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清穿之温僖皇后 第29节(1 / 1)

作品:《清穿之温僖皇后

【恭喜宿主,累积积分达到600,是否转到系统商城选购商品?】 康熙帝抖着手关闭了光屏,打算等回宫处理完政务,到了晚上身心放松的时候再来接收期待已久的奖励。 康熙帝仰倒在座椅上,伸出右手按了按太阳穴,感觉自己脑子里的回音彻底消散后才又打起精神,拿出青璃的临别赠礼。 青石色的荷包做工精致,上面浮雕的山水纹更是栩栩如生,康熙帝抚摸着荷包上凹凸不平的立体图案,默默肯定:这一定不是阿璃做的。 康熙帝为何这么肯定呢? 自然是因为早就见识过青璃的女工水平了。 那还是去年十二月中旬,康熙帝应约前往坤宁宫,却发现孝昭皇后腰间佩戴着一枚崭新的平安结。 红色的平安结虽然很新、用的也是上好的红绸,但也掩盖不了制作者手艺的拙劣。 康熙帝从未见过这么丑的平安结,所以没忍住多看了两眼。谁知孝昭皇后竟然温柔地轻轻抚摸着那枚劣质的平安结,语气轻快地告诉康熙帝,那是她的妹妹亲手所做,希望她能尽快好起来。 康熙帝自然听出了孝昭皇后语气里暗含的炫耀和得意,还在心里感叹她看平安结的眼神都比看自己来得更有温度。 同时也在心中暗暗吐槽孝昭皇后:“这么丑的平安结敢戴出来就算了,竟还跟朕炫耀起来了,怕不是病情太重影响到了脑子。” 那一天,也是康熙帝和青璃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见面。 后来,康熙帝越来越忘不了那枚丑丑的平完结,甚至还在心底偷偷地羡慕着孝昭皇后。 收回飘远的思绪,康熙帝打开了荷包,从里面拎出了一枚歪歪扭扭的红色平安结。 看着这枚仿佛从记忆跳出现实的平安结,康熙帝却只感到了梦想成真的喜悦满足。 脑海里“拙劣”、“丑”这等贬义词都一扫而空,康熙帝只觉得这枚平安结“喜庆”、“可爱”、“独特”。 从它静静躺在自己手心中的样子,都看出了“乖巧可人”。 康熙帝立即解下右手腕上质地细润、纯美无暇的墨玉碧玺,给它套上自己珍贵的平安结,然后戴回了手腕。 御驾一路到达了乾清宫门口,康熙帝走出御撵,抻了下胳膊,露出右手腕的碧玺珠串,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虚搭着梁九功的左臂下了撵。 细心的大总管自然观察到主子爷这多此一举、不同寻常的抻胳膊动作,余光撇了一眼就发现主子爷右手腕的墨玉碧玺上,多出一枚丑的格外醒目的红色平安结。 贴心的大总管立马说出康熙帝期待已久的问话:“主子爷,这枚平安结是青璃格格所赠吧?” 康熙帝终于等到了这句话,爱惜地捋了捋平安结下的穗子,矜持地颔首。 得到鼓励的梁九功继续道:“奴才可是听坤宁宫的墨竹姑娘说了,青璃格格最是不喜女工,针线这种东西格格平日里更是连摸都不会摸一下呢。” “如今青璃格格为了主子爷,竟然做起女工来。难怪这枚平安结看起来至善至纯,原来是包含着青璃格格满满的心意啊!” 康熙帝拍了下梁九功的顶戴,笑骂道:“别怕马屁,快去把今日的奏折都抱过来!” 旁边的小太监们都羡慕得红了眼,皇上拍你的顶戴,那是打罚吗?那是亲近! 皇上虽然嘴里制止着你拍马屁,但他是怎么说的?笑着说的!那是阻止吗?那是鼓励下次继续啊! 难怪人家梁九功能稳坐乾清宫大总管的位子,论及揣摩皇上的心思,还真是其他人拍马不及的! 今日的政事虽然不多,但是从畅春园回到宫里就已是申时,紧赶慢赶也没能在日落前完事儿。 等康熙帝放下最后一本奏折,御书房里早已点满灯烛,窗外也是一片黑沉。 康熙帝捏了捏眉心,看向殿内的落地自鸣钟,竟然已到戍时三刻。 拒绝想要上前给自己按摩肩颈的小太监,康熙帝起身去了东暖阁的洗漱间。 等康熙帝洗漱完换上一身明黄色的寝衣盘坐在龙床上,竟连今日守夜的小太监也挥退了去,只留自己一人在寝殿。 康熙帝白日在回宫的路上就已经想好,决定先兑换《清史稿》。 解决天花的办法固然诱人,但是早一天看过《清史稿》,它能发挥出的力量就更大一分。甚至还能凭借其中的记载彻底解决三藩、预知天灾、知晓人祸。 《清史稿》全书共有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 系统提供的《清史稿》自然没有这么全面,只有二十五卷本纪。 本纪即为帝王传记,二十五卷本纪写满了清朝十二帝的生平,从太祖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 飞快地略过曾祖父、祖父、皇阿玛的部分,康熙帝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三本传记。 朕这一生都包含在这三本薄薄的书册里了吗? 怀着复杂难言的心情,康熙帝深吸一口气打开书页,摸了摸上面的标题《圣祖本纪》。 朕的庙号竟然是圣祖吗?看来朕这个皇帝做得不错。 一目十行地看完从自己出生到十七年三月的记载,早已忘在记忆深处的事情仿佛是被掏出来重新放在阳光下翻晒一番的旧书籍,弥漫着一股新鲜又腐朽的味道。 康熙帝集中注意力,一字一句地接着看下去。 吴三桂这个狗东西竟然真敢称帝,给朕等死! 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城和周边竟然有大地震,记下来记下来! 三藩果然被彻底解决了,不愧是朕! 台湾也被朕纳入版图了,干得不错! 阿璃和朕有了孩子,赐名“胤俄”?这是什么破名字,怎么配得上朕和阿璃的儿子! 740此时也不得不出来打断宿主,解释一下。 “宿主,目标人物是很特殊的存在,当前世界的其他人都跟《清史稿》里的人物一致,但是目标人物和温僖贵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 康熙帝不知道想了些什么,最后言辞振振地说道:“朕就知道是这样,不然朕怎么会多出那么多儿子,定是因为阿璃没有出现,朕的心意无处寄托!” 740:难怪刚才有几个瞬间宿主都心虚了一下,原来是看到他自己又跟其他宫妃生娃了。 740看透一切,但740没有拆穿,毕竟主系统的培训课程告诉过740,要给自己的宿主留点体面。 康熙帝继续看了下去。 这一天乾清宫寝殿灯火通明地亮了一整夜,康熙帝灌了一杯又一杯的浓茶,一颗自以为百折不挠的心脏也一遍又一遍地经历着暖阳和寒冰。 等康熙帝翻到《圣祖本纪》的最后一页时,春日温柔的暖阳也把光辉洒在了恢弘的紫禁城上。 作为这所巍峨皇城的主人,康熙帝却看着最后一句话久久未能回神。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寝殿内未灭的灯火微微摇曳,带出的暗影也一下又一下地来回打在书页上。 康熙帝看着这句盛赞之语却只觉得坐立难安、几欲落泪。 他晚年怠政、吏治崩坏,二废太子、九子夺嫡对大清江山而言更是严重的内耗,就算如此,竟也有人感激怀念他吗? 年轻的康熙帝是满怀壮志、心怀天下的,他不能认同自己年老时为了抓住权利的不顾一切。 只觉得书里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陌生,难道时间真的会让人变得面目全非吗? 就像年老的汉武帝,再无年轻时的英明神武、豪情万丈,只剩下疑神疑鬼、昏庸滥杀。 康熙帝抬头看向窗外升起的太阳,握紧了双拳。 朕不是他,也绝不会成为他,朕会做得更好,好到完全配得上那句话。 康熙帝一夜未眠,此时却未觉得有丝毫的困倦。 梁九功带着小太监们端着洗漱用品依次入内时,就觉得今天的主子爷不太一样。 主子爷当然是威严冷厉的,只不过遇到青璃格格后人也变得温和了些许。 可今日的主子爷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从前,而且更甚往昔。 端方肃穆、沉着冷淡、威严十足,就连下颌线都透着点凌厉。 寝殿里的温度也随之下降,空气流通的速度也慢下来,让人喘不过气。 看着腿肚子打颤的小太监,梁九功暗啐一句没出息,就立马上前接过他手中的棉帕。 - 这日早朝,文武百官也注意到了皇上更为沉凝的情绪。 兵部尚书郭四海首先出列,通报了三藩的最新战况:三月十三日,复房县;三月十四日,击退石门海寇。* 听到朝廷大军又取得两场小胜,满殿大臣纷纷跪地高呼:“大清万年,皇上英明!” 高坐明堂的康熙帝却一点也不意外,因为他昨晚看《圣祖本纪》时就已经知道了这些。 康熙帝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还知道,就在前天,三月三十日,祖泽清已经降了吴三桂,只不过消息还没传回京城罢了。 这个不记君恩的狗东西,跟他那个来回反复的狗爹一模一样! 祖泽清是祖大寿的儿子,吴三桂的表弟。 泽清,意味“选择大清”,从他的名字就能知道,他父亲祖大寿是前朝降将。 祖大寿当年初降大清后又逃回锦州,再后来被清军围城,祖大寿又献城投降。太宗也依旧宽待于他,让他平平安安活到了顺治朝才因病亡故。 祖泽清在这方面可谓是“子承父业”。 吴三桂反清时,祖泽清第一时间响应反叛。十六年他和清军对上后发现形势不利,又干脆利落地投了降。如今不过是他投降的次年三月,这个狗东西竟然又转头跪了吴三桂。 简直可恨! 康熙帝耳边飘过群臣的称赞之言,只觉得越听越火大,早早示意退朝,又宣了几位军机大臣来御书房商议此事。 “祖泽清降了吴三桂。” 康熙帝扔下一颗大雷,不去听御案下方的议论纷纷,也不过多解释自己的消息来源。 一边在脑海中回忆着三藩战局后两年的情况和进展,一边传出一条条的指令。 “加封湖广总督蔡毓荣为绥远将军,命他随大将军尚善进攻岳州;加封西宁总兵王进宝为奋威将军,命他收复庆阳后进击保宁;加封宁夏提督赵良栋为镇远将军,命他夺取成都后进军云南;加封甘肃提督张勇为靖逆将军,命他率军切断甘肃叛军与吴三桂的联系。” 看出殿下大臣们的惊疑不定,康熙帝也无法解释背后的原因,只能行一回霸道之举。 康熙帝锐利的眼神扫视一通,整个御书房都安静了下来:“朕此次不是在跟你们商量,朕是在下旨。” 几位国之柱石、朝廷重臣顿时齐齐跪下:“臣等领旨。” 康熙帝特意关注了下纳兰明珠,紧紧盯了他几秒,才转过来对户部尚书伊桑阿强调。 “朕特意叮嘱你一句,要是有人敢在浴血奋战将士们的米粮上伸爪子,不管是谁,都把他的爪子砍掉,然后来告诉朕,朕再把他的头也砍了!” 诸臣领命离去。 只留下康熙帝喃喃自语:“朝堂上少了佟国维和索额图果然清静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