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分卷(52)(1 / 1)

作品:《重生之与君厮守(GL)

你既然...赵宛如攒着手走近一步,李少怀则后退一步,你既然知道,为何...她不停的走近,加快速度的走近,为何还要入仕?

她倒退的速度赶不上赵宛如逼近的速度,遂顿住不再退,我想见你。

她不再退,赵宛如也不再追,这四个字她听不出任何能让她高兴的语气。

如她预测,话并没有说完,李少怀润红双眸续道:因为只有如此,我才能见到你,才能问你,你靠近我,究竟有什么目的?

天道轮回,这话是上一世她对李少怀说过的话,这一世,话未变,人未换,只是角已反。

她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赵宛如深邃的双眸微颤,阿怀觉得,我对你,会有什么目的?

刚刚她于琼林宴之上因她之言,放下凌然的傲骨,又于众目睽睽之下问心,道士之心入仕何为,李少怀以无为而答。

无为而无所不为,究竟何意!

赵宛如觉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说的太对了。

李少怀抽离开手,后退一步,合手躬身道:殿下是君,臣是臣,殿下乃千金之躯,臣不敢逆,禁中规矩森严,逾越了规矩,罪不上君,但诛下臣,还请殿下留臣一条生路,臣不想...成为辩机。

赵宛如听后心凉的发颤,哪怕她重生后再如何处变不惊,哪怕她两世都爱及李少怀,甚至只要她一句话,她可以放下所有,但此时因她而刺痛的心已逐渐麻木,你是后悔结识我了吗?

悔与不悔,已经不重要了。

不重要了?赵宛如深皱起眉头,你...她长叹一口气,刺痛也好,麻木也罢,也罢,朝堂如龙潭虎穴,禁中更是万丈深渊。因为对着李少怀,她是如何都恨不起来的,也不愿强迫于她。

她将刻骨的爱,化为退步。

李少怀从未见过赵宛如流露过这样的神情,这神情让她加重了呼吸,不禁的喃喃自语了一句,问道:公主知道臣是什么样的人,可又为何猜不出臣的所思呢?

赵宛如冷笑一声,眼眶中的泪随着眸子颤动差将涌出,呵,所思?她转过身背对着,不愿再看她,害怕再看她,元贞不过一平凡女子,如何知道李真人所思。

李少怀低眉,看着眼前娇柔的背影蠕动朱唇,那你,就没有什么话想要问的?

问话,赵宛如有问不完的话,她冷漠道:刚才我不是说过了吗!

可还愿意娶我?

她姓赵,是皇帝的长女,也大宋最桀骜的惠宁公主,笼络世家,染指朝政,被百官所指,游走于悬崖边,身处万丈深渊,是真正的孤峰独秀,天下想娶她的人很多,可天下不敢娶她的人更多。

赵宛如颤笑这无稽之谈,你不用回...

李少怀折到她跟前,用绣着一株红梅的帕子包起一个小匣子递上前,臣,失礼了。

白皙纤细的手指在刻意碰到李少怀手的时微颤抖牵动了心房。

李少怀后退一步,举起袖子躬身道:时候不早了,微臣告退。

你什么意思?看着李少怀转身的背影,赵宛如厉声道。

右脚提步的腿顿住,左脚上前齐平后,公主...

好笨啊。末尾三个字她只用着自己可以听见的声音。

道士走了,再不见踪影,赵宛如的身心都在颤抖,几近崩溃,连呼吸都是颤沉的,如要喘不过气。

余下的无情,还剩手里小小的檀木匣子,身后即是金明池,她有那么一刻是想将匣子扔了的,可是还是被不舍所打败。

这份不舍变成了期望,如同前世的奢望,迫使她打开了最后的寄托。

匣子被打开时飘出一股从文书上散发出来的药香,随着春风吹散在金明池。

淡淡的药香在匣子打开的一刻时她便知道这是李少怀身上的,熟之入骨,爱之入髓。

人在极喜或者极悲的时候都会想要流泪,洪水一旦聚流,爆发的那一刻便是决堤之时。

顷刻间,眼中热泪夺眶而出,顺着她白皙的脸颊留下,滴至纤细白皙的手上。

文书上清清楚楚的写了李少怀的名字,清清楚楚的盖了开封府的大印,盖了观主亲印。还俗二字醒目,一起的还有度牒。

此刻,赵宛如才明白,那日李少怀拖着病体去找了她师叔是为何,她仅只是,想要还俗。

度牒下面压着一封折叠齐整的信,心中的迫切将她的理智打败,置身天地,似世间再无其她人可以阻碍她,她迫切的将信拆开。

吾妻亲启:

见字如晤,朝复一年春,太白诗言林深时见鹿,我道花开日终不见你,不见你,思之如泉。你言相思为甜,我觉相思甚苦,只因,我想见你,却见不到你。人多是薄情寡义,偏我多情,偏我遇见深情之你,山海无尽不可求,愿攀孤峰争独秀。识你不过一年,却胜人间万载,前世债,今生还,匆匆脱袍,唯恐失你。即是深渊,我愿往之,即是天涯,我愿追之,即是九泉,我无悔之,我不怕死,我只怕留你孤独一人,我心难安。待花开,结一颗红豆,将相思放入,你眼中我,我眼中你,生只念你一人,死只为你一人。守得云开见月明,再携妻之手植下一株红梅,年年有春风,岁岁朝朝共赏。

景德三年春三月七日。

李若君笔。

思之如泉,喜之如泉,止不住的泪滴落在信纸上,将最后那几个字染湿,墨迹散开变得模糊。

她擦干泪,深深的颤笑,笑由心出,装的,是阿怀的心啊。

小柔急匆匆的跑回,姑娘姑娘,刚刚真人叫我给您带话。

赵宛如忙得擦干自己眼眶中含着的泪,小柔见她此状惊呼,姑娘你这是怎么了?她走近,紧皱着心疼的眉眼,从没见过赵宛如哭,一时间有些无措。

没事。赵宛如小心的将信折叠放回收好,她叫你带什么话?

先前定然发生了什么,不然怎会引得公主落泪,她可是服侍了她这么多年都没见过公主落泪的人,又见主子心急,小柔只好把心中的疑问弃置一边转达李少怀的话,他说,那几句话里只有我想见你是真的,真正的意思是,小柔端了端嗓子,学着李少怀的深情,温柔道:我想见你,是我想见你的时候就能够见到你。

就仿佛是李少怀对她说的一般。

李少怀是个心思细腻之人,琼林苑内鱼龙混杂,数日不见难保这位胆大的公主因思念而冲动。

刚刚琼林宴已是最好的证明,好一句逾越规矩,罪不上君,但诛下臣!

真人她什么都好,就是胆子太小了,刚刚还笑的那么坏小柔续说着她刚才的所见。

她呀,本来就是个坏人!赵宛如含着泪光,原先煞白的脸如沐春风。是盖不住的窃喜,是萌动的春心,好似这琼林的春意一般,盎然。

赵宛如在金明池附近窃喜着,此时张庆已经急得跑出了热汗。

姑娘,您快回去吧,丁绍文向官家请旨,要尚您为妻。

第64章 何似君情与妾心

琼林宴上还有万寿长公主, 长公主为人温和, 进士们与之交谈都深感亲切。

七娘怎与李公武在一处了...赵恒看着凉亭内的人交谈甚欢,不仅有李遵勖还有丁绍文,只见赵衿捂着嘴发笑。

周怀政从旁赞赏道:长公主性谦和,而李遵勖尊师重道,为人慷慨,好登对的一双人儿啊。

听着周怀政的话, 赵恒想了想,李家...爹爹在世之时就十分想要李家儿郎尚一位公主。

琼林宴持续一日, 赏歌舞,以及进士们斗文争论, 出彩者或许还能博得皇帝格外青睐当即授命官职。

快到日落时, 皇帝准备动身回宫,此之前在宴会上特夸赞了殿前副都指挥使丁绍文的护卫有功。

臣丁绍文, 求娶惠宁公主。

邀功求娶,丁绍文的话, 众人不意外, 反倒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禁中欲将惠宁公主下嫁丁绍文的事情宫外早已经传开。

后来不知怎的皇帝改了主意,但是丁绍文的心可是一直都在惠宁公主身上。

望着旁边的空座,赵恒愣了神,丁绍文竟在琼林宴上求娶。

翰林院与御史台跟来的几个重臣附和帮衬着, 公主已到适嫁之龄,丁指挥文武双全,陛下纳贤才, 得良婿,实为我大宋之喜。

赵宛如不在,臣子们纷纷进言,赵恒拿不定主意,坐定问道:世人皆不愿入我赵家,卿求之为何?

臣倾慕公主已久,世人听流言而传言,不曾亲眼见过,我为陛下之近臣,近之,知之,陛下为明主,而公主自为明珠,公主淑德仁孝,臣不才,愿为天家婿,一腔热血守之国门,还求陛下成全。

丁绍文的话说得格外重,使得宴会上每一个人都听得一清二楚。

看来皇家要有大喜事了。

丁绍文是皇帝宠臣,父子同受恩宠,他们皆认为这个婚事会被敲定。

李少怀注视着前方皇帝跟前的年轻将军,单膝跪地身姿挺拔,求娶之心热切,陈词之中无不表爱慕与对皇帝之忠心,似乎势在必得。

皇帝犹豫之时,下面的一群进士之中有人突然站起,李迪大惊失色的拉扯住她,你不要意气用事,这是副相的公子,殿帅丁绍文!

对于中第的这些新进士来说,这些皇帝的宠臣动动手指就能将他们捏死,实在不是他们现在能招惹的。

李少怀挣脱开李迪的手,那就用命,争上一争!

非她眼里柔不得沙子,爱及,怕及。赵宛如为她,舍一身傲骨,她也可以为其豁此性命。

陛下。李少怀从座上起身至前,臣有异议。

丁绍文转头骤然冷视着她,尤可见鼻间轻皱纹他没有想到这个李少怀竟然这般胆大。

你有何异议?李少怀似乎很喜欢唱反调,一日两次发声了,赵恒心中想着,将来一定不能让他去御史台。

李少怀跪下,臣李若君,意欲求娶惠宁公主!

空有功名,无实政绩功劳,而丁绍文有军功傍身,门庭显耀,身居高位,他竟然要与丁绍文争求惠宁公主。

李少怀的话不仅让众人匪夷所思,更让赵恒大惊,不是胆大,简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至此有些大臣才大悟,难怪李少怀拒绝做他们女婿,原来是想入内皇家成为天家婿。

出家道士,何以求公主?

见一眼就求之,榜眼莫不是爱慕虚荣之人,其心可疑啊!

当即就有朝臣站出来反对了,士子们睁眼看戏,老臣们怒目呵斥。

这榜眼也忒胆大了吧!

有魄力,有志气啊!

赵恒踌躇端坐着,既不愿将惠宁嫁给丁绍文,但更不愿将她嫁给寒门的李若君,他无身世可言,背后也无皇家所需的势力。

他凭什么求之?

丁绍德坐在后面,注视着这一切,喃喃道:道士入朝为公主吗,我入朝只是为活命。

卿既是出家人,就...

爹爹。

赵宛如匆匆赶来,喘着微急的气喊道。

惠宁来了。赵恒将绷着的脸松开。

赵宛如的婚事一向由皇后与她自己做主,只要不出格,他都会应允。

而且这个女儿的性子像及先帝,处理起事情来连他都要怕上三分。

赵宛如将还俗的文书递给皇帝,皇帝见之惊讶的看着自己的女儿,你...

俯身靠拢父女两说着悄悄话,你这是何意啊?

心意。

此事你母亲知道吗?

不知道。

赵恒的眉毛都扭成一片了,坐正后凝着李少怀,细细打量了他许久,卿应试前,就已经还俗了?

是。

如此,便已不是出家之人,娶妻也...

陛下不可!

帝女婚事,尤为国事,只重不轻,天家婿,天下夫之表率,今二人同求,即便榜眼不为出家人,可要尚公主,怕是如今的能力还难以服众吧!

反声是必然,但也引起一些别的寒门进士所不满,说起能力,才干,还不是看中出身,就是因为皇室如此,所以下面的世家都跟风,争相如此。

嘘,小声点,被人听见是要掉脑袋的。

大臣们之所力荐丁绍文,有一半原因还是因为赵宛如染指朝政,若是像李少怀这种人娶了公主,必然是为公主所控,但是丁绍文不同,丁绍文有诺大的丁家扶持,而他们多数人为丁氏一派。

有向丁氏的一派,自也有反丁氏的,紫色的公服从座上起身出来十分打眼,士怀其才,何顾出身,臣以为李若君前为道家弟子,是扶摇子之传人,举世之才入朝,为国效力,陛下若招其为婿,可令天下有才之士见及陛下爱才之心。

李若君救过陈尧叟的儿子这事翰林院众人皆知,因其他恩与陈尚书家,尚书就要替其说话不顾皇家颜面了?

因公主婚事而上升为党派之争,重臣们在这琼林宴上起了争执,你一言我一语的,毫不顾忌下面那些脸色发白的新士们。

听说榜眼也文武双全,不如让他二人比试一番,以此定夺。

如此甚是公平!此议获得了多数人的赞同。

赵宛如得皇帝的点头从座上端站起,缓缓走至正中间,俯视众人,争论声渐小,直到她开口说话。

丁绍文是上过战场拼杀的人,师从开国十大虎将之一的济阳郡王曹彬长子忠武节度使曹璨。真要打起来,李少怀太吃亏了,不过她并不是不信任李少怀的能力,只是丁绍文阴险狡诈,她又怎会让她冒险去比试呢。

既然天下人都说她跋扈,那么她的驸马,她看中的驸马,需要和她都不愿多瞧一眼的人去比试?

双目凌然骤视众人,将那股威严寒冷强逼近他们心中,令他们胆寒,予之婚事,何时轮到尔等在此指点!!!

公主的话,直让他们害怕的的低头发抖。

比试?赵宛如冷笑,让他们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