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88节(1 / 1)

作品:《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沉默的思索片刻,胤礽想到了一个主意,“皇阿玛,不若我们再来组织一场大辩论?这次我们不光是让朝臣和文人们参加,我们让全国老百姓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如何?”

“就以勤俭节约和忆苦思甜为辩论主题,皇阿玛觉得如何?”

少年太子微微眯了眯眼,随即又想到了昨天听到的一个消息,没等沉思的康熙皇帝开口发话,忍不住的直接就说了出来,“儿臣听说,昨天宜妃娘娘养的波斯猫儿调皮,打碎了好几个金贵的大小瓷器?”

“咳咳,梁九功,你现在就亲自去皇贵妃那里传个话。”这段时间宫里妃嫔们的花费确实是太过,宝贝儿子能忍到现在才提出来,也算是给他这个皇阿玛的面子了。

“嗯,就说,把宜妃打碎的瓷器,折算成银子报给宜妃,让她如数的填补上。以后,这后宫里头妃嫔们超额的日常花费,各种器物损耗等等,都照此办理。格格们的西三所,以及阿哥们的南三所也是一样。”

梁九功麻利的打千退下,离开的时候,还很有眼力的把其他伺候的宫人也都给带了下去。

康熙皇帝伸手扑凌了一把儿子的光脑门,冷哼一声,“这样总行了?瞧你小子那个抠门护短的模样?皇阿玛跟你保证,等到你大婚后,保管让阿茹娜顺顺当当的接管宫务。”

“厚脸皮”的胤礽被自家皇阿玛嘲笑抠门也浑不在意,而是对于宫务交接的事儿提出反对意见,“皇阿玛,皇贵妃娘娘管理宫务挺好的。如果皇贵妃娘娘忙不过来,就让僖贵妃娘娘,惠妃娘娘,宜妃娘娘以及荣妃娘娘给帮忙搭把手。”

“八月份大格格嫁进来后,不会去接管皇贵妃娘娘手里的宫务。大格格也和儿臣提到过这个事儿,她一个小辈,怎么都不方便去管理母妃们的日常大小事儿。”

“而且,大格格手里还有抄写房,云雾,小汤山的度假山庄,钟表作坊等等很多的事儿要忙乎,也确实是分身乏术。当然,跟着皇贵妃娘娘身边儿搭把手,学习学习如何打理宫务是挺好的。”

康熙皇帝楞眼,“这个皇阿玛不能答应,贫民老百姓家也没有这么做事儿的。”

家里没有当家主母的情况下,哪有下一代继承人的媳妇不接手内务,管家理事的?昨天晚上皇贵妃还特意的和他提到宫务交接的事儿。

什么时候这人人争抢的宫务成了人人谦让的活计了?一个两个的都不想操心,推来推去的?

“就算妃嫔们的事物将来还是由皇贵妃来管理,宫里的其他大小事儿,有需要的时候,却是必须要太子妃出面才行,包括西三所和南三所。”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两个宫虽然是她们自己管理,但是有事儿的时候,也是要太子妃出面才是正理。不过,阿茹娜的年龄确实是小了一点儿,有些事儿不大好出面,就先跟着皇贵妃学习一段时间,过个一两年再说这个也行。”

胤礽明白这是自家皇阿玛最大的退让,也就没有再继续推辞,干脆的点了点头道了谢。接着就端起来他面前的奶-子茶,小小的抿了一口,又捏了一块点心塞嘴里。

康熙皇帝则是端起他的碧螺春茶慢慢的品着。

他现在对于儿子的好胃口只有羡慕的份儿。不光是他,宫里头谁不羡慕太子殿下这个,怎么吃都不发胖的小体格?

每顿饭吃得那么多,奶-子茶,点心,水果不间断,脸上也只是添了点儿婴儿肥,跟春天的小禾苗一样,蹭蹭的朝上窜个头。康熙皇帝估摸着,儿子将来的身高肯定要有五到六尺,创造爱新觉罗家的身高新纪录。

哪像悲催的五阿哥一样,多喝口白开水都怕发胖,被他的太子二哥严格规定了每餐的饮食用量以外,每天还要围着箭亭转圈圈儿减肥。

胤礽咽下嘴里的点心,看着自家皇阿玛又闭着眼睛,一副神游洞庭山的样子享受他的最爱碧螺春,就端起他的奶-子茶,小口啜着等候。

等康熙皇帝睁开眼睛,胤礽起身,规规矩矩的给康熙皇帝行了一个礼,先是郑重的道歉,“皇阿玛,儿臣要先和您道歉。当初儿臣一心一意的要开办女子学院,好像有些鲁莽,对于现在这些后续的事儿很是考虑不周。”

第122章 飞机

“女子学院现在虽然是对于收集人才方面小有成效, 却是在其他方面, 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新矛盾。”

康熙皇帝一脸满足的神游回来,看到儿子脸上显露出来的,满是真诚的愧疚欣慰的点了点头, 对于政事一向迟钝木呆的儿子, 现在能想到这个问题,已经很是难得了。

示意宝贝儿子坐下来说话, 康熙皇帝解释:“最近也有大臣们上折子说起这个事儿, 这些女娃娃们学了点本事, 就不想在安于内院,这个很正常。”

“一心修订《平定三逆方略》的勒德洪和吴正治, 还有李之芳这些大臣, 因为你昨天闹腾的满京城的纳采礼,今天早朝也都憋不住的和朕提起来了这个事儿。”

“不说别人家,就他们自己家的几个嫡出小姑娘, 现在也都天天喊着,要去女子高等学院继续进修,不想早早的被定亲嫁人, 更何况那些不受宠的庶出和穷人家的女儿们?”

胤礽心里又是放松又是感动, 大清还是有很多看到现实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之法的有识之士, 真好。可他想到自家现成的例子,三格格,还是皱起了眉头, “皇阿玛,大臣们可都有提出解决的办法?”

“暂时还没有什么好的法子,不过胤礽也不用担心。姑娘们不想早早的嫁人,要去进学,难道做父母的还能强逼不成?又不是穷人家养不起?等到这些小姑娘们长到二十岁,从高等学院结业了以后,再考虑定亲嫁人也一样。”

康熙皇帝想到他那守正不阿的“修史宰相”吴正治,今儿上午在南书房,苦哈哈的和他哭诉的那番话,就不由的乐呵出声。

“小姑娘们多在娘家呆个几年,养养身子骨儿,挺好。但是男孩子该娶妻的就是要娶妻,先成家再立业才是正理。先把大婚之礼完成了,自己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照顾着,不光是让父母放心,自己也好专心的做事业。”

“吴正治今儿上午说,他家的小儿子,昨天居然也一心孤意的跟着他的小侄女们闹腾,说什么不想学你们兄弟早早地定亲成婚,朕觉得那就是欠收拾。”

胤礽也知道吴大人家里的那个受尽家里人的宠爱,打小儿就特别崇拜以文职立下大量军功的李之芳的老来子。受尽宠爱的孩子当然都有一些别人没有的特权,这个很正常。

让胤礽关注的是,吴家的小公子为何有这么个想法儿?一般大清的男孩子,不是到了十六岁就乖乖的成亲吗?难道现在连男孩子也开始想要追求婚事自由?

“皇阿玛,吴大人家的小公子不想早早的定亲成婚,是不是受到了军事学院什么新风气的影响?”

康熙皇帝轻轻的叹了口气,有点儿无奈的回答,“可不是吗?一帮子稚气未脱,年轻冲动的男孩子,听了李之芳的课,都要去学他弃笔从戎,建功立业;听了汉朝的霍去病将军的故事,就一起喊着他那千古传诵的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吴正治家的老儿子也跟着喊,说什么要等他在军事学院的学习结束了,建功立业了再来考虑成家的事儿,简直太不体贴父母的一片心。”

“也就是吴正治年龄大了心软,心疼老儿子,下不去手。那小子要真是李之芳家的孩子,就他这么个闹腾法,早就被李之芳拉到院子里狠狠的几个军棍打下去,看他听不听话。”

康熙皇帝对于吴正治溺爱孩子的行为很不认同。现在大清国一片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兵强马壮,人才辈出,良臣美将更是多得是,哪里需要他们这些被娇惯长大的毛头小子上阵杀敌?真的需要他们的时候,能不添乱就是老天保佑了。

一个个的,都是被惯出来的,男孩子嘛,就算是老来子,也不能当闺女一样的疼宠。瞧瞧他们皇家的孩子多乖巧听话,和他一样,刚刚满十一岁,就点头同意要把媳妇儿娶进门,让那一帮大臣们都对着他这个皇阿玛一脸的好羡慕。

胤礽轻轻的摇了摇头,不明白自家皇阿玛脸上的得意洋洋打哪儿来的。

反正都是要成婚,吴家的小公子又不是说不结婚,立志单身一辈子?吴大人现在愁的什么?而且,他对于康熙皇帝和大臣们的想法儿,也是有疑惑不解的地方。

“皇阿玛,儿臣不懂,您和大臣们都认为,女孩子二十岁,从高等学府结业了再嫁人更好。可是又想着让家里的男孩子,在没进高等学府之前就娶妻。儿臣不明白,他们打哪里娶个年龄相当,家世相当的媳妇?”

康熙皇帝不以为意,“总有合适的,比如你大哥和你,不都是找到适合的吗?民间老百姓都说,女大三抱金砖,娶个大点儿的媳妇也挺好。你皇母就是比朕打一岁。”

胤礽不敢认同,“皇阿玛,这个事儿不是小事,好像有些严重。在学院学习新事物的少男少女,就算是孝顺的按照父母的安排娶妻嫁人,也有不少让人担心的地方。毕竟,他们和那些没有进学院学习的伴侣,平时的沟通交流方面估计代沟不少。”

“就比如大哥和大嫂,大哥就是想和大嫂好好的相处,他也不知道说什么。因为大嫂只在学院学了一年,如今在宫里头也是天天绣花管家。儿臣估计,大嫂压根儿就听不大懂大哥真正想说的话。”

“天长日久的,夫妻之间就变得生疏起来。如果大哥哪天在外面遇到一个谈得投机的,和他有着共同语言的学院少女,···”

康熙皇帝沉思片刻,点头同意,这确实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少年少女们虽说是分开进学,可是彼此出门的机会多了,难免的就会遇到,自己找个合心意的,很正常,他们皇家可以毫不顾虑的纳个侧妃妾室,可是那些家世一般,却已经成亲了的少年,如果再遇到一个高官家的女孩子的话,闹不好,真的是有些麻烦。

胤礽看到自家皇阿玛终于开始重视这个问题,鼓起勇气继续说道,“皇阿玛,合离再娶再嫁,虽然为当前的世俗所不容,可这些规矩也只是在前朝形成的风气。从周汉时期到唐宋时期,夫妻合离各自婚嫁的很多。”

“而且这些小女孩,小少年们现在要求继续深造,拖延婚事的时间,将来可能就会要求婚事自主,直接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亲礼制。”

“儿臣担心,等到那个时候,大清的父母们和子女们闹起来,真的是会引发大乱子。儿臣今儿想起来一些相关的有名的事件,也是在这种类似的新旧观念冲突之下,保守的父辈们,对于向往婚姻自由的小辈们,直接打杀的都有。”

“当然,合离再娶或者再嫁的悲剧也有很多。因为父母不同意他们看好的伴侣,就私奔,逃婚,跳河等等,以此来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制的年轻人,也有很多。”

“那些冲动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光不会去认同父母的苦心安排,反而会以反抗父母为荣。”

康熙皇帝听了这番话,作为曾经年轻过的正常男人,自然是深以为然的眉头紧皱,不过他也因此想起另外一件事儿,“今儿过了晚饭时间后,朕有派人去毓庆宫看情况。”

“梁九功回来禀告,说三格格哭着从你那里离开,喜梅那丫头带着很多宫人追在后头。这是怎么回事?和你现在说的这些事儿有关?”

康熙皇帝自己越说,脸色越黑。难道他最疼爱的三格格,在外头做了什么不合乎礼制的事儿了?

胤礽察觉到自家皇阿玛不断升腾的滔天怒火,无奈的叹气。他就知道这个事儿瞒不过自家明察秋毫的皇阿玛,估计明天满宫的人都会说,三格格惹脑了他,被他关了禁闭。

“皇阿玛不用担心,儿臣都已经安排好了,三姐姐心里头也明白着,她只是有一些不甘心而已。皇阿玛若是不放心,派人去查查也好,儿臣也觉得,这个事儿透着古怪。”

“这四九城的人,哪个不知道要避讳着女子学院的女孩子们?尤其是在抄写房跟着大格格做事儿的小姑娘们,不管是皇家的格格们,还是那些大人家的女儿们,京城的老少爷们谁不是心里都有数儿,偶尔遇到了她们都是自觉的大老远避开,紧守礼制规矩。”

“大格格最近是不大出门,一直在家,可是抄写房还有康亲王妃看着这些女孩子们。五姐姐都曾经委屈的说过,康亲王妃对于她们出门做事儿啥的,看管的特别严格。”

所以,一个无权无势,名声不显的少年,是怎么找到机会,单独接近三格格,还有时间显露自己什么作诗作词的才华?

盛怒中的康熙皇帝,听到儿子的这些分析,心情总算是好了一些。他就说他家单纯爽朗的三格格不会这么糊涂,做出如此不守礼制的事儿。肯定是有心之人故意引诱。

“这个事儿你不方便出面,就不要再管了。暂时就让三格格老实的呆在西三所,等皇阿玛好好的调查一番弄明白了原委再说。”

胤礽乖乖的点头,“儿臣明白。皇阿玛也不要生气。三姐姐这个年纪有些特别的想法,很正常。她能找到儿臣诉说,可见心里头还是明白事理的。儿臣只是有些心疼三姐姐的这番遭遇,世人都说,女孩子的第一次动心,刻骨铭心。”

如果只是单纯的偶遇意外还好,现在掐断了三格格的念想,对于她将来成亲嫁人影响都不大。顶多就是将来偶尔回想起来,伤心失意一会儿罢了。

可是,如果这里头真的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在里面,在三格格的心里存了疙瘩,估计会直接影响到三格格后面的婚姻生活和美。

本来黑着脸,心情沉闷的想要狠狠发泄一通的康熙皇帝,看到一向不通人情世故,毫无情趣的呆儿子此刻一脸煞有介事的若无所思,还说的头头是道的,不由状似惊奇的得瞪大眼睛,摇头叹道:“今天真是难得,能听到小子说出这番有情理的话儿。你这说别人的时候,不是挺明白的吗?怎么轮到自己身上就这么呆?”

胤礽疑惑的眨眼,难道嘟嘟又在诓他?“皇阿玛,这些不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吗?”

嘟嘟说女孩子的初恋最是难忘,对她们将来的择偶以及婚姻生活,影响非常大。而女孩子的热恋却是会耗空她们一生的爱情,如果热恋不顺利,就会让她们失去了爱人和被爱的能力等等。

甩了一大叠文包给他,让他好好的学习如何在大清国经营自己的婚姻家庭。还让他好好的对待大格格,千万不能让历尽波折,受尽磨难,却还能保有一片至纯的真心留给他的大格格,对人性失去信心。

今儿被刺激大发的康熙皇帝,难得不文雅的扔了一个大白眼给呆儿子,“小子无知,那句话是说少年郎的。至于那些少女们,也就现在赶上好时候,能有机会出门进学做事儿,遇到几个外男。”

“以前的女孩子都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嫁人之前,连表兄弟堂兄弟都要避讳着,更何况是见到外男的机会?压根儿就无从说起。哪有什么第一次动心,第二次动心?”

少年太子立刻拿起他那壶有些凉了的奶-子茶,掩饰性的给自己倒了一小杯。同时在心里默默的念叨着,回去后就好好的管教分不清各个时代民俗风情的嘟嘟。

缓了缓自己的尴尬,少年太子眼见自家皇阿玛眼里没有了刚刚那样蓬勃喷发的怒焰,暗暗欣慰的点头,就当自己是彩衣娱亲了。“皇阿玛,人同心,事同理。男女差不多都一样?我们要相信三姐姐,给她时间慢慢的缓过来就好。”

“儿臣担心的是,其他的人家如果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怎么办?万一她们的家里人没有及时的处理好,影响到女子学院所有女孩子的名声的话,那就无法挽回了。”

少年太子心里更为担心的是,如果给那些本来就坚决反对女子学院的开办,现在只能捏着鼻子认了的守旧派知道这些情况,他们绝对会跳出来,大肆的宣扬,鼓吹老百姓,让大清的女子学院开办不下去。

曾经历史上的民国时期,不就是这样吗?几经反复波折,女子们才在学业和婚姻上取得了一定了自由解放。

由家事转到国事,康熙皇帝习惯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的思考起来,哪怕他内心还在为三格格的这件荒唐事儿生气不已。

大约几分钟后,终于整理好了思绪,脸上愤怒的神色也收敛了几分的康熙皇帝,眼中却是又添了几分凝重。

这让本来还对儿子提议的大辩论有些犹豫的康熙皇帝,下定了决心,于是他缓缓的开口说道,“这件事儿确实挺棘手。明天早朝朕就宣布,开展你刚刚提到的“勤俭节约,忆苦思甜”的大辩论。”

“有大辩论的事儿在前头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我们就有了充裕的时间来处理这个事儿。明天上午,就十一点,皇阿玛召集几个大臣在南书房商议这个事儿,胤礽也来听听。”

少年太子乖乖的点头,“儿臣明白。”

康熙皇帝还想就此再说什么,不过他听到自鸣钟发出的铛铛铛的声音,就先把下午要通知儿子的事儿给交代清楚,“今儿皇阿玛收到了关于在皇宫里头拉线通电灯电话的章程,图纸画的挺好。”

“皇阿玛已经吩咐了下去,让他们尽快的准备起来。后天就开始动工,把午门,太和门,早朝听政的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御花园,坤宁宫,神武门这一条线南北中轴线拉起来。”

“左侧的慈宁宫,慈仁宫,文华殿,养心殿;右侧的毓庆宫,武英殿,斋宫,奉先殿以及畅春园,承德山庄,小汤山温泉山庄,都同时进行。”

作者有话要说:  和亲们说一下,在民国时期,确实有父母溺死女儿的事儿,就因为女儿要追求婚姻自由。那还是江苏省的省议员,世家大族。

那个时期,因为袁世凯的复辟等等事儿的影响,女子解放的进程经历了好几次迂回波折。大家都知道的,写下人间四月天的大诗人和他原配合离的故事外,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敬仰的鲁迅先生,他比大诗人有节操,没有让老婆打胎离婚。

鲁迅先生按照父母的意思娶了老婆当亲人养,十多年没有圆房,一直到他遇到真爱许先生合离。

所以,文里面的大清国,既然要开启民智,这个民还包括女子们,那就当然也会这样的历程。三格格这一代的年轻人,注定要多多少少的经历这些事儿,或者是被影响。成为幸运的,迷茫的,经历时代转折的痛苦,在新旧思想里面挣扎,艰难蜕变的一代人。

而康熙和很多大臣的大男子心态,或者是天下做父母疼爱儿女的心态,自己家的女儿要富养,要娇宠,养到20岁再说亲嫁人,反正不愁嫁。儿子要早娶,要娶个知书达理,安分守己,安心相夫教子的儿媳妇,早早的抱孙子。可是这些进了新版学院学习的少年郎,又怎么会喜欢天天只知道绣花的妻子?

第123章 飞机

康熙皇帝的意思, 就是在太子的大婚之礼之前,从中轴线延伸到两侧, 包括东西六宫各个宫殿的外表部分都粉刷装饰一新, 整个皇宫张灯结彩, 灯火辉煌的娶儿媳妇儿。

当然, 皇城的六部衙门,京畿的每个守卫重地,这些地方也是要首先铺设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