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喜遇良辰 第276节(1 / 1)

作品:《喜遇良辰

刘熙有什么东西值得让人这般惦记?

刘济混乱的思绪渐渐被捋清:“我们常说,堂兄最值钱的是他一身的本事,还有……手里的罗经盘,我堂兄出海辨别方向都用它。”

听到“罗经盘”几个字,谢良辰目光顿时一定,她想起当年阿弟的死,季远处心积虑抓阿弟,有个原因就是从阿弟手里拿海上用的罗盘。

宋羡道:“刘熙失踪时,那罗经盘是否在他身上?”

“在,”刘济肯定地道,“我们去衙署认尸的时候,堂兄的小徒弟提及到了罗经盘,不过那罗经盘就算旁人拿走了也不会用,罗经盘里缺了物件儿,我堂兄从来都是上船之后才会将罗经盘装好,就是防备有人打罗经盘的主意。”

说完这话,刘济惊诧地看着宋羡:“节度使的意思,那些人是想要堂兄的罗经盘,所以抓了他拷问,难不成我堂兄为了保罗经盘,所以被人杀了。”

谢良辰更倾向于刘熙没有给罗经盘,只要一日不给,那些人就不会杀了他,也许是因为刘熙试图脱逃,惹怒了那些人,又或者刘家人四处寻找,惊动了那些人,于是那些人向刘熙下了手。

刘济仔细思量,显然也想到了这些,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十分难看:“难不成是因为我们在沿海寻找反而……反而……害死了堂兄?我们曾得到消息,有人见到过与我堂兄相似的人,于是我带着人前去寻找……”

“那人说的地方,离我堂兄尸身被发现的山中不远。”

刘济没法想象,他们堂兄弟曾相距那么近,可他还是差一步,不但没能救下堂兄,还有可能害了堂兄。

“世叔别想太多,”宋羡道,“那些人抓走刘熙,就没想让他活下来,不管你有没有去找,都会是一个结果,眼下要弄清楚那些人是谁。”

刘济半晌才平复心情:“我去问,都有什么人向堂兄打听过罗经盘,那些人想要罗经盘,定然不是一日两日,只要确定了方向,就能查出蛛丝马迹。”

宋羡道:“能用到罗经盘的人,应该与刘熙一样常常来往于海上,还有可能向刘熙求买过罗经盘被拒绝,那些人不但熟悉海上,在大齐也有人手,这样才能不声不响地带走刘熙。”

刘济站起身,他急着去询问刘熙的徒弟,有没有这样一个人。

谢绍元不放心刘济:“我与你一同前去。”

刘济点点头。

宋羡吩咐常安多派几个人手跟着。

将谢绍元和刘济送走,谢良辰拉住宋羡的袖子:“我知道前世谁惦记着罗经盘。”

话不用全都说完,宋羡道:“季远?”

谢良辰点点头,当年阿弟没有将海上的那些事讲给她听,阿弟用的罗经盘是出自谁的手,她不得而知。

前世季远要罗经盘自然是为了鲁王,那么现在擅长做罗经盘的刘熙被杀,是不是也与鲁王有关?

这些都要一一查证。

第四百二十六章 好处

宋羡伸手拉住了谢良辰。

宋羡道:“放心,如果真的是鲁王,刘熙这仇一定能报。”

宋羡和鲁王早晚有一战,眼下双方暂且维持表面上的太平,只要双方找到时机,都会想方设法将对方置于死地。

宋羡道:“刘熙的事我会让人继续去查。”

谢良辰点点头。

宋羡接着道:“我还有个思量,父亲一直惦记着母亲,再加上鲁王可能在海上动了些手脚,我准备也将一些精神放在海上。”

“孟长淑的父亲孟肃,一直主张发展海上贸易,只是大齐一直战事不断,沿海州、县都怕太多蛮夷商船靠岸,引来战事。其实前朝就有市舶使,商船出海虽有风险,却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朝廷也收到大笔的税银,前朝甚至有针对海商的律法。”

说到这里,宋羡微微一笑。

谢良辰看着宋羡的眼睛,目光中满是轻蔑和坚韧、傲气,情绪在眸子里流转,比骄阳更耀眼。

宋羡道:“但前朝不是亡于海上的战事,而是朝廷内乱,所以他们这般说,一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真的引来战乱,不免官位不保,二来恐怕有人在其中推波助澜。朝廷不开海商,有人却可以私下里走动。”

谢良辰知晓宋羡说的是鲁王,前世和眼下的情形合在一处,鲁王的那些事愈发遮掩不住。

至少瞒不过宋羡。

宋羡道:“我会去寻孟肃,孟肃了解沿海的情形,有他帮忙会更快查出端倪。”

谢良辰听宋羡这样一说,安心了不少:“你也要小心。”

“放心,”宋羡道,“阿姐已经替我先走了一步。”

谢良辰不解。

宋羡道:“这次孟家没有与季远结亲,就是最重要的一步。而且孟长淑帮着画药材图,孟肃现在对八州有了些了解,我现在去寻他,就少了几分生疏和隔阂。”

谢良辰道:“孟肃是个有主见的人,我做这些并没有太大用处。”

“夫人莫要看轻……”

宋羡话没说话,就被谢良辰伸手捂住了嘴:“还有不少事呢,快去安排。”

谢良辰感觉到手心里一暖,宋羡笑容更深了些:“遵命。”

宋羡离开之后,陈子庚带着虎子回到院子。

“阿姐,”陈子庚道,“你看看这是什么?”

虎子怀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谢良辰仔细一看是只羔羊。

“羊,”虎子一脸激动,话都说不出来了,“羊……是羊。”

陈子庚这半年的功夫长了不少,比虎子高了许多,但在面对羔羊时还是露出孩子的天性。

陈子庚道:“姐夫买了许多羔羊。”密密麻麻的一大群,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陈家村也买过猪仔、羔羊,养过马和黄牛,这已经让周围的村子十分羡慕,但陈家村也从来没见过这样一大群羔羊。

如果黑蛋他们来了,光是站在旁边看着这群羊,就能看好几日。

陈子庚好不容易才将虎子从羊群中弄出来,为了安抚虎子,还让虎子从中挑了一头最小的羊羔抱着。

表面上是抱给阿姐看一看,说到底虎子就是不想撒手。

不光是虎子,村子里的人见到这情形,都笑得只剩下大白牙了。

谢良辰走上前摸了摸虎子怀里的羊羔,羊羔叫了两声,听起来软绵绵的,格外讨人喜欢。

虎子道:“之前听里正说过,今年这些羔羊要监牧司来养,村子里可以派人去学,学会了之后,明年村中就可以自己养羔羊了。”

八州之地有大片的牧地,不止养羔羊,还要养战马,监牧司将来会将精神主要放在战马上。

虎子仰起头看谢良辰:“阿姐,我去学行吗?”

谢良辰伸手摸了摸虎子的头:“忙完了春耕,你们要读书。”

“也不能一天总读书,”虎子道,“我看监牧司有郎中,说是给羊、牛、马看病症的,他们会医人,也会治牲畜,我学这个不行吗?”

谢良辰道:“不是每个人都要读书考科举,学会识字,将来若是有喜欢的行当,自然可以去学。”

“我喜欢,”虎子道,“我好好读书,将来也像那些郎中一样给牲畜治病。”

虎子说完道:“我将羊羔还回去,我与监牧司的大人们说好了,不会离开太久。”

谢良辰看着虎子:“刚好路过村子,你可以带着在村中走一圈。”

虎子面露欣喜地答应了。

虎子走了之后,陈子庚和谢良辰回到屋子里坐下。

陈子庚感叹道:“八州太大了,大家虽然都用足了力气,还是人手太少,很多地都种不上,衙门和各村的人光着急也没法子,错过了春耕,有地也没用了。”

陈子庚说着将手里的纸笺拿出来给谢良辰看:“阿姐看,这是咱们镇州,镇州今年开了荒地,秋天的粮食能比去年多三成。这是代州的,代州现在的情形,别说开荒了,还有许多田地都空着。”

这是东篱先生交给陈子庚去做的,让陈子庚多看看,多学学。

陈子庚来了代州之后,就跟着衙署的衙役四处跑。

陈子庚道:“现在不光缺人手,还缺耕牛和农具,如果明年准备好了,粮食能多三成不止。”

谢良辰道:“所以要慢慢来。”

陈子庚忽然想起一桩事:“李县尉寻了几个人去誊抄文卷,我也想去看一看。”

谢良辰带着陈子庚一起去衙署,春耕过后,就要开纸坊,她还得去检查纸坊筹备的情形,等到四舅他们从镇州过来,这些都要操办起来。

……

李陶看着手下人将货物搬上船只。

李陶问管事:“怎么晚了两日?”

管事急忙道:“之前大人吩咐不能让八州那些人知晓,我们买货也不敢大张旗鼓,分了十几个人去收,然后小心翼翼搬到一起,本来能直接送来,谁知道刘熙的尸身被人找到了。”

这样的时候,他们不得不谨慎。

万一出了差错,怎么向上面交待……

李陶看着那些货物,也算值得吧,至少他们没有费那么多心血,听说八州的人为了做这些东西,日夜赶工,连半条命都搭上了。

李陶心中冷笑,殊不知这些东西,他们一搭手就能赚得更多,都说宋羡、嘉安郡主有都聪明,还不是为鲁王爷做嫁衣?

等他们辛辛苦苦积攒起一点家业,鲁王爷早就兵强马壮了。

现在就是可惜刘熙的那罗经盘,他们还不得要领,是不是该将刘熙身边的人再弄来一个?

第四百二十七章 靠自己

货物都放好了,李陶吩咐船只前行。

“从前跟着刘熙的那些人在做什么?”李陶问朴寿。

朴寿道:“为刘熙办了丧事之后那边就没动静了,他们的船只也没有再下海。”

没有了刘熙,那边就是一盘散沙,就算将来船只再下海,也不可能跑得太远,掌舵的人没了,其他人不用挂怀。

李陶道:“这次就算要抓人,也要在海上,免得给衙署留下太多线索。”

朴寿应道:“我会让人盯着那边的动静。”

李陶又思量片刻:“眼下情势不同,不要擅自行事,有了动静先知会我。”

说完话,李陶又去看那些货物,将线穗拿起来仔细地瞧:“这线看起来比去年的更好了,纺的细又匀称。”

朴寿笑着道:“听说是羊毛好,用的纺车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