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84页(1 / 1)

作品:《[清穿]后宫升职专家

到了这里后,除了有孕保养,姜恒想的最多的其实是:若是有孩子,根据性别要怎么针对性培养。 比如男孩,就首要教他皇室生存指南,怎么样跟雍正帝这样的皇阿玛相处;比如女孩,则要她更加努力更加卷,争取让女儿留在京城不抚蒙。 关于这点,姜恒还特意做过纵向时间线调研:顺治爷时期,宫里妃嫔绝大部分是蒙古妃嫔,顺治爷的女儿无一例外统统抚蒙,这是大清刚入关最需要拉拢蒙古的时候。而康熙帝经过五十年努力,蒙古逐渐从盟友变成了属下,宫里蒙古嫔妃日益减少,公主们也开始渐渐留在京城。 有了先例就好办了。 而到了皇上,更是如此,蒙军旗嫔妃在宫里都成了珍稀物种,更没有过一个得宠生子的。 姜恒就盘算过,雍正帝本身就是先知型皇帝,配上他的完美主义性格,估计这一世会要求自己更尽善尽美,之前在战事上的疏漏也会弥补,倒越发不用舍出极稀少的女儿来抚蒙。 何况还有自己,事在人为。 姜恒之前觉得,自己把一切规划大纲都做的很明白了。 可直到真的面对这件事,才知道,这种感情是不可推测的。 她当时脑子确实有点懵,索性先不想这件事先做熟悉的工作,开口就问刘太医:“宫中嫔妃有孕,需要去向太后娘娘与皇后娘娘亲自报喜吗?” 当时刘太医都被她问懵了。 他见过有孕的妃嫔车载斗量——当然都是先帝爷的车和斗。 妃嫔们无一不是先问自己的胎像或者孩子相关的事儿,信嫔娘娘怎么先问规矩。 刘太医当时只连忙道:“娘娘不用走动。先帝爷时候宫里规矩一向是妃嫔诊出有孕,由太医和宫里宫女一并去回禀一声太后娘娘……”说到这儿刘太医卡壳了。 先帝爷这规矩,是因为后来宫里没有皇后。 当今的规矩……当今的规矩,就要从这位开始了。 姜恒想了想:“那先按这个,麻烦刘太医与秋雪一并去回太后娘娘,我这里自有宫人再去回皇后娘娘。” 刘太医接受了安排。 而姜恒,是在安排完这件事后,才开始静下心来想关于孩子这件事。 她记得同事说过,一个多月的时候,孩子刚刚有胎心,本身其实只是个不足两厘米长的极小极弱的生命。 姜恒安慰似的轻轻拍了拍自己根本看不出什么的腹部:也就是说,现在你还是个小花生米呢,没关系,妈妈来卷就可以了,你只管安心做花生米。 圆明园中。 弘昼坐在田埂上哭的像只小黑猫。 收了四天麦子后,他白白嫩嫩的小脸已经肉眼可见晒红晒黑了,而因为手上有土又去抹了脸,所以脸上也有好几道灰,可以说是各种意义上的小黑猫了。 弘历走过来蹲在他旁边,有点有气无力:“五弟,别哭了。” 弘昼本来还是无声的哭,现在索性嗓子朝天嚎啕大哭起来。 “我要回宫,我要额娘,我要炸鸡,我不要捡麦子了!” 他一嚎弘历就忙劝:“小心招来皇阿玛”。而弘昼刚哭了一半,地里就传来一个没好气的声音:“哭哭哭,你一个捡麦子抱麦子的还哭,没看见我在这儿弯腰割麦子都快累背过气去了?!” 带着一顶草帽的弘时站起身来。 因弘历弘昼太小,经评估哪怕是小镰刀也是不适合用的。 于是皇上就让弘时一个人割麦子——原本最想治的也是这个儿子。 弘历弘昼就跟在后面,负责把弘时割完躺在地上的麦子捆起来抱到田垄旁,等着最后牛车一起拉走去晒麦。 弘时口气很凶,年纪又大属于长兄,弘历弘昼只好站了起来。 麦田旁一间草棚里头,两个太医苦哈哈候着,是奉圣命于此看着皇子,免得中暑或割伤不能及时医治。皇上倒是给他们准备了座儿,但是皇子们在麦田里割麦子,抱麦子捆麦子,他们坐在旁边吃西瓜喝大茶,绝对会被记恨的。 皇上就这三个儿子,将来里头甭管谁继位,他们都要倒霉。 于是他们也只好在一旁站着等。 而皇上本人则去九州清晏处理政务去了。 他虽然挑了相对清闲的时候,带着儿子们到这里来体验生活,但他到底是皇上,不可能天天在地里呆着。 况且他实在也不需要吃这种苦磨练心志了——不光他不需要,他所有的兄弟们,都不需要。 他们的磨练远甚于此。 “弘昼。” 此时田地外头另有一道温和的声音响起。弘昼抬眼看去,然后飞奔到来人跟前,抱着来人的腿就坐在地上继续大哭:“十三叔,十三叔带我回家吧。” 怡亲王哭笑不得,也不顾弘昼浑身灰扑扑脏兮兮的,直接弯腰把他抱起来,之后单臂托着他,还能空出一只手来牵着弘历,安慰道:“已然过了快一半的日子了。” 弘昼越发伤心起来:“还不到一半的日子!” 十三爷带着两个小的,招呼弘时:“先歇一程子,吃会儿甜瓜。”他身后跟着的小太监,连忙把皇上刚赏的白玉甜瓜放到草棚里的桌上,用干净的刀剖开分成细牙。冰冰凉蜜兮兮的瓜,很快吸引了三个皇子。 这会子谁也不似在宫里讲究了。就坐在草棚木椅上,捧着一牙瓜吃的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