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68节(1 / 1)

作品:《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惠妃娘娘咽下嘴里的点心,麻利的接口,“宜妃妹妹说的在理。他们就是一推儿不知道信啥的糊涂虫,不折腾折腾心里不舒坦。”

皇贵妃抚掌大笑,“可不是这个理儿吗?孔圣人不是说过吗?‘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他们折腾这个议会、□□,估计又是瞎折腾。”

“就跟《太太学堂》里面那个所谓的贵族一样的瞎折腾,居然要自己培养一个只会针织女红的妻子?这样的姑娘天底下不是很多?最后弄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同样有一个女儿的荣妃娘娘也觉得很不可思议,“可不是这么说?虽然像《吝啬鬼》里面的父亲出卖儿女的婚姻换钱不对,但是我看那个《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瞎折腾,父母生养了他们,他们就这么回报?”

康熙皇帝听到这里就没有再继续听下去,悄无声息的走人。

妃嫔们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这些天四九城里头看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的人,几乎都在说这俩孩子不孝。看了《太太学堂》的人也都在说这个贵族白痴傻帽。虽然大清国也还有养童养媳的家庭。

就连新式学院的年轻人看了都说这家伙瞎折腾,更不要说做父母的人看了有何感想。

不过,她们对于欧洲人的信仰问题,却是看的很准。欧洲人可不是就没有根骨定性吗?用儿子的话说,就是没有自信的时候信奉神权,自信心膨胀以后又搞个人崇拜,从来没有给自己找一个明确的定位。

这天晚上,太子殿下在和太子妃殿下看完了英国大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后,梳洗完毕,发现时间还早,月色美好,就一起躺在濠濮间回廊上的软椅上赏风赏月。

他正闭着眼睛体验濠濮间这份几乎没有人为设计感的自在闲适,与山水林木共欢乐,伴鸟兽禽鱼同悠游的时候,被太子妃用手轻轻的戳着脸颊,微微睁开眼睛,就见她神色犹犹豫豫的问道:“你说,将来我们的小宝宝要是爱上了一个无才无德、无财无貌的平头老百姓,怎么办?”

太子殿下听了眉毛都没有动一下,“孤前些日子想要实行新的《婚姻法》,皇阿玛不同意。他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最好。孤想着凡是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也就没有坚持。至于我们的孩子将来的婚姻大事,···。”

“怎么说?”太子妃很好奇。“无财、无貌亦或者无才都可以随他们自己的主意,酌情取消他们的身份待遇即可,或者让他们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过普通日子。但是无德,就坚决不能同意。”太子殿下对于德行的要求没有任何的犹豫,也没有任何的迟疑。

阿茹娜因为他这般冷静的姿态,小眉头微皱,不过她也没有多说什么。反正将来如果孩子们不懂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的闹腾不休惹他伤心生气,她一定会先教训他们。胤礽发现她皱了眉,以为她在担心孩子们的将来,就轻声安慰,“不要多想。”

“我们就算管得了他们的婚姻,也管不了他们一辈子。对于西方社会的父母子女关系,有一点孤挺欣赏,就是相对的彼此独立。我们华夏人的父母,一般都是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活,孩子为了父母的愿望活。”

顿了顿,他细细的听着不远处的梧桐树上传来的越来越欢快的蝉鸣声,非常有节奏的“知——知——”,声音还很响亮,时而涨起,又时而落下,桃花眼里就泛起了笑影儿。

望着湖边的杨柳拂过水面;湖里零星点儿的那几瓣小碎荷花儿,夹杂在挤挤挨挨的层层荷叶中,随着小小的水流空隙漂流,在这初十稍显疏淡的月色下,说不出的别致风情、轻盈素雅,就忍不住笑了出来。

太子妃听着此起披伏、不绝于耳的蝉声大作,瞅着这个月下的大美人,蓦然想起那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景更幽”,刚刚想要对着面前更幽的“美景”做点什么,又怕打破这份美好。

哪知他突然又接着说道:“没有说哪种方式好,哪种方式不好。只是对于我们的情况,当然是更适合相对的彼此独立。”

“如果他们要折腾着,喜欢一位被皇阿玛或者孤贬斥的人家的姑娘,也答应他们。”

每个人的人生都只能靠自己的取舍决定未来的方向。立身高处,就要德行高洁。退修其身、进济苍生应是身为皇家人的基本要求。就好像梧桐树上的蝉儿一样,饮天地之灵气,吸万木之精华,然后在这寂静的秋夜里尽情歌唱,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个月的生命。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总是,要对得起口中的美食佳肴、身上的绫罗绸缎;对得起这方明月清风、蝉鸣残荷。

本来心里被他这个不解风情的木头弄得正兀自幽怨的太子妃,眼看他露出这幅冷峻甚至可以说是“无情无心”的小表情,再也忍耐不住,伸手轻轻的捏着他的小鼻子,瞬间仙人姿态的太子殿下就因为呼吸不畅而下了凡间。

眨巴一下眼睛,确认了她眼里的不满,耍无赖的太子殿下吧唧一口就亲在了她的手心上。被耍无赖的太子妃又气又羞,把自己憋得脸蛋儿通红,干脆扯着他的小俊脸一通折腾,一直到他脸上终于又有了“人气儿”才放手。

无辜被折腾一番的太子殿下,看着她还不是十分满意的小模样,又笑了,非常“大度”的开口询问,“太子妃殿下请讲。”

太子妃殿下傲娇的瞥了他一眼,不想讲,就做了一个睡觉的表情。太子殿下心领神会,立马起身扶她去寝殿休息。阿茹娜本来还想着到床上再和他说一会儿话的,哪知道一挨着床突然就困意上涌,直接就睡了过去。

胤礽被她这个香甜的睡相感染,本来还不困的他也在不知不觉中睡着。

欢喜愉快又紧张繁琐的交流谈判还在进行着,在每一个前来大清国的人,每一个参与接待的人,每一个天天盯着太子殿下的当天小电影津津乐道的人,都觉得大有收获的时候,大清国康熙三十年的中秋节如约而至。

八月初十四这天午后,天气晴朗,轻风拂面。明净澄澈的太阳光亮丽却又不灼热,刚刚好的温度好像是小娃娃纯真无邪的小眼神儿一样。轻快活泼、毫无心机的温暖,让人们忍不住打开胸怀,尽情的徜徉在这般可爱的阳光下,张开双臂和它来个大大的拥抱。

康熙皇帝就在这么一个阳光刚刚好,秋风刚刚好的日子里,领着宝贝儿子,在紫禁城的太和殿正式宴请所有的欧洲来使。

鸣鞭三响,众人在这份寂静无声的庄严肃穆里面行礼完毕,丹陛大乐奏起,美酒佳肴纷纷端上来,歌舞鼓乐纷纷登场。

在大清国越呆越是感触深的法兰西帝国的王太子,压根儿就没心思庆贺。他看着端坐高台之上,和空中的大太阳一样舒适惬意的大清皇帝和太子殿下,想想自己的国家法兰西如今的情况,心里只有羡慕的感叹。

大清国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国家,他们的皇帝正值当年,他们的太子殿下如日初生,他们的皇太孙马上就要在全世界人们的翘首以盼中降临人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所有的幸福都可以憧憬,怎能不让各国人们心驰神往?

法兰西的财政大臣看着场下的好似是山林打猎的宫廷舞蹈,想到爱新觉罗皇室祖先们的“发家史”,和欧洲的蛮族一样,也是华夏人眼中的蛮夷,就生出一丝不甘心,想试一试。没道理出身山林的爱新觉罗家可以把大清国治理的这般好,波旁王朝就不行?

王太子对着他眼里的不甘摇头,法兰西如今的情况,一动不如一静,只要一动起来,就是下一个英格兰,很可能还没有英格兰的好运。

因为这次接待欧洲使团的事儿完成的非常圆满,骄傲自豪的大清国人把太子殿下和各位欧洲人的小电影在世界各国每天这么一播出,又刷了一波大清太子殿下的二三事,引得全世界人们激动热情的嗷嗷叫唤着“太子殿下”,满朝文武大臣想着大清国无限美好的未来,各个都是满心满眼的欢喜兴奋。

等到康熙皇帝说了一句简短庄重的祝酒词,众人起筷开动,各种幽默、诙谐、隆重、喜庆的庆贺词、祝酒词一一响起。文武大臣们、各国的官员们,上下台阶互相祝酒,珠帽转动之间,好像是满天的星斗,又好像是空中的阳光在细碎闪动。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天幕下垂太阳西斜。大臣们和宾客们脸上的庄重谨慎、温文尔雅都要绷不住。

身为理藩院大臣,对于大清国当前的外交进展实在是兴奋难耐的阿嘞尼大人,首先下了场,圆圆胖胖的佛伦大人一看,也咧着嘴巴跟着下场,得到太子二哥同意的小阿哥们纷纷跑到广场上拉开架势。

好嘛,有这俩活宝和阿哥们的一带动,大家伙儿都不再绷着,麻溜的离开座位,跟着曲子翩翩起舞。

美酒摧毁人们的理性思维;舞动的曲子更是促使人们血液奔腾,释放着被压抑的本性。场下舞动的大臣们随着跳动的脚步逐步展露真我,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淋漓酣畅的抒发着自己的真实情感。

瞧瞧法兰西王太子的一脸菜色,真开心吆;瞧瞧奥地利皇家人的鞋底儿大长脸,真可爱吆。

本来不想下场,只想安静喝酒的王太子,···想下场又有点儿不好意思的奥地利皇家人,···当谁不会跳来着?

然后,正在和老承恩公喝酒的康熙皇帝瞅着席位上只剩下的零星几个人,看看广场上挤挤挨挨的,各种肤色各种发色的“群魔乱舞”,心里只有一句你们开心就好;手里捏着一根大鸡腿的太子殿下发现他们都自得其乐的玩闹起来,放心的开吃。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各国各民族的舞曲挨个的来了一轮,反正这些人打小儿都是接受诸如君子六艺之类的严格教育,又因为当前各个国家的联系增多、交流频繁,不管哪个国家的曲子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二,都能跟着跳几下,唱几段。

佛伦大人觉得几年前皇上吼的那段《友谊地久天长》比较应景儿,就拉着正在和八阿哥比划猛虎倒地的四阿哥过来,三个人一起吼,“···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三阿哥觉得那年他们兄弟在毓庆宫唱的《小雅·鱼丽》很贴心,就拉着五阿哥高声唱了出来,“···热情的主人有的是美酒啊,不但酒醇味美而且席面大!···珍馐齐全!···甘美任品味,····应有尽有之,···。”

法兰西王太子接过宫人提供的乐器,被称为最适合在傍晚宁静时分做伴奏的法兰西六弦维奥尔琴,和他的财政大臣放开嗓子吼着他们新学会的“汉家祝酒歌”,“···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被法兰西王太子的奇腔怪调逗的直乐呵的康熙皇帝,忍不住看向整场宴会都是只顾埋头吃喝的呆儿子,“胤礽不下去吼一嗓子?”呆太子咽下嘴里的藕盒,抬起头来,很是认真严肃的回答,“回皇阿玛,儿臣还没吃饱。”

···

瞅瞅他面前一个个已经是上了第二轮,却又变得光溜溜的菜盘子,再看看自己面前好像没动筷子的菜盘子,康熙皇帝直接发话,“再给你十分钟。”“···儿臣遵命。”话一落,又抓了一只肥肥的大鸡腿在手里,继续奋斗。

太子殿下很无辜,他是真的没有吃饱。今儿中午午休的时候,因为宝宝们突然胎动剧烈,他一着急就对着太子妃输送了比平时多多的内力,导致他现在丹田里面空荡的很,急需补充各种食物转化能量出来。

自觉年龄大了,心性越发“止如水”的老承恩公始终没有下场,安安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偶尔和过来给他敬酒的大臣们聊几句,没人的时候就自己慢腾腾的品尝宫里的美食点心,间或抬头看一眼自己的太子外孙儿,苍老的小眼神里是掩饰不住的慈祥喜乐。

此刻听他和皇上相处的这般轻松自在,又因为皇上的催促甩开腮帮子跟个贪吃的小仓鼠一样,鼓着脸颊吃的津津有味,一双桃花眼快活的眯成两道月牙儿,好像手里的鸡腿就是“世上最美味的食物”,心里畅快的老人家笑的脸上菊花朵朵开,也抓了一根鸡腿在手里慢慢啃。

康熙皇帝看着自己身边的这一老一小,瞅着自家二哥和五弟眼里快要忍耐不住,几欲喷发的磅礴笑意,只能在心里感叹一句,天人之姿的宝贝儿子,哪怕是胡吃海喝也比一般人好看。

此时此刻,只顾着抓紧时间大吃大喝的太子殿下,恨不得自己多生一张嘴巴。短短的十分钟对于场下众人来说可谓一抬腿儿,一亮嗓子的时间,对于“还没吃饱”的他来说,却是三只大鸡腿的大事儿吆。

等到他咽下嘴里的最后一口鸡肉,真挚诚恳的陪着自家皇阿玛、二伯父、五皇叔、外祖父、岳父、、、各位长辈各碰了一杯美酒后,在宫人的伺候下慢腾腾的漱口净手完毕,在迫不及待的恭亲王的催促下,慢腾腾的起身。

作者有话要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大人的将进酒,是蠢作者以前最喜欢吼的一首。哎。各位亲们,美酒虽然好,记得适量吆。切不可把后半辈子的酒在前半辈子都喝完了。现在只能瞪眼看别人喝。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起风了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红颜祸猪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03章 调玉琴

明月在东边的天空缓缓升起, 稀稀疏疏的星星努力地闪烁光芒。紫禁城里头一盏盏精美华丽的彩灯亮起,兰膏明烛、华灯错写的四九城燃起来万家灯火。

繁华的夜晚来临, 国宴中的太和殿广场自然更是高歌欢舞的热闹非凡。有的人在不停地手舞足蹈姿态翩跹, 有的人衣衫凌乱而不自知,因为喝了不少美酒的太子殿下, 一双桃花眼半睁未睁, 小眼神儿比平时更加迷离悄恍,满满的无辜。

世界各国的人们都知道太子殿下多才多艺,他带着太子妃在那达慕大会参加敖包对歌的时候发出的“天籁之声”更是让无数人倾倒。此刻场下都已差不多半醉未醉、兴致高涨的众人看到仙人一样的太子殿下在月光下踱步下凡, 咳咳, 自动忽视傍边让人牙疼的恭亲王。

在众人满怀敬仰和期待的目光下,一架好似唐朝时期的宫廷制式--灵机式古琴被送了上来。浑厚秀美的造型、富丽堂皇的气度、岁月留下的灿然宝光闪耀人眼。仔细一瞧, 就看到此琴的琴面弧度大而厚, 形制却是修长。

盈盈月光下, 一股独属于盛唐时期的雍容华贵气息扑面而来。圆形龙池, 扁圆形凤沼,整张琴气象浑厚雍容而绝无丝毫蠢笨之感。梧桐木胎,纯鹿角沙漆灰,栗壳色与黑色相间的漆色摧璨古穆, 类似大蛇腹纹一样的断纹上有若干细小的牛毛断纹。

众人心下恍然,这就是太子殿下的爱琴,大唐时期的制琴名家雷氏为李家皇室所作,得幸流传至今,又因为太子殿下的喜爱, 和鼎鼎大名的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并称于世的大圣遗音。

半醉半醒的太子殿下慢腾腾的在这张他弹了十来年的古琴后面坐定,好像已经魂飞天际。漫空飞扬的思绪定在中午给小宝宝们弹的《千字文》上,手上就全凭本能反应弹了出来。

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大家伙儿虽然被太子殿下这个悠闲散漫的架势弄得有点儿迷糊,曲子也是没有听过的新曲,但是犹如万籁沉寂中一声突发的桐木爆裂之音的古琴声,他们却是没有理由不非常喜欢。

音乐不需要语言。此时此刻,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被这金徽玉珍、饶有古韵的琴音迷住了心神,纷纷停下手上脚上的动作,倾身竖耳聆听。

大圣遗音琴本身就是融韵味于琴弦的神品,松透响亮、爽朗清澈的声调,集合了古、透、润、静、圆、匀、清等九种人世间最美丽的音色,恰如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在《送杨寘序》中所说“舜与文王、孔子之遗也。”

今晚上的大圣遗音,因为经过醉意朦胧的“傻阿玛”太子殿下的手弹出来,又多了几分畅游星空的飘忽空灵,添了几分属于小娃娃童真的惬意明快。如深山溪水一样干净透明的小低音在众人的耳边回响,让每一位听者的心灵都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清快、愉悦。

小阿哥们瞬间听出来太子二哥弹奏的曲子,玩的正兴起的三阿哥收敛神色,让人送上来一架大清筝。

大清筝,顾名思义,不同于以往的古筝,乃是康熙朝的宫廷新作。通体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整体造型尊贵不凡。因为它的七声音阶定弦十四弦规制,可以单奏由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而被人取名“小落雁”。

三阿哥整整仪容,净手静心,端坐在自己心爱的“小落雁”后面;四阿哥也拿起自己保养得宜的小竹笛放到嘴边。小哥仨就这么毫无预兆却又理所当然的,按照他们平时在无逸斋玩闹时候的习惯开始和奏起来。

同样不超过八度音域的筝声笛子声接连响起,排行从五阿哥到十四阿哥的十位小阿哥对于三位哥哥们的这个架势都是非常熟悉,每个人三四岁开蒙的时候,都曾经被哥哥们如此教导过,进学后又负责给更小的弟弟们开蒙,可谓熟烂于心。

就见这些小阿哥在自家五皇叔的带领下,笑嘻嘻的跑到三位哥哥的前面按照大小次序排排站好,扯开小奶音就跟着五音不大全的恭亲王开始诵唱,“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康熙皇帝对五弟的不着调行为见怪不怪,对儿子的偷懒行为却是目瞪口呆,回过神来后又撑不住笑了出来,在心里笑骂一句懒小子。经常在无逸斋上课的张英等几位大臣微笑不语,其余没见过这个阵势的人们却真的是被震到了。

打小儿就天天念背写的《千字文》,居然还可以这么玩?原来皇家的小阿哥小的时候都是听曲子唱歌进行的开蒙?同样不大着调的阿嘞尼大人和佛伦大人没有想那么多,听了一会儿抓到节拍后,也跟着小阿哥们低声哼唱起来,“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听曲子正听到入神的欧洲使团们,突然听到这些满清王公,文武大臣,甚至高台上的康熙皇帝等人都跟着动情的哼哼,“凤鸣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四方,···。”静下心用心的感受这合唱一样的慢声轻吟,整个太和殿的人包括宫人们侍卫们都是深深的感动。

这个《千字文》,谁不是打小儿就诵背它开蒙,哪个不是抓着软趴趴的毛笔一遍一遍的临摹它笨拙的练字?哪怕是不识字的太监宫女,也可以随口即兴的来一段儿“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喜欢研究大清文化的欧洲人也对它非常熟悉,不喜欢的人为了这次来访也是做足了功课。他们自认都已经非常的理解了华夏这个传承千年的儿童启蒙文章,可是此刻听着太和殿中,老中幼三代齐全的大清人亲自哼唱出来,他们才稍稍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无穷智慧。

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却又有着朗朗上口的节奏,平白如话、易诵易记,一代一代的长辈满怀希翼的对着家里的小儿念诵,一代一代的小儿摇头晃脑奶声奶气的跟着家里的师长学习。

每一个华夏人都对它是如此的喜爱非常。精短的一千个古汉字,浅显易懂却饱含着各种人生道理,天文地理、人间百态,应有尽有。太和殿上大清国三代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是经典的传承、文化的延续,是千古华夏的富庶精神之河在流淌。

这场闹哄哄的,眼看着要失去控制的国宴因为这一场感怀万千的《千字文》的大合唱,平缓安静了下来。放纵自己的情绪飞舞没有察觉到失仪失态的大家伙儿,自然文雅的收敛住稍显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闹腾的高声呐喊。

或者独自做下心来品茶用点心,或者和几个聊得来的人慢声细语的交谈,或者来个慢拍的曲子享受朗朗秋夜的清风明月。

酒饮微曛,花看半开,乃酒之正道也。

很多人都想找到太子殿下和他聊聊,毕竟机会实在是难得,尤其是已经有六七分醉,兀自哼着“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法兰西王太子。

没有内力逼出酒气又喝了不少美酒的太子殿下乘兴弹完了曲子后,虽然是面色微红,在外人眼里却还是平时那副卓卓然挺拔端正的小模样,只是因为酒意上涌和月色临身多了几分不同于平时的潇洒,乘风揽月去、飘飘欲仙来。

没有谈天说地的兴致,他就安安静静的来到角落里欣赏开的正好的桂花盆景,闻着微风中的馥馥清香,已经有四五分醉意的太子殿下,忍不住对着好似也是被月光灌醉了的花儿们露出丝丝欢喜的笑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