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5节(1 / 1)

作品:《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不说同为汉人的同族之义,光是他们对于陕西,山西的乐户的态度, 就让康熙皇帝很是反感。

这些乐户的祖先们,也就是当年宁死也不投降永乐皇帝的文武大臣们,在康熙皇帝这位帝王眼里, 那可都是应当获得褒奖的忠臣良将。

在他看来,当时永乐皇帝在自己还是一个藩王的时候, 做为建文帝的亲叔叔和臣子, 不思如何辅助幼主, 忠君报国,却起兵造反,那就是比现在的逆臣贼子吴三桂还要可恶, 还要大逆不道的行为。血亲相杀,骨肉相残,毫无天理人伦。

而康熙皇帝当年登基的时候才是冲龄之年, 作为幼主,当年也是饱受几位辅政大臣尤其是瓜尔佳·鳌拜的欺压之苦。刚刚把权倾朝野,气焰嚣张的鳌拜给打下去正式亲政,就出来了三藩造反的大事,其自身境遇和当年的建文帝其实很是相似。不同的是,他赢了,赢了这场同样耗时八年之久的生死之战。

至今他都不敢去细细思量,哪怕是一个念头都不敢去想,如果他和当年的建文帝一样,没有打赢这场仗,结局会是如何。

平定三藩的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康熙皇帝是连续几天几夜的睡不好,噩梦连连,后悔害怕,还不能让别人发觉自己一丝一毫的胆怯恐惧。当年的仁孝皇后就自己不睡,睁着眼睛整夜整夜的守着他,在他被噩梦惊醒的时候安慰他,肯定他,就为了能让他安心的多睡一会儿,生怕他熬坏了身子。

想到仁孝皇后,就想到了另外一件需要他尽快做决定的事情。

礼部和钦天监已经选好了日子,很快就要把仁孝皇后和昭仁皇后一起,安葬到景陵地宫。可是康熙皇帝一想到以后不能再像现在这样,经常到巩华城去陪陪仁孝皇后,和她说说话,就五内俱焚,心如刀割,很难下定决心。

就好像当年,在被告知仁孝皇后难产,母子二人只能保住一个的时候,那一瞬间的天旋地转,天崩地裂。可是他却连宣泄这挖心之痛的时间都没有,太皇太后和满宫的人都在等着他,催着他,快速的做出决定。

“皇阿玛,皇阿玛?” 小太子急切的呼声叫醒了沉浸在伤痛的往事中无法自拔的康熙皇帝,看着面前为他着急担忧,甚至面露害怕的小太子,康熙皇帝扯了扯嘴角,勉强控制住情绪,“皇阿玛没事,胤礽莫怕,皇阿玛去洗把脸。”

原来刚刚小太子听自家皇阿玛吩咐书写表格的绘制方法,聚精会神的就忘了时间。 梁九功做为尽职职责的乾清宫大总管,想着皇上说的小太子手腕嫩,骨头还没长好,每天练大字的时间要严格控制着,就打断了已经书写好一会儿的小太子。

领着小太子到暖阁里休息,让小太子先喝一茶碗热奶-子茶,又给小太子按按右手腕,再提醒小太子出去走两步活动活动手脚。

小太子活动活动手脚就想去更衣,谁知刚刚收拾妥当就看到梁九功惊慌失措的来找他。担心皇阿玛出了什么事,小太子飞快的跑回御书房,就看到了自家皇阿玛面容悲切,眼睛红红的,泪痕明显的模样。

骇然之下大惊失色的小太子,径直跑到御案后面,抓着康熙皇帝的胳膊,连声呼唤皇阿玛。

跟在康熙皇帝的屁股后面来到梳洗的地方,看到梁九功端着一盆洗脸水过来,小太子忙拿过架子上的毛巾放进盆里,再仔细的拧干,伸着小短胳膊捧着湿毛巾眼巴巴的看着,明显是刚刚有哭过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轻轻的拍了拍小太子的小脑袋,拿过湿毛巾自己了两把脸,又接过小太子手里冰凉的茶叶包在眼睛上冷敷了有半柱香的时间,才缓缓的恢复了一些平常模样。

“胤礽,都写好了吗? 梁九功,大臣们可都到了?” 尽管声音低哑,情绪更是低沉,康熙皇帝却还是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处理政事。

“回皇阿玛,儿臣都写好了。” 小太子说着话,还是眼睛不眨的关切的看着康熙皇帝。

“回皇上,大臣们都在外面候着。” 梁九功大总管把声音压得很小却清晰的回话。

“时辰不早了,宣诸位大臣们都去正殿。”

今儿朕还就要把这事儿给办成了,好好的羞愧羞愧那些前朝遗民们,让他们知道知道,他们现在所效忠的前朝主子,不过就是一个篡位王叔的后人而已。

乾清宫正殿,索额图大人,倭黑大人,明珠大人等满清大臣,还有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李光地等汉臣们,依次站好,给康熙皇帝和太子殿下行礼完毕,默默地等着康熙皇帝开口。

“今儿个宣各位爱卿议事,是有两件事情。这第一件事,就是大家都传阅过的那个叫表格的图,朕预备在大清推广此图,和作图工具。 以后工部,户部,礼部,内务府等等,各部需要汇报比如这次雪灾损失的具体情况,就照此图写,各位臣工,可有不同意见?”

“奴才/微臣谨遵皇上旨意。” 这是大好事,用阿拉伯数字,和如此简化的表格,可以省去官员们大量的书写工作。大家都非常乐意啊,皇上决定在全国使用,他们当然是全力支持。

“两位户部尚书,你们来看看这几张。” 原来小太子很快写完了表格的绘制方法,看时间还有很多,就刷刷的把后世各国都通用的借贷记账法,还有加减乘除符号都做了详细具体的说明。康熙皇帝本是随手翻看,当下吃惊不小,就传给殿中最精通做账的户部尚书来一起看看。

目前大清采用的记账方式,就是被后世各国广为称颂的华夏传统复式记账法的龙门账。 德国人说的 “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指的就是龙门账记账法。

龙门账记账法比以前的三角账记账法更专业严谨,有其独特固定的会计要素“进”,“缴” “存”,“该”,当然做账符号还是和三角账记账法的一样,分为“收”,“付”。 每次结算账目叫“合龙门”,也就是要“进账结册”和“该账结册”分别与总清薄的余额对上,这一过程还被形象的称为“抄红账”。

而借贷记账法在未来之所以可以在全世界通用,当然是因为它更为方便,更有助于分析经营状况,赢利或者是亏损等等。

汉人的户部尚书平常一副老眼昏花睡不醒的模样,在看清楚了手里的资料后,瞪大双眼,连连惊叹不已。“皇上,借贷记账法加上阿拉伯数字再加上加减乘数符号,三者在一起真的是奇妙无比的结合。”

满人的户部尚书则是喜形于色,一脸的与有荣焉,“皇上,太子殿下天资过人,想法更是真是独辟蹊径,空前绝后,奴才恭喜皇上。”

其余的大人们看着户部尚书一副恨不得趴在那几张纸上的样子,很是好奇,却又不敢轻举妄动。

“朕也没有想到啊。”康熙皇帝心里也着实高兴,语气轻松了些,胸中的郁气也一下舒缓了不少。

以后这大清的所有老百姓在记账的时候,都会想到这是他们满人的太子的天才想法。看这些汉人还天天在心里喊满人蛮夷?

于是康熙皇帝有点儿矜持的说道:“本来想着那个表格的绘制也不难,就想让你们有不懂的地方直接询问太子。但是现在资料有点多,也有点复杂。朕会安排人抄写多份,分发给诸位爱卿。”

“爱卿们收到以后都要认真的做研究,一起商讨也行,看看我们要如何具体的把这些学问用在日常事务中,方便大清的老百姓记账核账。”

“皇上圣明,奴才/微臣遵旨。”

“国子监祭酒,你更要好好的研究透彻,推广这些知识,就从国子监的学子们开始。”

“微臣遵旨。”

“第二件事,就是朕在早朝中提出来的,关于贱民的“出贱入良”。 实不相瞒,这是朕的四阿哥胤禛对贱民的苦难处境心生不忍,太子殿下本着“恻隐之心”求到了朕这里。”

“你们递上来的奏折,朕都挨个的看过了。 朕对诸位爱卿只有一问,“三藩之乱”和“靖难之役” 区别何在? 此刻殿里站着的都是朕的股肱之臣,饱学之士,你们来告诉朕,区别何在?” 康熙皇帝说道最后,已经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几乎是咆哮出来。

殿里的大臣感受到了皇上突如其来不加掩饰的怒火,都低着头盯着乾清宫的地砖看。

小太子本来听到四弟胤禛的名字还有点开心,知道皇阿玛这是要给四弟功劳。接着听见皇阿玛突然发大火,就担忧的看向从龙椅上站起来的康熙皇帝,自己也跟着站了起来。

他担心皇阿玛刚刚那么悲伤,现在又这么震怒,情绪波动如此之大,身体恐怕受不住。

“不敢说话?朕告诉你们区别何在,那就是朕比建文帝幸运,领兵造反的不是朕的亲叔叔。 朕没有建文帝的心慈手软,赢了这场仗。所以今天朕和诸位爱卿还站在这里。”

“明珠,你来说,在你提着脑袋跟着朕“决议消藩”,“平定叛乱”的时候,可有想过什么结果? 可有害怕过?”

“回皇上,奴才跟着皇上,生死置之度外。 什么也不想,没害怕过。” 当初坚决支持康熙削弱三藩和“撤藩”的纳兰明珠大人立刻站出来回话。

康熙皇帝冷笑出声,幽幽的说道:“你没想过,没怕过,可是朕怕过啊。朕抱着刚刚出生就失去母亲的小太子,双手都在颤抖。”

小太子感受到皇阿玛的情绪又变得悲凉忧伤,知道皇阿玛这是想起了自己的亲额娘仁孝皇后。

他知道皇阿玛和他的亲额娘感情非常的好,听过皇阿玛讲述的皇额娘年幼时候的一些趣事,还有他们大婚前后的一些欢乐往事。偶尔被带去巩华城看望陪伴皇额娘的时候,都会听到康熙皇帝絮絮叨叨的,把他的一些日常琐事都细细的说给皇额娘听。

但是因为他的生辰之日就是皇母的忌日,康熙皇帝怕他心里难过,就没和他讲过元皇后去世之前,那段对于大清和爱新觉罗家族乃至整个满洲八旗都异常艰难的日子。

但是殿里的大臣们尤其明珠大人和索额图大人这些满清近臣,却都心知肚明,皇上这是又想起了仁孝皇后难产的事情。当年三藩刚刚反叛,朝野震荡不安,元皇后担心皇上,几乎是每天都事必躬亲的照顾皇上,劳累过度,却又恰巧怀了现在的太子殿下,才没撑过生产之危。

大殿里面静的可怕,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去撞康熙皇帝的枪口。尤其是觉得此事关乎前朝汉家脸面的汉臣们,更是不想发表什么意见。

小太子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他感受到了皇阿玛愤怒之下那无边无际的伤痛。看着大臣们连呼吸都不敢的样子,也板着小脸,学着康熙皇帝的模样,面无表情的默默看着殿里的大臣们。

他从没想过,因为他的一个小小的请求,需要让皇阿玛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达成。

在小太子的心里,这件事情并不大,它还没有蒸汽机身上的一个零件复杂。他就想不通,明明是理所当然,顺应天理民心的大好事情,为何这些大臣们要如此的阻挠?

精神力高的小太子,当然感受到了殿里群臣的不甘愿,虽然他们惧怕于皇阿玛的威严不敢表露出来。

他又想起了下一步要搞起来的宣传爱护环境,和开启民智的大清报纸“休闲娱乐的邸报”,心里不由的沉闷起来,不知道会不会受到群臣的阻挠? 能不能如他所想的进行下去?小太子放出精神力,感受着殿里大臣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心里更是分外沉重。

不光是“乾隆时期” 有支持闭关锁国,甚至贪污腐败,买官卖官的大臣们,不光是“慈禧时期”有喜欢亲近洋人却防备打压汉人的满清贵族。

就好像无论哪个朝代,都有“汉奸”一样。一样米养百样人,有忠臣就有奸臣,有聪明人就有愚笨之人。有能接受蒸汽机的康熙皇帝,可能就会有阻扰蒸汽机投入使用的大臣们。

就好比皇阿玛给他的那个小太监,小李子告诉他的一则消息。

明明大家都知道新式服装的款式更利索,更方便做事,可是有些人就是爱和你讲“遵循古礼”,不光是自己天天长袍马褂,还命令家人也不许穿新式衣服,说新式衣服是不伦不类,有失体统等等。

深切的体会到连康熙皇帝都在有些事情上,也不能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小太子紧紧的皱起了眉头。

索额图大人偷瞄到了小太子的神情变化,心思电转,觉着这“出贱入良”推行下去,打的也是那些天天端着脸装高贵的前朝遗民们,和他们满人有什么关系?而且大小主子都决定了,他还反对什么,反正他们赫舍里家有太子殿下,压根儿不缺银子,贱民“出贱入良”,那就多养一些家奴。

于是立马站出来奏道:“皇上圣明,奴才觉得这“出贱入良”乃是千古之功劳,开青史之先河。奴才谨遵皇上旨意行事。”

第52章 火器32

“太子殿下和四阿哥有如此爱民之心, 又兄友弟恭,乃是大清老百姓的福气。皇上英明。 奴才谨遵皇上旨意。”

明珠大人紧跟着站出来表态, 当然心里则是一边懊恼晚了索额图那个老家伙一步,一边暗骂索额图那个马屁精。回话的时候就故意捎带上养在佟佳贵妃跟前的四阿哥, 噎那个老家伙一下。

“奴才/微臣等谨遵皇上旨意。”

得,索额图大人和明珠大人都站出来表态了,他们也麻溜的吧。眼瞅着皇上这是铁了心的要给贱民“出贱入良”了,他们也不想因为这些不大不小的事儿和皇上拧着来。

小太子虽然还是板着脸学着自家皇阿玛不表露情绪,心里则对这个突然反转的场面有点懵。

他只是从史书上看到赫舍里·索额图和纳兰·明珠两位大人在康熙朝权势很大,引起康熙皇帝忌讳,最后二人都被撤职查办, 下场凄凉。 今儿参与议事第一次切实感受到了这两位群臣之首的威势,难免担忧起来。

康熙皇帝却是不动声色,似乎是习以为常, “恩,既然众位爱卿都没有意见, 那就想想具体的怎么实施下去, 有什么想法都写个折子递上来。两位户部尚书, 你回去后带着户部的官员们好好的商讨此事,写个章程出来先。”

“朕的两个事情都商议完了。众位爱卿,你们可有什么事情需要商议?爱卿们都畅所欲言, 有想说的都说出来,不用顾忌。”

“回皇上,奴才有个事情, 想说出来请皇上和诸位大臣们参考参考。” 没想到是倭黑大人先站出来,殿里大臣们都有点吃惊。

“倭黑,有什么想法儿,说吧。” 康熙皇帝也是吃惊,这家伙看着粗鲁,可是却也有点儿小精明,他知道自己胸无点墨,说不来那些引经据典的“之乎者也”,对于汉臣尤其是有关汉人的事情,一般是从不结交也从不开口的。

“谢皇上恩准。奴才听说南方被战火波及的地方,有很多女娃儿受难,因为她们裹着小脚,逃命的时候想跑却跑不起来。奴才对于那些失去女儿的父母们很是同情。虽然现在战事马上都结束了,可是奴才想着,既然贱民都“出贱入良”了,也顺便把这些小姑娘家裹脚的事情再给议议,杜绝了最好”

···

殿里大臣刷的分为两派,满清大臣们是连脸上的皱纹都在透漏出,我不认识这个家伙的信息。

汉臣们则是用眼刀刷刷的射向言语无忌,口出狂言的倭黑大人。什么叫既然贱民都“出贱入良”了,也顺便把这些姑娘家裹脚的事情再给议议? 合计着您倭黑大人是把贱民等同于我们汉人家裹脚的女儿们啊。

康熙皇帝忍住扶额的冲动,抬起右手捂着嘴,用力的咳嗦了两声。他看着这个倭黑还一脸的蒙圈儿,浑身散发着“这是都怎么了这是”的气息,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小太子则是听的一愣一愣的,这个“裹脚”居然在关键时刻妨碍逃命?赶紧的和嘟嘟在脑海里面交流起来,闹清楚什么是“裹脚”。

说起来,汉人女儿家的裹脚习俗大约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那个时候的宫廷或者士族豪绅们之所以给家里的女孩子裹脚,是为了让自家女娃儿的脚能长得“纤直”,“不胖不瘦”,就和现在各个满汉蒙等世家大族,给男孩子们在睡觉的时候绑腿,是为了防止他们因为骑马等活动,长大后有双难看的罗圈腿儿一样。当然讲究的家族是连家里的女孩子们也给绑腿的。

只是这个习俗因为一些汉人士大夫们的恶趣味和畸形的审美,在前朝慢慢的演变出来了“三寸金莲”,要求女孩子的脚不光要小至三寸以内,还要有所谓的弯曲弧度美,即“不盈一握”,“步步生莲”。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慢慢的,这种女子“裹脚”的习俗,就不光是在达官贵人家的女儿身上流行,华夏各个阶层的家庭都跟着学起来。

满清入关以后,从多尔衮摄政王开始,历代掌权者都屡次下旨禁止汉家女儿的裹脚习俗,可是收效甚微。

康熙皇帝在刚刚登基的时候,就下过严令禁止这个汉家风气,甚至说过家里有“裹脚”的女眷,不允许男子出仕做官的话。但是裹脚这一风俗在汉人心里,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最后康熙皇帝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很多汉人认为,家里的女儿要想嫁个好婆家,裹好小脚就和精通女红管家一样重要。对于朝廷的禁令,要么阳奉阴违,要么置之不理。从女娃儿四,五岁开始,家里的女性长辈就给安排着,准备裹脚布之类的。

当然了,满清统治者下令废除汉人女儿家的裹脚,只不过就和下令汉族男人们都留辫子头一样,都只是为了稳定满清统治而施压汉人的一种手段而已。

“虽然倭黑说的有点词不达意,咳咳。” 康熙皇帝自己说着“词不达意”,但是面对殿里汉臣们齐齐发黑的脸色,却也感觉到有点儿不好意思。 “朕觉得吧,这裹脚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当初也就是为了让小女儿家的脚长得齐整些。 现在这样的情况,着实是有点儿太过了。”

“皇上,微臣有话说。” 原来是内阁大学士李光地这位汉臣站了出来。

“微臣以为,倭黑大人所说,话糙理不糙。在微臣十三岁的时候,曾全家遭遇山贼,微臣和小厮们搀扶着母亲奋力逃生,但是微臣的一位姐姐却因为小脚,跑不动,被贼人追上惨遭杀害。”

李光地大学士说着说着声音慢慢的低了,说起这段往事难免引起心中的伤痛,抬袖擦了一把眼睛,舒了口气,才继续道: “因此,微臣家里的女儿都没有让裹小脚。”

“现在大清境内的战事基本快要结束了,当然不会再有倭黑大人所说的情况。可是微臣还是认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微臣再怎么尽心尽力,也不能保护女儿们一辈子, 她们自己健健康康的,能跑能跳的,比什么都好。”

满殿的大臣们因为李光地大人的这番话陷入死寂,都收敛神色沉默着。

就小太子感受到的情绪,有的是不以为然甚至强烈的不满,有的则是感同身受跟着难过,对李光地大人深表同情。也有的大臣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当然,这些人大多是满臣。

“皇阿玛,儿臣也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