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喜遇良辰 第47节(1 / 1)

作品:《喜遇良辰

清点了银钱,理清账目,接下来就是将又陆续囤积的药材搬上田家的骡车。

这次田家商队再动身时,这次未加任何遮掩,大家都知道田家骡车上拉着的是药材,田家押送货物的管事,此时的心情也与之前大不一样了,多了几分欢喜和谨慎,少了几分忐忑和不安。

田卉珍向谢良辰告辞:“你这边有什么事就去家中寻我。”

谢良辰点头:“没事的时候就来陈家村,我们一起说话。”

田家人走了,陈咏胜吩咐下去,各家各户来一个人商议如何发放银钱。

虽然一户只出一个人,也站满了屋子。

看着箱子里的银钱,再看看田家送来的布帛,每个人脸上都是开心的神情。

陈咏胜道:“这药材生意,都要靠良辰才能有,所以银钱分下去也要有个说法。”

众人皆应声:“应该,应该这样,如果没有良辰,别说银钱了,我们现在还吃不饱饭。”

这是实话。

陈咏胜道:“我们陈家村大多数人同出一族,我做里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想来想去也应该我来开这个口,辰丫头的意思是村子正是用银钱的时候,但银钱什么时候是个够?吃饱了,修了房子,还要让孩子们读书,路还长着呢!所以不如早些立规矩,大家心里也都安生。”

所有人都应声,有人道:“里长说的没错。”

陈咏胜接着说:“那就将赚来的银钱取三成给辰丫头。”

“三成会不会有些少?”

“是啊,往年就算采药来卖,也卖不了几个钱。”

“还有分给我们的粮食呢?这些也得算啊。”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话。

陈咏胜心中宽慰:“好了,就这样办,我先拿出三成给辰丫头,再拿出三成放在村中,剩下的按照大家采药、收药的数目发放。”

定下这桩事,陈咏胜和陈咏义让人搬来桌椅,开始核算银钱分发给每一户。

拿的最多的一户有十两多银子,最少的也有六七两。

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银钱,陈家村的人将银钱捧在手心里,前前后后辛苦了不到两个月,却能拿到这么多。

这边热热闹闹地领了钱。

那边谢良辰带着陈玉儿给大家分布帛。

田家给的布帛,大家都不肯要,直说要谢良辰留下。

“我留这些做什么用?”谢良辰道,“冬天来了,总不能让孩子们衣不蔽体,将布帛拿回去裁衣服穿上才能御寒。”

北方的冬天不是那么好过的,谢良辰已经在琢磨要多买些皮毛,给外祖母、阿弟和她做衣服。

正琢磨着,陈老太太走到谢良辰身边:“辰丫头,你知道咱们能分到多少银子?”

陈咏胜说给她三成时,谢良辰心中有了大致的数目,不过没有仔细去思量。

陈老太太抿了抿嘴唇:“要一百多两银子。”

陈老太太说完盯着谢良辰,想要看外孙女欣喜的模样,谢良辰果然安静下来,她一双大大的眼眸闪烁着,不知在思量些什么。

半晌之后,陈老太太只听谢良辰道:“也不知道多做几个锅灶需要多少银钱?还要买些熟药的物件儿这样算起来恐怕不大够。”

陈老太太的心仿佛要停跳了,这次不是鸡不是鸭,不是笔墨纸砚,而是锅灶和什么物件儿?

最让陈老太太难受的是,一百多两银子还不够用。

就算是财神爷家,也养不起她这外孙女。

第六十六章 熟人

陈老太太被谢良辰一句话气得大步出了门,然后就钻进了灶房,默默叨叨地开始跟灶王爷说话。

在陈老太太心里灶王爷能管一切,这位神仙不光是灶王爷,还是财神、药王爷、送子娘娘、月老,总之摆了灶王爷一个就相当于拜了所有神仙,免得另要掏香火钱。

陈老太太请灶王爷保佑,陈家村能一直平平安安,主要是她的外孙女、孙儿平安。

陈咏胜将银子送来的时候,陈老太太刚好将刚杀的鸭子下了锅。

陈咏胜有些意外:“大娘,今天怎么想起来吃这个了?”

陈老太太破天荒地道:“这不赚银钱了吗?自然地吃点好的,一会儿你跟大家说,赚了银钱别都藏起来一文都不花。

天冷了,孩子们的身子骨都得圆润些,尤其是二牛家,昨日我过去看到她往锅里掺酒渣子,酒渣子是从城里买的吧?眼下又不是米粮不够,要那东西做甚?”

陈咏胜忙道:“我会嘱咐他们,拿到了银钱,明日就开始修葺村中的房子,若是存在手里不肯花的,下次就不带他们收药。”

陈老太太点头,眼看着陈咏胜走进了主屋,想必是与辰丫头说话去了,陈老太太嘴角微微弯起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从前她总怕陈家村拖累辰丫头,想要等到村子里好一些了,再将辰丫头接过来,没想到辰丫头却先跟着她回来了,还带着陈家村赚了银钱。

不知要说是老天有眼,还是要说凡事必有因果。

陈家村早晚都要跟着辰丫头的,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

陈老太太收回思绪,鼻子闻到炖鸭肉的香气,一时又心疼起来,这鸭子还能生蛋呐。

……

第二日谢良辰带着陈子庚一起去了市集,她要买的东西有很多,还要去衙署开具文书,然后到铁匠铺做一些物件儿。

两个人刚到衙署门口,正要上前说话,陈子庚就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从衙署走了出来。

“李大人。”

李佑顺着声音看去,瞧见了一脸欣喜的陈子庚。

镇州的戍守交给宋羡之后,李佑带着人将北方县、府巡视了一圈,昨日才回到衙署,亲眼看到了市集上的热闹,也听说了陈家村卖药的事。

今天一早,衙署就来了几个商贾,想要在衙署做文书,只因为他们听说田家商队买走陈家村药材时,只付了一部分银钱,其余的银钱在卖了货物之后,才送到陈家村手上。

本来该是银货两讫的买卖,却因为北方如今的情势,许多商贾拿不出银钱,不得不另辟蹊径,陈家村和田家商队的这条路,显然是可以走通的。

让李佑没想到的是,宋羡早就与知县商议过,衙署文房那边准备妥当,先帮忙双方查验户籍,再寻来中人作保,一切都井然有序。

事情到了这里,李佑要夸赞宋羡文武双全,相比较而言,定州、祁州等地还是老样子,不见半点的起色,只等着明年春天开始耕田。

李佑向陈子庚招了招手:“今天有没有事?”

陈子庚摇头:“就是跟着阿姐来买物什儿。”

李佑想起先生一直关切陈家村,他忽然心中一动,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我要在周围走一走,你与我一起如何?晚些时候我再让人送你回陈家村。”

陈子庚心中明白,李佑大人是想要问他药材的事,但他还是下意识地去看旁边的谢良辰。

姐弟两个对视一眼,就知晓彼此的心思。

谢良辰向李佑行礼:“那就劳烦李大人了。”

“不必如此。”李佑抬手阻止谢良辰。

李佑委实喜欢陈子庚这个孩子。

随从将马牵来,李佑问陈子庚:“敢不敢骑马?”

陈子庚实话实说:“没骑过,但是看着不怕。”

“好,”李佑道,“有些胆色。”

亲卫上前将陈子庚抱起交给李佑,李佑让陈子庚与他同乘一骑。

谢良辰看着马背上阿弟欣喜的模样,伸手向陈子庚挥了挥,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一抹笑容。

宋羡抬脚走出衙门时,刚好看到少女眼眸中的笑意,他顺着少女的目光看去,瞧见了马背上的陈子庚。

宋羡并不惊讶,也就她那阿弟,能让她这样发自内心的欣喜。

宋羡大步向前走去,常安将马牵了过来,宋羡没有急着上马,低头整理自己的袖口,片刻之后,他听到少女清澈的声音:“宋将军。”

宋羡抬起头看到谢良辰向这边走来。

衙署门口人来人往,谢良辰不好说太多,只是上前行礼。

宋羡道:“你们买来的药材都运走了?”

谢良辰应声:“陈家村能有今日,还要感谢将军体恤,若非将军让我们卖药去造纸坊,陈家村现在别说赚银钱,连肚子都填不饱。”

这话不管谁听了都会觉得十分入耳,至于她心中到底怎么想的,就不得而知了。

宋羡半晌没说话,谢良辰就要开口告退。

“村子里很好?”宋羡的问话再次传来。

仿佛是一句寻常的问候,不过谢良辰却感觉到了危险,跟债主相处几次之后,她很能敏锐地把握他情绪的起伏。

如果她随随便便地敷衍过去,宋羡定会不高兴。

谢良辰道:“我们开始修葺房屋了,宋将军若是有时间,过几日去村子里看看,定然会发现与从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

宋羡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淡淡地道:“知道了。”

说完他翻身上马,带着常安等人消失在谢良辰面前。

谢良辰也转身离开了衙署门前,应对完债主,此时她心中只是挂念阿弟。

“辰阿姐,”陈玉儿快步走过来,“你不是要问皮毛多少银子吗?刚刚我遇到一个商贾,他说可以用药材换皮毛。”

在市集上以物换物很常见,而且通常都比用银钱买更为合算。

谢良辰被陈玉儿拉着进了一处铺子,铺子里站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那男子笑着向谢良辰看来。

“谢大小姐,”王俭笑着道,“听说你想要买些皮毛?”

谢良辰看着眼前的人,只觉得这人的面容有些熟悉,前世她应该见过这男子,却一时又想不清楚是在哪里见过。

第六十七章 敌友

谢良辰不动声色地看着铺子里摆放的毛皮,脑海中回想着眼前这人的身份。

这处铺子很小,除了几张银狐皮、貂皮贵重之外,最常见的就是马皮、羊皮和少量的牛皮,看过这些之后,就会想到这里的东家,应该是个小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