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九十四章(1 / 1)

作品:《成长的普通式

因为家里没有黄豆,所以下酱用的酱块子都是二姐提供的,不过这个早在阴历四月份的时候就开始弄了,不过因为这些孩子们都不了解,所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怎么弄的、需要弄多久,这都是王芝一手操办的,刘承柱和孩子们只负责吃。

说到腌酸菜的时候,就想起了农家酱,不得不提一下。

村里面能干活的是真的能干,不是白说的,就拿公认的邓义来说,那绝对是一把好手,虽然他不在富源住,但是能吃苦耐劳的名声早就传遍了两个村子,甚至是周边的村子都知道鱼店有一个特别能干活的人,每年家里都种一百多亩地,年年如此,没有一定的毅力和坚持力真的很难持续这么多年。

听说天气好有月亮地的时候,半夜就去地里忙活,什么时候看不见什么时候才回家,就是这么厉害,他不仅自己干活这样,还要求王岚一起,所以最受累的绝对非王岚莫属,邓义是主动的,那么王岚就是被动的,本身王岚的性子就是不着急的,现在被邓义改造的“面目全非”了。

要说秋收最忙活的非他家莫属,谁让邓义是种粮大户呢,几个孩子放假了也得跟着上地,两个儿子大一些能帮着割玉米和黄豆了,小姑娘负责掰玉米。反正是全家没有一个闲着的,孩子们也早早就习惯了爸爸的催促和吼叫,看见谁落后了就要喊一喊,干的慢了他也会喊,中午饭都是在地里吃的,买点馒头、面包火腿肠和榨菜,简单的对付一口,吃完坐一会就开始干活,恨不得自己能有十只八只手来忙活。

相比较之下,刘承柱一家真的算是幸福的了,不过这也能看出来两家收入的差距,人家真的是有动力充满了干劲,忙活过这一阵子到手的钱也能多啊,刘承柱家就差的多了,同样都是五口人,差距就是这么大。

地多地少的结果就是钱多钱少的差距,也在于家庭整体地位的高低,邓义出去那是谁都能说上几句话的,不仅是兜里有钱,人家除了玩点麻将没别的毛病,人实在谁家有事求到头上尽量都给办了,就单说家里新买的四轮车,不顾王岚的反对就借出去多少回了,王岚也不是小气,只是经常借车就磨损的快,还容易出故障,而且油钱都是自己家花的。

现在的四轮车已经不是一开始开过来给刘承柱看的那样子了,刮擦了不少,说的夸张点真的看不出一个新车该有的样子了。那邓义还是照借不误,谁劝也不听,一意孤行,气的王岚都要把车卖了。

这样做的代价虽然车受损了,但是邓义去谁家借东西也是好使的,他说一句话还是管用的,所以淳朴的庄稼汉子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做的对没有错,钱财身外之物,收获赞誉和美名显然更重要一点。

刘承柱那基本上就是相反的了,他去谁家借东西几乎没有成功的,大家都不愿意借给他,小来小去不重要的东西也就借了,要说是车、牛之类的大件想都别想。所以刘承柱干农活的时候就得和大哥、小弟他们合伙,要不然寸步难行啊,可能饭都吃不上吧。

他在外面的名声不用说,差的可以,一看面相就不是老实本分的庄稼汉,油嘴滑舌,大家那他逗闷子的时候能说说笑笑玩几句,但是一到正事肯定没有他的份。王芝在村里的口碑还不错,唯一的诟病大概是找了个不靠谱的丈夫吧。

既然说到这,大嫂还是防着刘承柱和王芝来借钱的事,大家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往外借钱,因为要的时候不好还。谁家都没多少钱,都把钱袋子捂得紧,不是实在亲戚或是信得过人一般都不会借的。

上次是王喜先张罗着借,范四不知道,这才顺利的借出去了,以后可没这好事了,自己得好好把着钱,这可不是能随便借的东西,人这一辈子,活着不都是为了它么。大嫂根本信不着刘承柱,她更相信的是王芝的人品,不过人品不等于还钱的能力,所以结果还是不变的。

这会大家都忙着秋收,倒是没有时间和体力去串门了,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时间去想多余的事情了,就连走在路上打招呼都是急匆匆的,玩的时候尽情的玩,干活的时候也是麻利的看不出懒散的样子。

刘承柱家三十亩地,刘承柱和王芝用了几天也割完了,剩下的就是掰玉米的活,王芝就让孩子们掰了三天玉米,剩下的几天假让他们捡黄豆去了,割完的黄豆地里总有落下的,只要肯努力,一天下来的收获也不小。

还可以去别人家掰完玉米,起完土豆的地里溜溜,通常都会有收获。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