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农门长孙逃荒记 第8节(1 / 1)

作品:《农门长孙逃荒记

周长宁虽然由于赶路有些狼狈,但是仍然能够看得出是个面色白皙的少年,一看就知道是在家里也没受过什么罪的,他提出来这个要求,大猛觉着也算是在情理之中,当然,他是不会承认,自己是有被“官爷”这两个字小小地取悦到了那么一丁点儿的。

不过,周大新却拂开了他的手,轻声呵斥道:“你以为这还是在家里呢,能这么轻松自在?人家官爷整天忙的都是些大事情,我们怎么好意思拿这点儿小事情去劳烦人家呢?”

被劈头盖脸骂了两句,周长宁肉眼可见有些蔫蔫的,小声嘟囔了一句:“又不用这里的人干活,我们自己动手烧水还不行吗?大不了,用了多少水,多给他们点儿银子不就成了吗?”

这话钻到了两个人的耳中,周大新脸上多了几分意动,再看了一眼低着头像个小孩子一样耍着脾气的周长宁,咬咬牙道:“大猛兄弟,你也看到了,我们这些人急于赶路,身上也确实脏得不成样子,大人嘛,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但是队伍里面还有不到五岁的孩子在呢,这万一生个病什么的......当父母的还不得心疼死?

你看,我们能不能借一下这里的锅灶烧些热水梳洗一番?不敢劳烦这里的兄弟动手,我们自己来就成,用了多少柴火和水,我们拿银子补上,必不会叫大猛兄弟吃亏的,过后,也不会多做耽搁,明日一早,我们便启程。”

周大新也是看着这个叫大猛的岁数不算太大,约摸二十多岁,家里有人操办婚事的话,定然是已经娶妻生子了,这才从孩子切入,果不其然,大猛的脸上开始动摇了,沉思片刻,这才道:

“也算是你们运气好吧,这几天,上面并没有让我们招待官差的命令,所以,驿站的主事还有其他人并不在,唯一留守的也就是我和村里的两个婶子了,她们是在灶上做事的,这样,我也把话说得再明白一些,你们这些人,总共给十五两银子,后院里有水井,灶间的柴火还有米面一应物什都可以取用,有两间柴房可以让你们去洗澡,但是离开之前必须把东西都归回原位去,答应的话我这就去和两位婶子提,不答应的话就别再提这茬儿了。”

大猛这也是看着周大新就算上来搭话也不忘先塞给他一点儿碎银子,算是个做事敞亮的人,这才一口开价十五两。

周大新一口答应下来:“十五两就十五两,银子赚来不就是给人花用的吗?多谢大猛兄弟愿意为我们担下这个风险了。”

的确,驿站毕竟是官府开设的,可不等同于客栈,像大猛这样操作,万一周大新这一行人有人手脚不干净,拿走了些什么东西,最后被人查出来,他是要吃挂落的,就算是他们付过了银子,可是在这逃荒路上,最可怕的并不是没有银子,而是有银子却没处花。

一听这话,大猛便知道周大新是个上道的人,脸上也多了点儿笑意:“那行,我这就去后院和婶子们说,她们在这里自有住处,不会干扰到你们的,不过,你们人多,今晚除了两间柴房,怕是大多数人就只能睡在大堂里了,你也别忘记和你们家里人说一声,这可不是我有空房间却不让你们住,而是那些房间都只能是过往的大人们来住的,我可没有那个权力。”

周大新自然表示了理解,见大猛去了后院,这才带着周长宁又回到了茶水摊子。

作者有话说:

第二十六章 交谈

说句实在话,家底儿不够的人也根本不敢就这么贸然地随着周老爷子一家逃出来,所以,当周大新说到十五两银子的时候,众人心里一盘算,其实七户人家平分下来也就二两多银子,要说心疼那肯定是心疼的,但是经历了这么多天艰苦的生活,好不容易能够有个机会让一家人轻松这大半天,仔细想想,再闻闻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还是认了吧。

更何况,在周大新和大猛搭话的时候,董文旭也跟大家科普了一番关于驿站的基本知识,他们当了一辈子的平头百姓,现在居然能够有机会在大人们才能住的驿站里呆半天,哪怕回头返乡跟族人说起,这也是个极有面子的事情,不是吗?

所以,众人对这个价格并无二话,当然,周大新也没忘记叮嘱大家,对着驿站里的人要守口如瓶,不要像倒豆子一样把自己的老底儿全都交代出去,顺便把自己捏造出来的那套身份背景又说了一遍,听得众人那叫一个一愣一愣的,连连点头应下。

那厢,大猛也跟后院厨房里的两个婶子说过了此事,既不用自己动手干活,还能有一笔银子拿,这种好事她们又怎么会拒之门外呢?要知道,就算是在驿站干活,就算这差事已经足以让许多村人羡慕万分了,可合计下来,她们每个月的工钱也不过是八百文,现在只需要把嘴巴闭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就白得一笔意外之财了吗?

因此,大猛一说,两个妇人便忙不迭地点头答应了,大猛这才又来到门口,远远地冲着周大新招手,周大新意会,让众人拿起行李,和他一道过去,至于他们的板车,放在驿站平日里拴马的地方就好了。

当然,大部分的行李都还是留在了板车上,众人只是将装了自家换洗衣物的包袱单独拿了出来,这才和周大新一起进入到了驿站之中。

或许正是因为心理作用吧,脚步刚一踏进这里,众人只觉得哪儿哪儿看起来都比他们自家的屋子要好,即便是里正一家的房子也多有不及,但是要让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又觉得明明就到了嘴边的话却怎么样都说不出来。

若是叫周长宁知道了,大概就能明白,这种心理应该是因为驿站沾上了官府两个字吧,即便是平民,遇上官府的人有理也会怕上三分,更何况,他们这一行人还逃了秦王治下的兵役呢。

驿站很大,但众人的分工也十分明确,周三全和杨永康、周其光几个一块跟着大猛去到后院的水井里面打水,几名妇人则是去到后院的厨房,一部分人引火准备烧水让大家洗澡,另一部分人开始准备今天的饭食,眼下各家也不用分得那么清楚,这么多人的饭食做起来可不是一个小的工作量。

当然,在厨房里,两个于驿站中干活的妇人也已经等着了,虽说不用她们沾手,但总得给周家村的人说说东西都放在哪里,柴房怎么走,洗澡用的木桶在哪里,搁置蔬菜肉这类东西的地窖该怎么走,哪些东西她们能够自由取用,这些都是得交代清楚的,而后她们才能撒手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

至于年纪大些的像周老爷子、董老爷子,就都坐在了大堂中,看顾着些几个小的,这些日子以来,不止他们累,就连孩子们也已经是筋疲力尽了,看在大人眼中,难免心疼。

周长宁则是跟着周大新去搬木桶了,两个较大的木桶分别放在两间柴房里,待会儿热水烧好之后,便能让大家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了。

一切能够干的零碎活计都做完了,他们几个这才在大堂里坐下歇着了,看到大猛从后院走了过来,周老爷子眼里闪过一道精光,笑呵呵地冲着他道:“大猛是吧?事情的经过我都听我家老大说过了,不管怎么说,还是要多谢你啊,要不是你这孩子好心肠,我们今晚怕是又要露宿在荒郊野外了。”

周老爷子的年纪比他爹还大,就算是不认识的人,可好歹居于年长,人家那么客气,大猛也不可能就这么大大咧咧地认下了,赶忙摆手道:“您老这话太客气了,其实这也算是钱货两讫的事儿,我也没帮上什么忙。”

周老爷子笑了笑,没再说起这一茬儿,反而换了另外一个话题:“我们从宛城过来,走了一路的官道,这才遇上了第一个驿站,你在驿站做事这么久了,想必对这沿路也要更加了解,不知道从这里到东阳郡还有多远呢?”

周长宁那是自带外挂的存在,可周老爷子并不清楚呐,作为队伍里的领头者,别人可以稀里糊涂,他却必须要做到事事心里有底,眼下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可以探听一些有用消息的人,还不得抓紧这个机会呐?

周老爷子要是问别的,大猛说不定还得抓瞎,但是要问到这个问题嘛,他可就有的说了:“宛城乃是东阳郡下辖的城池,两地之间相距大约一千余里,而官道上的驿站约摸四百里一设,也就是说,您老继续直行赶路,再经过一个驿站,走上一段路也就到了。”

“那就好,这样我心里也就有底儿了,诶,对了,听说驿站不是会有来往的官员和衙差住宿吗?老头子方才和茶水摊上那位老兄聊天的时候,他却说已经有数日这里都没有官员队伍经过了,偶尔也就只有像我们这样过路的行人坐在那里讨杯茶水喝。”

茶水摊上的老头?一听大猛便明白这说得是谁了,说起来,他们还是同一个村子上的呢,只不过,老人无亲无故,独自一人生活,着实艰难,他们村上的里正在驿站的主事跟前大打感情牌,硬是抢到这个机会给了他,有了茶水摊上的收入,最起码老人的温饱便足以有所保障了。

“谁说不是呢?没有官员或衙门的队伍经过,我们这些人也就无事可做,这不,主事直接请了探亲假走了,其他人也被安排着放了假,就剩下我和两位婶子继续看顾着驿站,每天从早到晚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望着门外发呆。

不过,主事请假以前,我们这里的人不知道是从哪里最先传出来的消息,说是西边和北边的两位王爷要打仗了,正在招兵买马呢,也不知道现在打起来了没有,说起来,宛城距离西边那位王爷的封地也不远,你们去东阳郡寻亲倒是走得及时,省得不知道什么时候战火一下子就烧到宛城那边去了。”

或是许久没有人和他这样好好地聊天了,大猛絮絮叨叨的,恨不得把这些日子憋在嘴边的话一股脑儿地全部倒出来,但是话语中终于提到了众人最感兴趣的“打仗”两个字,只不过,随后,众人心里便是暗叹一声。

听起来,大猛也并不清楚那边的战况如何了,也是,驿站里的消息来源不外是来往的队伍带来的,而一般人又哪里会关注打仗不打仗的事情呢,这又不像是周长宁所经历的那个信息发达的年代。

作者有话说:

依旧是虽迟但到的一章更新~

另外,因为非v章节字数不够,所以3.3不能入v了哦,估计还得过两天,请大家见谅~

第二十七章 风雨

周老爷子点头附和道:“的确,上头那些大人物们打架,苦的也只有我们这些普通百姓了,早知道那边要开始打仗了,当初我就该让小闺女家和我们一道走,现在,只怕得到了郡城才能试着送一封信回去了。”

说到这个话题,众人的心情也不由得有些低落,即便是大猛也不例外,说到底,虽然在驿站干活,沾了半个官府的身份,但仍旧是个无门无路的小老百姓,人家主事请了探亲假离开了,焉知不是听到了风声提早逃之夭夭呢?

后院厨房的灶上烧好了热水,众人也都依次进柴房去洗漱,当下的官道可都是用泥土铺成的,哪怕走上一天,身上也会落下不少灰,更何况,他们从出发时起就没怎么好生洗漱过呢?一个个地从浴桶里出来,只觉浑身轻松,像是一下子减了三斤重量似的。

众人也都晓事,做饭的时候顺手就给那两个在房间里歇着的妇人也做上了,当然,大猛是在大堂里和他们一起用晚饭的,桌上,虽然没有酒水,但是以茶代酒,周大新也再次对大猛表示了一番感谢。

不说别的,他们赶路至今,一边要克服艰苦的环境,另一边还要防范着夜间以及半路上可能杀出的歹人,可谓是随时都精神紧绷着,这一晚能够在驿站歇息,最起码安全是可以保障的,也能让他们的精神稍微放松些许。

因此,晚饭过后,众人也未多做耽搁,给两间柴房的地上好歹铺了几张薄被子,年纪大了的老人便歇在那里,年轻人则是都睡在了大堂的地上,也幸好此时天气还未转凉,他们又身强体壮的,无须忧心睡在地上会让身体受了寒气。

当然,虽说地板很硬,常态下不是什么合适的休息之所,但是好在不用睡觉都要提着一颗心,众人睡得很香,可以说是一夜无梦,睁眼便到了天亮。

昨晚睡觉之前,各家便把该分摊的银子都交到了周大新那里,因此,辞别的时候,周大新也没有故意磨蹭,当着众人的面将有零有整的共计十五两银子交到了大猛手上,这才道:

“大猛兄弟,多谢你的援手之恩了,我们大概率会在东阳郡那里定居下来,日后若是去了郡城,可定要给我个机会,让我招待回来呐!”

大猛自然是笑着客气两句,内心却没把这话当做一回事,他的根就在这个村子里,又是在驿站做活的,没有意外的话,一辈子都不一定知道东阳郡的城门长什么样子呢,不过,哪怕用不上这个机会,他心里也是极其熨帖的,毕竟,帮个记恩的人和帮个白眼狼,那能一样吗?

看着周大新一行人再次启程,一步一个脚印,身影渐渐消失在了他的视线里,大猛这才颠了颠手心里的银子,不错,是足两的,甚至还略微重了点儿,去后院把该分的银子拿给两位婶子,又重新回到驿站门口坐着,恢复到前几日那般无所事事的状态去了。

那厢,临时替换了周仪霜工作的周长宁,一边推着老爷子向前走,一边说道:“爷爷,昨天我们在驿站也不算是一无所获,虽说连驿站的人也不知道那边战况如何,可反过来想一想,这不是正巧说明,如今通讯困难,且不提燕王治下的官员会不会帮着秦王通缉一群普通百姓,就说彼此间信息的这种滞后,对我们来说就足以有极大的利用空间了。”

周老爷子书读得没有周长宁多,也没有像他那样经历过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因此,虽然对孙子口中的“信息滞后”这类词语觉得有些新奇,但是仔细一想,也的确贴切。

“有些时候,没有消息才是最好的消息,至少,直到现在,战火也没有波及到这边来,这就足够了,我们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程,只要接下来小心行事,安安稳稳地走完剩下一半路程,到了东阳郡,那是郡城,消息自然要更灵通些,想要打听些有用的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只不过,周老爷子没有说出口的是,接下来的这半个多月的行程,他怕是得让老婆子悄悄告诉老大媳妇,做饭的时候要省着点儿了,老爷子虽然不管灶上的活计,但是心里却跟明镜儿似的,他们每家每户带出来的粮食都是靠人力用板车推的,虽然已经尽可能地带上了更多的粮食,可是一家子上下这么多张嘴,每天赶路做得又都是体力活儿,粮食的消耗量自然不小。

倒也不至于让他们完全饿着肚子赶路,只不过是,越到后面越要省吃俭用些罢了,当然,不管是周老爷子和老太太,还是听到这句叮嘱的林氏,都很是聪明地把这个消息藏在了心底里,眼下距离郡城还有一段路呢,过早地引起队伍里的恐慌,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然而,在迎接食物短缺的考验之前,专属于大自然的挑战便先行到来了,对此,众人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天气这种东西,又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即便周长宁身怀金手指,也无法逆转天气,这段日子都是晴天,也没有让他们造多少罪,已经是足够幸运的事情了。

眼见着天空渐渐阴沉下来,周长宁这一行人里,最不缺的便是经年耕作的老农,对于天气的预知甚至比动物的直觉还要准上几分呢,更何况这般明显要下雨的迹象了,今天肯定是得找个地方避雨了,周老爷子不再催着大家向前赶路,环视了周围的地形整整一圈,当机立断地道:“走,上山,找个山洞去躲雨!”

周家村的人偶尔上山的时候,不巧遇上下雨的时候,也会就近找个大些的山洞躲雨,因此,对于这个法子,大家倒是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上山还得去找哪里有合适的山洞,推着个笨重的板车自是不太方便,所以,板车只能先仍在山脚这里,车上的东西除了寥寥几样,大多数都没有防水功能,自然得全部搬去山洞。

林氏翻出来家里的斗笠,周长宁接过来戴在头上,一马当先地提着两个包裹领路,时间紧张,也顾不得会不会有人觉得今天太过幸运了,直接启用“系统”,扫描出了距离最近、地方够大且无猛兽栖息的山洞,为了不太惹眼,到底稍微绕弯去那个小山洞“逛”了一圈,这才直达目的地。

当然,事情可不算完呢,以周长宁为首,已经走了一趟的众人也来不及收拾,先把手中的包袱随意地放在一堆去,而后又返回去拿别的东西,周老爷子几个人慢慢悠悠地互相搀扶着上山,各自手里牵着自家尚不能做事的孙子孙女。

女眷们一次拿不了多少东西,走了这一趟便先去捡些干的枯枝来,省得待会儿下了雨,树枝被淋湿了以后,不仅难以点燃,还会冒出一股难闻的烟味儿。

紧赶慢赶着,等到他们往返好几次,终于将板车上的东西全部都挪到山洞里的时候,前脚才刚刚踏进山洞,后脚豆大的雨滴便哗啦啦地落了下来,众人看在眼里,心中也深觉庆幸。

作者有话说:

今天的更新~

第二十八章 避雨

周长宁他们行动还算利索,跟他们同样走这一条官道的人,有的队伍没能及时察觉出来天气的变化,等到雨滴都开始落下来了,这才着急忙慌地寻找避雨的地方,可是,雨水落到地里,林间的小路变得泥泞,就更是难走了,步子要变得小心翼翼,以防时不时地脚底下打滑。

反观周长宁他们,女眷们捡回来的干枯枝,是完全可以拿来直接燃烧的,这会儿,他们已经生起了火用来取暖了,后来的队伍在寻找避雨的山洞时偶尔经过,看到里面的情景不由得心生羡慕,当然,也并不是人人都十分淳朴的,总有些人盯着这个方向,眼神闪烁着不知名的光芒。

只不过,或许是碍于周长宁他们这个队伍的人数不少,觉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争夺一个山洞上有些不划算,这才退去了,从经过的人渐渐多起来就开始有些紧张的周家村众人,心里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当然,发现要停留在这座山的山洞处避雨的队伍还不算少的时候,想到山脚停着的那些个板车,到底是心里还有些放不下,干脆便由几个自觉身体好的男人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走了一趟,把那些板车又费力地推了上来,堆在了他们的山洞口处。

现下算是秋天的第一场雨,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虽说周老爷子他们无法预估出这场雨究竟要下到什么时候,但是为了避免晚上睡觉时着凉,也为了阻挡那些探查的目光,周老爷子吩咐了两句,周三全便喊上了杨永康,从自家的包袱里取出一张薄厚适中的被子来。

周老太太在收拾行李的时候便考虑到了天气的因素,所以,便将这张被子也带上了,现下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不过,这张被子还缺了点儿东西,周三全对着周老太太说了几句话,要不是看在老爷子吩咐在先的份儿上,只怕这个主意刚一提出来,他就要被老太太在背上狠狠拍一巴掌了。

猜到这大概是老爷子的主意,老太太这才没有多问,心中肉疼之下,没好气地白了“无辜”的周三全一眼,手底下的动作却不见停,找出自家的剪刀来,在被子的四个角分别钻出了一个花生米大小的孔。

随后,周三全问了问各家,最终还是在董家人那里找到了几颗铁钉和羊角锤,他们家对逃荒路上形势的预估过于乐观了些,别的更实用些的东西没有带上多少,反而是将这些极有可能不会用得上的小玩意儿都收拾进了包袱里,当然,也幸好董家人有“先见之明”,不然这会儿即便是有主意,却没有合用的工具,周三全他们也只能抓瞎了。

目光在周长宁和杨毅之间来回看了两下,相比较而言,虽然杨毅的体重或许要更轻些,但是他们可是要在雨里待一会儿的,以杨毅的身子,会不会因为这短短几分钟的淋雨就生病,这谁也说不准,因此,周三全还是喊了自家侄子。

从看到铁钉等物的时候,周长宁便明白过来周老爷子这是要让三叔做什么了,自然也很乐意配合,再次把斗笠扣在了头上,这才依言走了出去。

山洞口,周长宁被周三全架在脖子上,一下子“高”了许多,杨永康则是负责在周三全的身后看顾着,以免他体力不支的时候直接把周长宁给摔下来了。

手里捏着被子的一个角,把一指多长的铁钉穿进刚刚钻好的小孔里,寻了个合适的位置,周长宁这才用手里的羊角锤一下两下地砸着,直到把铁钉嵌入到石头上。

也幸好是选了周长宁来做这个活儿,毕竟石头本身还是很坚硬的,当然,周长宁担心的可不是砸不进去,而是怕自己用的力气太大了,一下子把铁钉连带着羊角锤一起给损毁了,之所以砸了这么五六下,也不过是在预估众人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以后才做出的决断罢了。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其他三个角当然也是如此,之所以把底下的两边也都给钉起来,怕的就是晚上风大了,让冷风给刮进来,众人在不知不觉中会受了寒气,这样一来,一个极其简易的山洞版门帘就做成了。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众人就无法进出了,钉子的作用只是为了避免重量不够的被子被大风刮起来而已,但是在上下两颗铁钉之间,众人还是能够轻松揭起一个能够容纳一人通过的通道的。

山洞里霎时便暖和了起来,外面的风雨都被那张被子给阻隔起来了,虽说有些心疼好端端的被子被“糟蹋”成那个样子,但是仔细想一想,用一张被子确保众人晚上不会着凉生病,这门生意还是极其划算的。

而且,这样一来,来往经过的队伍只需要看到被子就能知道这个山洞是有人占据了的,识趣的自然会远远走开另寻他处,心怀歹意的只要掀起这道“门帘”,冷风吹进来,众人便能有所察觉,对来者也就不必客气了。

忙活完了之后,重新回到火堆旁的周长宁悄摸地再度查看了一下【天气】功能,心下不由得一惊,这场雨,要一直下到明天中午去了,而官道都是由泥土铺就的,淋雨过后更显泥泞,等到他们可以重新上路的时候,怕是要到后天去了。

眼下他们不能随时补充粮食,本就是在坐吃山空,像现在这样被堵在山洞里头,什么事也做不成,就更是让人心焦了,只不过,天气并非人力所能改变,即便是周长宁,也只能乖乖地等到后天早上了。

一时间,山洞里的众人竟有些无所事事起来,且洞口被被子这么一遮挡,其实也就遮挡住了光线的来源,现下,他们在山洞里头能够看到一点儿光亮,也不过是来源于这个火堆罢了。

所幸,周老太太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似的,出声道:“趁着这会儿也没事做,距离吃晚饭又还尚早,之前我们不是收获了四袋毛栗子吗?不如趁这个功夫把板栗收拾出来?”

周老太太的话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虽说摘栗子的时候董家人还没有加入队伍呢,但是他们也毫不介意,依旧一同坐过来帮忙。

之前周长宁他们在摘毛栗子的时候,大都是尽可能挑选了成熟的来采摘的,毛栗子虽然外壳有一层毛刺会扎手,但是成熟以后外壳就会炸开来,已经能够看到里面褐色的栗子了,说是收拾,其实也不过是将板栗从中取出来罢了。

相当于机械式的重复作业,众人都完成得很是轻松,还能一边剥栗子,一边分心和旁边的人聊着天,哪样儿功夫都不带落下的,有事可做,似乎心里对于什么时候才能上路的担忧也减缓了些许。

晚饭过后,因着没什么事情,加上山洞里光线太暗,给人一种止不住就要昏昏欲睡的感觉,所以,众人也都歇得很早,只留了两个人负责守夜,还有那因为许久没有再添枯枝的火堆用微弱的光芒彰显着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