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第341节(1 / 1)

作品:《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这消息来得很突然,哪怕之前很多地方的行商已经将消息带到了各地,但是也没引起什么关注。 这政策不止朝中百官不能理解,百姓们其实也很难理解。为什么突然就要搞什么扫盲了,教所有人识字了。 从古到今就没这样的事情啊。 有些百姓觉得麻烦,有那功夫,多干点活不成? 也有百姓挺开心的,因为本来就想送家里孩子去念书,就是拿不出银子出来,现在能免费学呢。 还有一些人纯粹就是不高兴,这部分人就是士绅阶层。 他们认为百姓学字之后就不会和过去那样好糊弄了,会不听话了。没那么好使用了。 比如往日里有些奸诈的地主为了骗取农人的良田,在借条上面做手脚,农人看不懂就签了字,最后去打官司都没用的。 这要是农民都学会认字了,这还得了? 所以很多人准备捣乱,让这个事情办不成。 反正皇权不下乡,很多政策如果对他们不利的,这事儿就办不成。 他们这些人的小心思,自然被他们身边同志会的人知道了,然后在空间课堂里面汇报给了谢来。 既然是全天下施行,谢来自然要时刻知道天下各地对于这个政策的反应了。 听到这些消息时候,他冷笑。“这些人还真以为可以一手遮天呢。” 东州府的经验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借鉴。因为当初那—场水灾,以及谢来在那边执政之后对当地士绅的打压,所以东州府那边还真搞不出来事情来。 但是其他地方的情况就复杂了。而且其他地方,谢来也没有东州那么扎实的群众基础,实施难度肯定更大。 不过即便如此,谢来也不觉得担心。一是时间上,上次东州府的扫盲时间是—年,而现在全天下的政策,自然是用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坚持做下去。二是因为他手里不止有糖果,还有大棒呢。敢伸手就剁手,哪个土豪敢伸手,他就打了,然后把田地分出去。就看谁送上门来了。 所以谢来让同志会的人暗中搜集证据,谁要是真的敢破坏国策,就必定严惩。 这—次,也算是考验—下各地的谍报能力了。 另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发动同志会外围成员,亲自下乡给老百姓们讲政策。 官府暂时是靠不住的,所以还是得靠自己的同志。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让百姓知道这个政策的好处,就和之前新农具—样,朝廷是为了百姓好,但是有人不愿意让百姓好。 “要将东州的情况告诉他们,把那些成果告诉他们。特别是那些工人过的日子也要告诉他们。另外,我还会从东州抽调一批有经验的人去各地支援此事。正好也能给他们升迁的机会。” 这消息让很多人振奋。 因为之前东州的那些处于外围的同志都只是屡次不中的读书人,然后靠着这个事情成了小吏,现在立功之后,还能往上走,他们也算是对这些同志有个交代了。 调配人手需要走流程,需要时间,但是其他地方的同志会成员则可以先行动起来,搜集证据,安排人下乡去做讲解。 谢来越发的觉得同志会人不够用了。他要培养更多同志会的人。 比如东州府那批工人就是好苗子。进厂之后都在继续深造,以后知识面会越来越广,再从中找—些思想比较先进的人,发展进入同志会。以后不止可以当工人,还能去各地从政呢。 基层公务员需求可是很大的。 谢来一连几个政令,很快就下发下去了。 有这个空间就是方便多了,哪怕政令还没到,大家也可以先做起来,不用耽误那么久的时间。 很快,各地的都出现了读书人下乡行动。 这些读书人将朝廷的政令抄录—份,然后带去乡村,给村民们读。 这极大的扩大了宣传力度。很多地方被刻意隐瞒的群众也终于知道了朝廷的这次的政令了。 “这东州府真的都学字了?” “千真万确,”书生道,“这事情早就有传闻了,东州府只是实验单位。就和种地—样,先看看这地好不好种,才会大面积播种。朝廷正是因为东州府的成功,才决定让所有人识字。” 村民们对于识字的重要性还真的没那么深刻。因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学字之后能考科举。既然不考科举,学字做什么? 自己这个样子总不能进城去给人当账房吧。 这会儿的农民同志们还是自卑的,很多事情都不敢想的。 然后书生们就给他们讲东州的工厂,东州的工人。 —天三顿饭,每个月拿工钱。有休沐的时间。年节还发奖励。一年四季的衣服都不用发愁了。比给县太爷当衙役都舒坦。 “都是朝廷户部直接开的厂,你们想想,那不相当于吃皇粮吗?我们读书人多少人都没这样的机会。但是朝廷却给你们这样的机会。多少人羡慕啊。” 百姓们听着都陶醉了。 真的有这样好的待遇吗? 当工人竟然那么好? 书生具体的讲了人家的伙食,讲了每个月多少工钱,过年还发肉呢,几斤肉,白面粉。 百姓们果然心动了。只是他们还是对朝廷有点儿不信任。总觉得朝廷不会对他们好。 “你们应该很多人因为生育政策分到了土地吧。” 书生这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很多人都点头。兴奋的表明自家分了多少田地。不止儿子有田地,女儿也有。 “这就是户部尚书谢大人提议的政策,如今不是让你们受益了?这次也是谢大人提出来的,难道他还会害你们?难道你们不信任他?不说田地,还有那个农具,你们难道用着不好?” —说这,那大家就恍然大悟了。 原来是谢大人啊。 他们其实对谢大人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当初用土地奖励生育政策,给很多人带来了好处。很多人从佃户变成了拥有土地的农户。直接—个阶级跳跃。自然让人忍不住去感激拯救他们的人了。 土地,农具,都是对农民有很大的好处的。 有了这两个基础,哪怕谢来在其他地方的根基比不上东州府,依然能得到群众们的信任。 于是书生之前讲的话就有了可信度了。 很多人都越发感兴趣,围着书生讲外面的事情。各家各户还拿出吃的来招待书生,盼着书生能多留两日。 可惜留是不能留的,读书人还要赶路去其他村子宣讲呢。 读书人离开之后,只留下这些让人心动的消息在百姓们之间传递。 “要是真的搞学习,你们要送孩子去吗?” “去啊,咋不去呢,总比在外面胡混强。” “那成年的呢,不干活了?” “干完活也去,不是说能当工人吗?真要是能考上—个,那可不得了。” 也有人想闷声发大财的,面上说不去,背地里就叮嘱家里孩子一定要好好学。到时候考上工人,就不用下地干活了。 有了田地日子是好过了,但是也很辛苦啊。一年四季的就在田地里弯着腰。风吹日晒雨淋的。要是能有别的选择,自然要选更好的日子了。 “咱家不奢望考啥科举,但是肯定要考个工人当当的!” “孩子他爹,女娃子去不去啊?” “去,咋不去呢,没见东州府那情况吗,那书生说了,好多人都后悔呢。到时候儿子考不上,女儿又没去,啥也没落着!” 在孩子爹眼里,虽然女儿没有儿子精贵,但是总比外人要亲的。女儿过得好,肯定也比外人过得好强多了。 有个工作也好说个好婆家,以后也有面子。 这是他们简单的想法。 通过当地同志会成员的下乡活动,这事儿还真的传播得挺快的。反正很多人都开始议论了,很多人还互相打听。甚至开始期待这个事情的到来了。 但是其中也不是没出波折。 比如同志会的人遭到了当地地主的驱赶,有些甚至还动了手。因为这些人是读书人,所以不敢要他们的命,但是还是受伤了。 然后被警告不让多管闲事。要是再继续宣讲朝廷政策,就不让他们好过。 谢来知道此事之后,顿时怒了。 直接和女皇禀报此事。 “这情节太严重了,不能严惩,得动用京都大营。” 皇帝道,“何至于要动用守护虞都的军队,当地不是有府兵吗?” “地头蛇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也许我们一个命令下去,下面的人阳奉阴违。高高拿起轻轻放下,最后什么也干不成。陛下,连国策都有人敢胡乱伸手,若是现在不严惩,那些观望的人只怕要更大的乱子。朝廷尊严何在?陛下威严何在?” 皇帝虽然觉得有些大题小做,但是对于那些违背朝廷命令的人也很不满。 “那你便安排吧,还是要小心行事,不要将事情闹大。” “陛下放心,乱不了。” 这些士绅能闹事,是因为他们的庄园里面有大量佃户,随时可以组建武装力量。但是自从谢来的奖励生育政策之后,很多佃户拥有了土地了,农户人口大增。这些人有土地,自然不会去跟着闹事了。 所以地主的武装力量大大削弱了。 而他又提前让人到处宣传识字这个政策的好处,让这个政策有了群众基础。群众自然也不会跟着地主闹腾。去反对这个政策。 所以注定是这些人一厢情愿。 这些闹腾的人,大概觉得天高皇帝远吧,觉得在本地,自己关系硬,就是土皇帝。自然胆子就很大了。 可惜谢来和他们还真的离得不算远。他们的—举—动,谢来都能很快知道。 比如这些捣乱的人的证据,也拿到了手里。 第二日在朝堂上宣布了这个消息之后,京都大营就出动了。带兵的人是摩拳擦掌的云长玉。 朝中的官员虽然觉得出动京营军队有些小题大做了,但是对于这些违背朝廷政令的人也是很不满的。这不是让他们这些朝中官员没面子吗? 过去咱们不知道,所以没法收拾。 现在可算有人收拾这群土皇帝了。 心里暗自想着的同时,大家也偷偷打量谢来,想着谢来消息这么灵通。 难道他比别人多长了几双眼睛? 很多官员莫名的开始心虚起来,不知道谢来知不知道自己干的那些事情。 一时间,对此人越发忌惮起来。 虞都这边的京营军队之前是被谢来管过的,自然也经过—番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