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三章 入世(1 / 1)
作品:《赴命》双奚村外不过五里,诸多农夫已经提起了锄头,来到这平旷的田野之上,只是今天似乎与往前有些不同,他们的目光通通聚集在一个少年的身上。
据早上过来已有两个时辰,此时算来,不多不少正到了吃饭的钟头,萧逸衣襟早已被汗水所浸透,他甩了甩沾满土尘的发丝,双肩向后舒展开来,劈里啪啦的骨响之声传来。
“小伙子,吃饭没啊,去我家吃吧。一名老者上前笑道。
“你是哪户的啊。
“娶没娶媳妇啊。
萧逸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臂膀,缓步折返在通往村子的小径上,这一动,诸多农夫通通围上前来,七嘴八舌的围绕着萧逸说着什么。
“哦,谢谢大伯,不吃了。萧逸左右抱拳回敬着,脚下如同风一般逃离了这里。
“刘泊庸家的,不知他从哪寻来的。中年人看着那少年遁走的背影,对着身边农户们说道。
“诶,这是上天看他刘老头有个败家儿子,才送过来个这等小伙子。一名老者牵着耕牛聚了上来侃侃道。
众人哈哈几声便尽数散去。
也不怪他们反应如此,如今雇些长工,一个月便能干完的活,他能拖上去三个月,能混上一天就是一天,刘泊庸看着便是心烦,方才直到五旬也要自己亲自下地。
“老头子呢,没和你一起回来啊,呦呦,你看你这是干什么去了,快去洗洗。大娘早便做好了饭,在院中等候着二人回来,见萧逸身上尽是些土垢,便道。
萧逸打了声哈哈,便从角落取了个水桶梳洗起来。
“老婆子啊,快做些好的。刘泊庸一路先回了家,他打算先让大娘做些比往日好些的吃食,再去找萧逸回来,说罢,便欲向门外走去。
“干嘛去,干嘛去,都回来了。大娘道。
老者看着从角落处缓步上前的萧逸,连道了几声好,便拉着少年衣袖一同进了餐室。
“去,老婆子,借些酒来。二人坐定,刘泊庸对着门外喊道。
“来,吃。老者又对萧逸道。
萧逸拾起了桌上碗筷,虽是杂粮熬出的粥,可香气更甚,桌上有咸菜馒头各一叠,这一番劳力,也让他饥肠辘辘,便不在客气,瞬间便拿起了一个不知什么面做出的馒头。
“大伯。刚欲下口,便见对坐老者正笑意盈盈的看着自己,他又将碗筷放了下来,有些尴尬道。
“哦好,好。老者又道了几声好,这才将碗筷拾起,只不过脸上一直带着笑意,时不时向萧逸这边看上几眼。
萧逸被盯的有些如坐针毡,便加快了手上动作,掌中温粥一饮而尽,道了声辞便向屋外走去。
“笑什么呢你。大娘方从隔壁人家借来了些酒,看刘泊庸时不时笑上两声,疑惑道。
“这小伙子好啊,对了,儿子呢。老者似想起了什么,瞬间便阴沉下脸来,问道。
“醒了便出去了。大娘将酒倒在碗中,说完便走了出去。
不一会,大娘走进了西屋中,看着那放在一旁的残羹剩饭,和正慵懒躺在床上的女子,轻叹一声,将剩食端起,便走了处去。
萧逸却是看在眼里,他正在院中收拾好水桶,准备去村口的井中打水,这天下哪有婆婆伺候媳妇的道理,他心中多有不快,便问道。
“大娘,为何如此。
待二人走进了屋内,大娘便说起了这院中的一席事故,此女名曰蔡氏,进门时勤快麻利,可不到一年,便愈来愈过分,奈何刘泊庸的儿子百般维护,便成了如今这般景象,大娘说罢,又重重的叹了一声。
萧逸听在心里,但这是别人家事,他自不好插手,一时也不知如何劝慰。
“来,将衣服脱下,大娘给你补补。大娘似是早便习惯,叹息声后,便又挂上了往日一般慈祥的面容,不由萧逸推辞,便将他那背后已有道长口的衣衫脱下,拿了出去。
良久,萧逸似觉无趣,来到了院落之中,赤裸着上身,竹挑搭上肩,左边四桶,右边四桶,便向村中井口处走去。
“哎呀。萧逸此时手中并无空闲,只得用脚将大门踢开,这刚一用力,便听砰的一声,门外传来了一阵惊叫声,他心道不好,这是碰着人了。
“你他娘的长没长眼睛。未待萧逸开口,那汉子便开口骂道。
“多有冒犯,萧某实属无意,海涵。萧逸淡道,脸上却是并无丝毫歉意。
“你他娘。那汉子突然便不做声了,他看见了萧逸身上那数十道刀痕,目露惊惧之色。
“若无事,能借过下否。萧逸不知他为何神情突然如此,却无意逗留,便道。
“哦,哦。那汉子听话的点了点头,退到了一旁道。
萧逸本就高大,加上这一身伤痕,还有背部那为褪去的长疤,乍看上去,却是好生吓人,一路上让周围众人纷纷趋之若鹜,生怕惹了眼前这尊不知什么来历之人。
“呀,孩子,你这。大娘见萧逸一人竟扛八桶水,惊愕道,不过转眼又见其身上伤疤,神色顿时有些慌乱。
“怎么了大娘。萧逸见她状态不对,便放下竹挑,上前问道。
“没没事,你这身伤痕都是那日被山匪所伤吗。大娘虽在村子中生活几十年,可基本的常识还是懂上一些,那日她只见萧逸身后伤疤,眼前腹中伤痕看上去却都是旧伤,便警惕道。
萧逸心中一惊,却是将这事忘了,心绪飞转,便解释道。
“大娘,这些是我从家中逃出时所受之伤。
“哦,哦,快将衣服穿上,以后别再这样示人了,这村子里都是些淳朴之人,会被你吓到的。大娘不知从哪拿了件看上去还算体面的布衣,递到了萧逸手中。
萧逸接过衣物,他见大娘已收下了警惕之色,似见萧逸这般如此,不知受了多少苦,心中同情之心上涌,眼眶一时又有些红润起来。
这几日,萧逸起早便拾起锄头去了田上,中午回去吃些饭食,一直到晚上方才回来,刘泊庸是越看他越顺眼,一时起了收其为子的打算。
“老婆子,你说这娃也无家室,老实能干,不如就。刘泊庸与妻子正躺在榻上,他转身对妻子道。
“听你的。大娘未待他将话说完,便知道他是什么意思,直道。
“好,好。老者笑了几声,便睡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老者熟练的编起了竹筐,见萧逸如往日般蹲伏在他身旁,一时他也不知如何提起,手上编错了好几结却浑然不知。
“大伯,你编歪了。萧逸经这几日观看,却是对这门手艺其中的道道大致有所了解,便提醒道。
“哦,是啊。老者连忙又将手中竹筐拆分开了,却是心不在焉,不过片刻,又编的有些偏了。
萧逸见状却是在忍不住,将地下的绳结捡了起来,手中飞舞了起来,随比老者速度上差了些许,绳结走势却规规矩矩,并无差池。
老者惊愕的看着萧逸,这才几日,不过是观看一番,也不用他提携,竟将这手艺已掌握了大半,一时脸上又笑的合不拢嘴起来。
“你还未上户籍,今日我便带你去找里正大人,入我族籍你可愿意。老者没有直说,可话中含义却是不言而表,他手上动作不停,眼角却是悄悄瞥向萧逸道。
“听大伯的。萧逸无意拒绝,这番能入籍在册,以后行事也方便许多,起码进城时不必被当作流民赶出,便道。
“好,好。老者连声道好,脸色一时有些红润,便一把抓住了萧逸的双手,站定身子,看着比他高出一头有余的小伙子,笑意更甚。
“去吧。大娘一直在身后看着这一老一小,从怀中掏出些许碎银递到了刘泊庸手中,心知老头子这几日笑得次数,快顶过他这大半辈子了,看着二人离去的身影,她眼眶有些湿润,几滴泪水随之夺眶而出,却是因喜而泣。
待二人行至一青砖石瓦砌成的宅邸处,老者上前扣了几声大门,片刻,便见一个看上去十二三岁的少女探头出来。
“找谁。那少女问道。
“哦,里正大人在否,我携家子来上户籍。老者道。
“哦,等会。那少女说罢便向院内跑去。
“进来吧。那少女将门打开,对着萧逸二人道。
这宅子却是好生气派,虽谈不上雕梁画栋,然比起这村中院落,可谓是鹤立鸡群了,萧逸想到了那日与慕小玉借食的那间宅邸,心道应是与眼前之人地位效仿。
进了正室,便见一四旬中年男子斜仰坐在椅上,看见萧逸二人进来,方才缓缓点头,算是行了礼。
“老刘啊,你抱孙子了,你可真能瞒,都这么大了。那中年人嘲道。
“唉,大人说笑了。老者陪笑道。
“行了,什么事。
“还请大人帮我子,录个户籍。老者携萧逸躬身道。
“你也是村中老人了,懂规矩把。中年人把弄着手中折扇,缓缓开口道。
“懂,懂。老者拿着出门前大娘给的几块碎银,便递了上去。
“好,来人,拿册子。中年人掂了一掂,吩咐道。
萧逸见状便欲要开口,被老者扶住了臂膀,连使了几个眼色,方才按捺了下来,不过他可不知上户籍还要银子,若是知道他怎能来此,一时心中尽是些愧疚之意。
“叫什么。中年人随手取过笔墨册子,问道。
“刘安,南历风庆二十四年生。老者路上便问过萧逸生辰,之前早便想好了名字,不加思索道。
待事情办妥,二人便要离去,却见身后中年男子又道。
“朝廷上了新法,叫什么良田法,田分三等,税赋不一,回去正好帮我告诉左邻右访,若是不想被归纳上等,一亩五百钱。
“又颁新法,朝廷是不给百姓活路啊。待二人出了宅子,老者低声道,不过看着身前萧逸,顿时又眉开眼笑起来。
“大伯,为何上户籍还要银子。萧逸道。
“唉,你不知,以前本是县里每年都会来人录户口,后来颁了新法,三里设一正,十里设一亭,层层统计上去,不给些好处,他们便不给入籍。老者道。
“他们不怕被人告发吗。萧逸顿感不悦,愤声道。
“诶,小些声,这些人官官相互,里正虽小,上有亭长县丞,就是告到京城去,也没用啊。老者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