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87节(1 / 1)

作品:《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尤其是这几年大清境内各个地方都有兴办各种新式学院, 农工商军这四个阶层的慢慢崛起, 也在猛烈的冲击着原本“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世俗价值观。

各种让人眼花缭乱, 纷繁杂乱的新思想横在人们的面前, 让他们迷茫无措, 痛苦纠结。

各地女子学院的兴建, 对于这一千年来的男女大防,男尊女卑的情况,当然是有很多良好的改善, 尤其是对于汉家女子的放足,有着很大的促进效果。

首先, 学院的女学生是不允许缠足的;再次,当大部分的女孩子们不以小脚为美, 崇尚天足以后, 有这些女学生带起来的天足风潮,又大大的影响了大清各个阶层家庭的女儿们。

大清的男子们从一开始坚决抵制,到现在被迫无奈的慢慢接受, 有的接受能力良好的男子, 甚至是渐渐的开始欣赏女孩子们从“三从四德”的压抑束缚中释放出来的, 天然质朴, 爽朗活泼的美好性情。

所有的这些变化, 就好像是曾经历史上的民国初期的时候,那些新旧中西各种不同的观念,在激烈的互相冲突一样。自身思想转变的阵痛, 以及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等等,都严重的影响着这些年轻的少年少女们平和的心态。

可是,这才只是一个开始,再等个几年,等这前两批女学生们都长到十五岁,过了行笄礼开始说亲事,那才是头疼。

虽然学院里面并没有教授任何“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观念,但是学了一身本事的小女孩们,是肯定不会再乖乖的接受家里长辈们安排的亲事的。

胤礽有些烦闷的皱紧了眉头,漂亮的桃花眼里满满的都是忧虑。

将来,只希望不会发生曾经的历史上民国时期的那样扭曲人性,毫无人道的惨剧。

因为一方逃婚,悔婚,合离等等引发的各种恶**件;保守刻板的父亲,只是因为不满意女儿不同意嫁给家里安排的人家,就一气之下把平时当做掌上明珠疼爱的女儿直接给溺死了事。

尽管从理智上来说,这些都是一个社会发展必须要有的转折过程。就好像人吃饱饭了,要休息休息,消消食儿才好继续做其他的正事一样。

可是,嘟嘟刚刚的提醒也对,这都是发生在他眼皮子低下的事儿,不是长长的历史画卷上那一抹阴暗的色彩。

叹了口气,把刚刚所画的图纸送给了黄履庄,准备回到毓庆宫换身衣裳,到乾清宫用晚饭的胤礽,没想到三格格正焦急的在毓庆宫等他。

三格格看到他回来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姐弟俩来到毓庆宫的书房,还没坐下来,三格格就兴奋难当,急不可耐的甩了一个天雷过来。

把胤礽直接就别炸晕了。

眨了眨眼睛,少年太子有些不确定的问道:“三姐姐,你说你喜欢上了一个汉人少年?非常的会作诗作词?才华横溢;非常的温柔有礼,还没有什么男尊女卑的想法?只是家里有一个打小儿定亲的表妹?”

三格格点点头,脸上虽然有些尴尬和不好意思,却也有着倔强。“就是这样。我都打听过了。他不喜欢他表妹,只是把他表妹当成亲妹们看待,他也和我承诺过,只要我同意,他就会和家里争取,和他表妹退婚的。”

三格格当然也明白这个世道,一个女子被男子退婚,名声上会有多么大的影响,估计以后再想找个好婆家是没有希望了。

可是,她不想放弃这个让她第一次对人动心的少年。

那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温柔的清秀少年。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儿大清其他男子几千来融进骨骼血脉,还毫不自知的霸道和强权的味道。就好像是江南的和风细雨一样,甜甜的,糯糯的,轻轻的,不知不觉就让她的少女心湖泛起了涟漪。

她本来想忍着不说的,就让这件心事随着京城晚春的轻风一起散去就好。

毕竟以她的身份,想要随着自己的心意嫁给一个京城的汉人小官家,一个毫无功名的嫡幼子,几乎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可是太子二弟昨天的纳采礼,又让她的心里升起了不甘,让她想不顾一切的争取一把。他觉得,这整个皇宫里头,能够理解她,支持她的,也就只有她的太子二弟。

胤礽看到三三格格明明知道这个事儿不对,还点头,直接就板起了脸,惯常的温和亲切瞬间都齐齐从脸上消失。

“三姐姐,你是要皇阿玛和孤效仿大唐的女皇帝,给太平公主招驸马的方法?让孤出面强行让他退婚,再直接赐给他高官厚禄,让他做大清国的驸马?”

无视三格格刷的变得雪白的脸色和委屈无助的眼神,胤礽继续说道:“不管三姐姐你有什么打算,孤先说说自己的看法。”

“孤认为,一个真正的好男儿,如果他心里不满意父母的婚事,那么他应该在找到其他意中人之前,就把这桩婚事给取消掉,而不是这么拖着,让三方为难,毫无男儿的担当。”

“更不是说什么只有你同意了,再去退婚。”

“这只是第一点。第二点,他既然说了要取消家里的婚事,那就等他把家里的这些事儿都解决好了再说。三姐姐应该谨记,他这是为了自己去解决这些事儿,不是为了你或者其他任何的女子。”

“本质上,是他自己不想娶他的表妹在先,却没有和父母说明争取,是为无为;他同意了和他表妹的婚事,却又心仪于你,是为无义;现在还把自己要不要退婚的责任朝另一个女孩子的身上推,是为无耻。”

三格格不服气,咬着嘴唇,努力的为意中人辩解,“婚事是他父母给定的,如果不是遇到了我,他是不会想要伤他父母的心,要求取消婚约的。”

···

胤礽突然不想再理会已经陷入情爱,没理找理,强词夺理的三格格。

“孤想问,他得到了三姐姐的同意后,却没有办法完美的解决好这件事儿,不能让大家皆大欢喜的接受他的退婚要求,反而引发了让他们两家亲戚交恶,或者是他表妹跳楼轻生等等恶**儿,三姐姐心里可安?”

“皇阿玛心疼各位姐姐妹妹,想让你们长到二十岁左右再嫁人,孤也心疼你们,不想你们因为女子的身份收到约束,尽量让你们自由行事。”

“可是三姐姐你找到孤,却是说了这么一番话,你是要让孤取消你们的自由行动,再让皇阿玛立刻给你们指婚蒙古?”

不理会被他这番话打击的站立不稳,摇摇欲坠,却还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一脸倔强的三格格,胤礽直接开始赶人。

“就算他最后把家里的那些事儿都给完美的处理好了,孤最后也因为你的坚决答应下来,皇阿玛也点头同意了这门婚事,那又如何?”

“且不说他是汉人子弟的身份,就单论以他现在这个无名白丁的身份,你要嫁过去,就不可能是以大清国三公主的身份。孤也绝对不会接受这么一个懦弱自私的男子做三姐夫。”

“你自己想一想,为了这么一个毫无男儿担当的男子,放弃自己的父母家人,放弃自己的出身血统,去做一个汉家五品小官的小儿媳妇,和其他大清的小女子一样,每天站着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打理后院,为了日常生计烦恼,是否值得?”

“孤言尽于此,三姐姐暂且回去西三所,自己好好的静一静先。想通了,孤就当今儿没有在毓庆宫见到三姐姐。”

三格格发现一向对人温和有礼,对她更是关心爱护的太子二弟,不光没有理解她的自由爱情,还对着她露出非常失望,不耐烦多说的表情,在赶她离开,心里就跟有一把刀在直直的绞动一样,痛苦难当。

强忍着眼里几欲落下的泪珠儿,三格格也没有行礼,直接就打开书房的门,蒙头跑了出去。

胤礽见此,赶紧也出了书房,示意喜梅姑姑带着人跟上去,不要让三格格冲动之下做了什么无可挽回的错事儿。

紧接着转头又吩咐魏忠,让他到西三所三格格的住处,和三格格的教养嬷嬷说一声,看好三格格,这几天不要让她外出,老实的在西三所待着。

想了想,他也没吩咐人去查那个少年的实际家底儿,反正这个事情的根源在三格格的身上,只要她不给那个少年任何荣华富贵或者是情深不渝的希望,他应该就不会去做什么退婚的事儿。

不过,以防万一,胤礽还是找来了三格格的贴身大宫女画眉,问清楚了那个少年的家庭地址,具体姓名,派人去他们家盯着一些,发现有任何不对的地方,立刻前来汇报。

把该安排的都安排好了,自觉没有什么疏漏的少年太子,烦躁不已的皱起了眉头。他心里闹不明白,这不应该是荣妃娘娘,或者是自家皇阿玛该头疼的事儿吗?

皇家有太皇太后,皇太后,还有皇阿玛,荣妃娘娘,最不济还有三格格的亲弟弟三阿哥,如何轮到他去伸手干涉她的婚姻大事?

更何况,这事儿根本就不消多说,皇阿玛是绝对不会答应这样荒唐的,毫无礼法,影响皇家声誉的一门亲事。就算他答应下来,去帮三格格在皇阿玛面前求情,也没有丝毫用处。

除非是最后三格格以死相逼,甘愿放弃皇家三格格的身份,死遁嫁人,皇阿玛或许会看在父女亲情上面点这个头。

简直是,···

匆匆的换了身衣裳,胤礽就大步的朝乾清宫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  亲们,腊八快乐哈。 吃腊八粥了没? 在下被按着在家里看锅煮粥。

第121章 飞机

少年太子带着一大队宫人侍卫, 行色匆匆的大步赶路, 无视一路上向他摇头摆尾打招呼的花花草草们。

未来大清国少男好女们,因为各自的亲事会引起的各种恶**件,还是要和皇阿玛说一说。

尤其是三格格的这个事儿, 也要好好的给处理了。

既然这个事儿是他让三格格出门自由活动引起的, 那就应该是他来收拾这一团糟糕的乱麻。而且,他也实在是看不下去三格格这种痴心错付, 还不肯回头的情况。

如果三格格喜欢的是一个很不错的少年, 能够给予她幸福和安稳的生活, 他或许真的会支持一下她的想法儿。毕竟动心喜欢上一个人,却被现实或者家人逼迫活生生的放弃, 应该是挺痛苦的?

对比荣华富贵, 权势地位,甚至皇家格格的身份,显然一个有情郎更为难得。

可是, 这个少年郎他并不是世间难得的有情郎,胤礽只是听着三格格的几句诉说,就觉得其人非常的不可靠, 三格格就算付出一切, 嫁了过去,估计也不会幸福。

康熙皇帝难得的看到一向温和平静的儿子, 脸上挂着些许郁闷深沉,一副明显有心事儿的模样来找他,有点儿惊讶, 又有些乐呵,“胤礽晚饭还没吃?”

“回皇阿玛,儿臣还没。”

哎吆,瞧这小模样,好像真有了不得的事儿?康熙皇帝一直等儿子来吃完饭,自己当然也还没吃,不管什么事儿,也要先吃完饭再说。“传膳。”

“传膳。”“传膳。”···经过多个大小太监的口口相传,一道门一道门的从乾清宫传到了御膳房。

没道菜都一一的尝试完毕,察觉今儿已经过了传膳的钟点儿,一直耐心等候着的内延御膳房总管,赶紧的安排几十个统一穿着“膳”字服饰的小太监,仔细的抬着膳桌,稳稳的捧着放有食盒和餐具的红木漆盒,列着不怎么长的队伍,浩浩荡荡把御膳送到乾清宫西偏殿门口。

康熙皇帝身边的专职小太监麻利的上前接过这些餐具和食物,在偏殿暖阁放桌摆宴。

父子俩落座后,一个小太监立马喊道:“打碗盖!”四五个小太监倾身上前,利索的把所有菜品上的银盖子都给取下来,轻轻的放到旁边的大盒子里,再轻手轻脚的抬出西偏殿。

果然,一做到饭桌上,面对这丰盛的,香喷喷的佳肴美食的少年太子,表情立刻就舒缓和了下来。

在小太监举着小银牌挨道菜试毒的时候,迅速的清空脑袋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儿,端起来他那个惯用的明黄小瓷碗,认认真真,专心致志,细嚼慢咽的开始用饭。

康熙皇帝瞄了一眼,心里暗暗点头。

再普通平常的的食材,也是经过这方天地几个月的滋养,经过了农民们几个月的汗水浇灌,经过内务府管事的认真检查,才能有被送到御膳房作为食材,被御厨们再次挑选的那一刻。

经过御厨们精心繁琐的烹调后,拥有这番食用者体验到的珍贵温暖的味道后,才会被宫人们郑重的摆上他们的御膳桌。

虽然朱子制定的“三纲五常”等等压抑人性的理论确实不大好,但是他说的这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却是非常有道理的。

当然,宝贝儿子这种打心眼里流露出来的对于食物的尊重,感恩,敬畏,有时候就算是康熙皇帝也自愧不如。

原本康熙皇帝本人是不大喜欢,也不大食用,这些从御膳房统一端过来的膳食的,端上来也大多是摆走着排场,然后就给收了下去,倒了菜桶。

因为那些御膳房的管事们为了能在听到“传膳”后,及时的把各色膳食一起给送到乾清宫,都是事先把菜都给炒好了,汤给炖好了,然后就放在炉膛上小火煟着,等到康熙皇帝尝到嘴里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了任何滋味。

可是自从儿子满了五岁,能够自己拿起筷子吃饭,经常不回自己的毓庆宫小厨房,顿顿都是认认真真的和他用这些没滋没味的饭菜,康熙皇帝看着实在是不落忍,就对着御膳房进行了一番大整改。

景运门外的御膳房主要负责宫里其他人的日常膳食,以及平时节日宴会的准备等等。

养心殿旁边的内延御膳房就和御茶房一样,单就作为康熙皇帝的小厨房,只负责他们父子的膳食,汤羹和粥之类的可以先做好小火保温,肉食可以先做好一半儿,和青菜一样,都是听到传膳后,再迅速的炒制出来,送到乾清宫。

正好康熙皇帝的养生学也是饭前先喝一点儿汤水之类的,再把每顿膳食中皇帝份例的的三十道菜品改为十五道以后,御膳房临时炒制也完全跟得上他们的用膳速度。

当然,康熙皇帝作为一个满人皇帝,和他的祖先一样,用膳的时候是不喜欢听华夏历朝历代皇帝用膳时候的正式乐曲的,他喜欢听一些轻快的曲子助兴。对此,胤礽当然没有意见。

虽然因为康熙皇帝的影响,大清的“钟鸣鼎食”之家也都纷纷的,在用膳的时候,听起了轻松欢快的曲目。

让胤礽提出意见的是,对于他们用完膳后,这么多剩菜剩饭的处理方法。

爱新觉罗家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得更改,皇家历来秉持着“吃菜不许过三匙”的原则,每个菜最多吃个两口半。

虽然经过胤礽这些年的争取,传膳大太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容忍,他可以抱着鸡腿啃了,遇到新鲜时令的美食也可以多吃一碗了,平时用膳基本上还是遵循这个“两口半”的原则。这就导致了他们每顿饭都会剩下很多的饭菜。

一呼隆的倒掉喂猪或者直接倒进排放废物垃圾的沟渠,实在是太过浪费,虽然康熙皇帝偶尔会把一些菜肴赏赐给后宫的嫔妃或者大臣。

宠爱儿子的康熙皇帝,对于这些小事儿当然是满口答应,吩咐乾清宫的太监宫女嬷嬷,也就是梁九功他们,尽量分食这些“剩菜剩饭”,不要造成米粮的大量浪费。

安静的用过晚饭后,胤礽的心情显而易见的好了很多,脸上恢复了惯常平静无波的模样儿。

这个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天色微微的发黑,父子二人在乾清宫里头,开心的听着梁九功绘声绘色的描述,昨儿个因为太子殿下的纳采礼,四九城发生的各种趣事儿,还有那些促狭的文人们编排的,笑话东城婚嫁铺大排场的小段子。

康熙皇帝瞅着儿子笑咪咪的说道:“瞧瞧,你这个纳采礼一出,还是让那些昏头昏脑的一心攀比婚嫁礼金的豪绅富商们,醒了醒头脑的。”

“等到两个月后的聘礼一亮出来,东城的富商豪绅们估计都要羞愧的无地自容了,所以你呀就不要杞人忧天。”

胤礽轻轻摇头,“皇阿玛,这个只是一时的,儿臣这一辈子就这么一次大婚。一想到唐朝的中后期那种贫女难嫁,穷家难娶的严重情况,儿臣就对大清目前这种,普遍的暴发户的心态非常担忧。”

听到这句话,康熙皇帝噗嗤一声乐了出来,也就宝贝儿子敢在他面前,说他们满人都是根基浅薄的暴发户出身。不过,他还是有些犹豫。

“如果实行西夏时期的制度,规定了各阶层老百姓家里,嫁妆和聘礼换算成银两后的具体数字规格,有些不近人情。而且,朝廷压制的太严厉,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弹,须知这下面的人都天天喊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