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七十四章:三头妖魔(1 / 1)
作品:《荡尘诀之天赌》段九手一行人,乘着大船顺利登上赤炎岛。
再次登岛的段九手,发现这里的桃花开得更艳了。
桃花镇的桃花在整个南梁最负盛名。因为地势复杂,土地肥沃,不但花期长,而且百里桃花齐开之境最为让人口耳相传。
现在已入四月节气,其他各地的桃花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时候。而这里的桃花不但不见落败迹象,反而比之前些日子,更加色彩夺目。
仿佛这时候才是它们盛开的时候。
春风徐来,岛上密密层层的桃花随之摇摆,瑟瑟作响。散发出浓烈的香甜气息,让所有人的内心都柔软起来。
“世上竟然有如此仙境!”
“好香,甜如蜜啊。果真绝色!”
“只是短短几日功夫,居然还能有这般变化。”
“这里的桃花,比镇外山谷里的桃花还要繁茂啊!”
“咳咳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段九手实在受不了这些酸儒的行为,催促着婉玉和夏先生快快离开,让婉玉一阵好笑。
三人漫步在赤炎岛上,俨然踏春郊游,很是自在。把整个孤岛转了个遍,路上也会经常遇到巡逻的兵勇,显然赵普世他们在这里已经布置妥当。
上次段九手来的时候,这里桃树交错生长,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的确确有入置身仙境的感觉,但最大的坏处就是视线不好,越往里走越扑朔迷离。当时的段九手仅仅是依靠铺设的青石小道来辨别方向,以致不会迷路。
这会儿的桃花林依然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不过赵普世已经派人把青石道两旁的桃树枝干进行修理。使之不能影响宾客行走,视野也是开阔很多。
虽然少了些许趣味和神秘感,但是这能让这里显得庄重一些,没有了杂乱之感。
三人沿着青石路延伸的方向,一路走去,周围已经有许多像他们一样漫步踏青的公子小姐相继出现了。
这次的酒会不光有才子还有佳人。
书生学子来此的目的就是相互交流,积攒人脉。有机缘的话,还能博得朝中要员青睐,对今后的仕途有莫大好处。
而妙龄佳人来这里的原因就更简单了,择良婿是她们一辈子的头等大事。这里的妙龄少女们,都是贵族子弟,邀请函也是托家里人找来的。
不是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么?虽然现在反过来了,但是情爱这种不就是这回事吗?
狄文狄夫子他们也明白,所以没有计较过这些。
段九手他们走了差不多一炷香的功夫,只见正前方突然出现一面阶梯顺势而下,一直铺向了百米以外的空旷广场。
那广场坑底平滑整齐并且铺有一层花纹古朴的青石板,星星点点的分布一些凉亭供人们休息。
再往前是一座寺院,段九手他们走得方向正对院门入口处。明晃晃金字牌匾高挂院门之上,上书“封妖寺”三个大字。寺院后面一绝壁,陡然而起四丈有余,形成了一堵天然院墙。
这时的院门大开,受邀前来的宾客们鱼贯而入。里面欢声笑语嬉笑赞叹声不绝于耳。
等到段九手进入寺内才发现,这哪里是寺庙啊?简直是一个开阔无比的酒楼!封妖寺整体形状类似一个巨大的环形水榭,共两层。这会儿寺内的各个屋舍摆上桌椅,自然而在的成了向水而开的“雅间”。
封妖寺中央是一塘池水,水色浑浊发乌唤名“洗墨池”,是书生学子笔舞龙蛇后,清洗笔墨所用。
“洗墨池”矗立着的铜像,就是人们传说的妖人神氏。这个“妖人神氏”一共有三颗头颅,青角獠牙,有六只手臂。没有双脚,是一条蛇尾代替。
当地口耳相传,字能压鬼,墨能封妖。这个铜像在这里不知浸泡了多少年,已经看不出一点铜色。常年被墨污泼溅,让这尊铜像变得黝黑狰狞。
段九手仔细端详过这尊铜像,胜者王侯败者寇,不外乎如此而已。
这时候封妖寺里已经来了不少人,很多志同道合的书生和桌而坐,聊起阳春白雪。也有人天性爱出风头,舞文弄墨,与众人作对吟诗,用来吸引富家小姐注意。
“我们去那里找个位置坐下吧,一会儿人会越来越多。”婉玉左右张望,没有发现清颜她们,指了指西南边的一个房间。
段九手和夏易表示赞同,跟着婉玉向西南方向走去。一会儿人多再乱走找位置的话,就太引人注意了……
于此同时,王之崇和白渡水也来到了封妖寺。
那天,王之崇和白渡水去赵府拜访狄夫子的时候,狄文一直都在劝王之崇。
“收起小孩儿心性,在这儿多结交一些朋友,日后仕途能受益良多。孩子,想在官场上站得稳这些都是必要的。”
狄夫子说的这些话对王之崇来说,比真正打他一顿还要让他难过。尤其是从狄文嘴里亲口说出的时候。
不过王之崇对这个地方的王孙公子哥们虽然没有好感,但老师狄文一片苦心,又怎么能轻易浪费呢?更何况,段大哥曾经和他们约定在桃花酒会上再见。
所以这次酒宴还是一定来的。
“二哥,你怎么了?怎么心不在焉的。狄夫子不是让你今天去主殿那边找他的吗?我们快点走吧!”白渡水非常疑惑,他只知道狄夫子老是冲二哥发火,但他不懂这是为什么。这里面有这么复杂的吗?
“诶……”王之崇面露难色,他怎么会不知道狄老师的用意呢?八成是又要为人引荐自己了。
搁在平时,王之崇都会想方设法逃掉,可是现在……
“走吧,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王之崇咬了咬牙。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