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修仙:我能在诸天轮回 第393节(1 / 1)

作品:《修仙:我能在诸天轮回

“只是孝章皇后生前有令,不准迁她坟冢……” 李太后凤眸扫了一眼皇族三王,以及群臣一眼,缓缓道出了这一件秘事。 话音落下。 群臣、亲王这些人的反应不一,有的面色仍旧平静,养气功夫十足,而有的则是神色暴怒,一脸不悦的模样。 动祖坟,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在崇尚忠孝之道的凤溪国,这都是一件难以饶恕之罪。 更别说动的还是太祖发妻孝章皇后的坟冢。 “太后是欺我徐氏无人乎?” 皇族三王互视一眼,一拍身旁案几,同时起身,怒道。 要是李太后动他们徐氏皇族的祖坟成功了,那么岂不是在对外界说,他们徐氏皇族从此就屈服在了李太后的淫威之下了? 这等举措对民心的影响。 他们不敢忽略。 知道内幕的宗正看到这一场景,目光闪了一下,保持了沉默,没有开口应援李太后。 相比国运。 还是徐氏皇族的基业更重要一些。 其外,这说不定也是一个对李太后发难的机会。 操作好了。 皇族可借此重新掌权。 李太后见此,柳眉微颦,目光看向坐在右殿的文官,轻咳一声,示意这几名文官可以开口了。 “几位王爷,祖坟之重,天下万民都明白,然……尔等是天潢贵胄,世受国恩、百姓供养,岂能因一己之私利,而忽视万民之福祉……” “朝廷若亡,万民何以生息?君父若亡,举国戴孝,劳民伤财,哀怨发自民间……不比徐氏一族悲乎?” 坐在末席的礼部尚书孟度看了一眼首辅桓师登,见其右手骈指轻叩座椅扶手,便起身对殿左的几位皇族拱了拱手,率先反驳起了刚才三王的言辞。 他说的有理有据。 徐氏祖坟虽重要,但徐氏不是什么百姓,而是皇族,不能为一己私心,而忽视了百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大人说的不错,不过我曾听闻孟大人祖籍出自庆元县?广文三年,曾为扩建祖坟而侵占民田,当时闹了不少的乱子?” 这时,永安郡王轻笑一声,打断了孟度的话,谈起了礼部尚书孟度为官时的劣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文官从一介白身成为朝堂命官,能守住清廉的人,在王朝中后期并不多。 而扩建祖坟、祖宅,是煊赫乡里的事,不做这等事,就有如锦衣夜行,心里痒痒。 礼部尚书孟度虽然在此间居于末席,但在朝堂中,是仅次于首辅、次辅的六部主官,作为保皇党,永安郡王对桓师登一党人的劣迹,如数家珍。 “这……” 礼部尚书孟度闻言,顿时额生冷汗,讷讷不言了起来。 他胸中再有锦绣文章,但于事实一般的铁证,却也不好辩驳了。 再说下去,皇族逼迫他挖自己家的祖坟,或者革职辞官,就不值当了。 看到孟度悻悻然的坐下,桓师登嘴角微微一笑,他清捋颌下的三缕清须,说道:“孟大人也是为了社稷公业而忘私心,若永安郡王觉得不妥,撅了孟家祖坟也未尝不可……” “反正奉陵都是要动土的,孟氏为有功之臣,陪葬奉陵,本相也以为极为适合。” 他说完话后,眸露锋芒,虎视眈眈的看着永安郡王。 勋贵有爵,郡王是一品,亲王是超品,永安郡王是勋贵领袖,地位更是尊崇…… 在朝堂中,阻碍他掌权的人,除了徐氏藩王外,就属勋贵的永安郡王和坤国公这二人了。 “陪葬奉陵,乃是我孟氏之荣耀,孟某附议……” 孟度听到首辅桓师登这犀利之词,顿时红光满面,笑呵呵的说道。 陪葬太祖的奉陵,这可不是什么惩罚,而是天大的殊荣。 以此理由,去动孟氏的祖坟,孟氏一族,绝对不会有任何人反对。 “荒唐!” “奉陵乃是太祖爷的陵寝,岂是尔等的玩物?” 宗正手持拐杖,用力杵了几下地面,面含隐怒。 权臣乱国,虽对社稷有利,能维持朝廷稳定,填补权力空窗,但对他们徐氏皇族可就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了…… 毕竟权臣的极致,就是篡权夺位,黄袍加身。 权臣非是忠臣! “桓相如此轻佻,未免有失体统了……” 宗正话音刚落,在一段咳嗽声中,令人意想不到的人开口了,而且一开口就是将矛头直指首辅桓师登。 众人目光朝上望去,便见面色苍白的少帝,从脸上挪下锦帕,目光正视桓师登,神色颇有一些不满。 能陪葬奉陵的,无一不是开国重臣,如开国宰执公羊仪、一字亲王常坤这些人。 孟度虽身份不低,是礼部尚书,但其还不够资格陪葬奉陵,更遑论孟氏祖先了。 以奉陵陪葬名额调侃,这就是桓师登对皇族的轻视! “是桓某失言,还望陛下勿怪,桓某回府后……另写奏折给陛下赔罪……” “若陛下气还不消,桓某也将到天年,愿乞骸骨返乡……” 桓师登听到孝昌帝这般训斥后,面容平静,没有一丝的表情从脸上宣泄而出,他眼帘一抬,话语停顿片息,缓缓道。 朝廷中枢、地方郡县,他的党羽、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个朝堂离了他这个首辅,根本运转不了。 天下离不开他桓师登! 广文帝见到他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喘一声,孝昌帝登基这数载以来,对他亦是避之如虎。 今日孝昌帝有徐氏皇族在场为底气,敢说他“轻佻”,若他不妥善处置,那么明日百官该会如何看他? 怕皇族?怕少帝? “轻佻”一词,是少帝对他首辅地位的一次宣战! “皇儿,还不速速对桓相道歉?桓相所说,都是老成谋国之言,岂是轻佻之词?” 李太后脸色微变,用眼睛对孝昌帝频频示意,忙道。 “皇儿,家国为重!” “不能意气用事!” 见孝昌帝不肯开口道歉,李太后凤眸微寒,言语不由加重了几分。 有桓师登为首的文官支持,她才能以太后之尊,垂帘听政,执掌国政。 若桓师登一走了之。 她……的权力,该如何维系? 看到这里。 徐行摇了摇头,对李太后的印象差了一些。 他本以为李太后虽醉心于权势,不肯让少帝亲政,但在其他方法,还算清醒,有值得一提的可道之处。 但现在看来,未必是。 至少在朝政的处置中,李太后的手段差了不少。 此时李太后对孝昌帝训斥,失了妥当。 在朝堂中,李太后与桓师登联合,权力互补,才能压皇族、文官其他党羽一头。 与孝昌帝,因为争夺帝权,反倒是敌人…… 但这只是表象。 李太后的权力根源,实则来源于孝昌帝,贬低孝昌帝,实则就是在贬低她权力的合法性…… “若没我这横插一手,恐怕再过个一二十年,没有永安郡王、藩王的威胁,这朝廷就要改姓桓了……” 徐行目光微闪了数下。 再精明的人,在面对权力的诱惑时,都会蠢笨如猪。 李太后在他看来,亦不能免俗。 “呵呵,诸位的商讨,真是令贫道大开眼界,有如博戏一样……” “凡俗权力之争,竟这般有趣。” 徐行又注意了几眼孝昌帝,见其执拗,仍不肯开口道歉,心中暗暗点头。 对这一个徐氏子孙,记上了心。 不过眼下桓师登和李太后施压,气氛僵滞,仅靠孝昌帝一人支撑,也不现实。 徐行略思索片刻,不再迟疑,当即运使道法大笑一声,替孝昌帝缓解僵局,并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第254章、大礼仪之争,仇人之子 几句话落下。 在场的众人顿时神色不一。 有的皱眉、有的面露不喜,有的脸生薄怒。 包括刚才养气功夫十足的桓师登,此刻也有一些眉宇不喜的模样,脸色稍显阴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