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417节(1 / 1)

作品:《八十年代锦鲤运

可惜的是,崔老师摇了摇头:“这个我倒是没有听说过。”

她犹豫了一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不过我听说有细菌电池还处于试验阶段,就是利用细菌分解碳水化合物进行发电。”

林蕊顿时双眼放光,天哪,居然有这种好事?

别觉得碳水化合物听着好像很浪费的样子。

废弃的碳水化合物多了去,完全可以当成细菌发电的原料。

少女双眼闪闪发亮:“哪有这个?大学实验室里头吗?”

崔老师笑着摇摇头:“搞这个研究的主要还在国外,最早是政府宇宙飞船引导项目,现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两年科研比较重视这一点。”

林蕊拍苏木的肩膀,催促道:“记下来,回头请薛副教授帮忙留心相关资料。”

她其实对这个科研项目并不抱太乐观态度。

因为上辈子她没听说过细菌电池,直到她穿越回来之前,废旧电池污染问题依然是困扰全世界的难题。

但是有一个研究的方向,总比没头苍蝇来的好。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重大的科学突破,有的时候就是上帝用来砸醒牛顿的那颗苹果。

狄老师起身去盛汤,经过他们的餐桌时,她冲崔老师笑了笑:“崔老师,咱班的生物期末复习进行的怎么样啦?”

郭大炮后背一凛,总觉得狄老师这话中有话。

这叫什么来着?敲山震虎。

可惜狄老师似乎并没有把他当成一只老虎来看,她的目光只落在苏木头上:“毕竟光靠吃老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崔老师笑了笑,点头道:“今天我打算给他们拎一拎,只能临时抱佛脚了。”

狄老师也点头附和:“当然,毕竟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自己不上心的话,后面就是用鞭子打都没用。”

林蕊继续埋头吃饭,假装什么都没听见。

她注意力一刻意发生转移,就注意到食堂里头的电视机了。

这两年彩电行业发展的挺快,省实验中学相当大手笔的在食堂里头也安装了彩电。

不过服务对象自然是教职工。

林蕊倒是无所谓,毕竟现在电视节目少,中午跟晚上常常是一个大大的球形显示没有节目播出,而且内容形式对她而言都显得过于简单。

吸引她的是新闻里头的地点。

她的耳朵敏锐地捕捉到了“港镇”这两个字,视线扫过去的时候,电视屏幕上出现了她曾经在外婆家看到过的中年男人跟专家的脸。

“利用水面栽培蔬菜,是港镇近期大力推广的新项目。”出镜记者乘坐小船在河沟的水面上穿梭。

摄像机镜头记录了一片绿意盎然的水芹菜。

“这个水面种菜,水下养鱼的项目,实现了鱼菜共生,解决了养鱼池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站在船头上的魏镇长滔滔不绝,“这种立体农业新形式是我们港镇跟省实验中学课题项目组合作的,并且得到了江州大学农学院教授,以及江州农科站专家的指点。”

郭大炮发出一声惊呼:“老大,我们的项目上电视了。”

食堂里头也是一片哗然声,尽管二楼都是教职工,但大家的表现也不比学生淡定到哪儿去。

他们学校上电视了,上了江州的民生新闻,而且上的不是教育板块,反而是农业科技板。

郭大炮这一身喊,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林蕊身上。

电视机上的专家教授们还在如走马灯一般轮流登场。

有的在介绍水面蔬菜种植的前世今生,有的在讲述水面种菜运用的原理以及发展前景。

在这一堆人当中,那位林蕊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老教授的话,就显得那样不起眼。

“实现生态种植就是要循环利用,比如说,政府支持在港镇附近搞的生活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供农民朋友生活使用,而沼液沼渣则成了大家种菜种地的最好肥料。”

林蕊龇牙咧嘴,心中暗道,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语言文化果然博大精深。

这春秋笔法运用的,简直漂亮。

明明政府是将江州市的垃圾拖到港镇去处理。

怎么到了他们口中就变成了为了处理港镇的生活垃圾,所以专门建了这么一个垃圾处理站?

电视机屏幕上,魏镇长笑容可掬:“我们港镇一直在朝着生态化农业方向不断地奋斗,所以各方面的配套设施,我们一直积极在向上争取政策。

感谢上级领导政府对我们港镇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将港镇打造成江州生态农业文明的一张名片,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生态化,科学化。”

林蕊的白眼都快飞上天了,麻蛋,魏镇长以后要是不能往上升的话,真对不起他的政治哲学。

新闻当中,魏镇长热情地邀请主持人一块儿品尝他们种植出来的水芹菜。

他还出示了食品监督机构的检验报告,显示蔬菜农药残留等各方面数据。

“这个不仅达到了国家标准,也达到了国外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蔬菜要是出口的话,在质量检验这方面是没问题的。”

食堂里头又发出一阵哗然声,眼下因为各方面条件限制,需要密集劳动强度的种植蔬菜出口,也是创汇的一种重要方式。

物价明显经过了剪辑,因为记者已经坐上餐桌,开始吃清炒水芹。

她大力夸奖了芹菜的口感,表示要比市面上普通卖的芹菜味道更好。

郭大炮高兴地拍着胸口四下打包票,好吃,的确特别好吃,他吃过的。

“那什么时候咱们能尝尝呢?”有位性情比较活泼的老师,笑嘻嘻的问学生。

郭大炮有点儿犯难,小声念叨道:“现在天冷菜长得慢,恐怕还得再等上一段时间。”

老师难以掩饰失望之情:“哎哟,你们应当先在学校里头试验的。”

“种菜也要经常巡视。”林蕊微笑,“港镇那边有专门的菜农,每天三遍查看蔬菜的情况,所以好观察。”

餐桌底下林蕊的手快要绞烂了,麻蛋,这帮人可真好意思吹呀。

港镇的水面蔬菜,明明是198.9年12月31号才移栽下去的,现在最多成活了没几天,怎么就变成水面种植蔬菜获得丰收?

还有那个沼液跟沼气管道铺好没有?也好意思说是利用沼液沼渣种的菜。

果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就没有人的嘴巴不敢吹的事儿!

第272章 你想干什么(捉虫)

吃过饭, 林蕊恍恍惚惚地回了教室。

今天事情发生的有点儿多, 冲击略有些大, 她得好好摸捋捋思路。

班上的生活委员拿着一沓子信过来,大声招呼名字:“林蕊,有你的信。美国寄来的。”

教室里的同学立刻向她投去羡慕的眼光。

30年后出个国司空见惯, 然而现在的美国对绝大部分国人来说却是另外一个世界。

林蕊真厉害,还有国外的笔友。

被众人注视着的少女毫无所觉, 直接撕开信封口, 里头果然有薛副教授收集的关于鱼菜共生的资料。

薛副教授当然不可能将整本杂志都寄给林蕊, 而是复印了文章所在的杂志页面。

林蕊抓着纸,如饥似渴地开始。

人果然都是被逼出来的, 那些冗长而复杂的专业名词,她以前看到都自动跳过,现在却无比熟悉。

郭大炮伸长脖子凑过来,吓得又立刻收回了脑袋。

林蕊一边看文章, 一边调侃他:“兄弟,你这样可不行,到时候托福考试,你打算怎么过啊?”

郭大炮愁眉苦脸地拿出了字典。

眼下还没有托福红宝书, 有志于出国留学的青少年们, 背单词的方式相当简单粗暴而且残忍,就是背字典。

背下来一页就撕掉一页。用这个方法决绝的逼迫自己不断前进。

郭大炮撕了三张纸, 总算还知道好歹,舍不得扔, 全都送给了同桌。

同桌美滋滋的,鼓励他一年之内将一本字典全送给自己。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同桌期待第四张纸,迟迟未能见到。

郭大炮同学还试图将前三张要回头,因为前三张的单词他已经忘光了。

高中生双眼呈现蚊香圈状态,无比的绝望:“我现在看到《follow me》就想吐。”

他的同桌笑着调侃:“别啊,那个主持人凯瑟琳还挺好看的。”

丁子霖过来凑热闹,好奇国外的杂志复印件是个什么样子。

他顺口接了一句:“要不你干脆去日本吧。起码日本近啊。”

据说清朝末年出国潮中,日本之所以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距离近路费少,相应之下开销比较少。

丁子霖有个远房亲戚是交响乐团的,好几年前在日本录个音,一两个小时就是五十几块。

哎哟,他一天打两三个工,赚的钱都赶得上在国内两三个月了。

“我跟你说,去日本,现在在上海,去日本要比去美国更红。”

领事馆的门口排起了长龙,好多人通宵在那儿排队,想拿签证。

哎呦,这离着大使馆近,见多了洋玩艺儿,脑袋瓜子到底不一样。附近的居民可真有生意头脑,还趁机出租躺椅挣钱。

丁子霖积极向郭大炮推销,,煞有介事地强调:“最起码的,日语当中有好多汉字的。”

郭大炮立刻双眼放光,觉得日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林蕊的白眼快要翻上天去了,一个比一个想当然。

“哪有那么容易呀?”少女苦口婆心地劝他们脚踏实地,“最简单的道理,我就打个比方吧,山沟沟里头出来的人到大城市里头,想要找份工作很容易吗?”

眼下出了国,状况比这落差还要大呢!这当中还存在巨大的语言文化以及成长背景的差异。

“既然出了国,就得做好二等公民的思想准备。”林蕊摇摇头,“话糙理不糙啊。我要是老板,我也肯定愿意雇佣跟我有相类似文化背景的人,同事也欢迎这样的人。为什么?这样工作上沟通起来都方便。”

包括国外大学好的专业,人家肯定优先考虑自己国家的人。

只有冷门专业才会对外开放名额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