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7节(1 / 1)

作品:《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他是把土谢图汗的亲弟弟札那巴札尔,这位被称为是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并且曾先于噶尔丹进入西藏在拉萨学习佛法,受到五世达-赖-喇-嘛正式册封的哲布尊丹巴,亲手捧上了台,和阿旺洛哲嘉错这个“五世达-赖-喇嘛”的代表平起平坐。

札那巴札尔这个本来地位还没有□□的弟子的弟子的身份高级的哲布尊丹巴一世活佛,在喀尔喀蒙古的宗教影响力迅速的扩大到了和当前的西藏格鲁派两位活佛□□和□□一样的地位。让哲布尊丹巴活佛并立于达-赖,班-禅,成为黄教格鲁派的三大活佛之一。

这样不光是彻底的分化了噶尔丹和桑结嘉措这对儿盟友的所谓“国教正宗”地位,还因为其所谓的“公正裁决”,让札萨克图汗重新获得了有名无实的地位,喀尔喀蒙古内部的矛盾有了表面上的和解。

更是让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活佛这对儿兄弟对大清感恩戴德,敬仰膜拜。在几年后溃败于噶尔丹大军的时候,选择了向大清求救,而不是去投靠沙俄,才让康熙皇帝有机会击败噶尔丹追兵,进而正式的收服喀尔喀蒙古。

因此这样一个看似庄严隆重而又表面上公平公正的会盟,当然让达到各自的目的,都有很大收获的康熙皇帝和喀尔喀蒙古各部喜形于色,心花怒放,却是让一直把喀尔喀蒙古视为禳中之物的噶尔丹恨得咬牙切齿。

在后续的时间里噶尔丹不停的骚扰侵略喀尔喀蒙古各部,终于让这几年休养生息,实力大增的土谢图汗一怒之下展开了和噶尔丹之间的正式大战,才有了后面的因为不敌噶尔丹,大军溃败后向大清的逃亡。

所以有人说,阿嘞尼大人凭着这手忽悠的功夫,就称得上是康熙时期大清一统漠北蒙古和西藏地区的最大功臣。

“皇阿玛,理藩院的阿嘞尼大人,史记上说他是个天才,是个在谈判外交方面青史留名的人才。” 小太子越想越觉得这个人有趣,实在是个难得的天才人物。也就越是期待的想知道,阿嘞尼大人会在这个已经开始强大起来的大清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事迹。

康熙皇帝失笑,阿嘞尼那个老小子也就一张嘴的本事,“是说他那一张能吹能卖的嘴皮子吧?”

“他当年奉命出使喀尔喀蒙古,圆满的完成了您给的使命,不光是稳住喀尔喀蒙古各部,还成功的牵制住了噶尔丹和桑结嘉措。给您争取了几年时间,再把沙俄骑兵这个心头外患给解决后,才和噶尔丹正式开战。没有让当时没钱没粮的大清陷入两头作战的困局。”

“还有这事?皇阿玛明白了。” 原来的历史上,没有太子折腾的这些新式火器,平定三藩的战争结束的晚,导致收复琉球的战争结束的跟着晚了两三年。

而那个时候的噶尔丹却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做准备,不光是和桑结嘉措联合起来,还勾搭了沙俄那边儿,获得了沙俄的火铳支持。很可能要逼得大清分两线甚至是三线作战。

偏偏那时候的大清经历了八年内战的消耗和一年多的琉球战争,南方各地刚刚恢复生产,各旗兵马都损失严重,还没缓过气来。又没有查抄内务府,和太子折腾的这些新花样儿弄来的满库房的银子,没钱没粮。

康熙皇帝完全可以想到是怎么样的困境,估计连和沙俄骑兵的单线开战都是勉力支撑,否则也不会有小太子说的那个结果,在和沙俄的谈判中采取妥协态度,并且割让了西伯利亚等地区。

因为他和大臣们都知道,只有快速的解决掉沙俄这个给噶尔丹支持的心头外患,他才能放心的去和噶尔丹这个心腹大患正式开战。

“皇阿玛,阿嘞尼出使喀尔喀蒙古的时候,那个所谓的“五世达-赖-喇-嘛派遣的西藏代表”是桑结嘉措假传命令派的人,其实在那个时候,五世达-赖-喇-嘛已经圆寂了。史书上记载具体的圆寂时间是明年二月二十五日。”

“西藏的掌权者第五世第巴桑结嘉措做出的决定是一边密丧不报,找了一个很像五世□□的人伪装成活佛欺瞒世人;一边继续借着五世□□的名头做事儿,下达各种命令。”

“而且这个事儿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一直到您在十多年后打败了噶尔丹,才被一些败军泄露了出来。您在确认过后,将五世达-赖-喇-嘛已经圆寂的事实公布天下,藏民们才知道真相。在此之前,桑结嘉措还曾经顶着活佛派遣的名头来找您和解求封赏过。”

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是个很厉害的佛学家和政治家,史书上对他的评价非常的高。敏锐的政治嗅觉,高瞻远瞩的政治主见,带领着黄教格鲁派走出了被当权统治者压迫残害,岌岌可危的困局,以自身的宗教影响力结束了当时的西藏四分五裂的局面。

他先是在清太宗皇太极的时期出使满清,取得了当时也是急需盟友的满清政府对他的支持。又在清世宗顺治皇帝时期,来到了现在的大清,在安定门外的田黄寺住了俩个月,最后带着满车满车的金银珠宝回了西藏。

借着顺治皇帝的资助,五世达-赖在西藏各地建设了十三座黄教寺院,称为黄教十三“林”。同时,又给全藏所有的黄教大小寺院制定了非常严格明确的各项制度,类似于大清国子监的制度一样,如寺庙内部的组织机构,寺内纪律仪式等等,把黄教格鲁派在西藏的宗教掌控力发展到极致。

也是因着五世达-赖和大清的这种特殊友好关系,以及他在整个西藏和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在他圆寂的时候,桑结嘉措才会选择“密丧不报”,只是在暗地里四下寻找转世灵童。

康熙皇帝沉吟不语,五世达-赖明年初将会圆寂这个事儿对于他的冲击有点儿大。但是对于小太子所说的桑结嘉措“密丧不报”,康熙皇帝却是非常理解。如果是他处于桑结嘉措的位置,估计也会做出这么个决定。

“这个事儿,皇阿玛会好好琢磨琢磨。”理解归理解,可是对于桑结嘉措这个噶尔丹的深交多年的好盟友,他却是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当然要好好想想怎么最大化的利用这个消息。

“皇阿玛,儿臣还想起来一件事儿,可能会对未来大清和沙俄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会有所改变。”

康熙皇帝拍了拍小太子的光脑门,“下次记得把有关能影响到大清国的大事儿都早点儿说。”

“儿臣遵旨。明年,十岁的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将会登基继位,他是沙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十八岁的时候靠少年军平息了掌权姐姐的叛乱,掌握了政权。这一点其实和您的经历有些相似。”

“但是因为沙俄靠近西方国家,他很早的时候就感受到了新式海船和新式火铳的威力,派遣很多沙俄学子到西方国家学习他们的各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沙俄海陆两军的军事力量和国家之间的贸易。”

“治军严明,对外扩张;选贤任能,对内改革,让沙俄在未来不光是有实力顶住了西方国家的侵略,还和西方国家打的平分秋色,霸占东方国家的领袖地位很多年。”

“当然,沙俄不光是原来的历史上火烧北京城的凶犯之一,它在我们大清,尤其是大清的北方更是剥削掠夺了很多资源。”

小太子顿了顿,感受到自家皇阿玛突然变的低沉的情绪,想起来后世的一个说法,笨拙的安慰道:“因为他带领沙俄崛起的时机太过关键,本人又是极为的开明,建学校,办报纸等等。所以后世有人猜测,彼得大帝可能就是后世之人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

“你啊,真不会安慰人,皇阿玛承你的情了。哪怕他是从未来回到现在的又如何,皇阿玛现在有了你,不怕。” 相似的经历,对面的死敌小彼得让后人成了国际战争的赢家,而他却让后人成为了大输家,经历百年血战才站起来独立自主。

康熙皇帝这几天因为喀尔喀蒙古的投诚带来的志满意得,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心里暗暗发着狠。

琢磨着明天就召集议事大臣开会,讨论怎么安排人去沙俄的圣彼得堡转几圈儿,哪怕不能杀了尚且年幼未登基的彼得大帝,也要好好的折腾折腾,让他不能顺利的掌握全部的政权,腾不出手来让沙俄崛起。

巩华城,小太子先分别给仁孝皇后和孝昭皇后上香行礼,又回到了康熙皇帝的身边。

他看着自己皇阿玛对着仁孝皇后那喋喋不休的念叨的模样儿,却是一如既往的只有迷惑不解,哪怕他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个时候的华夏大地上习以为常的畸形的“一夫多妻”制度。

既然对仁孝皇后是这样的情真意切,为何却没有在她活着的时候,照顾好她?

在她在世的时候,连历史传说中所有获得帝王喜爱的嫔妃们都有的“专房之宠”都没有获得过。既要做好妻子的职责,相夫教子。又要做好皇后的职责,打理六宫事务,恭上贤下,哪怕是面对得到皇阿玛宠爱的其他妃嫔们,也要克制自己,端庄守礼。

不知道,最后为了生下大清急需的嫡子去世的时候,仁孝皇后有没有后悔过嫁给皇阿玛。

他也想不明白,皇阿玛的感情到底是怎么区分的。和仁孝皇后是少年夫妻,情真意切;和孝昭皇后虽是短暂的夫妻,可是看着皇阿玛的样子,也明白那是很有感情的举案齐眉,相知相许。

现在,与马上要被册封为皇贵妃的贵妃娘娘也是情投意合,真情实意,甚至还有着亲亲的表兄妹血缘关系。

也许这就是人性复杂的一个方面,后世再怎么宣传教育一夫一妻,互相忠诚,不还是有很多出轨,外遇,包养情人情夫的吗?而他自己现在之所以会站在这里,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被这些复杂的人性打败的例子吗?

不管对哪位皇后的感情更深,反正皇阿玛的感情都是真的,已经是很好了。

也许仁孝皇后的想法就是这样吧,能拥有皇阿玛的部分真情,就足够让她无怨无悔。至于这份真情有多深,有多真,值不值得拿命来换,不过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其他人任何人都无权利评价。

“梓潼,朕吩咐人给佟佳表妹调理身体,这几年之内都不要生育,你说佟佳表妹将来会不会怨恨朕?”

小太子默默的在心里想着,当然会。不光佟佳贵妃会怨恨您,仁孝皇后也会。小太子搞不懂,皇阿玛怎么会如此自信的认为,仁孝皇后会喜欢听着他念叨他与其他女子的感情问题?

“梓潼,现在的老百姓越来越好了,大清也越来越强大了,可是朕发现朕需要做的事儿反而越来越多了。就那头北边儿冰天雪地的“大白熊”,朕早晚把他给打怕了,不敢再来大清境内骚扰。”

“梓潼,胤礽和阿茹娜都挺好,你和保成在天有灵,保佑他们两个平平安安的,健健康康的长大。”

“胤礽今天第一天进学了,老师们都夸他聪明灵慧。阿茹娜领着三格格,五格格在折腾儿童报纸,等过几天报纸弄出来,朕给你送来你看看。你在世的时候,不是常常感叹骄傲自己身为女儿身,一身才华却不输给天下男儿吗?我们家的女孩子们,现在都和很多人家的男娃儿一样的能干。”

小太子听着,默默的又给仁孝皇后上了一炷香,祈愿她和保成太子在天有灵,快快乐乐的没有俗世的烦恼。将来投胎转世,下辈子也要过的随心所欲,开开心心的,顺便保佑皇阿玛和阿茹娜格格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

虽然他不知道如果仁孝皇后还在世,面对儿子死亡,身体还被一个外来人给占了,会不会接受?不过她应该是喜欢听有关皇阿玛和阿茹娜的大小事儿。那天阿茹娜格格说有事儿拜托他,最后也没机会说。

回去的时候,胤礽没忍住,终于和康熙皇帝提了出来,“皇阿玛,儿臣不懂,您为什么不和贵妃娘娘直接说明白?让她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

“皇阿玛知道,可是皇阿玛不想接受她的选择,所以不想让她选择。” 康熙皇帝的情绪还有点儿低落,“当年仁孝怀着保成的时候,御医就说了她的身体状态不适合生产,可是她却瞒着朕,让御医开保胎药。”

胤礽瞪大了眼睛,心里纳闷。既然皇阿玛知道被亲近的人瞒着的痛苦,为何现在也选择瞒着佟佳贵妃?

第67章 电

摸了摸儿子的光脑门, 康熙皇帝感慨道:“胤礽,你不懂才好, 皇阿玛希望你一辈子也不要懂这些。你乌库玛麽曾经说过,她希望你将来能比朕这个皇阿玛幸运。皇阿玛也诚心的希望, 你能拥有我们爱新觉罗家几代人都没有的幸福。”

“朕的皇父,皇祖父,都是为情所困,因情而去。有些汉人还在传朕天生命硬,克妻克子,克父克母,一生注定孤独一人。还什么爱新觉罗家的帝王不是情种就是孤家寡人。”

“可是现在皇阿玛都不再害怕, 上天都怜悯朕,把你给送下来了,朕岂再能畏惧小人之言?将来等你长大了, 让他们这些人好好看看,爱新觉罗家也是有一生幸福的帝王。”

“皇阿玛, 不用等儿臣长大, 您也会是幸福的, 贵妃娘娘也会好好的。儿臣和兄弟们一直都会兄友弟恭,互相扶持的,不让皇阿玛替我们担心。”

不知道再怎么继续安慰康熙皇帝, 胤礽就干脆转换了话题,“儿臣这几天在和黄先生研究发电机。等研制出来了,就把他按在两轮车上, 再配上橡胶轮胎,这样大臣们就可以骑着电动车来上朝,又快又方便,比做那个轿子晃悠悠的舒服多了。”

康熙皇帝摇了摇头,跟着儿子换了话题,“皇阿玛见过黄履庄的二轮车,平时老百姓骑车出门也就罢了,如果按照你说的情况,确实是方便很多。可是大臣们怎么可以?仪容仪态还要不要了?”

“皇阿玛说的对,也就五叔能骑着车子出门不怕丢了仪容仪态。儿臣后面会和黄先生继续研究的,把发动机按在马车上面,给马车加一个像二轮车一样的方向盘。”

胤礽说到这里,因为想到三百年后,京城那个堵车的盛况而皱起了眉头,“皇阿玛,如果一人一辆那样的车子,有点太恐怖了,这京城到时候光是车子就多的没有地方停。而且车子多排放的废气也多,会严重污染空气。”

“一人一辆怎么行?明旨规定三品以上的才可以使用。”

···也行,现在的老百姓如果没有在一开始,就像三百年后的人们一样习惯小汽车的便利,应当也不会太反对。

三天后,阿茹娜小格格果然一大早的用过早膳就进宫来送报纸,首先去了慈宁宫,陪着太皇太后,苏茉儿姑姑,一边看报纸,一边说笑儿。

“这个童话故事,就是四阿哥他们这几天天天念叨的那些?这画儿挺好,色彩鲜活,光线柔和或者阴森森的,让小狗狗和麻雀看起来跟真的一样。” 太皇太后的眼睛不大好使,看不大清报纸上的字了,但是看到了报纸的下方的一个版面里,刻印的《狗和麻雀》配图。

几幅图画的都很形象生动,尤其是最后那一副,车夫的婆娘拿着刀砍掉自己男人脑袋的画面,血淋淋,让看到的人心底发寒。

“太皇太后,奴婢看到这个签名,才发现这图是太子殿下画的。这画法很独特,有点儿西洋画法的味道,但是又不像。瞧着这几图上人物和动物的眼睛都大大的,跟小孩子脸上的大眼睛一模一样,传神又显眼。” 苏茉儿对着这几副图的画法很是惊叹。

“眼睛不顶用了,胤礽还会画这个?” 太皇太后有点惊奇,“我还以为就他那性子,能学会下棋就不错了。”

“正是三格格前天专程去拜托了太子殿下,昨儿个下午太子殿下让人送到“抄写房”。太子殿下说是用了什么夸张的画法儿,还说眼睛是五官里最重要的部位,可不是要把眼睛画的特别显眼?” 阿茹娜小格格仰着小脸,笑的甜甜的,声音清脆利索,听着就让人舒坦。

“太皇太后,苏茉儿姑姑,昨天晚上这报纸一出啊,那些文人都特别的热情,都在谈论这个太子的画法儿,说虽然笔锋还有些稚嫩,不太够流畅,可是画法新奇,用色大胆鲜活,都在说太子殿下是个神童,天才那。”

太皇太后笑了笑,“就这几幅画的天才了估计。他有没有安排翰林院里有画画儿好的,以后照着这个画法儿,帮你们画?”

“您老人家一猜就准。太子殿下可不就是把他写的那些小故事都让人给抄录下来,送到翰林院去,让人按照他的写法儿和画法儿,照着写写画画。可是阿茹娜担心,翰林院的官员们写出来的,是不是太子殿下的是一个意思。”

“别担心,翰林院可都是文豪大儒,状元探花,怎么也不会比太子这刚刚进学的孩子写的差喽”太皇太后尽管心里觉得自家的太子哪儿都好,可是也不能昧着良心说那些寒窗苦读多年的文官写的不好。

“那阿茹娜就安心了。太皇太后,我昨儿拿到太子殿下写的那些童话故事,学着太子殿下的法子,找了一个南城的口技好的说书先生说了一篇,您猜怎么着?那位说书先生的场子这几天都爆棚! 今儿个京城所有的说书先生,估计都是在说这个《狗和麻雀》。”

苏茉儿姑姑来了兴趣,“太皇太后,上次太子殿下要把小李子送过来慈宁宫,您不让,说小李子公公伺候太子殿下挺好。于是太子殿下就吩咐宫里会表演“隔壁戏”的口技艺人都去跟小李子学习了。正好今儿个有空,我们宣一个来慈宁宫说书听听?”

听到是小太子的孝心,太皇太后很高兴,乐呵呵的捧场,“好,就听那个《狗和麻雀》。”

在古华夏的传统艺术中,口技是宫廷和民间都喜欢的仿声杂技,又叫口戏,相声。口技人听音指物,让听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春秋时期到魏晋时代,文雅之士都比较随性风流,大多都喜好自己钻研口戏,有乡谈,唱说,长啸,史称《啸赋》,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比如鸡鸣,犬吠,鸟叫,虎啸这些。

宋朝以来,口戏在民间更是大加发展,成了俗称“隔壁戏”的百戏之一,划分了好多流派。

宫廷里有大型庆祝活动的时候,一般都会让技艺精湛的口技人躲在幕后,把庆典活动开场时候的百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太平盛景烘托的惟妙惟肖。当然,大清宫里的大小主子们平时就比较喜好听“军旅狩猎”、“虎啸山林”“群猪争食”这些了。

殿内拉起了八尺宽的屏障,准备好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口技人坐在屏障里头就这样开始了表演。

今儿来的宫廷艺人恰巧比较擅长模仿动物的声音,他模拟麻雀和狗狗的声音就跟真的一样,把麻雀亲眼看到好友惨死车轮下的悲痛凄凉等等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不由的都对心胸狭隘,傲慢残忍的车夫痛恨不已。

“哎呦,这听着让人心里跟着难受。赏!”太皇太后听完抚着胸口。“不过这个倒是和报纸的意思贴切。这人啊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富商贵胄,可都不能乱杀生。”

苏茉儿姑姑上前给太皇太后揉揉胸口:“可不是吗?太子殿下的想法儿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儿,比大人们的灵活别致一些。”

小太子来到慈宁宫的时候,恰巧遇到正要离开慈宁宫的口技人,就跟着太皇太后给了赏赐。

太皇太后看着就笑开了,“是多了一点儿善良慷慨。你们俩小家伙出去逛逛。苏茉儿格格,我们两个老家伙去做精油按跷。”

···胤礽有点儿懵,他这几天跟着两位老师学到了一些男女大防的文章,深刻的意识到了不管他如何把阿茹娜格格当朋友,这辈子的阿茹娜格格就是个女儿家了。即使是满族女儿不拘小节,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直接的拉着人家小姑娘去书房聊天。

想到皇阿玛那天说要拿份送到巩华城,就说道:“格格,前几天皇阿玛还念叨着你办的报纸。可否随孤去乾清宫,正好我们边走边聊。”

“当然可以,太子殿下。”阿茹娜现在看到小太子就多了一点儿奇特的感觉,就是越看越觉得太子殿下傻乎乎的。她想着阿玛和额娘知道,她要跟去景陵和太子殿下给仁孝皇后行礼的时候,告诉她的事儿就想笑。

刚刚听到的那一瞬间她真的是非常惊讶,实在是大出意料之外,不说皇上知道她上辈子的男儿身,就单说这辈子她作为权臣鳌拜的亲侄孙女儿,压根儿也不会被选为太子妃。

不过,随机她也明白了皇上的意图,不外乎是要她和太子殿下一起生个儿子,这样就他就可以把这个孙子当成“保成太子”一样宠爱着,或者再立个皇太孙什么的。

可是就冲太子殿下那天御花园说的那番话,她就可以猜测到,就算是她真的嫁给了太子殿下,太子殿下轻易也不会碰她一根手指头。

所以她这几天可不就是睡梦中都要笑醒吗?对于能看到康熙皇帝的笑话儿,她当然是乐此不疲的。

小太子有点儿奇怪于阿茹娜格格莫名其妙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视线,不过也没有过问,“格格,孤写的内功功法,你可有在练习?过程顺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