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34 朕,心忧...啊!(1 / 1)

作品:《楚氏赘婿

卯时,破晓。

天微蒙蒙亮,当第一缕金色的光芒洒落在金銮殿之上,折射出金朦朦一片绚烂华光的时候。

皇帝项燕然的御驾,终于在一大群太监和禁卫的随扈下,抵达金銮殿,登上皇座。

“皇帝驾到!”

蔡和大太监曳着尖嗓子。

“吾皇万岁!”

众举子们纷纷匍匐,叩首跪拜,心情异常激动。

对于他们中间很多人来说,这辈子或许也就殿试这唯一一次机会,在金銮殿瞻仰圣容。

从此以后只能遥望金陵皇城。

殿内有暖炉,整个大殿暖融融一片。项燕然脱了大裘,垂拱而坐,望着众年青的举子们,笑道:“平身!”

“谢圣恩!”

众举子起来,在团蒲上正襟危坐,桌上平铺着早已经写好名字的竹简,提笔做好了准备。

楚天秀抬头,提笔,好奇的看了一眼。

或许是因为很少见到,他对皇帝的印象并不深。

这位把他贬入平王府当赘婿的大楚皇帝,也就四五十岁的摸样,算起来依然是青壮年,相貌威严,略有沧桑之色。

颇有几分太祖皇帝西楚霸王项羽的遗风。

据平王府的史料上记载,这位皇帝临朝这些年,施行的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除了年青时北征匈奴之外,也没干什么大事。

“朕”

项燕然淡淡道。

皇帝开始发话了,每一个字都是金玉良言,字字珠玑。

满殿的众举子屏息凝神,仔细倾听,生怕错漏了一个字。

“心忧啊!”

皇帝似乎有些惆怅,轻叹。

殿内,陷入短暂沉寂。

众举子们更加倾耳凝听。

皇上心忧?

好,好事啊!

我等举子前来殿试,就不就是赶来为皇上分忧。

您心忧什么?

说来听听。

咱们这些举子,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全是解忧之术。

蔡和大太监在旁等了一会,抬头一看,皇上已然拿起了桌上的一道简奏批阅今日的奏折,没有再开口的意思了。

蔡和大太监懂了,题目已出完,开考吧。立刻上前几步,点燃殿内一座香炉的燃香,尖声道:

“已亥年十二月初八,殿试策问,正式开始!一炷大香后收卷。请众举子开始答题!”

众举子们都提着笔等着皇帝说心忧呢,几乎都懵了,神情错愕。

呃~?

三个字,就出完了考题?

不是,皇上您倒是把自己心忧的事情,具体说一两件出来啊!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嘛!

您不说自己心忧什么,就这样模糊的感叹一句。大家都听的稀里糊涂,难以猜出皇上的圣意。

这题可怎么解答啊?!

燃香已经开始燃烧了。

众举子们一肚子的疑惑,可是没法问。

只能绞尽肚肠,拼命想怎么解题。

当然了,皇帝这三字策问,还真不是胡乱出题。

这三字题出自《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句节选。

这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治国雄文。

说的是,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举国上下安于享乐,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皇帝说自己心忧,心里烦得很,这题多半是由此句引申出来。

让众举子们给他解解心忧。

当然了,也能在《诗·王风·黍离》里,找到这么一句原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从《诗》里去解题,难度要小很多但是偏离了国政,可能会解错题

主父焰面色冷峻,闭目,睁眼。

仅仅一个瞬息。

他眸中寒光毕露,提笔疾速。

“《大一统策》!”

“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治也。一家而两主,一家不可治也。”

“故,臣以为。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

“书同名、车同轨,上下统一,法令畅行。此至正也!”

“臣愿效死命,为陛下一统天下法度,以解帝忧!”

晁方正听了题,露出会心淡笑。

原以为殿试会有多难。

没想到,今年的殿试策问,居然这么简单。

皇帝心忧。

俗话说“内忧外患”,帝君的心忧当然是在内部了。

内忧,何解?

诸侯割据,乃头等内忧也!

干掉天下诸侯,不敢说皇帝心忧全消,至少心忧减一半。

“《削藩策》!”

“吴王、楚王、赵王、济南王等诸侯,割据一方,削弱朝廷大政,为祸甚!

臣愿提兵,灭诸侯,辅帝业,为帝君分忧。”

他提笔而书,洋洋洒洒,一片灭诸侯国的雄文出世

董贤良沉吟。

皇帝心忧?

确实忧虑啊。

瞧瞧这天下,北有匈奴每到寒冬便屡屡扣边,诸多藩属国也是蠢蠢欲动不安生。

内有众诸侯王割据郡国,目无朝廷,蓄兵屯钱粮,居心不小。

而在朝廷上,众公卿大臣们纷纷嚷嚷,各持百家之学,各有理论,各持已见,各行其是,国政难以协调一致。

皇帝能不忧吗?

忧虑多如牛毛,处处都是忧患,以至于皇帝根本无法一一道来。

所以干脆一句“朕,心忧啊!”来一言以括之。

怎么破解这大楚皇朝,内忧外患的局面?

光是单独解决一个问题,是没用的。

解决这个忧,还有那个忧。

唯有彻底大一统,整合大楚皇朝的内政,集聚全部的国力,方能驱逐外敌,大破匈奴。

不过,他经常跟晁方正、主父焰等交谈,他们几位也深谙此道,定然会从这里开始解题。

必须独辟蹊径才行。

真正的大一统,不应该仅仅只是拿下一块地盘,应当从思想上统合所有人的思路,这方是千年长久之大一统术!

没有统一的治国思路,谈何施展统一的治国方针。

不要争论那么多,一心一术,方能贯穿始终千年大一统。

董贤良心中已有计较,提笔写对策。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子项天歌茫然的望着大殿上,有些稀里糊涂。

父皇执掌天下权,威盖四海,举国盛世之相。

殿试的时候,还在抽空批阅各地的简奏,如此勤勉的父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

父皇心忧什么?

莫非朝廷内有奸臣当道,无计铲除,令父皇苦恼!

太子想到这里,忽然脑子一亮,兴奋起来。

对啊!

奸佞出世,国之忧也。

项天歌的目光扫过整个金銮殿,落在小昏侯楚天秀身上,目中大亮。

父皇别忧,儿臣已经挖掘出了一个奸佞!

小昏侯这个堂堂一个侯爷,好好的小侯爷不当,居然有脸跑去平王府当上门女婿。

可见他所图甚大,脸皮奇厚,没有羞耻心——这是自古奸臣的必备!

当了上门女婿之后,他居然还自荐当官,这足以充分暴露了他想当旷世奸臣的野心——野心,这更是奸臣最可怕的地方。

小昏侯,金陵四大纨绔之首就算他现在不是奸臣,以后也必然是个大奸臣。

为了防患未然,当先铲除这个巨大的隐患,别让他成长为大楚头号大奸臣。

太子项天歌兴奋。

提笔,便是一篇《除佞策》出炉。通篇痛骂小昏侯,批的一无是处。

哈哈,儿臣才十四岁,便目光如炬,就学会了识别和铲除身边的奸佞,这是明君之相。

这简书交上去,父皇看了儿臣的对策,定然会龙颜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