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修仙:我能在诸天轮回 第22节(1 / 1)

作品:《修仙:我能在诸天轮回

衙役皱眉,吼道。 几个考生顿时憋得满脸涨红,气的发抖。 味经书院相当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用面试,就能直接入职。而他们学历不够,就要面临这些苛难。注定的事。 他们跺了跺脚后,哼哼了几声,然后甩袖前往考场的公堂。 临别考试,他们也不敢和衙役置气。 不然得罪了小人,休说今年考试,恐怕往后数年考试都不会顺利。 县衙的吏员,基本都是世袭的。 徐行也随这几人脚后跟,一同入了公堂。 考场公堂不仅坐着泾阳县县令,还坐着给考生作保的一众廪生。考生逐个对县令敬礼,并请作保的廪生认保。 “学生秦怀古为徐行作保。” 少倾,秦秀才起身,对吴县令一揖礼,朗声道。 秦秀才也是味经书院的学生。 和徐行关系不错。 在安然居中,整天和徐行这些同窗花天酒地。 认保之后,在公堂门口等候的小吏就领着徐行前往考房。 似乎县衙对考房的分派也有猫腻。 给徐行分派的考房,不仅环境清幽、不临冷风,而且远离臭号。 最关键的是,在屋内还有两个火盆,用以取暖。 二月份,天气还有些冷。 “这是惯例。” “吴县令和你们山长是好友,特意吩咐我们的。” 小吏像是看出了徐行的疑惑,笑了笑道。 第23章、县试二 有了好背景。 基本上,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小半。 徐行此刻也庆幸自己是在味经书院入学,而不是在别的小私塾。 仅是大书院的隐形福利,就足以让一般人羡艳不已了。 小吏又告诫了徐行一些考场戒律,然后转身离去。 “玄-庚丑。” 考房门梁上钉着一块三指宽长的小木板,上面写了考号。 徐行打量了几眼,顿时明白了考场的分布规律。 考棚的考房应该按照“天地玄黄”分了几个大区。他此时所处的大区就是玄字区,同样一个大区内亦有行列关系。 而行列关系则用天干地支来表示。 他此刻就位于玄字区庚行丑列。 考房逼仄,约莫二尺宽,七尺长,左右都是厚厚的板壁。 里面陈设简陋,除了临门的两个火盆外,就是一张可拆卸的几案。 将案几横放,并摆好笔墨纸砚后,徐行又拿起准备好的食篮,从里面拿出一张烙饼,细细的啃咬了起来。 等他吃了七成饱后,吏员敲门,给他分发试卷和草稿纸。 试卷是县衙特制,上面有红线横值道格,共十余张,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字。 草稿纸没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需要注意在草稿纸上书写的时候,不能将答案写在密封线之外,并且字迹除了题目和抬头字之外,必须都是楷体。 否则,按照零分处置。 用提前打好的竹筒水洗了洗手上的油渍,并擦干双手后,徐行开始提笔等待。 少倾,一名书吏举着牌灯走了过来。 牌灯上写着第一道题,四书题,“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学而篇。 是孔子说过的一句话。 大意是: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见到这句话,徐行松了一口气。 幸好不是截答题。 四书题中,截答题最难。 难点在于两句话都是圣人大义。 而做八股,绝对不能违背圣人之教和朱熹对其的注解。 截答题将两段意思缝合……破题既要阐发考题的意思,又不能违背圣人之教…… 但正儿八经的四书题,就绝无此种担心了。 县试考的更为基础一些。 徐行稍稍一想,就想出了破题。 他下笔,写道:“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 这个回答,四平八稳,是对考题的一个回答。 君子应该在学习上更看重“质”,和践行所尊奉的道义。 而“贵质”就是与圣人所言的“重威”相呼应。 不突出,不冒进…… 在味经书院潜修这么多时日,再加之白色命格【博闻强识】的加持下,他看书一日,胜过常人看书十天。故此,写出一个适当的破题,于他而言,并非是难事。 接下来。 徐行翻找科举范文,以圣人口吻阐发破题。 洋洋洒洒数千言。 不过一个时辰左右,就已被徐行写完。 至于后面的第二道五经题,他择“春秋”题答之。 五经题总共有五道,分为尚书、易经、诗经、礼记、春秋各一道。考试考生选择自己的本经回答就可,不必全答。相当于专业课。 第三道是试帖诗。 试帖诗起源于唐朝,最著名就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只不过在王安石熙宁兴学后,试帖诗在科举中被废除,直到乾隆时,试帖诗才在科举中恢复。 不过明清不重诗赋。 只要试帖诗的韵脚不出错,没有重字,做好避讳就可。 这道题基本上就是形式题,并不难。 说到避讳。 徐行又检查了一下自己所做的八股。 见八股中没有出现错漏,这才开始准备誊写试卷。 他养心静神了一小会。 就这一会的功夫,就已经有考生前往公堂交卷,请吴县令阅卷,时间比考试结束提前了不少。 徐行没有心慌意乱,仍旧气定神闲。 提前交卷,又不会增分,为了一时的光鲜,没必要。 时间缓缓过去。 天色也渐渐暗沉了下来,一些考房点起了蜡烛。 烛光亮起。 “呼!” 笔落,徐行细心吹干试卷上的笔迹,防止墨迹污了试卷。若是污卷,直接就是落榜、罢卷,哪怕写的文章再是锦绣,也无半点机会。 时间临近申时,衙役们轻轻敲锣提醒。 见此,徐行也不在等待,县试就是申时击鼓结束。 他起身,拿着试卷走至公堂,将其呈递给早就站立在一旁的书吏。 虽然他此次也算提前交卷。 但此时交卷有个好处,出门时不必排队。因为要是坐等书吏收卷,待会与他一同出考场的至少有四五百人。 不是谁都是才思敏捷之辈,哪怕考试考一天,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点时间都不够用。有时候,一句话,一段话,都要苦思冥想数个时辰。 交完试卷后,徐行没有着急离开,依礼给吴县令施了一礼。 此次县试过后,若他中榜,吴县令也算是他的坐师。 亦算是关系网中的一环。 “将他的文章拿来我看看。” 令人意外的是,在公堂上正打盹的吴县令见到徐行交卷,竟然生起了几分兴趣,对书吏摆了摆手,让其将试卷呈上。 书吏闻言,痴楞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