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24页(1 / 1)

作品:《[清穿]后宫升职专家

晨起皇上临走前,跟她说了一声,今日会去京郊转转,也会去会馆和理藩院看看,应当回宫就很晚了,让她不必等着,自行歇着就是。 而这边皇上刚走,姜恒就发问:“会馆是哪里?” 不是土著,常识上到底还是欠缺些。这也就是一睁眼就到了书中的宫廷,人物都提前知道,还先上了一个月培训班,要是直接穿越,给她扔到外头去宅斗,她只怕这会子都要去二投胎了。 姜恒不知道会馆就大大方方发问:她记得之前看红楼,里头史湘云连当票也不认识,对当铺做的生意很诧异。 可见未出阁的姑娘总是消息闭塞的。 果然,姜恒不知会馆,于嬷嬷也不吃惊,就给她解释了下会馆。 姜恒听说会馆非科举年几乎不开张,只有不差钱的外地考生才包租了一直住着,这一回没考上,京城租房三年二战。 不由道:“既也是客栈,那些南来北往的商户也有许多,怎么平时会没客呢?” 于嬷嬷笑道:“娘娘,只有应试京兆的举人老爷们才能入住会馆,商人自有专门的商户行寓。” 两者构造也不同。 会馆建的屋舍极多,有大有小,大的独门独院,单留给豪富之家的子弟,虽然价格高昂,但仍旧供不应求;也有些小单间,方便囊中羞涩的士子租住。 给商户住的行寓则是房舍疏落,但天井很大,仓库也很多,更方便商人存压货物银两。 于嬷嬷有意多跟姜恒聊天,分散她初次有孕,到了晚期的紧张感,就细细道:“娘娘不知道,会馆虽不在京中繁华地段,但附近的房舍极贵。因那里都是读书人才能住进去的地方,尤其是会试这年,更是书声琅琅,附近的人家都会让孩子听这些举人老爷的声音,以作熏陶。” 毕竟能来参加会试的,就已经是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是举人身份了。 举人在京城或许不算大人物,但放到辽阔的土地上,放到当地县乡,那绝对是‘举人老爷’——只看范进同学中举后怎么欢喜疯的就可知了。 一片只住举人的会馆,当然是文采精华集中之地。 孟母三迁要是足够有钱,保管也迁到这儿来。 姜恒感慨道:“举国上下,独一份的顶尖学区房,当然是贵的。” 于嬷嬷虽之前未听说过学区二字,但这两字倒好理解,她一品就明白了,然后笑道:“娘娘这话说的不错,可不就是独一份的!会馆虽是外城,却是唯一一处外城比内城都贵得多的房舍。真是千金难求!” 姜恒现在低头看不见脚尖,只能看到肚子。 她看着肚子:敏敏倒是不需要学区房,她会跟着自己住京城独一环两千平大平层。 皇上与怡亲王一行人,并未进入会馆,只在外围瞧了瞧士子云集的景象。 虽说还未到三月春闱前的鼎盛时节,会馆已有向荣之态,许多早到的举人们出入往来,大半为稳重的中年人(参考范进同学的年纪,就可知考上举人实在是许多读书人一生的终点了),也夹杂些意气风发的青年。 皇上观此很是欣慰,对旁边怡亲王道:“明年科举后,又会有批新的官员入朝了。” 改革也不是能一撮而就的,前世也证明了,把他一个人累死也照管不了全国上下。 他需要更年轻更新鲜的朝臣,是他亲手选出来的,能够理解他理念的年轻臣子。 每一届科举几乎都会有出彩的人物,能在将来做到举足轻重的位置,对朝廷产生一定的影响。不知这一届他能否再寻摸到些出色的人才。 人才永远是不嫌多的。 且不只是科举出仕的人才,各种人才皇上都需要,事实证明,哪怕是歪才只要用好了,都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比如说老九。 听说皇上有意将与西洋各国的生意交给他,九爷整个人都是一种被梦想击中的懵。 就像是走到河边掉了自己的铁斧头,原本想捞把银的出来就算了,结果河神送出来一把金斧头! 九爷原想着弄点择选皇商的项目在手里捞一点银子就算了,谁能想到能与外国通商! 要说有什么可能比盐引更挣钱,那就是这种海上贸易了。 还记得小时候兄弟们读史书,九爷看到宋朝发展商业尤其是海上航线,其市舶司每年高昂的税收数目,就觉得很有搞头。 尤其是他皇阿玛康熙爷将市舶司并入盐课提举司后,这就成了九爷梦寐以求的官职:盐政+海运,这不是双重超级加倍弄钱buff吗! 后来他跟八爷走近后,常跟他八哥说的也是:哥哥坐了天下之主的话,就让我去广东做市舶盐课提举司总提举吧! 虽说这个官职才四品,但九爷一点也不嫌弃,这就是他的梦中情岗。可惜随着皇上登基,九爷的就业梦也就此破碎。 原以为余生就是在京城做些小买卖(薅兄弟们羊毛做无本生意)过活,没想到皇上还会有用他的想法。 跟西洋人打交道! 九爷真是迫不及待。 “老九的策论你看了?”回宫的路上,皇上问起怡亲王。 怡亲王笑着点头:“臣弟一看九哥的策论,就知道皇兄会用他应付西洋人。” 皇上颔首。 “钱利于流”这个题目非常直白,就是让钱动起来,但哪怕是张廷玉也都局限在怎么让国内的银钱流动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