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望族嫡女 第121节(1 / 1)

作品:《望族嫡女

“这么说宗房也是有点狠。”具二老爷道。

杨氏恨声道:“可不是,若不狠你看渝大奶奶都被逼自杀了,宗房那个丫头还去骂了她一顿。俗话说登高必定跌重,她现在是宗子之妻,地位显赫大家不会说什么,日后就未必了。”

具二老爷喃喃道:“可是我听说是那舒氏想讹钱不成,自己装死。”他还对杨氏道:“你就不要想这么多了,我们三房以前和宗房关系多好啊,要不还是和以前那样。”

对温吞的丈夫,杨氏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我知道,宗房如果是那个谭氏当家倒好,她眼皮子浅,看着不大安分,可刘氏,最是讨厌。”

俗话说听话听音,很讨厌的意思就是非常难对付。

具二老爷虽然稀里糊涂,但也听过庆哥儿几个以次充好被人一下发现各种补救的事情。

杨氏也是无语,若非此人性情简直是个奇葩,她拉帮结派让族里人都站在她这边,刘氏也不为所动,出了舒氏的事情,她反而把舒氏骂了一顿,还有她真的行事刚正,不少官员想走郑灏的门路,以前杨氏当然要收门包,还收下一些人家的四时八节的礼,偏她也不收,尤其是贵重的,全部退回去。

我呸,你真当自己是青天大老爷啊!

就是待人严苛,居然没人造反。

这让杨氏实在是非常挫败。

不管杨氏如何拖拉,如何不愿意,丽姝亲自过来的时候,她还得和丽姝交接。并且是硬着头皮,因为她把这个月给各处的月例银子全部都拿出去放印子钱了,连月例都没发出来。

丽姝先看的是宗房的产业,她没想过郑家这么富有,尤其是祭田非常多,这不例外,因为郑家出仕的子弟多,而这些族人自愿捐献就有四十七处田地,随意翻了翻就发现其中上清县就有十五万六千亩,公林县220000亩,连松江那等南方的地方都有七千五百亩。

怪不得杨氏不愿意吐出来的,这些祭田就是一大笔收入,尤其是郑灏祖父曾经得皇上所赐五十顷祭田。

除此之外,郑家生意并不多,两间上京的当铺。

杨氏就道:“这两间是你婆母在管,账册不在我这里。”

丽姝颔首,她可是知道郑夫人出手为何这么大方了,原来是因为这个。但这两间当铺婆婆并没有交给自己,藏的还真深。

族产一共分为三部分,墓田、义田、义学田。墓田用来安葬离世的宗族成员,义田则是士人或者官员捐赠的,他们一般也非常乐意捐赠,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宗族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家族在本地的声望。而义学田专为族内成员读书所定。一般族产还可能是房屋建筑,除了祠堂,还有义宅和学舍。义宅用于安置、收养无法独自谋生的族人,学舍则是大大小小的家族书院或私塾。

“您这里有鱼鳞图册吗?”丽姝问起。

杨氏点头:“有。”

这些就是她这几日的成果,每日拿着田亩册子看,还要郑灏教她看鱼鳞册,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因此这些土地的鱼鳞册一拿出来,她就知晓这些地在哪里。

杨氏当然哭穷:“你别看这么些地,我们族里老人多,去年就去世了三名老者,你想一人一块墓地,还有小孩子夭折的,也要占地儿。还有族学,我们郑家就有三处族学,还有族人用此开设书院,你看租钱也不给。”

“是啊,家大业大,可人多,都有用钱的地方呢。”丽姝附和了一句。

杨氏笑道:“还是你懂这些,我和旁人说起她们都不信呢。”

除了族田当铺外,郑家还有十几家茶叶生丝铺子,但这些并不是很赚钱,丽姝就看了杨氏一眼。

杨氏早就准备好了说辞:“咱们仕宦人家,一般不许子弟经常,故而这些生意上都是外面请的掌柜或者各处太太奶奶们的亲戚,连我都喊不动。”

“这些是我们宗房的私产吧?”丽姝问起。

杨氏没想到她问这个,只囫囵道:“这就不知道了,我接手就有这些,说是当年你们宗房老太爷在福建为官,因此让门人置办的铺子。”

丽姝现在管着郑家知晓郑家的私产实际上非常可观,但没有到暴富的程度,没想到这些都放在族里了。

大的方面说了,其余就是宗族人口名册许多东西,那些都是男人管的了。

丽姝让人搬着账册回房,杨氏汗水涔涔,真的吓了一跳,还以为她会问自己这个月的月例银子的事情。

但丽姝就是去问郑夫人关于私产的事情:“这家中的十几家铺子是族里的,还是我们宗房的私产?”

郑夫人眯着眼睛看了半天,丽姝想她刚嫁过来的时候郑夫人还是个中年人,就这么几年婆母都眼花了。她看清楚了,才道:“这是我们的私产,当初我想着你三叔祖家清贫,这些铺子给她们管着好歹有些孝敬,如今你既然收回来了,就自己打理。”

“娘,我听具二太太说虽然是私产,可现在都被当成公产了,不少族里的亲戚都塞在里面。这里怕是很难动,十几间茶叶铺子,利润也就一千多两。”

郑夫人笑道:“茶叶铺子一个月能够有十两算是温饱,五十两算是很多了,也只有这么些利润了。”

丽姝颔首:“您说的是,还有这两处当铺。”

虽然知道是婆婆很有可能昧下,但她作为交接人,不可能不问,现在不问,到时候都会怪她有问题。

郑夫人对这个问题倒是很坦然:“等你们下次去京里,我把印章交给你。”她还有小儿子郑清,郑清是个药罐子,常年吃药钱从哪里来,那些所谓的千年人参,天山雪莲都是上千两的银子。

丽姝也表示很理解,还道:“您别多心,只是具二太太告诉我,我才多一句嘴。”

郑夫人兼她脸上没什么不悦之色,也是忍不住点头,因为她非常清楚,丽姝是完全不贪钱的。

这一晚,丽姝和郑灏还有两个儿子又排排坐着泡脚,郑灏率先恭喜她道:“恭喜你呀,日后大展宏图。”

丽姝笑着睇他:“还恭喜我呢,具二太太又跟我埋了不少雷,我是一个头两个大,你是故意的吧?看着别人整我还说什么大展宏图。”

郑灏心道,想整你的人都会被你整回去的,这个我能保证。

但是他笑眯眯的道:“我就喜欢你风风火火的样子。”

丽姝还有点不好意思,却又得意道:“我不是风风火火,我是雷厉风行,聪明能干——”

祈哥儿和树哥儿齐声道:“九天仙女下凡,天下第一聪明仙女。”!

第 120 章

其实丽姝掌权,没有想象中大家的质疑,因为她本来就是宗妇,延后管和提前管并没有什么影响。甚至,有的人因为你提前管,还觉得你有本事。

但你也别指望得了权利,所有人都听你的,就像皇帝登了地位自称孤家寡人一样。真的掌权了,你身边的人说话就不能信了,她们一言一行都有其目的。

你能管好一个三口之家,未必就能管好数百人之家,你能管好数百人的家,就未必能管好上万人的家。所以,不少人见丽姝虽然能够打理好宗房的小家,但未必信服她能管好偌大一个郑家。

丽姝一开始从具二太太那里把族务接手过来,她没有立即训人,而是先把历年来的账本看的清楚。她从来都不会打无把握的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她把从郑夫人时期和具二太太时期的行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整理出来。

这个时候,她是谢绝人往来的,珠兰便在外支应情况,她再也没有早年的腼腆好说话,最是妥帖的执行丽姝说的话。

寻常小事,珠兰都可以支应起来。

但遇到大事,还是要进来问丽姝的意见,比如这里就有一条:“大奶奶,族学有三处塾师,一共一十六人的月俸一直未发,那边知道是奶奶掌家,故而让人来问何时发下去?今年已经迟了一个月了。”

丽姝觉得好笑:“迟了一个月了,怎么又来找我?你先去问问具二太太怎么回事?”

珠兰很快就领命去具二太太那里,具二太太却道:“上个月我都病了,哪里还记得这些,账上没支应出去,就让你们奶奶再发一次就成了。”

虽说珠兰已经提早知晓具二太太的贪婪,现在见她堂而皇之这般说,也是被她的厚脸皮震惊了。明明她就没发月俸,肯定把钱昧下了,现在居然让自家奶奶掏钱。但她不是丽姝,无论她多大权利,对这些族里的太太们还得客气,所以珠兰只好回去了。

见这丫头回去的背影,杨氏松了一口气,昨日全部交接完了,谁还管你这些?

珠兰回来后,丽姝只好叹了一口气:“只好先支应银子过去了,日后先生的月俸一定要按照应有之期限发。”

“您就这么认了?”珠兰都有些不可置信,这可不像丽姝的脾气。

丽姝却道:“即便是我也会有疏漏之处,我算了一下,咱们族里的塾师月支米一石,岁给银二十两,一共十六名,也就是三百二十两,米粮十六石。尤其是米面这些先发下去,银子既然是按月发,除去两个月的沐休,一个月是二两,那现下就是三十二两银,十六石米。先去办这个吧,若为了这么点银子闹起来,就是我再是对的,但别人也会觉得我斤斤计较。”

这边丽姝很快写了条子,给了对牌,让珠兰去账房支银子,这笔钱和粮食没到天黑就全部发下来了,而且米面都是新米。

这些族中的塾师,都是荥阳郑氏本族子弟,子弟多半是郑氏子弟,原本就是族产里的义学田要用来做膏火银的供郑氏子弟读书用的。送这些过去的却是郑灏,郑灏是宗子,郑灏是中午夫妻俩一起用膳的时候听丽姝提起。

“她给你挖坑,你还真的跳下去了?”郑灏一幅恨不得丽姝大闹的样子。

丽姝摆手:“没什么,查,如何查?现下我账册还未看完,也就是说我是没有证据的,而且还要和她撕掳许久。我看这个杨氏心术不正,总会露出狐狸尾巴,我现在又何必在这点银钱上斤斤计较。”

其实,她又和郑灏说起家中的事情:“你懂的,只要我不贪墨,说真的,你家祭田用来无论是塾师的月俸还是膏火银,亦或者是用来帮忙你们族中的老弱妇孺,还有你们家庙都是绰绰有余。之所以觉得不够的,大抵还是太贪了。”

就比如郑家族学还有其他子弟来附学,这些人是要交束脩的,这些束脩是给那些塾师的。

也就是说塾师除了本族发月俸还有附学弟子的束脩,那么具二太太曾经以附学弟子多,就不发月俸,但这笔月俸银钱又支出去了,那这三百两被谁贪了就一目了然了。

“还有,我有个计较,这里是郑家族学,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来的。那些不学无术的子弟,成日打狗撵鸡,兴龙阳之好,又去什么烟花柳巷,这些人就可以驱逐出去。”丽姝对郑灏道,她是知晓郑灏对族学非常失望的。

郑灏点头:“现在老爷年纪大了,虽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是他这些年一直在边境,要养身体,对俗务不耐。如此,我也把族学管起来,也为家中族中分忧。”

丽姝赞许

:“所以,这就是我把月俸痛快发下去的缘故。”

其实丽姝也想夫妻合心,要不然只有丽姝一个人忙着,郑灏闲着,闲来先去,很可能会出事。

这才有米面粮食和月俸顺利发下去的缘故,而且塾师们发现这次发的米并非陈米,而是新米。当初具二太太在的时候,这里发的都是陈米,有些还霉了,这些塾师们都很欣慰。

塾师的月俸这么快支出,丽姝甚至没找具二太太的麻烦,具二太太狠狠地松了一口气。她认为丽姝很有可能是外强中干,也不是她想象中那么强大,但同时也心安理得起来。

人总是这样存在侥幸心理,丽姝现下还在了解族务阶段,因此显得很好说话,甚至她还找族中有名的才女教导族里的小姑娘们读书。

族中的女孩子们不少,丽姝直说了也是用族产培养女子,而且女塾师的束脩也是一年二十两,一个月一石银子。

如此算上刚留头不久的湘姐儿,一共二十个女孩子,大的一拨让守寡的桂大奶奶的小姑子郑璐教导,小的一拨丽姝则交给了谭氏。

桂大奶奶家里困难,还有守寡的小姑子要养,正所谓穷生嫌隙。其实桂大奶奶也心疼小姑子,否则,当年也不会把守寡的姑子接回家中,也没送去家庙。可时日长了,她家里的日子不好过了,难免起了嫌隙。

现下有了这份月俸和米面,郑璐很是感激,而谭氏本就不管家,平日二房的凝香几个又老实,她没什么事情做,见丽姝让她做女塾师,还有如此高的月俸,又能为人师表,有事情可做,谭氏忙不迭的答应下来。

但丽姝也有一条:“咱们这是为郑家女子所设,是想郑家女子走出去,别人都知晓是明礼的。所以有一条,若外面有附学的人,须看言行举止,不能为了几两束脩,反而污糟了名声。当然,她们若是送束脩来,也交到族中,充当膏火银,不许塾师私下收。”

谭氏心道,外面能让女子出来读书的能有几个,就她自己也是家学渊源。那有钱的,就自家请西席,没钱的连女儿都溺死,哪里有这个闲钱,况且有些人家迂腐的紧,即便是有钱也未必愿意花在女儿身上。

故而,她应的很快:“请嫂嫂放心,这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我干不出来。”

当年郑璐从婆

家回来,带回来一半嫁妆,哥嫂还有侄子们日子难过,也用的差不多了。现下她感谢丽姝寻了个差事,还只是教导族中女孩儿,这就已经很好了,哪里还敢私下收人家的敬贽。

丽姝见她二人表态,又笑:“只是交束脩银,其余束脩礼像肉干这些你们自己拿回去。”

在她还没有厘清所有账册之事时,丽姝就一直在出钱,先建了族中女学。又请人把族中快倒塌的房舍修建一二,对于无儿无女的族人,更是亲自去探望,赚尽了名声。

有对比才有差距,具二太太自诩代宗妇,但实际上想捞钱,所以一切都为了捞钱,捞的特别厉害,自以为一手遮天,反正她的账册做的无懈可击,一般人都没办法找到错漏之处。

但丽姝根本不贪钱,一千两的开水白菜和十文钱一盘的煮白菜,对她而言区别不是太大。她冬天有炭火,夏天有冰,能够吃饱穿暖就足矣。

也正因为如此,祭田的银钱她也能用到实处。

再有郑家家庙,尤其是女道姑多的地方,她延请名医在其中选天赋好的道观,教她们熟悉草性以及医理,这样可以救济女子。

这点郑灏倒是不懂了。

丽姝就笑道:“我同你说,自古女子是很羞耻于看病的,尤其是男大夫比女大夫多。所谓的医婆大多数也是赤脚医生或者游医,有时候让她们歪打正着看好了病,大多数时候却是乱七八糟的庸医。郑家养着这些人,不能直视养着,也得真的帮助些人,要不然日日念那些经文有什么用。真正救人的事情不做,随便念几句就能救人了不成?”

“有道理。”郑灏很是赞赏丽姝,因为她很有分寸,又怀有善念。

丽姝抬了抬下巴:“你呢,怎么样了?”

郑灏扶额:“蛇虫鼠蚁多的不行。”

丽姝鼓励他道:“你也要有雷霆手段,不可轻言细语,这些半大小子最坏了,又调皮又不听话。”

“是啊,有些富家子弟恶劣极了,我肯定要肃清的。”郑灏也是抿唇,很有主意。

郑家族学的确一年不如一年,连郑泽是官员退下来做塾师,他水平是有的,但是也颇为贪婪。这也怪不得他,有六老太太那样的祖母在,多拉一个富家子弟来就二十四两,再有私下替人开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