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七十七、完工(1 / 1)
作品:《高四的青春》在乡镇道路的毛细血管上,小镇就像一个大节点,乡民要去县城往往需要经过小镇。
初三,小镇集市开了,十里八乡的人又来镇上买东西、看热闹。
顾家所开的小诊所位置还不错。虽然离班车停靠点有点距离,但能闹中取静,而且在镇上颇有些名气。
李可觉得外出扫货效率太低,就让顾爸爸帮忙,在诊所外面贴了个红纸,用毛笔写着:
大量高价回收板蓝根等冲剂
因有外地病人急需大量板蓝根和其他抗感冒药物,过年期间物资供应不畅,本诊所与青年志愿者合作,现需大量回收防流感类药物和冲剂,可按原价的1.1倍回收未过期板蓝根和其他冲剂,散装也要(友情提醒:春季流感多发,请大家留好自用份额)。
因为那个“友情提醒”,让顾医生开始欣赏起李可来——现在能为其他人着想的年轻人不多了。
不过,他觉得李可想凭一个海报就能招揽生意很不现实,这个做法像是一个幼稚的游戏。于是,哪怕根本就没有人来看病,他还是饶有兴趣地在诊所坐诊——他想亲眼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判断失误,同时,他也在观察这个和自己女儿谈朋友的男孩子,到底有什么本事。
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真的判断失误了,他不知道李可有张能把木鱼说成金鱼的嘴。
李可摆了张桌子在诊所门口,和顾欣然往那一站,这个青春组合本就有回头率,再加上有张大红的海报,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围观。
大家开始问这问那。顾欣然只负责对一些土话做翻译,其他都由李可回答。
第一,关于身份。李可说自己是公益组织在学校召的志愿者。事实也确实如此,只不过高三后就没有做了。
第二,关于为什么高价回收。冬天广东流感多发,需要这些东西去做预防,刚好过年很多企业停工,这些药物紧缺,政府机关都在放假,只有与医院合作的公益组织急人之所急。
第三,关于价格。明码标价,最高也就是1.1倍,各个产品、规格的价格诊所里都明码标价,大家自己算或者问顾医生。
第四,关于能收购多少。自己作为志愿者额度有限,也需要跟其他区域的随时沟通,总体是收满就停,请大家抓紧时间。
李可不停地忽悠大家,自己只是个派往这个镇的志愿者,没有加价的权限。收多收少,自己都没有报酬。如果初八以后很多企业开工了,肯定都不用自己这么辛苦来收了。
围观人群里有部分人是从广东打工回来或有亲戚在那打工的,多少也听过一些严重流感的小道消息。流感是常见病,他们不以为然。现在有了个张着红榜的佐证,他们就借着这个场合,把这些个小道消息添油加醋传得飞快,一下子,大家就信了五六分。再加上李可这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解释,特别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卑微的、可怜的、过年辛苦来干活还没有报酬的志愿者,一下子博得了大家的同情。
他们都觉得五块一包的板蓝根,不过就是些防流感的普通药,从他们朴实的观念里,能帮人的话,送给谁都没有问题,更别说还可以多得5毛钱了。5毛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走几步路就可以得,又何乐不为?
个别精明的人也想过里面可能蕴含商机,但李可一说初八上班,哪还用他来乡下收药,就觉得自己也囤货的想法是多么可笑。
还有一些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志愿者,也不懂李可在说什么,他们懂顾医生的口碑,自然愿意帮忙传递消息。
当然更多的人,想着的是过年期间能做慈善,还有钱赚,几块钱的事情,卖不出吃亏,卖不出上当。
很快,人群就有人说“我回去拿几包过来,反正放着就过期了,农村根本用不上板蓝根,还不如家里的土茶叶有效果。”
还有一些人在用手机打电话:“快给家里打电话,让你哥把村头王医生家的感冒药都买来。”
于是其他人也站不住了,互相转告,行动起来。
一些无所事是的年轻人想到自己如果回自己村里把诊所或者小卖部的板蓝根收了,到这里加价卖出,反正是稳赚不赔,也呼啦着呼朋唤友找人去运作。虽然零售价格是5块,但他们去买可以更便宜,没包如果能赚一块钱,多了,也是有足够吸引力的。
这一切都让站在诊所门口的顾医生瞠目结舌,觉得不可想象。自己在小镇上坐诊、出诊这么多年,才在周边有点小口碑,哪知道李可一忽悠,四里八乡都知道他诊所的存在了。
很快李可和顾欣然就忙了起来。
临近的人已经从家里拿来了各种防感冒的冲剂。顾爸爸帮他们换了很多零钱,又负责核对价格,也终于把孩子们的事情真的当做一件事情来对待了。
到了下午四点时段,一些年轻人陆陆续续拿着大包小包的板蓝根、感冒冲剂过来,号称已经把周边各村都收刮了一遍,李可照单全收,但也把那个海报给撕下来——因为他和顾欣然都觉得,再收下去,就真的只能收各家自备的那部分了,总得让大家留着点备用。
到了5点,李可得回家了。他反复嘱咐顾医生和顾欣然,后面不用再收了。
他没有说理由,其实一方面是钱不够,另一方面是不想引起怀疑。
他让顾医生把这些物资藏起来,谁来要,哪怕价格很诱人,没有他的同意都不能拿出来。
顾爸爸和顾欣然没想到李可会如此郑重地做交待,他们觉得如果价格合适,涨个一元两元就可以卖了。他们担心李可窝在学校,不了解外面行情,如果错过时机卖不出去就麻烦了,毕竟没有人拿板蓝根冲剂当茶喝。
顾欣然说:“如果放在诊所,就让我爸处理好了,只要不亏就得了呀。”
李可其实也心里没底,但秋明有敏锐的商业眼光,秋明觉得价格涨一倍肯定是有的,但既然能涨一倍,就算跌下来,自己也亏不到哪里去,还不如搏一搏。所以他选择相信自己的合作伙伴。
他不看顾欣然,而是对顾医生说:“顾叔叔,这个事情你就听我的,你相信我,我们不会亏。如果有人出了高价,你给欣然BP机留言,我们再商量怎么做。”
顾医生觉得反正钱都是李可他们出的,再加上非常欣赏李可的能力,就答应下来,把所有东西都搬到了里间放着。
李可在忙的时候,其他人也都在忙。
初八是开学的日子,有股份的同学们约好提前一天的上午10点在学校集合、统一核算。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核算,大家发现买货量与预期差不多。以药店零售5元一大袋的板蓝根为例,他们批发了3元一袋进了1000袋,大家又零售渠道拿了近2000袋,共花掉了一万三千多,其他感冒冲剂、抗病毒口服液花掉了三、四千,口罩批发了6000个,用了3000元,李可觉得太多了,也就没有再让大家去买。白醋大家都没有怎么买,味道和重量都不受欢迎,除了批发的3000袋,其他人也只买了几百元而已。
这样算下来,购物花掉了2.3万,刚好在预算内,他手头还有3000多元没有花出去,他打算作为后期营销、运输等支出,大家都表示同意。
其实他们越做越觉得心里没底,为什么这么大个县,除了一些先知先觉的家庭在给家里准备,怎么就没有一个企业或者黄牛团体做这个呢?
他们一路采购,大家都对他们的做法表示不理解,觉得这又不是刚解放的时候,放着好好的年不过,反而像收破烂一样**收货,就算以后会涨个一毛两毛,也是自己找罪受。
好在大家都相信李可,觉得赚多赚少无所谓,就当是个人生经历,每个人出个一千、八百,如果血本无归,虽然肉疼,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毕竟这些都是压岁钱。
李可也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群有意思的同学和朋友。
这是318宿舍的第一次集体商业活动。很多年以后,他们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商场征战,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这次不知后果、赌上全部压岁钱和零花钱的第一次合作,是他们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因为这是过年,也因为,他们面对的那个未知的病,后来被叫做非典。
非典是他们那一代人,特别是那一届参加高考的人,永远无法撇开的青春记忆。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