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喜遇良辰 第54节(1 / 1)

作品:《喜遇良辰

他接管镇州的消息传到了京中,紧接着就是宋启正请罪的折子,皇上安抚了宋启正,没有提及节度使之事。

朝中有人为宋启正说话,也有人借此弹劾地方官员,请求朝廷整饬吏治,自然也有夸赞宋羡的奏折,说他年少有为,文武双全,一心一意为百姓做事,陈家村这几个字也是第一次出现在金銮殿上。

想到这里宋羡微微翘起嘴唇,脸上却没有半点笑意。

这是有人故意将他和陈家村送上风口浪尖。

前世也有人夸赞他每战必胜,然后他就被朝廷派去西北,收复广阳王属地,眼下他接手镇州才一个多月,就已经有人忍不住在背地里谋划。

换上官服,宋羡带人去了衙署。

衙署的二堂内,李佑正和几个人在说话,宋羡看过去就知道那是太医院的人。

众人上前见了礼,李佑让人将太医院带来的公文递给宋羡看。

李佑向宋羡道:“官药局在东边选了几处地方,到底要在哪里还要你来定夺。”

太医院副使贾似躬身道:“过几日京中还有医工前来,我们定然尽心尽力将差事办好。”

贾似说完稍作停顿:“我也去附近的药铺看一看,听说卖药的陈家村就在镇州,不知是否可以去村中……”

听说镇州的陈家村,都是因为宋羡才能买卖药材,贾似来镇州之前,嘉慧郡主特意提点他,让他去看看陈家村,宋启正请罪时提及过这村子,一个小小的村子,既然能出现在李佑和宋启正的奏折上,自然有它的特别之处。

嘉慧郡主是广阳王一脉留下的唯一血脉,聪明伶俐,颇得皇上喜欢,经常出入宫中伴驾,她的话,贾似不能不放在心上。

“自然可以,”李佑道,“上次本官去陈家村,看到村中老少都在晒药材,周围的村子都将药材送去陈家村,你想要知晓附近山中药材如何,不妨去那里看看。”

贾似还以为宋羡会开口,没想到回他的却是李佑大人。

贾似急忙应声。

宋羡看似无意地喝着茶,屋子里所有人的一举一动却都逃不出他的眼睛。他离开镇州不久,但李佑对陈家村又多了几分亲近。

是因为陈子庚拜师东篱先生,谢良辰与许汀真学药理?于是李佑私下里与陈家村的人多了来往?

怪不得贾似会目光闪烁,大约没想到维护陈家村的不是他而是李佑。

李佑相信陈家村是好事,但却不知为何宋羡心中有一丝不快,就像是他的振武军被旁人觊觎了一般。

贾似等人退了下去。

屋子里只剩下李佑和宋羡。

李佑看向宋羡:“西北那边如何?”他知晓宋羡带兵查看防务,于是开口询问。

宋羡道:“关卡有几次冲突,但很快就平息了,现在看来没有大举进攻的意图。”

李佑叹口气:“朝廷始终要铲除前朝余孽,收复广阳王属地,这一战在所难免,朝中有人怂恿皇上早日起兵,北疆此行,我亲眼目睹百姓的疾苦,会尽量劝服皇上从长计议,等到北疆平稳之后再兴战不迟。”

宋羡看着李佑肃穆的神情,李佑来到北方之后,第一次与他提及这些。

李佑接着道:“北疆平稳也是不易,北有辽人,西北是前朝余孽,东边还有横海节度使,多少只眼睛看着,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多加小心。”

如果说前一句是提点,这句就是有意倾向他。

宋羡站起身向李佑行礼:“多谢李大人。”

李佑微微一笑:“民富国强,众安道泰。你说这话连稚儿都听了进去,很好。”

宋羡心中一闪异样,脸上却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这话他不曾说过,不过他能想到李佑大人口中的稚儿是谁,是陈子庚,教陈子庚这话的人是谢良辰。

李佑脸上露出期盼的神情:“过些日子我就该回京了,官药局这边就要交给你,将药局做好,有利于民众,希望大齐能早些繁盛。”

宋羡道:“大人放心。”

李佑沉默片刻,端起自己面前的茶碗,里面的野薄荷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他终于还是拿定主意:“陈家村在做熟药所。”

在李佑的注视下,宋羡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不过很快归于平静。

李佑点头:“有一位杏林圣手去了陈家村,正好镇州建官药局,或许能用到她的医术,总之莫要埋没了她。

这件事等我回京之后,也会禀告给皇上。”

李佑提及陈家村,就像细数自家之事,甚至还嘱咐宋羡多多在意,宋羡此时确定,李佑与陈家村的情分到底不同了。

两个人说完话,又一起去看了舆图,细数各处驻军、防务,宋羡这才从衙署里出来。

“大爷,我们去哪儿?”常安牵马过来道。

宋羡向前看了看,之前她请他去陈家村,他还没有赴约。

这么快?常安略感惊讶,这连一天都没熬过去啊?

一行人快马出了城,一路向陈家村而去。

“好多人。”

还没到陈家村前,宋羡不得不勒马缓行,因为路上有不少人来往。

妇人们背着竹篓不知在说些什么,看到宋羡等人才纷纷躲去两侧。

常安让人上前打听之后,禀告给宋羡:“是附近村子的人,前来陈家村做毛织物?”

毛织物,宋羡当然知晓,北方御寒多用这些东西。

不过当常安递过一顶毛帽子时,宋羡还是忍不住一笑,她还真是什么都不放过,毛帽子上面结了类似方胜的花样,那是几年后开始盛行的模样。

一边做熟药所,一边做毛织物的买卖,任何赚钱的机会都不能错过。

常安抬起头,恰好看到宋羡眼中一闪而过的笑意。

大爷这是想着谢大小姐在笑?

第七十七章 变了

宋羡进村的时候,刚好赶上陈子庚从东篱先生那里读完书回到村中。

陈子庚正在帮众人试戴毛帽子,听说宋将军来了,帽子顾不得摘就带着黑蛋他们迎上前。

“宋将军。”

陈家村的民众纷纷向宋羡行礼。

有些日子不见,陈家村有了些变化,房屋都是心修葺过的,村中的小孩子也都穿上了衣服,家家户户开着门,院子里晒着药材。

最明显的就是,村中人脸上都带着笑容,精神与从前相比大不一样,从前脸上满是战乱带给他们的苦楚,现在眼睛中都闪动着希望的光亮。

“宋将军,您怎么来了?”陈子庚上前道,“二叔和外祖母他们都在仓廒,我引您过去吧!”

宋羡颔首,被大家簇拥着向仓廒走去。

村里的路也修过了,踩着格外的扎实,车马进村都会通畅而平稳,这显然是为了商队进出做了准备。

快要走到仓廒了,陈子庚才感觉到热,一把将头上的毛帽子拿了下来,笑吟吟地看着宋羡:“宋将军,现在这些毛织物卖的也甚好,南边来的商队,昨天还来收走了不少,这一顶帽子就要四百。”

陈子庚珍惜地抚摸着手里的帽子,这帽子是给先生做的。阿姐说,也会给他做毛帽子、毛袜子、毛衣服,他说了不要,做这些要买几贯钱的羊毛,他倒是觉得祖母、阿姐应该先做,祖母年纪大了,到了冬天就会腰腿疼,有了这样的毛织物护着,定会很舒服。

宋羡破天荒地开口说话:“这毛织物做的不错,是谁教你们做的?”

陈子庚挺直胸膛:“我阿姐,这上面的花样都是我阿姐画的,阿姐说卖羊毛赚的银钱不多,将羊毛变成毛织物会卖的更好,天冷了,外面没有什么活计可做,就要寻一些能在家中做的营生。”

宋羡看向院子里清洗羊毛的妇人:“附近村子的人都来学手艺了?”

陈子庚有种与有荣焉的骄傲感:“阿姐说了,只要有人学我们就教,从前陈家村内大家这样互相帮忙,现在走出了村子也是一样。

但是我们村子里的样式最好,因为有我阿姐,我阿姐总能画出许多别人没见过的花样。现在卖皮货的商贾都知道陈家村,很多人卖羊毛不进城,直接拉来村子里询问。

我们村中又能卖药,又能卖毛织物,等到熟药所做起来,我们的日子也就愈发好了,村中有不少人家都打算着,明年暖和之后就抓小猪仔回来养着,明年过年的时候,我们村子里也能杀猪吃猪肉。”

说到猪肉,陈子庚不禁吞咽了一口。

常安跟在宋羡身后听着这些话,心中都觉得暖暖的,不知怎么回事,这陈家村就让他有种回家的感觉。

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出身贫苦人家,亲人都死于乱世,在外征战时,心中总有个年头,护着大齐的民众,就像是在护着他们的亲人。

现在依旧是这样,看着民众过上好日子,那些征战沙场的日日夜夜都值得了。

宋羡和陈子庚说着话,陈咏胜、陈老太太、谢良辰也仓廒过来。

众人上前向宋羡见礼。

谢良辰正在与王俭拢账,听到宋羡来了,就放下筹算迎过来,她站在陈老太太身后,打量了宋羡一眼,宋羡依旧是一副淡然的神情。

宋羡与陈咏胜说了两句话,自然而然地将视线落在她身上,四目相对很快挪开,但都探知了对方心中的思量。

宋羡看一眼就知道她日子过的不错,不知道从哪里弄了一朵干花插在鬏髻上,眉眼之间有一抹明媚的笑容,看来村中的熟药所筹备的很顺利。

这才过了多久,她的动作委实很快,每次他来陈家村,陈家村都会换个样子。

宋羡从前知晓谢良辰聪明,前世就接掌苏家北方药铺和商队的人,自然有她的本事,但当看到眼前这陈家村的时候,他还是要承认,谢良辰超过了他心中对她的估量。

“宋将军,”谢良辰从陈老太太背后走出来,“我带您去看看我们建的熟药所吧!”

谢良辰揣摩了宋羡的心思,宋羡来陈家村,自然不是来看毛织物和他们修葺的房屋的,为的定是熟药所。

几个人走到仓廒旁边的房子前。

那是陈家村的人起早贪黑建起来的熟药所。

“天越来越冷了,没有时间建的更好,今年先对付着用,”陈咏胜指着房子道,“明年就去砖瓦窑买些料子将屋子盖得更结实些。”

村中所有的木料都用在这几间房屋上,陈咏胜也是拼尽了全力,才盖出这样几间像样的屋子。

挑拣药物、蒸药、炒药,每个屋子都有它的用途。

宋羡道:“这么多炉灶,要用不少口锅。”

谢良辰应声:“民女取了书去铁匠铺打了。”只不过民众用铁,不能一下子用太多,只好慢慢置办。

宋羡看过之后,也就知晓陈家村将这些日子赚的银钱都用在了这熟药所上。

谢良辰将用来熟药的器具指给宋羡看:“现在置办了十之三四。”

听到十之三四,陈老太太心中一抽,昨日辰丫头还跟她说,已经买了七七八八,这怎么又成了三四了?

这丫头的嘴,真是信不得。

陈老太太心中想着,嘴里还是道:“这些事辰丫头做的最好。”可不是吗?最会花钱,谁也没有她敢花。

看完了熟药所,谢良辰想到上次宋羡来到陈家村说的话,于是先一步道:“宋将军,可用了饭食?若是不嫌弃就在村中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