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喜遇良辰 第136节(1 / 1)

作品:《喜遇良辰

“大娘,赚了银钱先去将牙镶上吧!”

“是啊……上次大娘去我家里说话,我家几个娃正在炕上睡觉,将大娘送走之后你们猜怎么着?我家最小的那个不知啥时候尿了炕。”

众人跟着笑,都没有丢下手里的活计。今日他们要将这片山地种的差不多,明天大部分村民就要去另一片山地上了。

镇国将军宋启正和宋家族中老太爷走到陈家村山地上时,刚好听到村民们的欢声笑语。

“宋将军来了。”

陈家村的妇人先发现了宋启正,不由地喊了一声。

山地上忙作的陈家村人纷纷向山脚下看来,所有人脸上都是熟络、亲切的笑容。

“好几天没见到将军了。”

可当他们瞧见的“宋将军”不是宋羡而是宋启正时,陈家村人的表情明显跟着一变,那亲切顿时变成了恭敬。

宋启正自然察觉了这样的变化,这就是他与宋羡在这些村民心中的不同之处。

“镇国大将军。”

陈老太太和陈咏胜被村民们簇拥着走上前行礼。

宋启正道:“我只是路过来看看,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春耕时间紧,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村民们都没有动。

宋启正道:“就跟宋羡来时一样,都去吧!”

陈咏胜转身示意村民们离开,大家这才重新走回山地中。

宋启正问道:“听说陈家村的山地不少,还要好些日子才能种完吧?”

陈咏胜回话:“这才是第一片山地,后面还有许多,今年第一次耕种,虽然有所准备,但还是生疏,明年就会好许多了。”

宋启正没有说话,不用等到明年,镇州现在的情形就足以让外面的州、县羡慕。

都是北方,从定州一路往镇州来,看到的就是两个景象。

要知道定州今年春耕与往年相比已经大大不同了,开垦了不少荒地不说,附近村子也买了农具,可不论耕种的速度和山地耕种的情形与镇州都相去甚远。

宋启正这一路思量不少,常常会想起在京中时,听到那些对宋羡质疑的话语,如果那些人来一趟镇州,就不会说陈家村是被宋羡指使的了。

真的假的一看便知。

宋家族中老太爷更为关切种植药材之事,让人扶着要去山中查看,陈老太太忙唤来高氏几个,陪着宋二老太爷向前走去。

宋启正道:“宋羡经常过来?”

“宋将军常来,”陈咏胜道,“将军看重春耕,若是在镇州,每日都要前来,还会给我们送些吃食,村里的农具和耕地的黄牛不少都是府衙的,我们与附近村子轮流用着。”

宋启正听说镇州府衙做了这样的安排,不止如此还将周围山地“赊”给了百姓,宋羡为了镇州和赵州的百姓,想得很周到。

宋启正感觉到心中的那个嫡长子的模样再次变得模糊起来,宋羡能这般对待百姓,可见并非凉薄之人,为何在他面前却是那般模样?

是不是他这个父亲对嫡长子太过苛责?

宋启正思量着,耳边传来一阵热闹的声音。

“阿姐,阿姐回来了。”

山地上几个孩子向前跑去,去迎一个纤细的身影,山地里忙碌的陈家村人不忘记嘱咐道:“快去给你们阿姐送水去。”

宋启正想起了那个曾被宋旻带去宋家,被他审问过的谢大小姐。

陈咏胜道:“是我们家辰丫头,我们第一次种植药材,什么都不懂,全要靠辰丫头拿主意。”

之前宋旻还说谢大小姐根本不懂得辨认药材,陈家村不但卖了药材,还开了熟药所,做了成药,如今又在种植药材……

那些过往只要想一想,宋启正就觉得脸上一片热辣辣的疼痛。

“镇国将军。”谢良辰上前向宋启正行礼。

宋启正颔首,少女脸上虽有疲惫之色,眼睛却依旧清亮,虽然穿着粗布的衣裙,站在那里却还是十分扎眼。

“那么多山地,都耕种起来不容易,”宋启正道,“着实辛苦。”

说到这里,宋启正顿了顿:“我听说都是你教的村民,要如何在山地种药材。”

谢良辰道:“陈家村不敢冒领功劳,是宋将军让人送来了不少有关的书籍,还请来了南方的种药的农户,大家一起商议出的结果。”

是宋羡?只靠一个陈家村自然不能做成这样的事。

宋启正来镇州之前本该让人给宋羡送封信,说明他们的来意,可他们父子之间毕竟有隔阂,有些话不好说,他这才亲自跑一趟。

以为来田间看看可能就会有个大致的思量,听谢大小姐这样说,他还是避不开要去见宋羡。

宋启正沉默片刻道:“定州的山地现在种药材,还来不来得及?”

宋启正不能确定,宋羡听到这样的话,是否愿意帮忙,与其直接问宋羡,倒不如先向眼前的少女打听打听。

谢良辰略微迟疑:“按理说来得及,不过还要看看手里的种子够不够用。”

宋启正还没说话。

谢良辰道:“衙署方才来人说,宋将军又吩咐人运了些种子来镇州,不知数目有多少……”

言下之意,就要去问宋羡了。

第二百零五章 担忧

谢良辰牵着骡车走在前面,车中放着的都是准备拿去交给其他村的农具。

明日他们要去另外的山地,暂时用不到这些东西,刚好拿给其他村子。

宋二老太爷坐在马车上向外张望,不时地问宋启正:“阿羡在镇州府衙吗?”

宋启正道:“刚使人去问,还不知晓。”

宋二老太爷有些惊讶:“我们来镇州,你事先没告诉阿羡?”

如今宋氏族人都在定州落脚,宋启正和宋羡常年在外打仗,很少回到族中,宋二老太爷上次见宋羡还是在去年春天,去年除夕宋启正押送宋旻去了京城,宋羡也没有回到定州祭祖,宋氏族中就在传,因为宋旻的事,宋启正与宋羡父子之间隔阂更深了。

宋二老太爷暗中叹口气,他看了一眼不远处的骡车:“不着急的话,我们慢慢走吧,沿路也能看一看。”

宋启正应声。

又走了一会儿,车马上了官路。

身后传来陈家村人说话的声音,宋启正仔细听了听,只觉得陈家村这群人与旁人不太一样。

在陈家村所有长辈都叫谢大小姐:辰丫头,平辈都叫谢大小姐:阿姐。

陈家村的村民虽然大部分都姓陈,但还是与宗族不同,更别说还有不少外姓人在,但是看起来整个陈家村就像一大家子人。

车马直接到了府衙门口。

宋启正发现此时的镇州府衙门口聚满了人,但这些人一看就不是前来鸣冤、递送状纸的,他们要么搬动农具,要么牵着耕牛进出,显然都是镇州的百姓。

若非亲眼所见,宋启正不会想到衙署会成这般模样。

“镇国将军。”曲承美匆忙整理了身上的官服,快步迎了出来。

宋启正看向曲承美的靴子,靴面上满是泥土,官服袖子刚刚放下来,这位知县不知刚刚在做些什么,不过能猜出与农耕有关。

府衙前的人纷纷向宋启正行礼,然后才又各自忙碌起来。

谢良辰的骡车也赶到了,陈家村的人开始卸骡车上的农具。

“阿姐,我们也来帮忙。”守在衙署门口的孙家村、下河村人见状都围了上来,众人七手八脚就将农具卸了车。

“阿姐,”孙家村的人道,“你们明日要去更远的山上吧?我们的骡车刚好空了出来,阿姐一会儿也赶走。”

谢良辰点头道:“你们村里的地种的如何了?”

“就快好了,”孙长兴搬好了东西笑着上前搭话,“昨日装了几个犁头,将分到的荒地都耕了一半,再过两天我们也能上山了。”

谢良辰点头:“好,到时候我也过去。”

孙长兴急忙道谢:“这些日子辛苦阿姐了。”

宋启正听着这些话,转过头向谢大小姐的方向看去,其他村子的人也叫她阿姐?

“将军,我们去二堂说话吧。”曲承美将宋启正迎去二堂。

宋启正向管事道:“先将二老太爷送去家中。”二老太爷去了镇州的宋家宅子,刚好能与老太太说话。

宋启正和曲承美在二堂坐下。

宋启正听着外面嘈杂的声音:“这段日子府衙都是如此?”

曲承美道:“春耕开始之前就这样了,现在镇州耕牛少,农具也不够,就想出这个法子。”

镇州耕牛少,农具不够?那定州就更是如此了,横海节度使管辖的几个州,许久没经过战事,但百姓手中的农具也一样不足。

大家都这样,却只有镇州府衙这样做。

宋启正道:“你想的很周全。”

曲承美忙道:“是宋指挥使吩咐下来的。”

宋羡被朝廷封为指挥使,戍守镇州、赵州,朝廷的公文两日前才刚刚送到,除此之外还有一道旨意,皇上将白马岭的军营也交给了宋羡,由此可见朝廷对宋羡的信任与日俱增。

若不是边疆戍守不能松懈,北方又忙于春耕,宋羡就该去京城谢恩。

曲承美猜测镇国将军来镇州可能与这件事有关,毕竟白马岭还有一千宋家军,这一千人如何安排,宋羡总要与宋启正商议。

两个人没有坐多久,隶员来禀告:“指挥使来了。”

听到宋羡前来府衙,曲承美起身道:“我去迎一迎。”

……

宋羡在镇州衙署前下了马,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群中的谢良辰。

谢良辰正要将手里竹筐搬上骡车。

竹筐中装的是挖到的药材,眼下不是挖药的时节,但在山中垦地时不免会遇到,今日着实收获了不少。

各村都有这样的情形,干脆每日就将挖到的药材一起搬来衙署,谢良辰在衙署看过之后,直接称重买下,带回熟药所。

眼看还有几步到骡车,谢良辰只见眼前人影一闪,紧接着她手上一轻,竹筐被人接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