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喜遇良辰 第297节(1 / 1)

作品:《喜遇良辰

“我帮母亲做,”杨姝音看向谢良辰,“这里交给我们,你出去吧!去看看羡哥儿哪儿有没有旁的事。”

第四百五十九章 没救了

过年之后,陈家村还没有这样热闹过。

除了陈咏义、陈初二几个还没回镇州,村子里的其余人,都来到熟药所,大家各自从家中带端吃食,摆满了长长的桌子。

杨姝音坐在陈老太太身边,眼睛看到的地方都是欢喜。

陈老太太举起杯子:“今天阿音回来了,老太太高兴,拉着大家伙儿喝一杯。”

陈咏胜点头:“听大伯娘的。”从前以为大伯娘的一双儿女都没了,他没少从旁劝说,大伯娘就说:人都不在了,再难受我还能跟着去不成?我还得养活子庚,打听良辰的消息。

大伯娘这话说的对,如果不是一直往前看,能有今日?

杨姝音抿了一口酒,陈家村自己酿的米酒,微微有些酸,但更多的是甘甜。

陈老太太道:“米糕好吃吗?”

杨姝音点头:“好吃,还是从前那个味儿。。”

陈老太太脸上一闪笑容:“别看辰丫头的手艺好,但做米糕这些吃食,也没有我做得好吃,村子里没粮食时,孩子们全都靠我的糠皮饼才能活下来。”

杨姝音不禁一笑,在岛上的时候,每次做得太辛苦时,她都会想起母亲,母亲不管遇到什么,都是这样乐观,让身边的人也能跟着松一口气。

高氏道:“大伯娘做的是好, 不过以后我还是不想再吃糠皮饼了, 大伯娘还是做些别的吃食给我们。”

众人跟着笑。

这次回来,杨姝音发现陈家村变了个样,房屋都修葺的很好,村子里还铺了路, 无论下多大雨都不会泥泞, 村中家家户户的小仓里囤满了粮食,村民们忙忙碌碌, 熟药所堆积了不少的药材, 织房里的纺车、织机也不停歇。

杨姝音也是见到良辰之后才知晓,鲁王卖的那些货物许多都是出自陈家村。

光凭这个, 足够陈家村骄傲的。

陈老太太与宋老太太说话, 大家也都凑过来问杨姝音这些年发生的事。

大家关切杨姝音脸上的伤疤。

杨姝音道:“早就好了,就是看着吓人些。”

“不吓人,”黑蛋道,“姑姑眼睛生得好看。”

大家不禁一笑。

谢良辰发现村子里多了两个男子, 问了陈玉儿才知道, 是苗子贵带过来的,都是在外走商的。一个看中了初二的姐姐, 另一个相中了孙阿爷的孙女。

陈玉儿下个月就要与苗子贵成亲, 苗子贵就像之前与陈咏胜说好的那样, 在陈家村盖了院子, 以后就要与陈玉儿住在这里。

天色不早了, 宋羡送宋老太太回府, 回来的路上遇到了程彦昭。

程彦昭这些日子带着人四处跑, 宋羡不在北方, 他和秦茂行忙得团团转,如今可算得了机会, 前去陈家村讨口饭吃。

看到意气风发的宋羡,程彦昭心里颇不是滋味儿, 到底是同人不同命,人家一家团圆其乐融融,凭什么他就在外披星戴月的“喝风”?

程彦昭酸溜溜地道:“郡主也回来了,现在可是一家团圆了。”

宋羡没有应声。

程彦昭接着道:“你是不是觉得特别舒坦?一天就想着早些回家去?郡主的脾性是不是特别好?我都听说了, 郡主给你缝衣衫呢。”

宋羡嘴角微微扬起露出一抹笑容,岳母确实待人极好,这一点良辰随了母亲。

从前与宋羡说几百句话, 都不见他露出半点笑容,难得现在每次看到宋羡, 都觉得他眉眼中含着一抹笑意。

程彦昭咂咂嘴:“瞧瞧你现在,日子过得特别顺心吧?”

“嗯,”宋羡应了一声,看向陈彦召,“所以呢?你有没有想到什么?”

想不想也早些成个家,过上这样的日子?

“想了,”程彦昭扬声道, “我当然想了,等我见到广阳王郡主,我就将你当时让常悦半夜将她女儿抓过来做厨娘的事说了, 不但让人做面条, 还嫌弃不肯吃,多亏我将那碗面吃了, 否则多对不住人家。”

多给宋羡吹吹冷风, 免得宋羡烧得太热。

宋羡的目光顿时变得冷冽,他看着程彦昭一直不说话。

“我说的可有半句假话?”程彦昭只觉得浑身冰冷,突然想打冷战,“这么盯着我做什么?”

宋羡半晌才道:“看看你还有没有的救?”

程彦昭道:“什么意思?”

宋羡道:“没救了。”

宋羡纵马先行一步,程彦昭忙在后面追。

宋羡骑马功夫本就好,不一会就没了影子,程彦昭气喘吁吁地问身后的家将程思:“你说他那话什么意思?”

程思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我也不知晓……不过,二爷还记不记得,您曾说过,等宋节度使成亲的时候,您势必也成亲了。”

现在人家成亲了,岳母也找到了,您的亲事在哪里呢?

别过了两年,人家孩子也有了,您还是这样……

到时候,说不得老爷一怒之下,会将二爷抓到山上去剃度,干脆让二爷做了和尚。

“我这不是遇不着嘛?”程彦昭道,“我还能怎么样?陈家村的灶王爷好使,我总不能向灶王爷求个妻室。”

“而且宋羡那婚事是御赐的,皇上也没准备御赐给我一个。”

程思道:“那您之前在陈家村遇到的那位田大小姐呢?”

程彦昭眼睛一亮,不过想到田卉珍手里的鞭子,不由地打了个冷颤。

程思道:“孟大小姐呢?”

程彦昭心又是一动,不过想到孟长淑看到他的字,强忍着的笑容,他就觉得颜面尽失,再也不想与孟大小姐相见。

“都怪宋羡,”程彦昭道,“要不是他将我留在京中半个月,哪里有这种事?”

程思叹口气,他认同了宋节度使,他家二爷没救了。

陈家村渐渐安静下来,宋羡也吹了灯躺在了床上,谢良辰快要睡着了,感觉到身边一动,迷迷糊糊地靠了过去,就被宋羡顺手搂在怀里。

“早些歇着吧,”谢良辰道,“明天还有许多事。”

宋羡应声:“明日开始,我要让铁匠铺开始打造兵器了。”

谢良辰听到这话睁开眼睛。

“睡吧,”宋羡在她额头上亲了一口,“今天不闹你,有什么事明日再说。”

接下来,他就要带着北方好好做些准备,准备与皇帝争个高下。

第四百六十章 没选错

秋收季节。

如果站在镇州的一处高山往下看,就会吓一跳,田里的农物快速被收割,路上牲口车一个跟着一个。

一批人收割离开之后,换成一批小娃娃们,这些孩子捡大人们漏下的庄稼,一个个排着队,也是听号令干活。

整个镇州不分是谁的地,一起听村里、县里的安排,将所有能用的人、车、牲口、农具都用上,几天功夫就将农物和药材都收、采好了。

赵州比镇州稍慢了一两日,紧接着两州腾出的人手就去了定州、祁州。

北方的活计做好了,众人一路往南去帮忙。

往常时候,即便人手不足,秋收也就是晚上几日,可现在不一样,因为有战事,人心惶惶,能有人帮手,自然再好不过。

赵州最近的冀县,知县都前来感谢。。

这些人真是厉害,物什齐全,干活也利落,忙了一整日,歇着的时候还吃自己带的干粮。

冀县知县带着村民来送饭食,领头的孙家村里正的长子孙长兴,他收下了一些吃食,让人将答谢的银钱拿回去。

“眼下这样的时候,就是互相帮衬,千万莫要太客气了, 我们带的干粮也够。”

冀县知县再次施礼。

等到镇州的人离开了, 大家开始议论,领队的孙长兴看起来不过十六七岁的样子似的,都说镇州的人厉害,还真的是, 这么小就如此闯荡, 将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冀县知县看向县尉道:“镇州用的那些农具都是事先备好的,还有那些牲口和车……往后我们也得跟着学一学, 同样都是秋收, 在人家手里就是不一样。”

让镇州的人传授经验,他们也没有丝毫隐瞒, 还留下了几个农具的图样, 那些农具都很简单,与从前他们用的只是有很小的变化,不过用起来就顺手的多。

自从镇州纺车出名之后,不少擅长这些的工匠都前去镇州, 镇州委实留下了许多人手, 现在这些人的好处就都显出来了。

冀县知县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生出与镇州、赵州十分亲近的心思来, 往深究就是对宋节度使的感激和敬佩。

要知道他们冀州不止一次被宋节度使的人帮忙了。

鲁王和朝廷开战之后, 不少贼匪也跟着作乱, 他们不挨着边疆, 戍守的兵马不多, 立即就吃了大亏, 让山匪进村伤了人, 最后还是宋节度使施以援手, 将周围的贼匪剿了个干净。

冀县知县道:“今年要收不少的流民,流民进城需要粮食, 还可能带来时疫。我们也得仔细着些,不要总让别的州来帮忙。”

这样的时候, 谁都有一堆事要安排。

县尉应声。

其实几个州、县都商议好,但凡这时候需要帮忙,只要知会一声,尤其过些日子面对流民和时疫, 光靠一两个州、县无法做好,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渡过难关。

几乎是同时,身在潞州的宋启正更在与昭义节度使议事。

大战一开始, 鲁王就将几个州的粮食都征做了军粮,当地百姓携老扶幼地奔逃, 尤其是最近潞州、泽州、商州外都挤满了流民。

昭义节度使道:“近一些的泽州不让流民进了,因为朝廷在泽州布兵,怕鲁王的人手混入流民之中,泽州城门一关,所有人都盯着潞州了。”

宋启正道:“朝廷那边是什么意思?”

若是朝廷答应让潞州收流民,至少会调拨些粮食。

昭义节度使摇头:“我们的公文早就递过去了,一直没有答复, 皇上……现在只顾得对付鲁王。”

对付鲁王就要有足够的军需,皇上恨不得一鼓作气将鲁王拿下,调动了太多兵马, 人吃马喂一日要消耗多少?便顾不得其他了。

“不至于, ”宋启正道,“大齐建朝这些年了, 库中还是有粮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