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67章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1 / 1)
作品:《大河峥嵘》“吃过饭,没有事,就出来散散步,老习惯了。”姚冠群望着范文斌,微微一笑,随口问了一句,“小范,你咋才回家?都这么晚了。是不是最近很忙?”。
对范文斌,说句实心话,姚冠群很欣赏,是他为数不多的几个知己朋友之一。这里面,除了他父亲临终前的交代之外,也暗含着一丝很深很难得的志同道合的知己朋友之情。
“年终了,各种检查很多,忙于应付,确实很忙。”此刻,一出门就遇见了姚冠群,范文斌心中不由自主地暗自涌起一丝亲近感,迎着寒风,与其边走边谈论起来。
大安县文化圈内,很多人都认为姚冠群博学多才的同时,也认为他性格古怪清高自傲,很难相处。可是,范文斌却与其关系很好,相处的也很密切,是很要好的知己朋友。
也许今晚天气很冷的缘故,大街上行人很少,一个个都脚步匆匆,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沿着广场,两人走了一圈后,范文斌感到有点饿,就拉着姚冠群坐在一家烧烤摊前,要了羊肉串和啤酒,边吃边喝起来。
这几年,烧烤很盛行。一到晚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即使在寒冷的冬夜,为了挣钱,也照样营业,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也算是大安这个古老小县城的一道夜景。
见范文斌狼吞虎咽,吃的很酣畅痛快,姚冠群心想,跟他爷爷范正坤一样,是个很有个性血性的汉子。继而,脑海里浮现出了七十年代初,范正坤来他家,与其父畅饮青稞酒的那一幕。
那瓶青稞酒,是父亲有一次去西藏出差时,从青藏高原偷偷带回来的,度数很高,一直舍不得喝,当做宝贝似地藏在家里。
父亲的酒量很大,即使酒瘾上来了,也舍不得喝那瓶青稞酒,只是拿在手里不停地欣赏着,说要等一个人。只有这个人来了,才能打开喝这瓶酒。
后来,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阴云密布的下午,范正坤来了,父亲当即就打开这瓶珍藏了好多年的青稞酒,来招待这位昔日名震黄河两岸的哥老会龙头大爷。
那个时候,姚冠群年龄很小,一直弄不懂这里面的曲曲折折。范正坤离开后,他追问了父亲几次。可是,每次,父亲都含含糊糊地说一句同样的话,别急,以后,我会告诉你的。
想到这儿,见范文斌大吃羊肉串的同时,也大口喝啤酒,左右开弓,吃的满嘴流油不亦乐乎,姚冠群忍不住笑着说:“小范,你很像你爷爷。”。
“我爷爷?”范文斌一怔,继而大笑着说,“我爷爷爱吃肉,也能喝酒。年轻时,是黄河两岸有名的人物。”说到这儿。突然像记起了什么,反问道:“姚老师,你见过我爷爷?”。
在范文斌的记忆里,爷爷因为历史问题,一直被管教,很少出门,直到1978年的一天,被摘了“四类分子”的帽子后,才恢复了自由。姚冠群是城里人,比爷爷小了很多岁,怎么会见过爷爷呢?
姚冠群见范文斌一脸疑惑,就微笑着解释道:“我不但见过你爷爷,还见过他跟我父亲一起喝酒,在我家里喝青稞酒。你爷爷喝酒的样子,就跟你现在一模一样。”。
“等你吃饱了,我再详细说给你听。”烧烤摊前,还有好几个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冒着寒冷,也在吃肉喝酒,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件事情。
于是,吃饱喝足之后,范文斌跟随姚冠群来到他家。两人围坐在火炉前,喝着茶水,很自然地聊起了姚冠群的父亲姚开磊与范正坤之间的往事。
八十年代中期,全国兴起一股“文化热”。姚冠群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研究专家,曾经陪同省市考察专家,去过几次范家渡,在考察古丝路文化的同时,也想进一步弄清楚,姚家与范家真正的历史渊源。
但是,范正坤对此事守口如瓶,只说了一句话,“你父亲是个值得结交的人”。不料,就这几句暗含玄机的话,引得姚冠群更加兴趣盎然,暗自下定决心,非要搞清楚这里面的曲曲折折不可。
结果,这段历史渊源还没有弄清楚,父亲就病倒了。那是九十年代初,也就是1992年的一个寒冬时节,病重的父亲,在临终之前的一个深夜,才说出了这段隐藏在其心灵深处的往事,距今几乎五十年的有关范姚两家的历史渊源。
那天晚上,如今回想起来,显得很奇特。月亮出来的很早,惨白惨白的,月光很惨淡迷离。刮了一整天的冷风,一到晚上,就在月亮出来的那一刻,却突然停止了。
因为父亲病重的缘故,姚冠群一直与父亲睡在一个炕上,以便能够随时照顾。夜已经很深了,堂屋里,姚冠群坐在暖洋洋的火炉前,闲得无聊,随手翻看一本被誉为“寻根文化派”的小说,来打发时间。
“现在几点了?你还没有睡?”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就在他看小说有点入迷的时候,父亲突然发声问道,将其从小说环境中,一下子拉回到现实里,“你倒一杯水给我。我口渴,想喝水。”。
喝完一杯开水,父亲又让姚冠群将其扶坐起来,紧紧靠在墙上,两只眼睛紧盯着儿子。因为病了很长时间,足足有多半年时间了,人瘦成了一把干骨头,眼睛显得很大很凸出,灯光下,有点吓人。
姚冠群问父亲,想吃点什么,可父亲很艰难地摇摇头,没有说一句话。就这样,父子两人映着明亮的灯光,一个坐在炕上,一个坐在炕下,都没有说话,各自想着心事。
过了很大一会儿,父亲在重重地咳嗽几声后,才有气无力地慢慢说:“范家渡的范正坤,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在大安名声很响的哥老会大爷,他以前来过咱家。”。
“记得记得。”姚冠群赶紧回答道,“我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他来过咱家一次。当时,你用青稞酒招待他,临走时,还借给他四十块钱。”紧接着,又笑着说:“第二天,我妈还跟你大吵了一架。”。
这句话,将父亲也惹笑了,脸上顿时泛起一丝活气,边笑边说:“范正坤可是一个很有血性的汉子,他还救过我的命。没有他,我早就死在马家军的枪口下了,活不到今天的。”。
姚冠群知道,父亲是四川人,是一位老红军战士。后来,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在县工业局上班的同时,也将家安在了大安县城,七十年代初,才离休的。
从懂事起,就经常听父亲讲战争年代的故事,但从来没有提到过范正坤这个当年的哥老会大爷。
范正坤的鼎鼎大名,从上小学的时候,姚冠群就听别人说过,简直是如雷贯耳。那天,在自己家里,一见到范正坤其人,还觉得有点失望,与想象中的根本不一样。
今晚,还是父亲第一次说起他与范正坤的故事,在引起了姚冠群极大兴趣的同时,也让他极想知道范姚两家的历史渊源。这是他埋藏已久的一个心愿,很重要的一个未了心愿。
“爸,你能不能具体说说,范正坤是如何将你从马家军的枪口下救出来的。”见父亲比往日有了一点精神,姚冠群迫不及待地问道。冬夜很漫长,听父亲讲故事,在那个年代,也是一种享受。
再说,姚冠群从小就爱读书,特别喜欢中国历史,也爱好文学,还特意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带在身上,将听到的那些很有兴趣意义的故事,逐一记在笔记本上,以供以后写作时,拿出来当素材用。
父亲见儿子很有兴趣,片刻,也笑着说:“就是你不催,我也会说的。”接着,叹了一口重气,颇为留恋地说:“如今社会变了,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我也活不了几天,这些旧事,是到该说的时候了。”。
于是,在这个很漫长的冬日夜晚,父亲将隐藏在灵魂深处的陈年旧事,特别是范正坤如何救他一命的往事,断断续续地说了出来,听得姚冠群唏嘘不已。
1936年,当时统称民国二十五年。那一年,冬天来得比往年要早很多,也比往年冷很多。刚进入十月,就连着下了几场大雪,西北风整日呼呼地刮个不停,天寒地冻,就连多年不冻的黄河河面上,也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那一年,父亲姚开磊二十出头的年纪,是红四方面军下属的第30军的一个营长。当中央红军经过千难万险,来到鄂豫皖苏区的时候,他与其他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一样,很是高兴激动,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中央红军的到来。
很多战士将早已准备好的毛衣毛袜手套,以及食品,纷纷送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士。两军战友含着激动的泪水,抛下肩上的背包,紧紧拥抱在一起,互致问候话语。掌声笑声欢呼声,像一阵阵春雷,响彻上空。
姚开磊与许多战友都认为,从此以后,两军再也不会分开了,大家可以齐心合力并肩战斗闹革命了。不料,时间不长,事情竟发生了逆转。
后来,左路军南下失败后,又奉命北上,来到了距离大安县城只有五里路的虎豹口。在这里,经过很短时间的休整,开始奉命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打通国际交通线。
姚开磊作为30军先遣营营长,在大部队渡河西征时,被上级留在大安,搞地方工作,并且,被任命为工作队队长,带领一部分战士,为大部队筹集粮草兵源。
尽管内心很不愿意,但姚开磊还是很坚决地执行上级命令,在大部队渡河后,就迅速展开行动,在大安一带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加红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可是,红军大部队过河不久,国民党的军队来到大安,在控制了黄河东岸的同时,对留在大安的红军战士,进行了很残酷的打击迫害,致使姚开磊等人,不得不隐蔽身份,转入地下工作。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当地哥老会龙头大爷范正坤,并且,按照江湖规矩,仿照桃园三结义,与之结拜为生死之交的异姓兄弟。
当时,哥老会在黄河两岸的势力很大,当局即使知晓某些情况,也不敢轻举妄动。再说,哥老会龙头大爷范正坤,虽然年纪不大,但智勇双全财大气粗,通达黑白两道,紧紧控制着黄河水道,绝非一般人可比。
于是,在范正坤的庇护下,姚开磊以哥老会成员的身份,继续秘密从事革命工作。后来,一大批西路军战士,从河西流落到大安,在范正坤姚开磊的掩护下,东渡黄河,返回了革命大本营,继续革命。
范正坤之所以与姚开磊结拜为兄弟,是因为,两人相识时,他已经得知,姚开磊和当年的那个老谢一样,都是反抗国民党当局的宁死不屈的血性汉子。这一点,很投范正坤的脾性。
尽管有哥老会的掩护,可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姚开磊秘密护送几个西路军首长过河后的一个晚上,月光很明亮,刚来到黄河岸边,准备回范家渡的时候,被巡河的马家军巡逻队抓住了。
听见消息后,范正坤带着几个哥老会兄弟,连夜来到马家军河防队部,与其长官进行了一次极为隐秘地会谈,在拿出了一大笔银子后,将奄奄一息的姚开磊抬回了范家渡。
后来,姚开磊养好伤,才从一个叫徐富的哥老会兄弟的嘴里得知,那天晚上,如果范正坤来迟一步,他就被马家军河防队枪毙了。因为,河防队早就盯上这个说一口四川话的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在九十年代那个很寒冷的冬天的夜晚,姚开磊向儿子姚冠群讲完这段距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旧事后,又挣扎着说了一句话,“咱们中国人历来讲究,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当年,范正坤花了一大笔银子,将我从马家军的枪口下救了回来。这个恩情,比天高比黄河还要深,你一定不能忘记,要好好善待范正坤的后人,”。
听完父亲的这一段叙述,姚冠群只觉得心境动摇,全身热乎乎的。有范正坤这样侠肝义胆的朋友,用珍藏的青稞酒来招待,在七十年代初,是弥足珍贵的。
当然,父亲借给范正坤的那四十块钱,名义上是借的,实际上,就是送的。因为,那个时候,范正坤以及整个范氏家族,正处于人生最低谷时期,也是最落魄倒霉透顶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