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六十四章 沉重的挫败感 一(1 / 1)

作品:《蓝色天堂国

当肖强一行被迫离开定州,远赴加波市创业时,正值狄海平京警察大学毕业,分配到定州市警察局南湖分局刑警大队当一名刑警。

关于回定州当警察的事,师傅肖强曾经表示过反对。肖强并不是不同意狄海当警察,当初狄海选填警察院校时,肖强是很支持的,肖强只是不赞同狄海回定州当警察,因为肖强知道,定州市警察局的高层领导肯定已被祈少雄收买,在肖强与祈少雄的多次博弈中,一直就是警察打的头阵。肖强担心狄海在定州市警察局这个大染缸里,要么遭到这些坏分子的打压排挤、无所作为,要么禁不住诱惑、受他们的影响和他们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狄海本来平时很听师傅肖强的话,然而这一次却没有,因为他心中有牵挂。狄海最深的牵挂是与他相依为命的弟弟狄涛,他们两兄弟从小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相互扶持、一路行来感情最深,而由于狄海比狄涛年长5岁,对这个年幼的小弟弟,狄海向来都是冲在最前面,既是兄长也更像父母一样呵护着,他们兄弟之间有一种更异于常人的特殊的感情。

由于狄涛现正在定州市一所高中读高三,明年也即将参加国考,这个时候狄海绝不会选择离开自己最亲的弟弟而远赴异乡就业,在狄海的心里,早就发下一个誓愿,这辈子无论自己多苦多累,也要让自己的弟弟狄涛过上好日子,而回定州能够就近更好的照顾弟弟日常生活,无论是花钱方面还是其他需要帮忙的地方,都比较方便,至少,有他这个当警察哥哥的罩着,无人再敢欺负他这个弟弟了。

因此,狄海宁愿牺牲自己可以在更大、更繁华的都市当警察的机会,也要回到本土定州来。当然,除了对弟弟狄涛的牵挂外,狄海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也是他选择回定州的重要原因,只是相比较而言,这个心愿显得更有些苍凉和悲哀。

还记得狄海小时候隔壁邻居刘大妈、张大伯一家吗,在狄海一生的记忆里,那是除了自己父母、弟弟,以及后来拜的师傅肖强之外,自己感觉最亲近的人,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成为孤儿后的狄海、狄涛兄弟俩,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靠邻居刘大妈、张大伯夫妇俩照应着,嘘寒问暖、尽心照料,甚至还把这两兄弟接到自己家、与自己两个儿子大牛、二牛一起居住、生活,最后还干脆认了狄海、狄涛为干儿子,直到这两兄弟渐渐长大、离开碧龙村到定州市区读书才联系渐少,不过,逢年过节,狄海、狄涛只要一回到村里,哪怕先不进自己家门也要第一个冲进刘大妈、张大伯家给两位老人家请安问好,并绝对会带上一些老人家爱吃的食品或其他礼物,哪怕口袋里再拮据。

然而,二年前,刘大妈不幸因病逝世,噩耗传来,狄海痛哭流涕,连夜请假从平京警察大学赶回,执儿子之礼,与大牛、二牛兄弟俩一起为老人家守灵奔丧、料理后事。狄海是个很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受人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这个道理时刻铭刻在心,更何况刘大妈、张大伯一家对自己是有大恩的。

刘大妈走后,狄海本以为以张大伯健健壮壮、结结实实的身子,跟着大牛、二牛兄弟俩可以安安心心过好晚年,却不曾想仅仅才过去一年,噩耗再次传来,张大伯撒手人寰。当狄海得到这个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以当时狄海形意拳聚精境界的功力,是不难看出张大伯身体好坏程度的,绝不是体弱多病的样子,可当大牛哽咽着告诉狄海全部经过、张大伯竟然是被人逼死、上吊自杀的时候,狄海整个人都惊呆了,这次狄海没有哭,因为他哭不出,他的愤怒早已千百倍的超过了他的悲伤,逼死张大伯的竟然是自己小时候的宿敌余癞子一家人。

“余百万,我操你妈八辈子祖宗。”这是狄海听明白张大伯死因后,怒不可遏、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余百万就是余癞子的父亲,是当年贫困的碧龙村第一个富起来的百万富翁,村里人送其外号“余百万”。

“哼哼,等我毕业后回到定州市当警察,我一定要将余百万一伙绳之以法,替张大伯一家子报仇雪恨。”这是狄海在平京警察大学刑警班,当着很多同学的面立下的铮铮誓言。在此之前,因张大伯被逼死一事,在当地引起来了强烈的反响,加上鲜卓加盟国政府有紧急文件下达,故定州市警方也相当重视,也曾成立专案组立案调查,但后来不知为何,该案立而未破、悬而未决,嫌疑最大的余百万竟然未受到任何制裁,并且还照样保留有南湖区议会议员的资格,让人很是费解。

据大牛、二牛兄弟说,他们多次前往警察局质询,警方的答复是:该案真凶不明,证据不足,需要继续侦查,所以,这也就成了狄海一定要回定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狄海的执着和坚持,师傅肖强最终也给予了理解,虽然以肖强闯荡江湖多年的社会经验,对狄海留在定州将来的前途很是担忧、甚至完全不看好,但肖强更懂得,如今的狄海已经真正长大了,有些事情应该由他自己抉择,或许历经磨难,百炼成钢,风雨之后才见彩虹,对狄海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一年后,狄海终于学成毕业,如愿回到了定州市被分配到南湖警察分局刑警大队当一名刑警。此时的狄海已长成一个身高1米92,肩宽体阔、标准的倒三角形肌肉劲男,皮肤稍稍有点黝黑,但无处不透着飞扬遒劲、活力四射的青春阳刚之美。

报到的那一天,分局政工处处长看着都有点傻眼了,他仿佛看到面前挺立着一座巍峨雄伟的青山,令人不敢仰视,而一旁的女秘书赵小姐,更是有些花痴的盯着狄海看了又看、瞅了又瞅,搞得狄海都有些不好意思红脸了,这两位政工干部才回过神来,忙着打招呼接待。

在狄海转过来的履历档案上非常醒目的记录着:全联盟国警校联赛散打冠军,联赛手枪射击冠军,联赛全能冠军。这样的佳绩竟然没有留在联盟国首都平京就职?这是政工处长看到这份档案时第一时间的反应。狄海就这样在刑警队正式上班了,开始了他一生中他做梦也不曾想到的凄凉的从警生涯。

对于这个威猛又很帅气的小伙子,刑警队全体上下都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光从外形看,这小伙子就是搞刑警的料,就算很多同事并不知道他练过武功,也能从他这块高大强壮的身板上猜想得出,三、四个人恐怕都不是他的对手,刑警队就喜欢这样的猛料,因为在很多场合,只有这种高大威猛的狠角色才能镇得住场面,尤其是对那些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能起到相当好的震慑作用,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不拿枪的情况下,别说是三、四个人,哪怕就是三、四十号普通人,也根本奈何不了狄海丝毫。

不过,狄海始终牢记师傅肖强的教导,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武功,更不得展示自己的奇门绝学形意拳,毕竟,狄海今后所面对的基本上都是不会武功的普通人,哪怕就是在刑警队,很多刑警也仅仅会一点最简单的擒拿搏击术,对狄海这样的职业武术运动员来说,那根本不算武术,不像以前在武馆的日子,面对的都是些嗜武成癖的练家子,彼此间切磋武艺、过过招很是平常,如今可不行了,狄海一个动作就有可能致人伤残,因此,狄海的武功几乎很少亮相。

不过,也有例外,有好几次和队友在外执行任务时,遭遇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况,都是靠狄海反应迅速、及时施展武功保护队友,最后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任务。凡见过狄海身手的队友,都是这样描述感受的:仿佛昙花一现般的惊艳,待你睁大眼睛想看清楚时,一切都风平浪静完事了。

狄海深受同事们喜爱是毫无置疑的,尤其是危急关头被狄海保护过的队友更是对狄海表露出超出一般的热心,狄海看上去和大家相处非常的融洽,然而,狄海很快发现,这种融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再深入下去则是相互之间的芥蒂和防范。

这种发现是狄海在向队友请教各种业务知识中不经意间察觉到的。狄海虽说是平京警察大学的高材生,在正式上班前还专门受训了三个月,称之为上岗前的培训,可等狄海上了班才知道,不管是在大学里学的、还是岗前培训的,很多知识都不切合实际,与现实偏差非常之大,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业务知识和操作应用技能,都要在实际工作中重新学习,而狄海还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自己作为新警上班,很多知识和经验还很欠缺生嫩,组织上竟然没有安排专门的师傅教导自己,这在其他行业、尤其是企业、工厂里面几乎难以想象,就连大牛打工的一个玩具生产厂都有师傅言传身教、耐心传授。

当狄海为了尽快适应工作,虚心向队友请教学习各种业务知识时,他发现队友们要么以工作忙、没时间加以推脱,要么寥寥数语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等你听得一愣一愣的云里雾里不明不白想再问仔细时,人忽然不见了,不是这里有事就是那里忙不赢,可刚刚还在这里悠哉悠哉玩手机游戏呢。

狄海试验了几次都是这种情况,自然不好意思再去打扰人家了,只能瞅空依葫芦画瓢、现看现学。不过好在一点,但凡不懂的地方,狄海去请教主管自己的中队长、副大队长时,这些领导反倒是很耐心的向其讲解和传授,这让狄海在略感奇怪的同时也稍有安慰,对此种种怪异现象,聪明的狄海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诀窍。

原来队友之间虽然在工作上也讲究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表面上看也比较融洽,但更进一步却是每个队友之间都会把对方看作自己的竞争对手,无论是评先评优、立功受奖还是升官晋级,都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因为名额有限,僧多粥少,而年轻的民警对年龄大一点的民警威胁更大,因为年轻民警更有冲劲,更加精力旺盛、接受能力更强,干出成绩的希望更大。这年头,年轻干部提拔得更快,反之,年龄越大提拔的希望越是渺茫,警察队伍更是如此,盖因警察这职业也是吃青春饭的。

今年你还是我的兵,明年我就成了你的兵,这种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所以,象狄海这种超级年轻、又是名牌警校出身、前途不可限量的警察,谁都会把他看成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向我来学业务?得了吧,我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了你,保不定哪天你就把我的职位给抢了,一边凉快去吧,有本事自己去学,当年我们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呀,又有哪个师傅肯教我们?这就是狄海的队友普遍存在的想法,所以没人肯教狄海,至于中队长、副大队长肯教狄海,那是因为他们希望狄海迅速能成长为一名业务精通的骨干,帮助中队、大队更好的完成任务、干出成绩,这样他们这些队长升职得会更快,因为任何时候成绩都会首先归功于领导有方。

狄海还只是一名警员,自然暂时还威胁不到已经是领导职务的队长们了,感受到威胁的自然是同一层级的那些资深警员,当狄海弄明白这些残酷的现实时,他的心凉了半截。

不过,虽说狄海在刚一走上工作岗位就遭遇到心冷,但警察这份热血职业还是深深吸引了狄海,打击犯罪,救死扶伤、除暴安良,哪一件无不是充满着正义的壮举,当看到自己亲手将一个又一个穷凶极恶、恶贯满盈的犯罪分子缉拿归案,为善良百姓伸张正义、挽回损失时,狄海总是感到无比的欣慰,而当群众送来锦旗感谢狄海及其队友时,狄海总是乐呵呵的笑个不停,他从警察这份崇高的职业中,感受到了无比的自豪和荣光。

光阴荏苒,一晃三年过去了,这三年狄海真正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从一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愣头青,迅速成长为一名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经验丰富、能独当一面的优秀刑警。

三年来,狄海与他的队友们日夜奋战,破获了近千起刑事案件,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据,几乎日均破获一起,其中不泛杀人、暴恐、抢劫、绑架、贩毒等大、要案件,一大批刑事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送进监狱。在狄海他们的脑海里早已没有了双休日、节假日的概念,经常连续熬夜、通宵达旦的加班加点,用他们自己的职业术语说,这称之为“超常规运转”。

狄海甚至在他们队里创下了连续鏖战7个通宵夜的记录,这个记录一直保持了十几年,直到最后狄海脱离警队时,仍然无人可破。三年中,仅以狄海个人为主承办的刑事案件就多达100多起,成绩遥遥领先各个队友,并且在一次追捕逃犯的任务中光荣负伤,这次负伤给狄海敲响了一次警钟,让狄海清醒的认识到,再高强的武功也敌不过真枪实弹。

当时逃犯持枪向追击的狄海射击,狄海发现及时,一个鱼跃、侧身闪躲,虽躲过致命一击,但头皮仍被子弹擦伤。最终狄海在负伤的情况下仍单枪匹马将其活捉,震惊了定州市整个警界,南湖警察分局为此授予狄海二等功奖章一枚,予以隆重表彰,这也是狄海从警生涯中最光鲜的一幕。

三年的实战锻炼,超乎寻常的忘我勤奋的工作,使得狄海具备了一个优秀刑警所应该具备的所有特质,如果说三年前狄海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啥都不懂,这也要问,那也要问,地地道道一个愣头青,那么现在,在刑警领域内,没有哪一项业务能难倒他,没有哪一项技能他不会。

当初的他,好想有一个师傅教他,可惜没有,如今的他,已经不再需要师傅了,因为他可以做别人的师傅,这不,几天前,队里又分来一个新同事,四海警察学院毕业的一个小姑娘,叫姚琴,情形就跟狄海初来时差不多,也是啥都不懂到处问来问去烦死个人,受到的待遇或许比狄海好那么一丁点,但也没几个人愿意搭理她,因为愿意搭理她的还是有一、二个年轻的小伙子,都是没找对象没结婚的光棍。

然而姚琴不知为什么,问来问去最后把重心放在了狄海身上,其他人干脆不去烦了,专“烦”狄海,一口一个师兄长、师兄短的,把个狄海叫得头都老大一个,还不能不理人家,因为同为警察学校科班出身,确实有互相之间称呼师兄和师妹的现象,即便不是一所大学毕业的,估计是警察的鼻祖“六扇门”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门风。再说狄海对于当初自己没人愿意教、那种失望的心情体会颇深,因此对于姚琴的提问是有问必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绝不有任何保留,这让小姚琴高兴的更加找不到北,没想到这引起同事误会了,都以为这两人在谈恋爱呢,当狄海意识到这种误会越来越深时,不得不暂停了对姚琴的辅导,毕竟上班工作时间是不能谈恋爱的,即便姚琴的眼神里流露出些许哀怨,狄海也只能装作看不见,暗地里苦笑不已。

这三年,狄海在发奋工作的同时,更没忘记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曾经发下的一个誓言,要替张大伯一家报仇,将逼死张大伯的凶手找出来绳之以法。

作为一名刑警,狄海有权查阅南湖分局受理的所有刑事案件案卷材料,并开展侦破工作,而张大伯被逼死一案,本就是刑警大队已经受理、久侦未破的悬案,狄海更有资格过问。通过查阅案卷以及询问当初侦办这起案件的同事,狄海基本上了解了这起案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久侦未破的原因。

张大伯的死源于征地强拆。张大伯一家原来就有一栋老房子,后来大牛、二牛长大后,为了今后儿子好找媳妇成家,张大伯又在老房子旁边自留地上盖了一栋新楼,加上还有自己的菜地,张大伯一家拥有足足五、六亩大面积的土地,而这些土地恰恰位于风水先生所说的“龙脉”之上,且高踞在龙首之位。该村之所以取名叫碧龙村,是因为古老的传说中这里曾经盘踞过一条碧龙,狄海很不幸,连风水先生也不照顾他,他家的老房子被风水先生认定为龙脉之侧,仅以数十米距离之差错过了。

没想到这块风水宝地早就被村里首富余百万给偷瞄上了,但余百万知道,村里人都很信风水,想让张大伯将这块地出让给他几乎不可能,即便出高价也不成,因为这是世代相传的祖宅,但凡迫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将祖宅卖掉的,随随便便将祖宅卖掉的人被认为是败家子,除非政府征收,用于公益事业或者重要的工程建设,才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需要出发,必须服从大局,村民们才会牺牲小家为大家,忍疼割爱,出让给政府。这个机会终于让余百万等到了。

时值碧龙村所在的渌山乡政府,正按照鲜卓加盟国政府的有关精神,大力开展脱贫致富的活动,乡政府公开打出旗号,三年内确保全乡十五个贫困村寨全部脱贫、百分百每家每户实现温饱以上水平,百分之五十以上家庭达到小康富裕标准。这个口号有点大,因为当时这个乡至少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连温饱都没达到,不过,只要上面领导高兴,先把口号喊出去再说,至于三年之后自己还在不在这个岗位上都说不定。

而据说这个主意竟然是余百万给乡长大人出的,余百万现在可是乡长大人的座上宾,不仅仅因为他是南湖区的议员,更因为他是当地首富,舍得花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能自己一个人富,他有义务和责任带领乡亲们、让大家一起富起来,说得就跟真的似的,连乡长都被他感动了,当年这厮竟然还被评上了“感动乡村十大杰出人物!!”,乡电视台进行了隆重报道,不过,光说不练是假的,要想真正脱贫致富,还得有实际举措,当乡长大人向余百万询计问策时,却正中余百万下怀,余百万抛出了一个十分诱人的方案: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打造以碧龙村为中心、临近村寨为点缀的奇山异水、风土人情,以此招商引资,带动各个产业的发展。

不得不说这余百万也确实是个人才,只因这渌山乡虽是穷乡僻壤之地,却难得的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尤其以碧龙村为最甚,更有一段关于龙的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可以说是集山川之美和人文之利于一身的避暑休闲的圣地,确实具备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只不过,余百万为乡亲们造福是假,为他自己发财牟利才是真正目的,不过,他必须假借官方之手才能达到他的目的,其中便包括了要霸占他垂涎已久的张大伯家的龙脉宝地,这最终导致了张大伯全家的不幸,以及狄海在侦破此案中感受到的痛彻骨髓般的沉重的挫败感。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