是乱成一团。

进了外城之后,内城城门口就有官吏接引,将流民带去相应的流民所,生了病的立即去见郎中。

简单的一番安排之后,流民们被带去了落脚之处。

远远的就闻到一股香气,几口大锅,里面熬着热腾腾的粗粮粥,粥稠的立箸不倒,流民们看着那些饭食,周围登时一阵鸦雀无声。

“排好队来领粥,”官吏道,“每个人都有,不要争抢。”

饭食下了肚,流民神情才轻松了些,波折这么久,终于活下来了。

……

谢良辰在人群中穿梭,至少有一半人的症状可以用成药,这样一来郎中和医工就轻松了许多。

不远处传来一阵哭声,妇人抱着孩子给郎中跪下:“我就知道来潞州能有一条活路,我们没选错。”

第四百六十一章 脸上有光

衙役将地上的妇人搀扶起来。

衙役劝说道:“先给孩子治病,再做别的打算。”

谢良辰听到身边的陈玉儿叹了口气。

“阿姐,”陈玉儿道,“每次看到这些百姓,我就想起镇州遭难的情形,多亏我们有姐夫在,否则可能也是这般。”

谢良辰点点头,若非宋羡北方无法像现在一样安定,整日里战乱,想要做点什么更加不容易,也只能背井离乡。

看到黑蛋跑过来,谢良辰道:“初二、仲冬他们呢?”

“几个哥哥这就过来了,”黑蛋道,“我再过去催一催。”

流民所的病患不少,风餐露宿,受了风寒的居多,也有些病重之人有患杂疫的迹象。

谢良辰从安置病患的院子里出来,就看到陈初二、陈仲冬带着几个人等在那里。。

陈初二道:“我在安置流民的地方走了走,可以招到不少人手。”

陈仲冬也道:“纸坊、毛毡坊里有许多活计也不难,只要想学就能做得。”

既然有了眉目,谢良辰道:“过两日府衙就会与流民说起此事,你们同几个管事一起过去选人。”

战事没有那么快就平息,流民不可能全都挤在流民所,眼下最要紧的是将流民安置好。

安置流民不是每日将他们丢在流民所里,让他们领粮食度日,这样绝不是长久之计。

能以工代赈的,让流民做些活计是最好的,八州和北方各州都需要一些人手。

尤其是八州之地,因为连年的战祸,户籍数目锐减,今年春耕即便事先筹备不少,却还有不少田地没来得及耕种。

眼下虽然不能耕地了,但是还有纸坊、熟药所、织房和铁匠铺……

流民所毕竟简陋,天气越来越冷了,寻到活计的人,都会有更好的住处,冬日也就不会那么难熬。

还想要返回乡里的人,会给一些粮食,让他们路途上用处。

那些做不了活计,又因为种种缘由不能离开的人,可以暂时留在流民所。

这样一层层筛检过后,那些居心不良,或者本来就品行不端之人也更容易辨别。

……

陈老太太和高氏来的时候,已经有流民动身前往八州。

高氏坐在骡子车上,一惊一乍地与陈老太太说话:“大伯娘,咱们来晚了,您看看,已经有人动身了,怎么会这么快?到底是衙署的老爷们厉害,办起这些事雷厉风行。”

“去年村子里请先生时,我还盼着黑蛋能够做官,现在想一想还是算了吧,我家黑蛋脑袋小,办不明白这些,真的考中了做了官,天天想着安排这个、那个,还不得愁死他?总不能让他整天去找他阿姐想主意吧?”

陈老太太道:“你想的还真长远。”

高氏道:“大伯娘不是总与我说,凡事要多想想。”

陈老太太听到这话,不禁露出笑容。

高氏将毛毡拿过来盖上陈老太太的腿:“您说您,这会儿留在家里不好?非要出来,大姐劝说您也不听。”

“现在代州和村子里有绍元和阿音在,我就更不用挂念了,”陈老太太道,“趁着腿脚利落,也好多走动走动,哪一天走不动了,你便是抬我,我也不来。”

“是,”高氏笑着道,“您说的都对。”

高氏说着想起一桩事:“大伯娘,前日里我看您的账目上,画着一些从前没见过的图,那些是什么?”

“什么图?”陈老太太瞪圆眼睛,“那是我写的字。”

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太太,非说自己写的是字,问题是那些字除了老太太自己谁也不认得。

高氏道:“就您写的那个,一根棍上面长了两个树杈,那是什么字?”

陈老太太道:“那也看不出来?”

高氏摇摇头,一个圆圈那是蛋,一个卷起的尾巴那是猪,尖尖的嘴是鸡,长树杈的不知是牛还是羊,这两个牲口价钱可是差不少。

“是牛?”高氏猜测,“对不对?”

陈老太太点点头:“别说出去。”

“明白了,”高氏低声道,“您放心,除了媳妇之外,旁人决计看不懂。”

陈老太太颇为欣慰,她整日将账本给高氏看,总算是教出了半个学生,可见做先生也是不容易。

“我跟您打个商量,”高氏道,“下次将猪尾巴画长点,其实猪尾巴没那么短。”

这次陈老太太没憋住,笑出了声,

“让车夫赶快点,”陈老太太道,“良辰顾不过来,织房的人手还得你跟郑氏去选,郑氏这些日子定是累坏了,咱们早点到,也好多帮衬帮衬。”

高氏应声。

流民的安置比昭义节度使预想的还要顺利,这两天他总会将笑容挂在脸上,潞州接收流民这桩事,可以在地方志上留下一笔。

北方所有州、县难得齐心协力救济流民。

救了这么多百姓让人欣慰,后世之人看到这一段也会赞许。

他们所有官员都脸上有光。

宋羡还没被封为节度使之前,东篱先生就写信函给他,他相信东篱先生的眼光,但究竟百闻不如一见。

经过流民的事,他隐隐觉得眼前的政局,可能还要有一番大的动荡。宋羡渐渐不去遮掩锋芒,而北方的州、县皆有追随宋羡的意图。

杜家、秦家,以及与宋启正要好的崔珪,整个北方动起来,比鲁王的势头更盛,等皇帝镇压了鲁王,回过神来,就会发现已经无法制约宋羡。

更何况除了北方之外,宋羡与越州知州来往甚多,这次西边战乱,北方的货物都要往东边和南边去,借着货物往来、互动有无……

所差的或许只是时间。

到时候机会来了,一切可能都会顺理成章,最近他得寻个机会去见见东篱先生。

……

大部分流民都离开了潞州,还有几波人要往邢州去。

这次做好了,往后再有流民到也是如此安排,见到这样的结果,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郑氏和高氏也从流民中寻到了不少女眷,这些女眷愿意去镇州的织房。

“这件事了了,就好好在家歇歇,”陈老太太拉着谢良辰的手,颇为心疼,“看看,这脸又瘦了一圈。”

谢良辰靠在陈老太太肩膀上:“哪有那么多,从镇州离开之前,孙女还胖了些。”

现在父母都在身边,她可是半点烦心事也没有,这次来潞州,宋羡还思量了许久才答应,生怕路上不太平。

她跑来跑去惯了,这点路对她来说算不得什么。

可能事情都做好了,这样想着想着,就有些睁不开眼睛,好像片刻功夫就会睡过去。

第四百六十二章 有孕

马车很稳当,谢良辰原来想着在车上多与外祖母说说话,刚说完子庚与东篱先生读书的事,谢良辰就又睡着了。

高氏看着靠在车厢旁安睡的谢良辰不由地道:“还当我听到读书就发困,辰丫头也会这样,大伯母下次再说点别的。”

秋收之后,不光是陈子庚,黑蛋他们跑完这一趟也要回去读书。

刚放下农具就得拿起纸笔,镇州村中都赚了银钱,陆陆续续都请了先生先去。

从采药、熟药到如今的做线穗和粉蜡纸,衙署动辄就有文告贴出来,县里还有书阁,书阁中放着谢良辰等人画的药材图,药材图上有许多关于药材的药性,若是识字的人一看就知晓。

还有熟药所那些熟药的法子,也是挂在熟药所里,随便让人看,认得字学起来比旁人要快许多。

从前都说读书将来要做官,可是一个县里能出几个官老爷?穷苦家的孩子想都不用想,现在他们切身体会到,读书识字可不光是为了做官啊,识字的好处可多着呢,将来想要走得远,就得懂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