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修仙:我能在诸天轮回 第392节(1 / 1)

作品:《修仙:我能在诸天轮回

但偏偏,主世界却连一点地府的消息都没有。 而且,相较于其他世界,主世界的各种体质,未免也太多了些。井喷式出现。 咄咄怪事! “奉陵是衣冠冢,此处,也为你我的衣冠冢吧。” 徐行将赵芸娘的棺椁收到一个纳物袋后,沉吟了一小会,从他身上取出换洗的衣物,以及赵芸娘的几件旧物,消去气息后,重新下葬到了这一处墓葬之中。 少倾,坟冢复原。 与他刚来时,一模一样,看不出任何的差别。 …… …… 重回神京。 徐行在皇宫正门落下云头,稍等了一小会,就被宫中的值守太监请入到了坤宁宫。 百年过去,物是人非。 坤宁宫的建筑格式虽与两百年前相似,但已不是赵太后所居之处了。 改为了李太后。 “贫道去了皇族祖地,在祖地见了孝章皇后的无名氏坟冢,只不过……孝章皇后在墓中留令,不得迁她的坟墓……” 徐行先稽礼对李太后问安,入座之后,然后将入关西道青木县的所见所闻说了出来。 只是在提到赵芸娘之墓时,他撒了一个谎,说其留下了诏令,不肯挪坟至奉陵。 “国事为重,孝章皇后虽生前留有懿旨,但此旨无人可知,我等只要秘而不宣,偷偷迁坟即可……” 听完徐行所言,李太后柳眉微颦,她小啜了几口香茗后,心中有了思量,开口道。 孝章皇后是太祖之妻,也是如今皇族血脉之源流。 其下的懿旨,比后面的几代帝王的遗旨都要神圣的多。 胡乱篡改、不遵守,都是有悖忠孝,乃是执政之大忌。 若非孝章皇后的凤尸关乎到凤溪国的国运,李太后也不敢轻易做出这一决断。 “太后所言有理,只是……查找孝章皇后坟冢之事,宗正也知……” “此事涉及到皇族,按理说贫道不应多管闲事,只不过相传天德帝也是高德大修,倘若其知道此事,心有怨愤,于贫道就是祸事一桩了。” 徐行目露迟疑之色,摇了摇头,说道。 他虽一早劝说李太后迁坟,镇压国运,但有懿旨迁坟和没懿旨迁坟,这是两码子事。 懿旨明言,不愿迁坟,那么后人迁坟,就是违背前人心愿。 “道长所言有理……” 李太后闻言,稍想了一下,微点螓首,赞同了徐行的话。 天德帝是修士,如今极有可能还在人世,若没孝章皇后留下的这一道懿旨,迁坟为了保住江山社稷,这太祖还不会发怒…… 但有孝章皇后这一道不愿迁坟的懿旨在,朝廷还如此做,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了。 “道长可有定计?” 李太后凤眸轻扫了徐行一眼,见其面色恬淡,一副从容神色,心中一动,问计道。 “这是徐氏皇族家事,太后为国母,但也是外人,不好牵涉其中,请徐氏皇族嫡系,议讨之后,再行决定就是……” 徐行目光微闪,嘴角含笑道。 第253章、凡俗执政,宛如博戏 虽说天家无私事,家事即国事,但涉及到孝章皇后迁坟一事,更偏皇族私事一些,李太后即使是国母,也不好处置,得由徐氏皇族表率意见…… 李太后是代孝昌帝执政,权力来源于孝昌帝,她不像徐氏帝王,在皇族中有说一不二的地位。 于国事上。 徐氏皇族会让李太后一些。 毕竟李太后也是皇族的代言人,代表一部分徐氏皇族的利益。 然而在皇族内事上,李太后的地位,就不见得有多么尊崇了。 朝廷一些亲王亦是实权派! “道长所言有理。” “这件事上,哀家确实不好处理,得由皇族商议后,再行决定……” 李太后仔细揣摩了一下徐行所说的话,觉得这话极为在理,眸中流出赞叹之色。 她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放下手中香茗,继续说道:“哀家是徐氏媳妇,若为国如此,恐怕日后……就做不成徐家媳妇了……” 为国迁坟,虽能镇压国运,为国续命,但今后她势必会遭到徐氏皇族诟病,到时候皇族发难,恐怕她会家国两失…… 而为家,初期她可能家国两得,徐氏皇族赞扬她“识大体”,尊崇孝道。 然而一旦国势继续倾垂,她这个“守旧”的太后,可不见得会再得人心了。 那时,传自景嘉帝和她这一脉的帝王嫡系命运将会如何,她不敢想象。 不论怎么去选。 对她这个李太后而言,都是一场政治危机。 所以,将选择权交到徐氏皇族手上,才最为妥当。 “就按照道长所言的去做,速速去请许王、睿王、郑王三王入宫,前往紫薇殿偏殿……” “再叫上宗正、永安郡王这两个宗室……” 李太后当即下令,让女官出宫去请徐氏皇族的嫡系入宫。 许王、睿王、郑王这三王,是泰武帝的庶子,景嘉帝的兄弟,在皇族中,血统仅次于景嘉帝这一脉。 而宗正、永安郡王这两人,则是徐氏皇族中,地位最高的两个老皇族。 永安郡王虽不属于太祖一脉,但袭爵于太祖之弟徐泾一脉,与国同休,在朝廷中,与坤国公同为神京勋贵的领头人物。 “再传宰辅桓师登,次辅王敏,礼部尚书孟度,三人入宫觐见。” 李太后再道。 若紫薇殿仅有三亲王和宗正、永安郡王这些皇族实权人物到场,她难免备受掣肘。 桓师登、王敏、孟度这三人,是文官的首脑人物,算是她的“后党”。 天子家事即国事。 引这三个文官入场,她才能在接下来与徐氏皇族的议讨之中,占据一定的上风。 帝王,可以不懂军政,但一定要懂平衡之术。 …… …… 半个时辰后。 徐行随李太后的銮驾一起来到紫薇殿偏殿,而这时,殿内已经满座,群臣、皇族亲王一一到场。 甚至连身体孱弱、一直养病的孝昌帝也提前赶至,坐在龙椅上等着李太后的到来。 见凤驾走至殿中,殿内之人纷纷起身,口称“太后”,开始施礼。 “母后……” 孝昌帝亦晃悠起身,对李太后请安,不过他刚起身,就连续咳嗽数声,用锦帕匆忙捂住了嘴。 一副病唠相。 “陛下孝心有嘉,只是还需多多注意龙体,一些政事,让为娘和桓首辅处理就是了。” 与接见周王时的和蔼面孔不同,对待孝昌帝,李太后像是变了一个人,神色严厉,话语夹枪带棒。 似是在敲打孝昌帝。 “儿臣明白了。” 孝昌帝用锦帕捂嘴继续咳嗽了数声,略躬着腰,在太监的搀扶下,缓慢的重新回座。 群臣、亲王保持了静默,没有干预这对母子的权位之争。 片刻后。 众人落座,开始商讨正事。 “不知皇嫂请我三人入宫,所为何事?” 许王看了一眼坐在龙椅之旁的李太后,眉宇紧锁片刻,便直入正题,开门见山道。 他们三王一直不怎么受李太后和朝廷待见,在李太后执政的这十数年中,被削藩了数次。 若非他们遥控藩地,手上握有一定兵马,朝廷不敢太过逼迫,怕逼反他们…… 说不定他们早就被李太后这个毒妇害死了。 故此,他们直言直语,并不怕得罪李太后。 权力之争,早就得罪死了。 “许王稍安勿躁……” 李太后见是许王开口,神色略有不喜。 不过她既然已经将群臣和皇族亲王都请入了宫中,此刻倒也不便再卖关子了。 “奉陵是太祖和孝章皇后的衣冠冢,我朝国运与奉陵息息相关……先帝与圣上之所以身体欠佳,亦与此有关……” “这位晏道长曾受过昭顺帝恩德,手上有一枚赤阳珠,也代替太祖龙尸,而孝章皇后的凤尸我等也已找到,就在徐氏祖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