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谢家的短命鬼长命百岁了 第821节(1 / 1)

作品:《谢家的短命鬼长命百岁了

晏三合冷笑一声:“谁找的高人,自然就为谁说话。”

赵家母子三人一听这话,都变了脸色。

尤其是老太太,看向晏三合的眼神一下子烫起来。

可不就是这个话吗?

偏偏有人会信。

更离谱的,还有人说郑家死了的一百八十口,都是被她女儿克死的。

“她和郑唤堂,是个什么缘分。”

被问到这个,赵冬荣看了看自个的亲娘,“娘,你说吧。”

赵老太太想到过往,狠狠一拍自己的大腿,懊恼道:“这事儿,都怪我啊!”

好好的姑娘家,背上了克夫的名声,这辈子还能有什么指望?

短短半个月,女儿瘦了整整十斤,小脸儿都尖了。

都是身上掉下来的肉,老太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和男人一商量,就决定带着女儿回趟娘家,散散心。

就这样,母女二人带着几个忠仆,历时一个月到了南边的乌镇。

到乌镇的当天,正好遇到了江南的梅雨季。

女儿撑了把油纸伞站在桥上。

孩子在天津卫长这么大,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见识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一时竟看呆了。

看着看着,又想到自己克夫的名声,眼泪唰唰的流下来。

恰这时,河里有一只乌篷船慢慢摇过来。

船头站着一青年男子,也打了一把油纸伞,正是跟着长兄来南边的郑唤堂。

他也是第一次来南边。

郑唤堂察觉到桥上有人,掀伞一看。

只见绵绵细雨中,一青衣少女在伞下无声落泪,那少女身段婀娜,眉目楚楚,说不出的让人生怜。

郑唤堂看着少女的青丝、朱颜,一时也看呆了。

第810章 执意

在娘家安顿下来后,赵老太太寻了个出太阳的日子,带女儿去镇上的成衣坊做几件衣裳。

镇子就那么大,母女俩没坐轿,手挽着手走着去的。

哪知走到一半,雨又突然下起来。

母女俩没带伞,只能躲到人家屋檐下去避雨。

这时,从雨中冲过来一个人,那人一身灰色长衫,已经被雨淋得半湿。

他跺跺脚,掸掸身上雨丝的同时,目光朝母女俩看过来。

赵老太太迎上那目光,看到小伙子先是一怔,随即咧嘴笑起来,眼睛亮亮的,里面都是光。

“晏姑娘啊。”

老太太微微一叹:“缘分这东西要来的时候,真是挡也挡不住,你除了说一声是月老牵线,还能说什么呢?”

晏三合微微勾唇:“还能说……郑唤堂有心了。”

“姑娘猜对了。”

老太太:“唤堂在船上看到我女儿后,心里就惦记上了,本来当天他就应该跟着他兄长回京的,为了找我女儿,愣是软磨硬泡,缠着他兄长多住了几日。”

所以,月老牵了线还没有用,两个人中,还得有一人很执着。

也难怪后来郑唤堂会不顾家中父母反对,一意孤行,娶了赵庆云,一眼就入心的人,想放手也难。

“赵庆云呢,也是一眼就相中了吗?”她问。

这话问得,裴笑眼睛陡然瞪大一圈。

神婆今天也奇怪。

怎么尽问些和案子没什么关系的话,这不是耽误时间吗?

“姑娘家总是害羞的,但我能看得出来,她心里也是乐意的,只是不好意思。”

喜欢一个人,眼神藏不住。

女儿脸上有了笑,也乐意吃饭了,还暗戳戳的打扮,人一下子有了精气神,好像日子有了盼头。

晏三合听到这里,轻轻笑了。

原来,他们俩还是一见钟情呢!

她解过的心魔中,花好月圆的不多,能一眼彼此都入心的,太难得了。

神婆还笑了?

裴笑实在忍不住,用脚碰了一下谢知非:今儿个什么情况?她问问题的时候,不都绷着一张脸的吗?

谢知非白他一眼:你管呢。

裴笑回过去一个白眼:兄弟,不正常啊不正常。

谢知非一脚踢过去:就你心里戏多!

我还心里戏多?

裴笑无可辩驳,只有用力咳嗽两声,催晏三合接着往下问问题。

偏偏晏三合还是不紧不慢:“赵庆云知道郑唤堂的身份后,是什么反应?”

“姑娘啊!”

老太太又记不住她姓什么,“她还能有什么反应,和我们一样提心吊胆呗。”

郑唤堂的身份,是他们夫妻暗下打听得来的。

当得知他是郑玉将军的小儿子时,真是又高兴,又揪心。

如果女儿能嫁进郑家,儿子一生,小日子一过,岂不是这辈子都不愁吃不愁穿。

可郑家的门第比着赵家,高出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女儿又有克夫的名声,将军大人能同意这门亲事吗?

晏三合:“所以,这门亲事是郑唤堂跪来的?”

赵老太太:“唤堂是个好孩子,别看他脾气好,认准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晏三合:“郑玉将军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人,就因为儿子的跪求同意了?”

赵老太太:“姑娘有所不知,他瞒着唤堂来过天津卫,来过我们赵家。”

晏三合秀眉微微一挑:“来做什么?”

赵老太太:“来打听打听我女儿,来见见我们做父母的。”

晏三合:“可曾对你们说了什么?”

赵老太太:“和我家死了的那口子喝了一顿酒,没说啥话,喝完就回程了,回去后就点头同意了。”

晏三合:“您觉得他点头同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个时候,赵老太太脸上露出一点得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赵家门第不太显,却是读书人家。”

“读书人家和克夫……”

晏三合眼神忽然凌厉起来:“如果让老太太您选,会选什么?”

赵老太太被问住了。

“这只能说明一点,老将军对郑唤堂这个小儿子是非常宠的,所以才冒险同意这门亲事。”

晏三合:“我相信赵庆云嫁到郑家后,最初的日子应该是好过的。”

赵老太太被这话吓一跳,“姑娘,你,你怎么又猜到了?”

没错。

郑家虽然不满意这桩婚事,但三媒六礼一样没少,一切都按着规矩来办,给足了赵家面子,街坊邻居没少羡慕。

两个儿子送嫁去京城,郑家对他们兄弟俩照应的也好,没有半点瞧不起。

“老大。”

老太太叹口气,“去把箱笼里那个小盒子拿来。”

赵冬荣匆匆去,匆匆回。

他把小盒子放在晏三合手边:“这里头是我妹子成亲后,写来的家信,晏姑娘可以瞧一瞧。”

小盒子打开,里面只有三封信。

晏三合没有去瞧,而是把小盒子递给了谢知非。

谢知非三封信看完,咬了咬后槽牙,“总结起来一共有三件事。”

晏三合:“头一件,郑唤堂待她很好。”

谢知非点点头。

晏三合:“第二件,郑家上下待她也不错,没什么刁难。”

谢知非继续点头。

晏三合:“第三件,爹娘兄弟有空来京城玩,他们夫妻也会常回来。”

谢知非再次点头。

晏三合目光一挑,看向赵冬荣:“你们兄弟俩可曾去过京城?”

赵冬荣:“去过。”

晏三合:“什么时候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