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喜遇良辰 第140节(1 / 1)

作品:《喜遇良辰

陈子庚的话刚说完,就被陈老太太在头上打了一筷子:“你个小娃子知道些什么,不准再说。”

陈玉儿被陈子庚说得红了脸,心结却解开了。

吃过了饭,雨也停了,谢良辰正要去熟药所,就看到黑蛋跑了过来。

“阿姐,”黑蛋道,“四叔他们回来了。”

陈咏义和村里的两个半大小子,在邢州租了骡子车,一路赶回了陈家村。

陈咏义是为了毛织物去的大名府,办完了谢良辰交待好的事,就急匆匆地往回赶,眼见就要到镇州了,遇到了一场大雨,陈咏义归家心切,车也没停就这样顶着雨进了村。

陈咏胜带着人在村口接应。

陈咏义几个浑身湿透,却一脸笑容,见到谢良辰过来,立即上前道:“良辰,我把织机和先生都带回来了。”

高氏几个妇人将骡车上带着斗笠的婆子请了下来,婆子五十来岁,目光落在陈家村这群人脸上,看到大家亲和的笑容,她不禁松了一口气。

高氏道:“我带着先生先去换衣服,这一路奔波让先生跟着受苦了。”

“别,”苗婆子急忙道,“别叫我先生,就唤我苗婆子吧,只是会织些东西,当不起这样的称呼,能来陈家村也是缘分,我那侄儿还是吃了陈家村熟药所的药才保住了性命。”

高氏不明就里,看向陈咏义。

陈咏义点头道:“苗先生的侄儿是走商的,在路上生了病,找不到郎中,田老爷将带着的药丸喂给他吃了,这才撑着进了城,我四处寻找会用织机的先生,苗兄弟帮忙引荐,这才找到了先生。”

陈老太太听得这话,上前拉住苗婆子:“这么一看,您是来成全我们的。”

陈老太太和高氏带着苗婆子进了村。

陈咏义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走到骡子车前,小心翼翼地揭开了盖在上面的油布。

油布下是一层稻草,稻草底下裹着他们带回来的织机和纺车。

陈咏义目光晶亮:“这是我们找到最好的,与良辰说的差不多,如果能学好了,不会耽误我们买羊毛。”

眼下正是收羊毛的好时节,错过了就要等八九月份。

织房停了许久,从前每天都待在织房的郑氏几个听到这话,眼圈都跟着红了,她们一直盼着陈咏义带回好消息。

谢良辰道:“二舅母将织房打开,把织机和纺车抬进去。”

高氏欢欢喜喜地应声。

大家抬织机时,谢良辰看向陈咏义:“四舅舅可与人学了如何修织机?”

陈咏义点头:“我还让人画了织机图拿回来。”

说着陈咏义小心翼翼地从怀中将包裹了油布的纸笺交给谢良辰。

毛织物的事,大家胸口一直憋了一口气,陈咏义道:“这次我们好好做,一定能将之前亏了的银钱,都赚回来。”

第二百一十一章 一起向前走

陈家村的织房是关起来了,但郑氏几个常在织房忙碌的女眷,还会经常来清扫,所以当苗婆子换了衣服走入织房的时候,脸上难掩住满意的神情。

苗婆子道:“房子挺好,织机真是太旧了。”

郑氏道:“这些年北方到处战乱,找这些织机还费了一番功夫。”

苗婆子叹口气:“谁说不是呢,都不容易,大齐才建朝多少年?之前还不是打来打去的。”

郑氏是陈家村所有女眷中手艺最好的,谢良辰看着织机一筹莫展的时候,还是郑氏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郑氏道:“这新织机和纺车我们从前没见过。”

苗婆子笑道:“不要说你们,我也是才见,是你们花大价钱买来的。”要不是看着陈家村花了这么多银钱置办纺车、织机,苗婆子也不会跟着前来。

郑氏有些惊讶:“您……”

苗婆子道:“虽然才见过这样的纺车,但与我从前用的也差不多,就是多了几个锭子,都能学得会。”

郑氏开始还在想,真的只是多几个锭子的事?看到苗婆子脸上的笑容,她这才回过神来,苗婆子这是在与大家说笑。

苗婆子道:“不用慌,既然我来了,就能教的好,不过老婆子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你们要花大价钱买最好的纺车和织机?差一点的要便宜十几两银子。”

陈老太太心口一疼,终于知道那些银钱外孙女都花到哪里去了。

不过在人前还得佯装镇定,陈老太太上前拉住苗婆子道:“您刚来不知晓,我们家丫头喜欢折腾,从前为了打一个农具,硬是花了好多时候做了个风匣子。”

听到风匣子,苗婆子惊诧地道:“那风匣子是你们做的?如今都传到了邢州,我那侄儿四处走商,有人请他从赵州买几个风匣子回去。”

陈老太太爱听这话,瞧瞧,她外孙女的手艺传到那么远去了,想想这些好的,她的心就不那么疼了。

苗婆子在人群中找陈老太太口中的“丫头”,着实不难认,因为陈家村的人都将目光落在一个人身上。

苗婆子笑着道:“买好东西是有用处,纺出来的东西好,织机织起来也细密。”

谢良辰跟着笑。

陈子庚十分明白阿姐的心思,阿姐之所以会买最好的纺车,那是因为改起来会更容易,瞧着阿姐看那些纺车图的模样,恨不得现在将纺车卸得更零碎些。

趁着陈老太太带着苗婆子在村子里四处转悠,陈子庚挤到谢良辰身边:“阿姐,你要改纺车吗?”

谢良辰看着阿弟眨动的大眼睛,点了点头:“嗯。”

不改动纺车就不会让四舅舅带图回来。

“这么大的东西不好改吧?”陈子庚道,“虽然初二哥他们都学了木匠活儿,但恐怕也帮不上太多忙。”

谢良辰道:“是不容易。”

陈子庚眼睛一亮:“我听先生说朝廷有将作监,里面的军匠都很厉害,阿姐若是让人帮忙,不如……我去寻宋将军,赵州不是就有将作监吗?一定少不了这样的人。”

当时做风匣子没有大动干戈,因为谢良辰笃定自己做得出来,找军匠还要做一番解释更费功夫。

纺车、织机不同,可能光凭她和四舅舅很难做好,但谢良辰也没想过要直接向宋羡求助。

“不用,”谢良辰道,“我和四舅舅做一做再说。”

陈子庚应了一声,心中不知是什么感觉,既想让阿姐和四舅舅做出来,又不想他们做出来。

如果做不出,他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将宋将军请来陈家村。

苗婆子和陈咏义去歇着。

陈咏胜将孙家村、北山村、大柳村的几个里正请了过来,大家一起看了新的纺车和织机。

孙阿爷跟着孙里正一起前来,如今几个村子都十分有默契,只等着孙阿爷先说话。

孙阿爷道:“山地种的差不多了,买羊毛的就出去了,我算计着这些日子也能将消息送回来。”

范里正也跟着道:“北方到底是我们熟络,今年头一批羊毛我们肯定能买到手,买了羊毛回来,到底要怎么做还得听良辰的。”

就算上次毛织物没能卖好价,但他们还是信谢大小姐,尤其是这次春耕,大家聚在一起干活计,互相帮衬着,比平日要省不少的力气。

镇州连山地都种完了,附近的州却还有许多农田尚空着,这就是差距。

谢良辰道:“那些人的毛织物是从西北来的,运过来要耗费不少时间,只要我们能赶在他们之前将毛织物卖出去,就能顺利赚到银钱。

但是我们织工确实不如大名府的织娘,就算现在学起来,一样比不过。”

“那……”陈咏胜皱起眉头,那要怎么办?

谢良辰道:“所以我们不做毛织物,不动织机,将羊毛用纺车纺出来之后,直接去卖。”

孙里正惊讶:“卖纺线?”

谢良辰道:“春耕之后,会清闲一阵子,与其买别人织好的毛织物,不如买便宜的纺线自己织,织物的图案、薄厚都能自己来定,我们省了人力,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更为得心应手。”

几个里正对视一眼,听起来是这么回事。

谢良辰接着道:“而且,卖纺线只是第一步,我们定州、镇州、赵州还盛产桑麻,今年赵州家家养蚕,等到蚕茧下来,我们的纺车就能纺蚕丝。”

谢良辰说得清楚,几个里正的脑子跟着转。

谢良辰道:“不过这件事现在还不能透露给外人,免得让那些人有所防备,我们没有害人之心,但也要防着被人暗中算计。”

“对,”范里正道,“良辰的话说的没错,不能让他们知晓我们在做些什么。”

大柳村的冯里正道:“那我们回去就各自行事,先将羊毛买好,再让人来学用纺车,还要分好活计,等到羊毛到了之后,就动手清理、晾晒,这样才能赶在那些人前头。”

孙阿爷笑道:“也不用慌张,良辰想好了,我们只要好好去做,大家齐心,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

谢良辰起身将里正们送走。

孙阿爷看着谢良辰道:“这两年要劳累你了,辛辛苦苦跑在前面,也没见你多拿什么。”

谢良辰笑道:“看着大家都能赚上银钱,我也跟着高兴。”

孙阿爷不再说别的,感激的话说多了也没意思,总之别辜负谢良辰这份心。

谢良辰走回织房,看着郑氏几个绕着纺车看来看去,谢良辰想到躲在暗中的嘉慧郡主。

这次该露出一些真容了吧?

第二百一十二章 念头

纺车回来之后,谢良辰就留在村子里,要么去织房,要么去熟药所。

村中的人也分成两拨,一拨去地里,一拨留在村中。

高氏带着人跟着谢良辰在熟药所,郑氏带着外村的女眷一起和苗婆子学纺车和织机。

大家安静做事的时候,站在村口向里面望,就像没人在似的,不过再等一会儿就能听到族塾里读书的声音。

宋老太太没让人提前知会,就来了陈家村,人到了村口半晌,村子里的人才得了消息迎出来。

看到笑容满面的陈老太太,宋老太太低声道:“听说你们得了好东西?我也来瞧瞧。”

陈咏义回来之后,谢良辰去探望过宋老太太,说起了织机的事。

宋老太太本想等着孙儿回来之后,再一起去陈家村,早晨一起床却怎么也按捺不住了,要亲眼看看陈家村有什么变化。

天暖和了,村民的房子还没来得及翻盖,但是在村子西边建了族塾。

陈老太太和谢良辰陪着宋老太太去族塾。

陈老太太道:“刚建的时候,宋将军就来看过了,还让人帮忙拉了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