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喜遇良辰 第52节(1 / 1)

作品:《喜遇良辰

拜师的仪式很简单,墙上供奉一幅孔圣人的画卷,东篱先生坐在椅子上,看着陈子庚上香、叩拜。

陈子庚每一拜都尽量做到极致,小小的孩子不骄不躁的模样,颇为让人欢喜。

李佑站在一旁看着陈子庚想到自己当年拜师的经过,他是一介莽夫,还不如陈子庚做的好,但先生悉心教导他,从来没嫌弃他愚钝。

身边有先生的那些年,想起来心中一片温暖,先生对他来说既是老师又是严父,后来先生一心归隐离开京城,他悲伤的感觉旁人难以体会。

这些年跟在皇上身边,他常常会思量为何先生要一走了之,不是嫌弃他愚笨,也不是嫌弃他粗鲁,而是他答应先生的没有做到。

这次皇上要请先生归朝,他动身前来见先生,一路上他想了许多,当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北方一片狼藉时,他隐约明白了当年先生拂袖而去时的愤怒。

从前想的是收拾河山,为百姓谋福,可这些年征伐不断,百姓苦不堪言。

李佑心中叹息一声,皇上为了守住皇位,忘记了停下来看看治下的子民。

拜师礼成。

陈子庚走上前将东篱先生搀扶起来,一老一小走出了屋子。

门外站着的陈老太太和谢良辰忙上前向东篱先生行礼。

东篱先生笑着道:“第一次见面老夫就不拦着了,以后断不能如此。”

陈老太太应声:“我这小孙儿就托付给先生了。”

东篱先生道:“老夫年纪大了,膝下没有儿女,也是有私心,想要寻个好徒儿,为我关门。”

陈老太太也知道关门弟子和寻常弟子的不同,整个人都怔愣在那里,要不是身边的谢良辰扯动了她的袖子,她一时半刻还回不过神来。

“先生,”陈老太太道,“您这是对庚哥儿有大恩啊。”

说完陈老太太嘱咐陈子庚:“从今往后就算不听祖母的,也要听先生的,日后好好孝顺先生。”

谢良辰看着外祖母,到了关键时刻,外祖母不用旁人提醒就知道该说些什么。

陈老太太思量,唉,得多赚点银钱,多给先生些束脩,先生就子庚一个徒儿,束脩少了如何能生活?

往后还得多买书籍和纸墨笔砚。

这些都是正经事,不能省。

陈老太太待不住了,她要回去村中收药。

东篱先生又将目光落在谢良辰身上,少女站在旁边脸上满是恭敬的笑容,那神情让他颇为熟悉,因为方才陈子庚就是这般模样。

陈子庚的一举一动都在学他的阿姐,虽然没有与谢良辰说话,但东篱先生笃定,这少女定是十分聪颖,常人难及。

怪不得就连许汀真都动了收徒的心思。

唉,惹不起许婆子,他还是不跟她抢人了。

东篱先生看向陈子庚:“走吧,与我进门读书。”

等到主屋的门关上。

“我走了,”陈老太太吩咐谢良辰,“庚哥儿第一日来,你留下照应着。”

陈老太太火急火燎地要赶回村子,人正要向李佑行礼告退,只听李佑道:“我与老太太和大小姐说两句话。”

李佑将陈老太太和谢良辰请进了侧屋,从桌子上拿起一只青布包袱交给陈老太太。

李佑道:“那里面是我给子庚准备的笔墨纸砚。”

“这怎么好?”陈老太太哪里好意思再要李佑的东西,“李大人给子庚寻了先生又置办了衣衫,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报答。”

李佑那刚正的脸上浮起一抹笑容:“先生是真心喜欢子庚,才会收子庚为徒,这与我没有关系,我之所以要送这些,那是因为东篱先生也是我的恩师,子庚从今往后就是我的小师弟。

师兄总要给师弟置办见面礼。”

陈老太太惊诧地张大了嘴,怎么转眼之间庚哥儿就与李大人做了同门?陈老太太忍不住掐了掐自己的大腿。

哎呦,疼,没有做梦。

“外祖母。”谢良辰上前挽住了陈老太太的手。

李佑接着道:“这些你们知晓就好,不宜声张,以免会为子庚招来祸事。”

陈老太太知道宝贝多了易被人惦记的道理,忙不迭地点头:“李大人放心,我们谁也不会说出去。”

李佑脸上重新浮起笑容:“子庚比我资质要好,只要好好跟着先生,将来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陈老太太和谢良辰再次向李佑行礼。

李佑亲手将陈老太太搀扶起来:“老太太私下里再如此便是与我见外了。”

陈老太太欢喜的不知如何是好,半晌才平复了心情。

李佑望着这一幕,如果他说子庚与当今圣上也是同门……

唉,这件事日后再提吧!

李佑将目光挪到谢良辰脸上:“最近谢大小姐在做什么?陈家村的药材卖的可还顺利?”

谢良辰应声:“这次我还请田家商队帮我从南方采买一些药材回来。”

“哦?”李佑十分不解,“这是为何?”

谢良辰道:“北方与南方不同,到了冬天就没有了活计,我想学着熟药,若是我熟药做的好,还能从药铺接生意。”

李佑没成想谢良辰将冬天要做什么都思量好了,如果不是谢良辰就站在他面前,他怎么也不能相信这话出自一个十四五岁少女之口。

谢良辰接着道:“生药和熟药的价钱相差甚多,如果能做得好,定能从中赚到银钱。”

谢良辰从袖子里掏出几张纸递给李佑:“李大人请看,这是我让铁匠铺做的物什,准备熟药时用的。”

李佑不懂熟药,但是看那纸张上画的东西颇感稀奇。

李佑道:“都是你想的?”

谢良辰笑着点头,这是前世在苏家用过的。

李佑端详了半晌将纸张还给谢良辰,看到这些他想到了一个人,先生认识的许婆婆。

眼下朝廷又要在镇州建药局,官药局是为民谋福祉,官药局采买的药材既要好,价格又要尽量便宜,陈家村真的做了熟药之后,药材的价格会比药商更低吗?

第七十四章 好光景

经过了纸坊和药材的生意之后,李佑对陈家村有种莫名的感觉,这村子常常会让他惊诧。

李佑颔首道:“若是能再走通熟药这条路,陈家村也算是个药材村了。”

谢良辰不止是想要“药材村”,她在李大人面前提及熟药,也算是过个明路,她盯着的并不是镇州附近的药铺,而是将要开起来的官药局。

李佑不知晓宋羡早就将官药局的消息透露给了她,她事先说一句,免得到时候李大人会起疑心。

李佑很欣赏谢良辰,陈子庚又是他的小师弟,他虽然不能将官药局的事提前说出去,但也开口提点谢良辰:“现在许多药商都会熟药,既然要做,就尽量做好。”将来或许能被官药局采用。

谢良辰应声。

李佑和陈老太太一个去衙门,一个赶回村子,只有谢良辰留在院子里。

谢良辰正低头看着自己画的那些熟药用的物什儿,就听到门被人推开。

谢良辰循声看去,瞧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她下意识地站起身,脸上露出些许惊讶的神情,停顿片刻喊了一声:“婆婆。”

许汀真就住在隔壁,早就听到了这边的动静,等到李佑走了之后,她才过来查看情形。

谢良辰接着道:“婆婆……您怎么……您是来找先生的吗?先生正在教我阿弟读书。”

提及东篱先生,许汀真脸上又是嫌弃又是无奈:“来给他做吃食。”她目光落在院子里的两只母鸡上。

不用说这肯定是送来的束脩礼,老东西还配收这些?他不是说不再收弟子了吗?怎么好意思又抢一个娃娃来给他关门?

许汀真刚想到这里,屋子中传来陈子庚郎朗的读书声,声音清越好听。

“婆婆要做什么?”谢良辰道,“我来帮您。”

许汀真望着前去灶房烧火的谢良辰:“丫头,你还带了药材来?”

谢良辰应声:“带了,之前您看过的制黄精,还有制何首乌。”

许汀真这些日子没有去陈家村,却一直关切这陈家村的情形,知晓陈家村与商队做了文书,将药材送出了镇州,她心中不禁夸赞谢家丫头真是聪明。

懂药材,识买卖,心胸宽广,有眼界,这样的人委实不多。

许汀真将黄精凑在鼻端闻了闻,又拿起一块送入嘴中品尝味道,半晌她颔首:“这制黄精火候刚好。”

正是因为这样,酒楼才会亲自前往陈家村买药。

许汀真接着道:“何首乌也不错。”

既然话都提到了药材,许汀真问谢良辰:“接下来你准备要怎么做?”

谢良辰眼睛发亮:“我想在村中建个熟药所,到了冬天不能采药却可以熟药。”

听到熟药所几个字,许汀真眼睛一跳,她放下手中的何首乌:“年纪不大,口气不小。”

许汀真说完这话,故意去看谢良辰的神情,只见少女莞尔一笑,整个人被阳光笼了一层耀眼的颜色。

谢良辰道:“做好了熟药所,我将来还想做丸剂、散剂、酒剂、洗剂这样的汉方成药。”

许汀真问道:“为何想起来做这些?”

前世时,谢良辰曾在苏老太爷面前说过一遍,没想到重活一世,她还要说这番话,只不过眼前的人不一样了。

谢良辰道:“能盼得到。”

许汀真不明白:“什么?”

“您见过瘟疫村吗?”谢良辰脑海中隐约有些零碎的情景闪过,“生了病的人一直盼着能有郎中前去治病。

终于等到朝廷赈灾的药材,却没想到医工、郎中在村中支撑了几日就病倒了。

因为病患着实太多,没有足够的人手照应。

想要活下去的村民便自己抢药回去,但是没有郎中指点,无论是否抢到药,最终都是难逃一死。

这是让人谈之色变的疫症,寻常病症也一样会死人,许多人都是糊里糊涂就丢了性命。

我们到底是缺医还是缺药?遇到急症,即便有郎中在,有没有时间抓药熬药?医者重要,药石也重要。

有些容易诊治的病症,若是有成药便能立即让病患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