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5节(1 / 1)

作品:《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作者有话要说:  瘿,和婴同音。 樗里疾。也就是芈月传中那个英俊的大臣。哈哈哈,就是他,历史上有名的大脖子。

杜预,晋灭吴国的功臣,以自己的大脖子为荣。 吴国老百姓恨他,就在自家的狗狗脖子上挂一个大石块,讽刺他。

第161章 飞机

康熙皇帝对于朝廷可以收拢江南经济势力高兴,自觉解决了大清国的大脖子病和盐政危机的太子殿下自然也是高兴。等到心里头舒畅的太子殿下回到毓庆宫的时候, 却发现太子妃的脸上也带着一丝丝难掩的不得劲。

配合着自家太子妃的动作伸胳膊伸腿的太子殿下, 忍不住开口询问, “太子妃因何烦恼?”

太子妃皱着小眉头,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却是问了一个好像不相干的问题,“此事说来话长,说起来也怪我自己一时多嘴。太子殿下可听说过杭州的女子蕉园诗社?”

太子殿下思索片刻,终于把这个名号从记忆的角落里搜了出来,“太子妃说的可是,钱塘柴静仪先生与闺友林亚清诸人结的蕉园诗社?”太子妃把他的衣袍放好, 一边解他的发辫坠子, 一边眉眼欢喜的回答:“正是。”

“有一次我在和太皇太后聊天的时候, 和她老人家随口提起来大清国的才女们, 还有钱塘诗社蕉园。哪知道太皇太后听了一次居然就给记住了,不光对这些才女们的才能很是欣赏, 还对她们的凄苦遭遇也特别同情。”

不知道对此该说什么的太子殿下,只有在心里默默叹气。

在这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女子们就算是再也才能也很难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有才华有见识的女子们窝屈在家里,当然要承受着比一般女子更多的压抑和苦闷。如果再加上夫君不作为,或者早逝,那就更是过得艰难。

“蕉园五子之一的柴静仪先生,也就是那位著名的“西泠十子”之一的柴绍柄先生的三女儿。她在遵循父母之命嫁入沈家后, 这些年虽然因为沈家家贫,每天辛苦持家操劳,积极参与诗社活动外,却也没有忽视过儿子们的文学教育。”

太子殿下忍不住点头,如此坚强能干,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把自己活的有滋有味的女子,怪不得能得到太皇太后的欣赏。

“如今她的大儿子,就那位文章做的不大好但是诗才过人的沈用济,因为朝廷改革科举考试,不负众望的考取了功名,进了翰林院。终于熬出头的柴先生和她的儿媳妇朱柔则先生,这次跟着他一起上京赴任。”

听到这里,胤礽更是点头。原本历史上的沈用济虽然在诗词上成就颇高,却是屡试不第,终身布衣,导致一家人都过得清贫入洗,如今可以进翰林院,一展才华,连带一家人都跟着他过的更好,确实是一大幸事。

“苏茉儿姑姑得到消息后,考虑她们不光是家学渊源,才情过人,还偶尔在钱塘女子学院讲学,有讲学经验,想要邀请这婆媳俩到京城的女子学院任教,也好给家里添一份进项。”

“太皇太后听到苏茉儿姑姑说起来她们,就想起来我提过的蕉园诗社众女子的事儿,听说她们已经进京,暂时住在另一个诗社成员黄蕙先生的京城宅院,就宣了她们三人下午进宫。”

对于苏沫沫姑姑的做法很是赞同的太子殿下还是点头。苏茉儿姑姑考虑的非常周全,京城居大不易,她们婆媳俩才华、能力、名气都不缺,去女子学院任教正合适。

可是,眼见这些历史人物,因为他们的努力,有了不同于原来历史记载中的美好生活,太子妃不是应该眉开眼笑的欢喜、高兴吗?

“所以,太子妃因何烦恼?”

原来历史上的大清朝,由于心学在江南各地的兴起,带来的这股女子思想解放风潮,以及晚明的流风遗韵,本就是一个被誉为诗歌中兴的朝代,一个女诗人特别兴盛活跃的时代。闺阁女子结社吟咏成为一种潮流风气。

而钱塘知州的母亲顾玉蕊先生发起的蕉园诗社,更是具有知名度,里面的十二位有着血缘亲友关系的女诗人在历史上尤为突出。

她们不光是享誉全国,更是江南女子诗坛的代表人物。历史上的红学派学者还有人认为,金陵十二钗的原型人物就是蕉园诗社众人,柴静仪先生对应的就是书中的大嫂子李纨。

至于这个世界,因为女子学院的兴起,各种才女辈出,这些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们就更是如鱼得水、诗兴大发。琴棋书画,律法算法尤其外语言等等样样不输于男子。

可是,既然蕉园诗社里面都是当世的奇女子,以太子妃的见识才情,就算她不因为见到这三位女诗人就表现出特别的高兴或者欢喜,至少也不应该心生烦恼才是。

太子妃当然不是为了这个事儿烦恼,她是另有心结,还与这三位女先生今儿进宫的事儿大有关系。发现再次询问她的太子殿下的眼神中,语气里都透着一份浓浓的关切,嘴角不知不觉中微微耷拉下来的太子妃,忍不住和他倾诉自己的小委屈。

“上午请安的时候,太皇太后就和我聊起来这些人,聊着聊着,哪知道她老人家突然有了主意,认为现在京城女子们,尤其是满清贵族女子之间的文学氛围已经比较浓郁,是时候可以学着江南女子们弄多些文坛结社出来。”

“而且,不光是诗社,后面还要起算法社、律法社、海外文学社、海外语言社等等。”

太子殿下微微一愣,皇阿玛和太皇太后这是要开始发展满清的海派文化?还想让满清女子们也都积极参与进来?

“可是太皇太后不想让热情高涨的皇贵妃她们站出来带头,就把这个需要经常出宫的差事,安排给了我,让我下午也去慈宁宫见见柴静仪先生和朱柔则先生。”太子妃对此非常的郁闷,她压根儿就不想出宫。

哪怕她心里头明白,不管是她现在的身份,还是她的娘家身份,由她带头都是最为合适。可是她满心满眼的不愿意。经常出宫岂不是就意味着不能二十四小时呆在毓庆宫?不天天守着毓庆宫,哪有时间和太子殿下相处?

更何况,她本人对于和一伙儿陌生人一起弹琴作画,吟诗作赋,一点儿兴趣也没有。

这几年相处下来,已经对自家太子妃的脾性知之甚详的太子殿下,哪怕他本性对于男女之情再怎么木呆,也立即就反应过来太子妃如此烦恼的原因。毕竟,对于大婚后要回娘家住十天半个月的满清婚俗礼制,太子妃都是严词拒绝,更何况是要她经常出宫。

当然,对于自家太子妃的小情绪有点儿哭笑不得的太子殿下,心里头也不得不承认,已经被自家太子妃照顾习惯的他,对于太子妃突然要和自己一样在外头忙碌,也有点儿不大适应。

把皇阿玛打算在满清八旗发展中西结合的文化流派的事儿和太子妃解说清楚,太子殿下看着她愤愤不平的小模样,安慰道:“他们估计也就是想让你挂个名头,等到过个大半年,这些社团可以自己运转起来,就不需要你过多的参与了。”

听到只有大半年,心气儿稍稍有点儿顺了的太子妃也还是气不过,她不想因为这些琐事错过和太子殿下的本就很少的相处时光。

太子殿下瞧着她躺到小被窝后还是一副气咻咻、眉眼不展的样子,无奈的妥协道:“孤下午去和皇阿玛提提,可否把这些社团放在畅春园的外围?”

原本太子妃垂眉耷眼的趴在他的怀里自顾自憋气,此刻听到他的建议后,刷的抬起头来,俩眼亮晶晶的发光。

畅春园好啊,太子殿下虽然已经上朝议事,可是他还是要经常去畅春园的无逸斋学习。而且,畅春园特别清净凉爽,这已经是四月份了,马上就要到大夏天,到时候一家人都要去畅春园避暑。

“那感情好。能到畅春园外围找个地方是最好。我们可以在畅春园一起午休,过些日子天气大热起来,就直接住到畅春园。皇上应该会答应,他若不答应,我就不答应他的要求。”

太子妃眉眼舒展,语气欢快,大大的杏眼又开始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太子殿下瞧着很是欣慰,放下心来。不过他转念又想到另外一个小小的八卦问题,“太子妃可听说过这么一段词?”

“什么词?”心情舒畅的太子妃趴在他脖子里蹭来蹭去,于是她就听到太子殿下用一副平静无波的语气念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本来已经很开心的太子妃越听越楞,听完后直接就是呆呆傻傻。

张了张嘴巴想要问,却又不知道问什么好。没有焦距的目光透过虚空,好像看到了那个被囚禁在郑家庄里头,疯疯癫癫的自己。

这段词里面的自嘲,还有词里头对人生的感悟,以及那份对潇洒不羁、万物不念的洒脱自由的生存状态的向往,恰好是她当年在距离最高位仅一步之遥时轰然倒下后,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人情世故,产生的心理状态。

胤礽看到她这个模样,心下后悔。他真的不应该提起这些伤心往事,哪怕他对于《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还持有一丝丝的好奇。

不管那本书是曹雪芹写的;还是由历史上的那个深恨自己“无缘补天”的“胤礽太子”所写,拜托□□的曹雪芹进行批阅整理;亦或者是由钱塘文人洪升根据蕉园诗社所写,都已然不重要。那是一本好书,一本很伟大的书,这就够了。

“太子妃,别想了。孤不该提起来。”发现太子妃的眼睛终于有了焦距,却是看着他不言不语,眼中悲伤难掩。

胤礽瞧着她这个模样,就更是心疼。伸手把太子妃温柔的搂在怀里,轻声道歉,“太子妃别生气。孤以后一定不再好奇。孤和你道歉。”

“没有生气。没有生气。是我一时忘形,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太子妃听到他语气里面的自责和疼惜,终于找到自己的神志,把头窝在他的颈窝里寻找到足够的安全感后,小小声的开口。

“太子殿下,你对我这般好,我会变得越来越受不得一点儿委屈,矫情别扭,不讨人喜欢。”

如果是以前,她一定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想着怎么引起他的注意,或者是默默地把外头各种事儿都打理好,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外露。

可是今儿,她不光是因为太皇太后的一个小小的要求就心烦意乱的情绪外露,自己没有想着法儿去应对不说,还耽误他午休时间和他诉说这些琐事。

刚刚更是因为一段词而心生魔障,纵情恣意的放任自己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头,还让他着急担忧,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先贤大家都说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果然是至理名言。

看着她一脸莫名的纠结自责担忧,胤礽忍不住失笑出声,“太子妃,我们乃是夫妻,你是孤的伴侣,对你好不是应该的吗?别纠结了,乖乖的闭上眼睛睡觉。”

太子妃乖乖听话闭上眼睛,虽然心事还没有完全解开,但是她闻着太子殿下身上的气息,鼻腔里充斥着来自于他的安全味道,也慢慢的进入梦乡。

午休起来后,身心舒畅,恢复平时模样的太子妃一边打理他们二人梳洗穿衣,一边叮嘱他,“待会儿晚膳后,你自去忙你的就好。关于在畅春园外围起诗社的事儿,我会和太皇太后提。你不用为了这些小事儿操心。”

胤礽发现她恢复了以往的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也就从善如流的答应下来,“行,就按照太子妃的安排来。记得乖一点,不要多想。”

两个人按时来到乾清宫和家人用过晚膳,大家伙儿就各自去忙自个儿的事儿。胤礽来到无逸斋上书法课,没想到功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傅山先生也和他提起来结社的事儿。

江南文风鼎盛,各种大小诗社到处都是。但是因为当初很多文人都借着结社的名义组织反清活动,因而江南的男子诗社遭到了顺治皇帝的几次围剿,导致他们现在来到京城好几年,还是不敢正式组织诗社。

今儿听到徐元文大人和他们说起,皇上有允许他们开办诗社的意思,大家伙儿都有些吃惊。他们几个历经风霜的老人不大放心,就让傅山先生作为代表,来和太子殿下讨个主意。

太子殿下有些无奈的摇头,不过他也理解这些江南文人的谨慎心理。

“先生无须担忧,你看容若大人和他的江南好友们,不就是经常在渌水亭里头聚会?现在就连孤的三弟都喜欢朝渌水亭跑。”

傅山先生一愣,沉默片刻,自觉从太子殿下的这个比喻里面找到了好主意,安耐不住兴奋的高声说道:“老夫明白了。我们把岳瑞郡王爷拉着一起,当然,最好把四阿哥和五阿哥也拉着。”

胤礽嘴角微微抽搐,对于先生的这个好主意无言以对。岳瑞是一位宗室郡王爷,与皇阿玛同辈,他不光是受汉文化影响至深,能写汉家的诗文,他简直要是全盘汉化。

骨子里对汉家文化深深警惕的皇阿玛不想理会他;对自家满洲文化带着骨血亲附的容若大人也不带他一起玩儿;满清宗室王公还都说他“忘本”。一直都饱受族人诟病的岳瑞,现在干脆不主动领差事,天天在家一个人斗鸡遛鸟,郁郁寡欢。

如果他再被邀请参加江南文人诗社,胤礽不敢想象,他的郡王位子还能不能保得住。当然,他可能也不在乎。而且,有四阿哥和五阿哥跟着的话,他应该会被那些老王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过?

胤礽对于四阿哥和五阿哥这俩孩子是完全不担心,他们不是太子妃的为人性情。这些阿哥们,你把他们扔到天边,他们也会历经千辛万苦的爬回紫禁城,挺起胸膛做个爱新觉罗家的好儿郎。

想罢,胤礽也就没拒绝满脸期盼的老先生,爽快的答应下来,“行,先生可以把四弟和五弟带着,只是要先问过他们个人的意思。”

傅山先生嘿嘿笑,“太子殿下,您有空的时候,也常出宫看看呗?别老憋在宫里,偶尔微服私访一下,体察民情多好。”就算不能去他们的诗社看看,出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也好啊,总比天天对着紫禁城这点儿风光强?

胤礽无言的瞅了老先生一眼,拜那些小电影所赐,现在全大清国还有几个不认识他这张脸?

“先生认为,孤是该带个人-皮面具出门,还是和顾炎武先生那样乔装打扮?”

奈何老先生听出来了他的小无奈,却也是倚老卖老的不做理会,直接顺杆儿爬的说道:“人-皮面具也行,老夫看看哪家道门有,给你搜罗一个,不,两个来。你和太子妃一人一个。这样,你有空就可以带着太子妃偷偷出宫玩乐。”

虽然觉得偷偷俩字很不好,但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行。孤和太子妃就等着你的人-皮面具。”有空的时候,他可以带着太子妃或者兄弟们大大方方的去四九城玩耍半天。

听到太子殿下答应下来,自觉目的达成的傅山先生立刻喜形于色,不过说到出宫,他又想起来一件事儿,“太子殿下,皇上今年的南巡,您参加吗?”

“不一定。孤估计要留守京城。”自家皇阿玛天天坐不住,不是折腾着南巡就是北巡。还好他私库充足,没有和历史上那样,发生类似于利用“盐引”和盐商借贷借钱的糗事儿,也没有让曹家这些人家为了准备接驾大肆的贪污受贿。

估计也是因为现在的朝廷民望足够高,他本人底气足,巡视江南各地方的时候,也就不需要和历史上那样大讲帝王排场,铺张奢华。所以相对来说,每次南巡的花费就比原本历史上的记载要简朴的多,少花了很多银子。

可是南巡终究是要花很多冤枉钱,太子殿下虽然对于江南风光比较感兴趣,可是他本人对于这种大动干戈的出门游玩,还是有些懒怠的。

傅山先生摇头,“太子殿下,您真的应该多出门逛逛。您看您长这么大,也就在康熙二十三年参加了一次泰山封禅仪式,连孔庙都没去过。江南的文人士族,平民老百姓可都是天天念叨着你,天天盼着你能亲自去江南一趟走走逛逛。”

老先生极力鼓动,可是任凭他说出一朵花来,胤礽也不可能立刻答应,最后只有一句,“容孤和皇阿玛商议一番再定。”

可是老先生要的就是他这句话,他可是知道,皇上早就想把太子殿下拉到江南炫耀一番了。当下也就不再啰嗦,赶紧退下,免得太子殿下反应过来跟他反悔。

胤礽看着老先生逃跑一样的离开,哭笑不得。他岂能不知道自家皇阿玛的心意?既然大家伙儿都看不过他这么宅,或许真的需要认真考虑一下,是否今年就去江南逛逛,听听那边的吴侬软语,体验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曲。

不过,在他去和皇阿玛商议之前,最好先问问自家太子妃的意思,不知道她喜不喜欢南巡。

心里想着这个事儿,于是胤礽就在他们晚上快睡觉之前,和太子妃征求关于南巡的意见。太子妃听到他的问题后,立马双眼发亮。南巡好啊,南巡的路上可以多出来很多相处的时间。

“太子殿下,我的意见就是,去。当然,以你本人意愿为主。你若不喜欢,我们就呆在紫禁城,都一样。”

胤礽点头,既然太子妃这么想去,那他就和皇阿玛商量一下。

“太子妃今儿下午接见三位女先生,过程可顺利?”

“顺利。虽然被太皇太后好一通笑话,但她老人家也答应了把诗社放在畅春园的事儿。那三位女先生都是知书达理、秀外慧中之人,能诗工画,笔妙入环。我跟她们说要在畅春园组织结社,她们也都欣然答应。”

“那就好。有你们带动,将来大清国的女诗人,估计可以取得更大的名气,写出更多、更好的诗词。”

太子妃又是摇头又是点头,眉眼含笑,趴到他耳朵边小声说道:“我才知道,原来黄蕙的夫君乃是写《桃花扇》的戏曲大师洪升。”

“历史上的洪升在明年组织人编演《长生殿》,还和他的至交好友,翰林院检讨赵执信一起在孝懿皇后的孝期观看,被皇上以“国恤张乐大不敬”之罪,革职除名。”

胤礽微微惊讶,现在皇贵妃的身体非常康健,应该不会再早逝,所以这个事儿应该也不会发生。

紧接着又听太子妃说笑着说道:“太子殿下,我要说的是,这位赵执信有位比他还出名的小女儿,也就是历史上大清国有名的女诗人,赵慈。”

“孤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太子妃请讲。”

太子妃一边笑一边把她今天的大发现娓娓道来,“历史上的赵执信被革职回到淄博老家,赵家就从鼎盛衰落下来,陷入困顿和窘迫。又因为他打小出身官宦世家,一路顺风顺水,受不了这个巨大的打击,就每天沉迷诗文,把心性聪慧,天赋过人的赵慈当成掌上奇珍一般亲自教导、悉心栽培。”

“赵慈少承家训,耳濡目染之下又得到赵执信诗文创作的真传,嫁入济南“簪缨之族”的朱家后,因为朱家也紧跟着家道中落,她才将悲忧失意之音,一一寄之于诗,写出很多风格清新隽永、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于后世。”

“后人评价这位女诗人,心中悲苦、人生感悟俱都融入诗词,清冷凄美,却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其文学才华之高,足以和蔡文姬相提并论。”

可是现在,明年赵执信应该不会被贬官,赵慈一直安好的呆在京城,不光是婚前过的无忧无虑,估计她都不会再嫁入朱家。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孤苦大诗人,因为他们俩的小蝴蝶翅膀不停扑棱,就要变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