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喜遇良辰 第240节(1 / 1)

作品:《喜遇良辰

陈子庚自然知晓阿姐说的是什么,立即快步离开。

徐大小姐始终没有说话,只因为眼前的一切与她预想的完全不同。

片刻之后陈子庚将匣子交给谢良辰,孟长淑和李茹初帮忙将东西取出来。

“这是,”严小姐道,“药材?”

谢良辰颔首:“这是药材图,我想将药材都画下来,供大家参阅,如今我画下来的这些药材,镇州村中人尽皆知,不但能认出它们,还通晓它们的药性,只可惜我的精力有限,画出的还不到十之一二。”

众人看过去,只见纸张上的药材画的格外细致,就像是刚刚从山中采来的一般。

谢良辰话音刚落,就听到不远处长廊中传来黑蛋的声音。

“阿姐在作诗?我们也会作。”

“人参味甘,止咳生津;茯苓味淡,渗湿化痰;当归性温,生血易损;黄连味苦,除痞清热;贝母微寒,开郁除烦……”

徐大小姐听着这声音,脸色愈发难看,这是农户家的孩子?昨日说小猪仔的那人?

第三百六十七章 头筹

黑蛋不太喜欢京城,如果在陈家村,村子里要宴席,他们就会上前帮忙。

眼下阿姐宴请女眷,他们就因为规矩只能留在墙外,子庚好不容易才借着阿姐幼弟的身份才过去。

要照应这么多人,阿姐和子庚定然忙坏了。

虽然不能进院子里,黑蛋几个还是心中担忧,于是就躲在墙外的长廊中听里面的动静。

一开始听阿姐说不作诗,黑蛋就着急,之后诗会迟迟不开始,有人用那种口气提及陈家村种种,黑蛋就知道她们是在欺负阿姐。

陈家村怎么了?从前他们是吃不饱饭,阿姐来到陈家村之后也吃过糙米,不过不是因为阿姐没有买稻米的银钱,是因为阿姐要照顾整个陈家村,让陈家村所有人都能吃饱。

后来卖了药材,村中的情形好了,大家都吃上了稻米饭。后来战乱时又吃回糙米,那是因为要给去往八州的将士们省军资。

这有什么不对?恰恰相反,他觉得这话能与所有人说,他们陈家村就是这么厉害。

都说京中的人从小读书很有学问,现在黑蛋觉得这话都是假的。

心里激愤,黑蛋一张嘴就将阿姐教他的东西说了出来,这不就是诗吗?东篱先生听过一次,也说这比许多诗都要好呢。

黑蛋的声音本就大,隔着墙也让众人听了个清清楚楚。

一阵安静过后。

孟长淑笑道:“这诗好,与良辰的画一样好。”

李茹初也颔首,看向谢良辰时,目光中多了几分敬佩:“这诗是谢大小姐教的吗?”

谢良辰笑道:“哪里是诗,我写这些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学药材。”

严小姐默默地念了一遍:“人参、茯苓、当归、黄连……都是常见的药。”再对比谢良辰画的那些药材图。

严小姐想想自己方才对谢大小姐的轻视,愈发羞臊起来。

迟疑片刻,严小姐道:“刚刚谢大小姐说,让我们帮忙……是不是与这药材图有关?”

谢良辰点头:“我想请大家帮我一起画药材图。”

严小姐听得这话,眼睛一亮,再次看向那药材图,除了药材画得逼真之外,上面还详细写了药材的效用,可谓十分详尽,若是将现在能用到的药材全都画下来,的确要花费不少人力。

谢良辰接着道:“还要寻一位熟知药材的先生过目,若是其中有错也好及时修改。”

李茹初听得这话道:“我家中大伯父曾在太医院任职,去年因为年事已高致仕归家,我去问问大伯父,或许大伯父能够帮忙。”

孟长淑道:“李大人能答应,那便是事半功倍,大人还有不少学生在太医院供职。”

徐大小姐听到这里,终于找到机会开口:“既然如此,这药材图太医院便能自己画好,何必假手他人?”

孟长淑微微抬了抬眉毛:“那为何如今市面上没有这样的书册?大家都看过药理的书,多数都只是文字详述而已,想要寻人画下来,这一幅图要花费多少银钱?又要多少精神去描绘?”

“但凡从太医院出来的书册,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良辰会画药材图,为的是方便百姓们识药、采药,可以边画边拿去给百姓们查看,不必等到详尽成册,就算想要成册,那是后面的事,与眼下的事并不冲突。”

李茹初道:“是这个道理,教民众认药材,总不能时时刻刻去请太医院帮忙画图,而且寻人画又要花费多少银钱?我们左右在家中无事,不如多画一些,将来真的派上用场也算尽了一份心力。”

这可比在家中一匣子、一匣子写诗要强多了。

徐大小姐想要反驳,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觉得胸口有一股气堵在那里,上不去,下不来,让她憋闷不已。她是不知晓,她从小长在京中,好的东西都捧在眼前,有太医不用寻常郎中,有好书不看手抄的杂本,没见过那些乡野村民,自然不知晓这些。

再者这就是多好的事?谁知道有没有用处?至少画这刻板的东西不会被人赞赏,也不能显露才情。

徐大小姐思量的功夫,又有几位小姐上前查看,答应试着照谢良辰的手稿作画。

谢良辰被围在人群中,与众人说说笑笑,嘴角的那抹笑容,让徐大小姐觉得异常刺眼。

“徐大小姐不是也说过,要为八州百姓做些事吗?”严小姐一心在书画上,没有察觉徐大小姐此时的异样,“我们先将八州之地常见的药材画下来,然后托良辰带去八州,总会有用处的。”

徐大小姐平日只觉得严小姐温吞、不通人情世故,如今却觉得严小姐让人生厌,偏偏她现在又不能说“没用”。这凉水泼下来,浇得是她自己。

徐大小姐点头道:“的确是个好法子。”

曹家两位小姐也早就没了声音。

严小姐接着道:“我觉得今天诗会的赢家该是谢大小姐,这样的佳作寻常难及。”

几位小姐都跟着点头,自然也有不少人看着徐大小姐的脸色。

徐大小姐如鲠在喉,却也不自然地点头:“严小姐说的对,的确是辰阿姐拔了头筹。”

李茹初道:“诗会过后,大家都要为八州百姓尽一份心力,不枉费了良辰筹办这场诗会。”

谢良辰看向徐大小姐:“这诗会还要感谢徐大小姐,幸好有徐大小姐帮忙。”

徐大小姐脸上露出些笑容:“辰阿姐客气了。”

徐大小姐话音刚落,严小姐又发现了蹊跷,不禁“咦”了一声。

众人的目光再次落在严小姐身上,只见严小姐轻轻地掀开纸张:“桌案上垫的是什么?”

谢良辰笑道:“是我们镇州做的毛毡,这毛毡硬实垫在纸张下面更方便书写。我们今天用的蜡笺不会透墨,若是换做寻常的纸张,垫在下面的毛毡还可以吸走纸张上透出的墨迹。”

徐大小姐听到毛毡两个字,心又是一阵乱跳,她想起谢良辰在毛皮铺子里逗留了许多时候。

难不成谢良辰今日除了拿出镇州出的粉蜡纸之外,还要让大家羡慕镇州出的毛毡?

第三百六十八章 铺路

看过毛毡之后,严小姐彻底佩服谢良辰了,怎么能想到将毛毡铺在桌案上,怪不得她写字的时候觉得有些奇怪,当时精神都在这粉蜡纸上,没有注意到下面的毛毡。

“良辰,”严小姐激动地拉住谢良辰的手,“你太厉害了,用毛毡很好,我……”

孟长淑见严小姐这般不禁笑了,她与严小姐认识许久了,还是第一次见到严小姐这般模样,可见是多么喜欢蜡笺和这毛毡。

诸位小姐都上前来看。

“京中也有毛毡卖,但是不如这般紧实。”

谢良辰笑着道:“毛毡还可以做成毯子,垫子,我拿来了许多样式,大家要不要看一看?”

“看,”严小姐先道,“有这么多好东西,哪有不看的道理?”

李茹初也跟着道:“不给我看,我今日便不走了。”

大家知晓李茹初在玩笑,但想要看毛毡也是真的,花厅里的气氛更加轻松起来。

孟长淑拉起谢良辰的手:“之前知晓你带着人做线穗,怎么现在想起来做毛毡了?”

谢良辰道:“我去代州时,看到了村民们做的毛毡,才知道这些年他们一直做这些,只不过因为伪王的关系,他们做的都被卖去了西边的回鹘,价钱很低赚不到多少银钱。”

孟长淑道:“回鹘有榷场会将不少的毛皮、毛织物卖给我们,也许其中就有从八州收来的。”

低价用八州的百姓做活,也好从中谋利,八州的百姓也是无奈,因为伪王与大齐不通商,一旦被发现私底下与大齐商贾来往,就会被处以重罪。

诸位小姐听着,随着谢良辰走进侧室,侧室中放着用羊毛做好的毛毡,那些毛毡图案各异、颜色染的格外鲜艳。

听着谢良辰说八州百姓的处境,再看着眼前这些漂亮的毛毡,只觉得那华美、靓丽的背后多了些许的无奈和辛酸。

“做花毡有很多种法子,”谢良辰道,“我在代州的时间不长,只听当地的百姓说了三种,便回去试着做了这些。”

“都好看,”李茹初道,“这种外面缝了软缎的可以用来铺床,这种针线绣上图案的可以挂在家中,这种提前将羊毛染色做成图案直接压成毛毡的应该最结实,可以铺在地上,或者用来做垫子。”

所以谢良辰用三种法子做毛毡,都是各有用处。

严小姐向谢良辰道:“你为何这般聪明?”

“不是我,”谢良辰笑道,“这都是代州村子里的女眷们做过的,我只不过是多问了几句罢了。”

谢良辰说的轻巧,到底有多不容易她们能想的到。

这次诗会,大家看的太多,但她们都知晓,这不是陈家村的全部,陈家村做成药也很厉害,不知道这些人还能做出多少东西来。

大家正看着毛毡,高氏笑着道:“饭菜都准备好了,是不是先用饭?”

不知不觉中时间过的飞快,徐大小姐已经弄不清楚从何时开始,她身边逐渐变得冷清,曹家小姐这些人围着她也不说话,只能眼看着谢良辰等人说笑。

“先用饭吧!”徐大小姐早就想离开,吃过饭后,这诗会也该结束了。

宅子里只有一个厨娘,谢良辰要应对诗会,没有太多精神用来准备饭菜,宋羡事先调来几个厨娘帮衬,这才做好了这宴席。

宴席上的饭菜自然不会有多出挑,不过蜡笺和毛毡以及药材画作足够大家议论的,谁也不会在意要吃些什么。

严小姐几个就连饭后茶点都来不及吃,就拉着谢良辰说个没完,知晓陈家村还有花笺没有拿出来。

陈家村还有一种外用的豕膏对旧伤格外有用处,孟长淑为外祖母求了两贴,李茹初也笑着讨要。

徐大小姐发现自己完全被冷落了,她还没受过这样的委屈,可谢良辰被宾客抓着不放,她又不能说谢良辰待客不周。

再也坐不下去,徐大小姐起身道:“天色不早了,我们也该各自回去了。”

众人这才回过神来。

孟长淑道:“可不是,也该让良辰歇一歇。”她倒是不担忧别的,就怕再这样下去,徐大小姐那张脸就要绷不住了,本来今天的诗会很顺利,千万不能被人搅和了。

谢良辰起身送众人。

高氏带着丫鬟送来陈家村的回礼。

等一辆辆马车离开宅子,孟长淑没有走,她拉住谢良辰:“我先不走,我跟着你去拜见陈老太太,李家对我有恩,我又是小辈,理当再陪老太太说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