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57章 雨归苏姐提议 两舍联望滨河(1 / 1)
作品:《那年石榴花开》(一七六)
小雨与阿尘沿草坪小道,回到长廊,见到了苏玉霞。而苏玉霞也没有说什么,于是三人经九折回转,向各自的宿舍赶去。
回到宿舍后,苏玉霞拉着小雨,坐在小雨的铺上。彼时小雨睡下铺,苏玉霞睡上铺。而方茹惠则在对面下铺,都是挨着窗子的。
窗子下有一个大桌子,亦有八个凳子在其周围。桌子上有同宿舍其他妹子捎来的老双卡录音机一台。此时正播放着孟庭苇的《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两姐妹就在那里听着这优美的歌曲,只听玉霞问道:“说说吧,你和那位同学,究竟是啥关系?我们几个好姐妹都挺好奇的。”
“苏姐姐呀,还有各位姐妹。我与那位同学,就是同乡,是一个初中毕业的。我找他是谈点事。嗯,有时周末要一起回家的呀。”小雨如此回答道。
但苏玉霞,仍不是很满意,追问道:“雨妹妹,我看没那么简单吧!记得军训时,我一提江浩尘怎么怎么的,你就上来问了姐姐我,关于他的事。那个关心呦。别忘了,那时你我姐妹才刚刚认识的。”
于是其他六位小姐妹叽喳一片,八卦一片。
小雨刚想张嘴说什么,却只听玉霞又道来:“哗,还说只是普通的初中同学呢?我可是看到了,你们在那小亭内有说有笑,最后还挨在一起了呢!有点儿像宝哥哥,林妹妹似的。雨妹妹,你说是也不是?”
这下令小雨的脸腾的一下红了去,但也就片刻间,平声和气道:“我与江浩尘,是从一个初中出来的,也是邻村的,还是一个小学出来的。来到这远离家乡百里的六中,当然要互相照应些了。关系再近点儿,也只是普通朋友罢了。明日正式上课时,姐妹们,若是不信,可以找何郁芬妹子证实的。苏姐姐,你说呢?”
此时苏玉霞听后才感觉总算是满意了。其他姐妹们也不再嬉闹了。待一切平静后,苏玉霞道:“嗯,算雨妹妹够坦白,其实也没什么的。若哪天你们再进一步,姐妹们也没啥意见的。只是别太高调了就得。哦,对了,就在中午,咱们出食堂时,我向101室的苏运桐提了建议,说下午3:00,咱们与他们一块出去逛逛,姐妹们同意吗?”
其他七位姐妹们一听这建议,登时就同意落去。再说出去逛逛也是熟悉熟悉环境不是?也能增进情谊不是?
(一七七)
在101室的我们其他几位,听了苏运桐这一声提议,也是拍手跺脚的赞同了。哥几个又有谁不喜欢和妹子一起逛街呢?
就如此,下午3:00的时候,我们八大将与107室八女将,一块沿着学校长廊,穿过主楼,通过了主楼前的大**。彼时才见到大**的那个大花坛北侧有一个大塑像矗立在那。是一个少女,双手捧书,默默地在低头看书。亦留着**短发,还有那齐眉穗,并露出了自信而充满朝气的笑容。乍一看,与小雨有那么淡泊啊相像。
只见苏玉霞指着这塑像,道:“瞧瞧,多像咱们的雨妹妹呀。你们说呢?”
这时阿辉亦从旁道来:“呵,可不是吗?简直就是枉凝仙子本人嘛!”
其他几位,亦是随声附和着,弄得小雨又是一阵羞赧,小脸亦是红扑扑的:“哪里呀,只是巧合罢了。”
可谁知,小雨的“枉凝仙子”称号却在我们十六人中叫开了,后来随着新生之间的彼此交谈,亦传遍了班级,年级及整个高中部。这当然是后话了。
而这时我对小雨暗暗使了个眼色,小雨顿时心了明意,遂对阿辉道:“你的名字真得好有意思,不如就叫‘小李**’吧。伙伴们,你们觉得怎样?”呵,这下“小李**”也叫开了。比“枉凝仙子”的速度还快呢。
又是一阵嬉闹,我们出了学校大门,沿着彭城道,向南而去。这时才发现,原来学校围墙周围,栽满了高大青绿的紫槐。
过了一会儿,我们又西望去。呀,是一个大火车站,只见车站大楼上写着:“滨海火车站”五个大字。车站大楼,亦如双臂展去,有六层楼高。其样式还蛮新颖的,到彼时才重新建好,不过五年。
对于我们之中大多数乡下来的学子来说,城市的繁华,城里的一切,都使我们充满了新奇。
由于时间不是很宽裕,我们没有去车站那里逛一逛,也只是远远的看着。只见那里人来人往,车辆穿梭,好不热闹。不远处亦有火车汽笛,呼啸而来。
望了一会儿后,我们继续向南而去,过了地道洞子,来到河滨路,看到了那座著名的解放桥。
解放桥全钢架构,由铆钉接铆而成。于彼时亦有近七十年历史,民国十年,由各国租界集资修建,故名为万国桥。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光复滨海,又改作金汤桥。谁知几年后,国党失政,解放大军一举拿下滨海,并会师于此桥。由此改名解放桥。
我们几位走上桥来,由阿辉与我,轮流为大家讲述该桥的历史典故。而此次讲解使伙伴们对我俩的眼神,变化了不少,他们没想到我俩会如此精于历史。
(一七八)
我们于解放桥上眺望滨河,见滚滚流水东逝去,浪花朵朵。一艘艘游轮,来回穿梭,汽笛声声。河水碧波,又有水鸟嬉戏,好不惬意。看得我们心情甚是舒畅,而此时我们之中最小的兄弟,比107室最小的妹子还小了几天的苏宇生,望着滨河道:“这滨河的入海处,就在我们临海。在临海城有一座大桥,比这还雄伟,是斜拉式大桥,叫做海门大桥。但没这座解放桥有那么深的历史底蕴。在滨河入海处,有好多码头,塔吊与大轮船。我小时候经常去那里玩耍,也经常去港口玩,看海上的大轮船入港离港,码头上的塔吊装卸一个个大货柜,好不繁忙。”
此时在一旁的方茹惠问道:“唉,小苏兄弟,你为什么对港口那么熟?还经常去那里呢?我好羡慕你呀,我长这么大,还没看见过海呢!”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亦是如此,彼时还不曾见过大海的。虽说滨海也是一座沿海城市,但我们那离海也有30几公里了不是?
苏宇生听茹惠姐姐这一问,便道:“这位小姐姐,是这样的。我爸爸就在港口上工作。因而我常常去那里看爸爸的。记得我刚上小学那会儿,他已经是码头上的班长了。而如今,他是码头上的仓库主任了。听爸爸说,他十六岁就到港口做码头工人了。一步一步的才走到了今天,真得很不容易呀。想想看,我们也是他那般年纪,却是可以在这美丽校园读书。相比之下,比我们父辈,真得是好了许多。”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