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19节(1 / 1)

作品:《古代升官日常

玉阳公主在案记录累累,上面都是她与突厥人交易的记录,应该说这是玉阳公主的私本,上面记录了她的每一次重大事件的计划。

就连皇上遇刺也在册子上面,看着上面的娟秀字体,张彦瑾感觉似乎是看见了一把吧利刃,这些利刃几乎都是以大魏的心脏为目标。

看来皇上处决玉阳公主是有先见之明,不过太子竟然拿了这册子为何不交给皇上,而是给自己。

难道仅仅是为了利用自己来打倒这册上之人?

这册子上同玉阳公主有交易的除了突厥人,还有一个张彦瑾很是熟悉的人物。

那便是韩国公。

难道这韩国公与血珍珠有关,这玉阳公主的血珍珠是从韩国公处所得?

张彦瑾翻到最后一页,看着上面粘贴的缝合度。

太完美了,这种撕下来的纸张再粘上去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贴切度,除非是有人特意费了心思去达到这种契合度。

张彦瑾合上册子,闭目沉思。不管是谁,世家势力的膨胀已经威胁到朝政的稳定,皇上一次三番地暗示自己,如今太子又把此物交给自己,就算是有再多的疑问,也得按照圣上的意思来行事。

血珍珠一案他是不会就此停止的,他最敬重的老祖母成为这些争权夺利的牺牲,这笔账他无论如何都要讨回来。

第143章

“大人, 您回来了。”

张彦瑾到家的时候见赵将军在门口等着自己,看来那韩卫是又送什么东西过来了。

“大人,这是韩大人按照您说的法子做的调案, 这京城中欺辱良家妇女, 抢夺百姓财务的大多都是韩姓子弟。”

赵将军将韩卫交代的话一一转达。大人又不是巡督,这些东西按道理是教到刑部或者是大理司, 何故会送到礼部来。

“赵将军, 如今朝中势力不均, 这些物证若是到了其他人的手上, 怕是根本就上达不了天听。”

张彦瑾见赵将军疑惑, 便解释道。

是啊,他不过是个礼部尚书,哪里就监管这些事情,不过就是皇上见他无派别,才如此信任罢了。

这种信任,确是在提着脑袋干活,从前到现在,还有以后, 怕是都难得安宁了。

张彦瑾可不认为自己拿这些世家开刀不会遭人妒杀, 有利益就有争斗, 不管是在生意场上还是朝堂之上, 永远都是利益至上。

皇上的病依旧是没有什么起色,相较之前反而是更加严重了,不过今日早朝, 皇上确实拖着病体来上早朝了。

“朕听闻进来朝政混乱,有人借机在外伤民牢财,莫不是当朕死了?”

皇上虽然满脸病容,可吐露出来的话语确实威严十分。

“臣等不敢。”

“张爱卿,你上奏的折子朕已经看了,今日你便说说是谁敢趁朕生病的时候在外欺压百姓。”

张彦瑾听到皇上喊自己的名字,在心里叹了口气,他什么时候上过折子了?

想着前些天韩卫让自己代交的那些奏本,怕是韩卫合皇上早就合计好了。

原来是皇上病情日益严重,已经等不及张彦瑾来调查更多的事实了。

“是,皇上。”

张彦瑾早有准备,皇上之前停朝多日,都是太子代理政事,今日张彦瑾听闻皇上要临朝,便在心中有所推测。

这韩国公,今天是非当那个倒霉蛋不可了。

朝堂上与世家有点关系的大臣,没有几家不在暗地里做点生意,像是军火私盐粮草这些暴力的行业,世家的手伸得尤其长。

之前韩卫给的那些调案,自然是不足以打倒韩国公所代表的世家势力。

韩国公在朝虽然没有周勤那般活跃,可暗地里发死人财的事确是没少做。

张彦瑾利用暗地里派人调查韩国公府的生意往来,发现仅仅是军棉布这一块的利润尤其客观,已经超脱了正常的范畴。

他让李郢和赵将军分头行事,发现这韩国公可真是个关门做大事的人。

寒冬将至,边关棉布需求巨大,韩国公府负责军用棉衣的制作和运输,原本这是朝廷安排的差事,按道理确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可是张彦瑾调查发现,韩国公从江南运输的棉花的数量根本就不足以制作出十几万件的棉衣。

“回禀皇上,韩国公掺和黑心棉用来制作将士们保暖的冬衣,之前臣收到消息,说是边关寒冷,将士们衣不裹腹,臣想着这冬衣已经送到边关,按道理是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后来又有人不小心点燃了棉衣,发现这棉衣着火烧出来的居然是黑烟,臣听到这消息才想起这白棉和黑心棉之间的差异。”

张彦瑾的话就像是一击钟鼓敲在韩国公的心上。

“韩国公,你还有何解释?”

皇上厉色道。

“臣认罪。”韩国公跪在地上,道。

江南水灾,棉花供应不足,加之羊毛贵重,原本这些事情都是可以上报朝廷的,偏偏韩国公鬼迷心窍惯了,见有空可用,便用着这老法子谋财。

如今被拆穿,他自是难逃其咎,只希望圣上能往开一面。

韩国公之所以如此便认罪,是因为他知实事,看得清形势,他只图自己一力承担下来,别落得陈国公的下场,家破人亡,子孙都沦落为奴。

“即日摆除韩国公府之爵位,韩国公直系子弟皆贬为平民,三代之内不得参与朝政,没收韩国公所属家产,贬折韩国公及其家人到西北服役,无诏令不得回京。”

皇上像是明白这韩国公为何认罪如此之快,所下惩处相比之下倒是并不严厉。

“臣遵旨。”

韩国公脱下官帽,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

张彦瑾手里的册子上面写的韩国公的罪状可不止这些,皇上定也是知晓的,如今这般又是为何。

或许是因为韩国公的爽快?亦或者是皇上只想为太子稳定朝政,并未打算大开杀戮?

如今韩国公被贬,朝中便势力最大的世家便是瓦解了。

余下便剩下瑞国公府,可这瑞国公然是太子一派,自然不会被排挤,难道韩国公是自知无法自保,索性就丢将保全军士。

韩国公此人倒是看不出是一个重家族情义的人,至少他舍身保全了韩姓一族免于灭族。

“皇上,皇上。”

大臣们纷纷上前喊道。

皇上似乎是在撑着一口气,等到韩国公被人拖下去之后这口气便松了下来,人便晕了过去。

皇上重病昏迷,原本刚刚缓和的局势一下又紧张起来。

太子刚刚上位,地位并不稳固,这个时候若是皇上有什么意外的话,这朝中定然是会大乱起来。

张彦瑾从朝中出来,见大臣们都疾步往家走去,他心里也有些了然。

这些人莫不是都回去商量国家大事去了。

如今圣上身体未愈,那酒楼定然是不能再去了,以免落人口舌。

皇上的病情反反复复,御医们日日夜夜轮流守候,却还是无力回天。

太子自然是最早收到消息的,不过赵王何晋王也几乎也是同时得知了消息,赶来了皇上的榻前。

“大人,我们要进宫去吗?”赵将军问道。

张彦瑾刚刚收到韩卫送过来的消息,怕是皇上之前就交代过韩卫。

“韩大人进宫了吗”,张彦瑾问道。

“韩大人回太守府了。”

第144章

宫中红灯灭白灯起。

京城百姓半夜听到宫人的宣告, 纷纷在家点起白蜡烛,哀思先皇。

张彦瑾今夜并未入睡,等宫里的消息到尚书府时, 他便即可叫人去色挂白。

“赵王和晋王可有事?”

张彦瑾送宫人出门, 随后便见赵将军赶了回来。

他虽然没有进宫,却是叫赵将军去了皇宫打探消息。

原本燕国公和荣国公都不见人影, 让张彦瑾颇为担心, 虽然他知道前世继承大统的是太子, 可这燕荣国公若是叛变的话, 这大魏的走向可就不知是何处了。

“赵王和晋王倒是无事, 只不过那瑞国公手里却是有些暗卫。”

能出入皇宫于无人之境,周勤此人倒是有些本事。

张彦瑾对此倒不意外,周勤既然归顺太子一派总归是要拿出点本事来的,皇宫蛇龙混杂,太子不可能把身家都交付给侍卫,而周勤便是太子设立的第二道防线。

皇上驾崩,百官定是要去朝奉。张彦瑾换好官服,等待着天亮。

皇上对太子看重之意实在是超出了张彦瑾的意料, 即便是撑着这最后一口气也要去除一个世家, 想到先皇虽然对自己算计诸多, 却大多是为国, 为民,这先皇也算得上是一个明君。张彦瑾在心中感慨。

大魏皇帝仙逝,享年五十五岁, 谥号为文皇帝,葬于昭陵。

依照旧例,礼部官员着手准备皇帝死后的各种仪仗。

先皇葬入皇陵的第三日,太子正式登基,改年号为新元,尊文皇帝皇后周氏为太后,妾室关氏为贵妃,妾室赵氏为容妃。

新皇登基,手握重权的他,就听了周勤诸皇子年长应去封地就藩一事,于是新皇首先便将赵王和晋王下派到西北和东南。

张彦瑾等人则依旧是照常朝事。

今日张彦瑾从朝堂回来,便将这消息写信于远在边关的伯父。

“大人,这西北然是干旱风沙之地,东南多倭寇和外贼,这两个地方都非民生富饶之地。”

赵将军道。这明显就是流放。

“新皇刚刚登基,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这赵王和晋王能留得一一命,不过是新皇为现仁慈,让天下民众归心。”张彦瑾道。

这封路千里迢迢,赵王和晋王若是在这途中出了什么差错,那也怪不到当今圣上的头上。张彦瑾想到此处,不由地摇了摇头。

太子登基后,除了借着机会贬谪了赵晋两王一派的人,便是封赏了周勤等人。

周勤从国舅爷的身份一举越位成了首相,将赵国公一派等人都甩在身后。

如今周家势力风头过盛,想必不用等他动手,当今圣上也不会坐由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