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4节(1 / 1)

作品:《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想到万斯年先生在修订的《明史》,再想到皇阿玛在修订的《大清律》,还有明天的拜师仪式,小太子灵机一动,刷刷的,把后世二十世纪到四十世纪的人们,通用的标点符号给具体详细的写了下来。

古华夏在汉代以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时候的人们对于文献资料的理解出现了很多的偏差,甚至对于一个句子都有了相反的解释,读书写字都非常的不方便。于是到了汉朝时期,就出现了简单的符号,比如用于断句的竖线,横线,下勾线,顿号这些。

到了宋明时期,读书著书中需要用到的符号基本完备,出现了密圈,密点,大小圈圈等等。只是不够系统完善,在实际使用中也不是很方便简洁。而且因为每个读书人写字看书的习惯不同,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习惯也不同,因此这些符号的具体意思并不统一。

尤其是遇到好的文章的时候,满篇的密圈,密点,大圈圈,小圈圈等,极为妨碍看书人的心情。胤礽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都是先在开头写下几句说明,大圈圈什么意思,小圈圈什么意思,等等,非常的麻烦。

简化和统一标点符号,是有必要在大清境内广泛推广的。小太子把写好的纸张吹干,放在一个匣子里,打算明天送给皇阿玛和两位师傅,作为附加的拜师礼。也是让他们帮忙参详参详,根据目前在使用中的标点符号情况,看看有什么需要修改或者补充的地方。

考虑到四位先生就算肯答应派学生来京城也是远水不解近渴,而且,就算他们来京城估计也是和万斯年先生一样,坚持不领官职不拿俸禄。

所以小太子急需一位能认可大清女子的才华能力,同情他们的不平等遭遇,还能认识到程朱理学不合理之处的文官,来协助苏茉儿姑姑处理女子学院的各项事宜。

哎,本来这个事情应该是皇阿玛和满朝文武要烦恼的,可是小太子真怕他们又选了一个“汤斌大人” ,到女子学院教授那些女孩子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嘟嘟,搜索康熙朝初期的所有文人资料,我挨个的看看。”

“好的,主人。” 随着小太子的身体变好,嘟嘟的体型也变的明显了很多,鱼尾上的鳞片一片片的分明,闪闪发亮。听到小太子呼唤它,开心的甩了甩自己的鱼尾巴。

在程朱理学风行天下,遵循明朝体质“八股取士”的大清朝,要找到想要的人,真的是很难。小太子看过一个又一个文豪大家的资料,终于找到了两个符合心意的。

戴廷栻,在康熙十九年,也就是去年“被迫”赴京参加了“博学儒”科考试,目前在山西闻喜县做训导大人。而且他还与顾炎武先生交好,擅长书法,尤其在散文方面的造诣,广受赞誉。看资料就觉得戴先生真的挺合适,如果他愿意来京城做事,应该是一位很好的书法和散文讲师。

施闰章,不光是同情被父母抛弃的女婴,积极营救,还筹措资金在他管辖的地区办学做教育事业。在康熙十八年,也就是两年前,参加了“博学儒”科考试,名列二等第四名,被授于翰林院侍讲的官职,负责纂修《明史》。施大人居然在京城,太好了,就是他了!

胤礽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人,心里高兴的同时,也对这个“博学儒”科考试产生了兴趣。

“博学儒”科考试就是“博学宏词科”简称词科,在唐朝开元年间首创,也称宏词或者宏博,主要是用于考察天下文人的真实才华。它也是属于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是在科举制度之外,发掘和笼络全天下饱学之士的另一种手段。

参加考试的资格要求很低,非常的空泛,不管是秀才还是举人,也不管是已经出仕做官的官员,还是闻名乡里的大儒,只要有各地督抚大人的推荐,就可以直接到京城参加考试。

而且考试题材也广泛,不要求必须做八股文章,诗、赋、论、经、史、制、策等,都可以。考试合格后,便可以直接被朝廷授予官职。

因为词科考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方式,每次开设都能为朝廷选拔出来很多优质良才,对社会影响巨大,也因此历朝历代一般都很少开设词科考试。

而这两年因为“平定三藩”的战争结局已定,康熙皇帝有时间和能力去集中人力物力,正式动手修纂《明史》,于是便开设词科考试。下诏书诚招或者是“强迫”天下有识之士,甚至“明朝遗民”赴京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一般都是送进翰林院,参加《明史》的编修。

当然,满清政府从入关开始就着手纂修《明史》这个事儿,不过是为了告诉天下人,明朝已经灭亡,新的朝廷已经确立。另一方面就是笼络那些自称“明朝遗民”的文豪大家,给他们一个心理的慰藉。

其实就是给他们找点儿事情做,不要天天闲着没事儿,就去参加什么“诗社”,讨论如何“反清复明”。

小太子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去翰林院编修《明史》的地方看看,能遇到史学大家万斯年先生就更好了。看资料里记载的,那里真的是人才济济,让小太子很是心动不已。他觉得让那些人天天纂修《明史》,太浪费人才了,简直是暴殄天物。

对于今晚的思考结果还算满意的胤礽,估摸着这个时候小李子应该已经把那个故事讲完了,虽然不舍,还是决定放弃了再研究研究直流发电机的计划。难得陪一次弟弟们,小太子不想让他们失望。

他最近的时间太紧张了,小太子决定明天早上,就派魏忠把那两张便携式手摇直流发电机的图纸,先送给黄先生折腾。

把今天想到的这些先生们的资料都重新整理一下,也放到那个小匣子里。出了书房,就来到了四阿哥和五阿哥两位小哥俩的寝室。

“小李子公公,为什么小女孩没有衣服穿?”

“四阿哥,因为她的家里很穷。”

“穷就是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吗?小李子公公?为什么她家里穷?”

...

小太子一进去,五阿哥胤祺就扑到了他的怀里,呜啦哇啦的说了一通。小李子公公不会说蒙语,四哥把童话给他简单的翻译完,就一个劲的追着小李子公公问个不停,根本不理会他。他也有很多问题要问。

胤礽让小李子出去领了赏银直接回去休息,自己逐个的回答他们的问题。“他家里穷是因为土地被大官人吞并了,没有土地耕种,没有地方做工,家里没有粮食,也没有银子买粮食。”

“他父亲之所以打她,逼着她出来卖火柴,是因为他父亲知道,卖了火柴,或者遇到一个好心人能给她一口饭吃,就有可能活下去。不出门卖火柴就会被冻死在家里。”

“他父亲是疼爱小女孩的吗?当然,作为父亲,哪有不爱自己的女儿的?”

“京城有很多吃不上饭的小女孩。这天下啊,还有好多好多的人吃不上饭。”

“行,四弟的点心,和五弟的奶-子茶,明天都省下来一份,给京城里的小女孩们吃。”

“到了熄灯时间了,有问题明天再问。”摸摸两个弟弟毛茸茸的大脑袋,胤礽阻止了弟弟们继续追问“为什么”。 现在不睡,明天早上估计都爬不起来了,而且他自己也困了。

“太子二哥,胤禛陪你睡。”“恩恩,太子二哥,一起,床大大。”

“行,你们先进被窝躺好,孤进去快速的梳洗,十五分钟就回来。”

四阿哥和五阿哥小哥俩听话的进被窝里躺好,头挨头,一起盯着个小孩拳头大小的木头小闹钟,开始给他们的太子二哥计时。

第62章 电

小太子迅速的梳洗完毕出来, 发现两位弟弟挤在一个被窝里头,正嘀嘀咕咕的, 看到他回来,四阿哥胤禛举着原本放在床头的小闹钟, “太子二哥,十三分钟.” 五阿哥胤祺跟着附和自家四哥,学着小太子平常的认真模样儿点着他的小脑袋。

“四弟和五弟都会看闹钟了,真是聪明。这床和被子都够大,挤一挤也好。” 胤礽于是就拉开被子,躺在了床的最外面。哪知小四阿哥眼见自己和太子二哥之间隔着一个五阿哥胤祺,不乐意了, 拍了拍五阿哥的胳膊,“太子二哥,你睡在中间好不好?胤禛睡在最外面。”

这段日子四阿哥和五阿哥小哥俩“焦不离孟, 孟不离焦”的,天天凑在一块儿玩耍, 性子本来就厚道无争的小五阿哥更是习惯了对自家四哥言听计从, 因此四阿哥的话音一落, 他就撑起肉乎乎的小胖身子,准备挪到最里面去睡。

···胤礽赶紧的把五阿哥给一把抱住了,“你们都不要动弹, 太子二哥来调整。”说这话又把四阿哥也给抱起来,把两个弟弟调换了位置,自己则是躺在了床的中间。

再检查一次确认两位弟弟的两侧边被子都盖严实了, 小太子继续嘱咐:“明儿你们起床后,孤可能已经去上早课了。春兰姑姑会照顾你们起床梳洗,用早膳,然后再送你们去慈宁宫陪伴乌库玛嬷。四弟和五弟记得要乖乖的,不要太闹乌库玛嬷。”

“太子二哥,放心。胤禛是巴图鲁,胤禛会照顾好乌库玛嬷和五弟的。”

“胤祺很乖,太子二哥,四哥。”

“好,都是乖宝贝。现在闭上眼睛,开始睡觉。”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还不到五点的时候,外面一片乌漆嘛黑的,小太子就因为自己的生物钟,习惯性的醒来了。

怕今儿早上他起床影响到睡的正香的弟弟们,小太子昨晚上就吩咐春兰姑姑他们,不要弄出什么动静儿出来。因此胤礽就借着门口小宫女手上的灯笼散发出来的朦胧亮光,悄悄儿的,把小四阿哥伸到他肚子上的胖大腿给挪下来。再慢慢儿的,把自己的另一只胳膊从趴着睡的小五阿哥身子低下抽出来。

悄无声息的下床,套上棉拖鞋,胤礽来到自己平时住的这间寝室,在春兰姑姑的伺候下,开始梳洗穿衣。

此时小太子不由的轻轻呼出一口气,暗自庆幸他现在的身体素质很好,还养成了在睡觉的时候运转内功心法的本能习惯。否则这样一晚上下来,不光是手脚僵硬酸痛难免的,严重的话可能还会影响到今天拜师的动作仪态。

不管具体的文化差异,对于尊师重道这一方面,各个民族都是一样的。康熙皇帝对于小太子的这次拜师进学,更是极为重视。这不光是胤礽首次正式的进入文武群臣的视线,更是满清统治者借此宣告天下,他们的继承人长大了,不光身体素质特别棒,尤其还非常的聪明好学。

天下的各行各业都特别重视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导和帮助。有没有老师,有个什么样的老师,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简直是太重要了。每一个孩子到了开蒙的年龄,都必须拜师进学,才算是正式开始自己的人生。

而皇家子弟隆重拜师这一久远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周朝时期,虽然那时候还没有正式的师生关系。被评价为“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的周公,可以算是华夏历史记载中最早的皇子老师,虽然他是成王的亲叔叔,成王也没有拜师。

周公的哥哥武王去世的早,他辅助尚在襁褓中的成王登基为帝,培养教导成王,七年后成王长大,又毫不留恋的把政权还给成王。“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说的周公的功绩和功德。

春秋时期孔圣人曾经有言:“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讲究的就是心意第一,束修为辅的一种朴素简单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延续到唐朝贞观年间,才发生变化,只因为唐太宗这位千古一帝他特别的重视,他的儿子们和皇家老师们的关系。

唐太宗认为只有自己以身作则的表示出皇家老师们的尊重和重视,老师们才会没有拘束的,尽心尽力的辅佐,教导他的儿子们。而他的儿子们,只有在对自己的老师有了足够的尊敬和敬畏后,才能打心眼里感受到老师的人品贵重和学识渊博,才会跟着老师们认真努力的学习。

为此他不光经常训诫皇家子弟“对待老师要如同对他这个皇父一样”,给皇家老师们正式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官位,还亲自下诏提高皇家老师们的“王师”地位,并且在诏书里面详细具体的规定了,皇家子弟尊师重道的执行方式。

尤其是对当时的东宫太子,即那位和“汉武帝的刘据太子”,“康熙朝的胤礽太子”并称史上三大凄惨太子的“唐太宗的承乾太子”李承乾的要求,最高最细,严禁太子在任何小细节上对东宫的老师们有所怠慢。

老师来到东宫时,太子必须亲自出殿门迎接;在外面见到老师时,太子先鞠躬作揖,老师还礼时,太子要给老师行答谢礼;和老师一起进出时,始终让老师先行一步;老师站着的时候,太子要先请老师落座,然后自己才能坐。各种礼节礼仪不一而足。

后来的各朝各代统治者都发现了,这个方法对于皇家笼络天下文豪大儒的方便之处,因此基本上都延续了唐太宗亲自设定的这些尊师礼节。

只是随着君权的不断集中,官场上开始越发的讲究起“天地君亲师”这一套规矩,“君”在“天地”后,“师”在“君亲”后。所谓的尊师重道对于皇家而言,基本上就是流于表面了。

到满人入关后,虽然大多数都沿袭了前朝制度,大力推广和学习儒家文化,尤其在前朝兴盛的程朱理学。但是满人统治者跟着汉人大儒学习是一方面,教导皇家阿哥如何治理天下,当差办事甚至防备,领导汉臣又是另一方面。 于是皇家的老师们就变成了类似于辅佐阿哥们的“臣子”,“幕僚”这一类。

比如康熙皇帝对于小太子的教育,因为不放心汉臣大儒对小太子的教导,怕小太子“移了性情”,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四书五经这一块,都是他在这几年里,每天挤出一点时间,亲自给小太子讲解授课的。

现在他觉得太子性情已定,该学的地方也都学的差不多了,才给小太子安排了两个忠于满清朝廷的汉臣做老师,向天下人尤其是汉人们表示一下,满清统治者对于尊师重道这方面的重视。

小太子来到无逸斋的时候,大阿哥和三阿哥还没到,打开书本,先把昨天皇阿玛讲解的经义复习一遍,再把后面要学的内容背背,一早上的时间就匆匆的过去了。

小太子再次感激自己“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的能力,否则这么多书,不说都背出来,光是每篇的一百二十遍熟读,都要花好多好多时间。

怪不得各类历史记载中对于康熙朝“胤礽太子”的描述都是非常同情,唏嘘不已的语气。

打五岁起,每天4点不到就起床,晚上6点才结束学习,中午的休息时间也是非常短。就这样,长大成人后在代理监国,处理大小繁琐的政事,主持各种的祭祀封赏仪式的同时,还是要不断的学习。

从小到大这么拼命的去做个合格的大清太子,最后却是不光被自己尊敬崇拜的皇阿玛猜忌防备,更是被兄弟们合着伙拉下了太子的位子,落得个圈禁到死的下场。

虽然这其中也有“胤礽太子”自己的性格原因,尤其后期在各种压力下变得愈加暴躁偏激,结党营私的时候,确实有点儿像后世医学中,精神病症中的“人格分裂症”。但是总体上,康熙朝“胤礽太子”的整个人生,还是让无数后人们每每提到这些明君们的太子们的时候,都为之叹息不已。

小太子把昨天晚上准备的那个小匣子交给康熙皇帝,没去关注康熙皇帝看到《标点符号使用说明》的惊喜表情,郑重的提出他要面见施闰章大人,商谈让他出任女子学院协理的事情。

还有就是要提醒这次去拜访四位先生送手表礼的官员们,最好能说服几位先生们的学生或者思想学说的追随者们,进京做馆讲说,尤其是女子学院。

小太子觉得这些事儿很重要,康熙皇帝却是觉得无可无不可,自是满口答应下来。

此刻他已经没有了,因为昨天和阿茹娜格格的谈话一夜噩梦连连,萎靡不振,强打精神的模样。捧着那两张纸双眼发亮,如获至宝,在心里不停的琢磨着,怎么利用这个标点符号去打击一下汉人们,在历史文化传承上的优越心理,树立满人不再是“蛮夷”,更是博学多才的形象。

毕竟小太子目前折腾出来的这些,包括蒸汽机和除尘机,哪怕这些东西对于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是方便实用,于国于民都着有大大的好处,也都只是“奇术巧技”。属于“士农工商”的中第三位的“工”,暂时还看不出来对于社会的统治阶层士大夫们有什么实际的影响。

可是他现在手里的这个标点符号,却是实实在在的关系到天下士大夫们读书写作的大事,康熙皇帝当然不能以等闲视之。

至于刚刚小太子和他解释的,这是后来无数东西方文豪大家的智慧结晶等等,康熙皇帝才不理会。他只知道这是太子孝敬给他这个皇阿玛的就好。反正太子这个天赐的小金童是他儿子,是个满人,这是不会改变的事实。

···只能庆幸小太子不知道他尊敬爱戴的皇阿玛这无比赖皮的想法儿。当然,以小太子对康熙皇帝“帝王性格”的了解和他那寡淡无波的性子,即使知道了也或许只是皱了皱眉,就丢过手不做理会。

早膳过去,康熙皇帝去上朝,小太子则是回毓庆宫做拜师仪式开始之前的各项准备事宜。

刚进毓庆宫,春兰姑姑就来向胤礽禀告,她亲自伺候着四阿哥和五阿哥梳洗收拾妥当,用完早膳,两位阿哥爷都很懂事,吃的也挺舒坦。膳后又亲自带人把他们送到慈宁宫交给苏沫儿姑姑。

胤礽点了点头,春兰姑姑做事他是放心的。随后就在宫女太监们的伺候下,开始换上内务府特地为了他这次的拜师仪式准备的学生服“大清太子青衿”。

说实话,内务府织造处的各位裁缝,这次真的是煞费苦心,超长发挥。

这件学生服不光有让康熙皇帝和满清大臣满意的一些特色明显的满族服饰元素,又有小太子《冬装》一书中的新式服装味道。关键它还能让那些天天叽叽歪歪的汉臣们也喜欢,一看就知道太子殿下这是要拜师进学了。

瞧瞧这件我们儒家读书人的“青衿”,在太子殿下的身上多儒雅俊秀,比我家那小子穿着好看多了。

九点整,太阳又大又圆的挂在大清东方蓝蓝的天空上,几朵零散的白云在一阵阵西南风轻轻的吹动下,聚了又散,散了又聚,玩的是不亦乐乎。小太子这边的拜师仪式也正式开始了。

文华殿院内两旁,宫廷乐队敲起了编钟,建鼓,奏起了埙、箫、笛、琴,庄重雅致的《中和韶乐》徐徐响起,玉振金声,天地同和。

胤礽在康熙皇帝的鼓励下,在文武大臣,宗室勋贵们沉默的注视中,神色平静,步伐匀称的跟随着礼仪官走在去传心殿的青砖路上,那里是明清两代皇帝每次举行“经筵”前祭祀孔圣人的地方,也是今天小太子行拜师仪式的地方。

张英和李光地两位老师分别候在孔子塑像的两侧,看到胤礽面色镇定的款款迈步而来,都在心里点了点头。在胤礽动作迅速的避开他们的君臣之礼的时候,更是十分满意。

小太子整理一下自己丝毫无乱的衣冠,又在礼仪官端到他面前的水盆里洗了洗手,最后才到儒家圣人孔子的香案前,认真肃穆的上香,动作标准的鞠躬行礼。

三炷香完毕,接着就是三献礼。初献是一段黄色的丝绸和一尊春秋时期的酒杯,礼仪官将这两样供奉到香案上后,开始宣读并供奉祭文,小太子和殿内众人紧跟其后,对着孔圣人的塑像五鞠躬,开始一起唱诵《孔子赞》。

后面的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礼仪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再来两次和初献相同的程序。

因为此前在小太子的要求下,取消了时下读书人拜师的时候,由礼仪官唱诵《朱子训学》那一段儿,因此给他们节省了不少时间。礼仪官直接奉上康熙皇帝给小太子准备的两份束脩,让小太子分别敬送给张英,李光地两位老师。

这也就是天下读书人拜师,不管是皇太子还是州县地方上的学子们的通礼,“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脡;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