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9节(1 / 1)

作品:《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太子殿下,你的贵体最重要。奴婢斗胆。要不要请孙御医来切切脉?” 春兰姑姑大着胆子说完这句话,就把头埋到膝盖上了。

胤礽看着这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却没法动筷子。再想一想以后一段时间,都要吃这么多,不如干脆一次性解决这种因为吃太多,被限制饭量的情况。

于是无可奈何的点点头:“雪这么大,找个值班的太医就好,不要麻烦孙老御医跑一趟。”

魏忠小总管不敢在这时候继续违拗太子殿下的意思,亲自带人迅速的把太医院今天值班的王太医,给带来了毓庆宫。

可怜的王太医被这阵仗给吓的不轻,难道太子殿下突发急症?

皇上体恤臣子,春节一过,就安排了太医给一些上了岁数的文武大臣号脉,担心这些老臣会有积食的,消化不良的,喝酒喝过头引发头痛的各种不舒坦。 前儿个还特意吩咐了孙御医给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太子殿下号脉,这事儿全太医院都知道。

同僚们看到孙老御医诊脉回来后的表情,就猜到几个主子的身体都挺好的。就算春节活动太多,有累到,也是休息几天就可以,方子都不需要开。

今天孙老御医听皇上命令,正安排人准备药草,运往已经有房屋倒塌的南城,救人如救火,所以魏忠去太医院的时候,就见到只有他一个人在值班的情况。

没想到会被这么急急忙忙拉到毓庆宫,给太子殿下看诊,王太医想到太子殿下曾经突然昏迷三天的事情,只觉得自己腿软的要站不住了。

稳了稳心神,强迫自己不要手抖,王太医端坐着,把自己苍老的右手搭在太子殿下细瘦的手腕上。

咦,虽然他不是孙老御医那样的医学泰斗,但是太子殿下的这个脉象还是摸的很清楚的。气血方面确实是还有些虚弱的症状,但是整体脉象强劲有力,明明是要大好的势头啊。

“太子殿下,可是有哪里不适?微臣无能,实在是诊不出来。” 王太医坐不住了,直接给太子殿下跪下。

“王太医快起来,请坐。孤记得你,曾经一起在黄庄研究牛痘。你只看看,孤是否有积食的症状?”

“谢太子殿下。您还记得微臣,是微臣的荣幸。微臣当初正是和太子殿下一起共事,研究牛痘的六位太医之一。后来陛下派臣等去了江南各地,做牛痘推广。 微臣春节前回来的太医院。” 王太医有点激动,太子殿下还记得他。

“太子殿下请安心,您的脉象是开始好转的脉象。没有积食。”

“王太医,之所以魏忠他们慌忙的找你来给孤看诊,是因为孤今儿多吃了两碗饭,他们吓到了,害怕孤会撑到。实际情况是现在孤感觉没吃饱,还饿着。” 小太子大大方方的说起自己虽然吃的比平时多,但是还没吃饱的委屈。

“太子殿下前段时间身体太虚,以致虚不受补。现在已然好转,加上太子殿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因此才会饭量大增。可以在平时的饭量上适当的添加,但是不要过多,少食多餐最好。” 王太医点点头,太子殿下这是到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时候了。

“微臣对于药膳方面小有研究,待微臣给太子殿下开个食补方子,您先吃着十来天看看。”

年迈的王太医对于曾经和太子殿下一起研究牛痘,又到江南各地做推广的事情,一直是非常骄傲的。对于太子殿下的身体,他和太医院的其他同僚一样,都是非常挂念的。热切的希望太子殿下赶紧的好起来,再领着他们做个什么研究。

“食补?可以。王太医尽管开方子。孤一定每天按时食用。” 如果食补能让他吃饱又能少吃一碗饭,那是最好的了,小太子默默的想。

有了王太医的保证,又见小太子确实是一副我很好只是很饿的表情,魏忠和春兰他们都松了一口气。现在知道了是因为小太子的身体大好,既要把前段时候的损耗补上来,又要长个头,才会突然要吃这么多,他们都替小太子开心。

终于可以安心吃饱饭的小太子也很开心。

这场大雪一直持续到晚上天黑时分才渐渐的变小。小太子下午的时候,把配置无烟火-药需要的材料写出来整理一下,又提笔写了《春夏秋服装综合》的开头。觉着有点累,天一黑就直接睡了。

这是胤礽重生大清朝以来最大的一场雪,他根本想不到这场给他带来顿悟的大雪,对于贫苦的老百姓而言,会是怎么样的灾难。

康熙皇帝和几个大臣一起喝着太医院熬的姜茶驱寒,听到回话说雪灾特别严重,扔下碗就紧急的再调度几个营的士兵,先帮老百姓扫雪,以防灾情扩大。

皑皑大雪,在老百姓的屋顶上,像是给房屋披上了一层雪白晶莹的厚被子,看起来美丽迷人,却是必须要清扫干净的。否则明天早上天一放晴,太阳出来,积雪融化的水就会渗进房屋,进而结冰。不光会减少房屋使用寿命,甚至会在下场大雨来的时候,引起屋子直接漏雨。

当然扫雪这还是好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很多不够结实的屋子直接就被压塌了。

尤其在南城,这里聚集着很多中下层老百姓,脚夫,零工,小商贩,杂耍卖艺的人等等,他们大多是图便宜,住在年老失修的茅草屋,大杂院。每次大雪或者大暴雨的时候这里都是重灾区。

南城兵马司王大人已经带着士兵们在白天忙了一天,到处救人和安置因为房屋倒塌无家可归的老百姓。此刻沙哑着嗓子和带着士兵前来帮忙扫雪的明珠大人汇报灾情,让想在皇上跟前好好表现的明珠大人很是着急,调兵遣将的,一边救人一边扫雪。

幸好现在国库充足,银子,粮食,药草,被子等所有需要的救灾物资都已经准备好。

一排排的火把燃烧着,趁着雪光和月色,黑夜变成了白昼。老百姓挤在士兵们临时搭建的屋子里,没人说话,都看着那十几口沸腾着的大锅。锅里分别煮着给他们驱寒防疫的药草和浓稠的白米汤。

第42章 火器22

莫道世人都说‘宁为盛世犬, 不做乱世人’。小太子因为多吃了几碗饭而劳师动众的去请太医,老百姓在遭受这无情的雪灾后, 可以有个屋子蹲着,有口热汤喝着, 有床被子裹着。

这太平盛世啊就是好。

第二天,天气果然是晴朗,太阳出来了,红彤彤的,照在人的脸上有层稀薄的,却让人分外留恋的暖意。小太子来到乾清宫正殿的时候,康熙皇帝正在和赫舍里噶布喇, 佟国维几位大臣在商议要不要重建南城。

虽然在来得路上,梁九功已经和小太子提及了昨天的大雪引起的雪灾,胤礽还是没有什么概念, 他仅有的认知也不过是史书的相关记载中的寥寥几笔。因此一边一个字不漏的听着康熙皇帝和大臣们的商谈,一边从嘟嘟那里翻阅公元十七世纪的北京城格局, 以及这个时代的老百姓住宅的房屋建筑等资料。

“太子, 听了这时候, 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康熙皇帝看小太子端坐在他的小椅子上一动不动的,专心听他们的交谈,就想考考他。

昨儿个的雪太大, 他担心小太子出门的话会受不住,就没叫他过来。 今儿个天气放晴,臣工们商议雪后救灾和重建南城的事情, 小太子作为大清的储君,却是必须要出现的。

“回皇阿玛,儿臣听着您和各位大臣所说,是要一片一片的把南城都推倒重建,抵抗雪灾和水灾,这是大好事。把内城和北城也翻修或者重建也是大好事。因此儿臣觉得可以同时进行。” 小太子起身,板着脸,表情特别认真的回答康熙皇帝的问话,压根的没想过康熙皇帝和殿中大臣们听了他这番话,会有什么反应。

其实那位大臣一开始提议重建南城,纯粹是哗众取宠的心态,根本没想到康熙皇帝会去当真思考其可行性。

而康熙皇帝为何会想要重建南城那? 有钱有闲心情好啊。

先是小太子弄出来的这些新事物,销往江南等地和恭亲王带着人销往周边国家,带来的惊人盈利。又有前一段时间,阿茹娜格格为了换取太医院不限数量的药材供应,拿出来的那座金矿,康熙皇帝派去确认的心腹侍卫们已经回来禀告,证实了金矿产量高而且容易开采。

再者平定三藩的战争也接近尾声了,各种新型的火器和自动火-药碾磨机也都快出来了。所以康熙皇帝现在是财大气粗,特别想花银子,收买一下京城其他民族,比如汉人,回人的民心,也给刚刚结束了八年内战,大遭破坏的大清国,注入一些活力。

现在的皇宫紫禁城是前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戏曲《游龙戏凤》里面前朝正德皇帝说的“大圈圈里面套着个小圈圈,小圈圈里面套着个黄圈圈”,讲的就是大清国都城的前身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四九城。

大清皇室从多尔衮摄政王入主紫禁城开始,不光重建了被战火焚毁的皇城,还大大的扩建了外城。为了表示满人的尊贵,特别改了规矩,把皇城定为皇帝和文武百官处理政务,接待外宾等举行各种庆典的地方。内城定为八旗贵族,皇亲国戚们居住的地方,汉人和回人等其他民族就都住到了外城。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的格局。京城的汉人中也有了“东城布帛菽粟,西城牛马柴炭,南城禽鱼花鸟,北城衣冠盗贼,中城珠玉锦绣”这么一个说法儿。

“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讲的就是外城的四城。

西城区因为紧挨着内城西边儿,宣武门内外以及西四等处,王府林立的贵族区域。又有水和煤炭等物资都打这儿过,生活便利,因此特别被汉人中的士族官员们喜欢。

东边那一带不仅有粮仓,而且靠近通惠河,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过那里,漕运码头一片繁忙,所以这片儿慢慢的聚集了巨商大贾和殷实之家,是很富有的一个区域。

北边因为交通不便,还挨着晒粪场和果林等等,居住的多为贵族家里的仆从们或者外地来的的无业流民。

而这里说的南城就是崇文门和宣武门两个城门外的区域。崇文门是收税的地方,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宣武门是菜市口,南方各省要进京的人都要经过这儿再进内城。又因着这里临近花乡-黄土岗,金鱼池,整个南城人口特别密集,大小院子尤其大杂院的房屋质量岑差不齐,且大多年老失修。

当然还有一个是地势的原因,北面高,背山。南面低洼,环水。一年四季中除了夏季,吹得都是北风。风沙大,贵人们当然不愿意住这儿。

虽然南城居住的多为市井草民,但对于整个京城来说却也是非常的重要。康熙皇帝就想着若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南城的住房问题,那也是功劳一件。否则下次再来一场暴雨暴雪啥的,还是要遭灾。

本来康熙皇帝既然决定了,那就直接吩咐户部,工部开始做预算准备开工就好了,可是八旗王爷们不满意了,皇上您有钱怎么不先把内城修修啊?您身为咱们满人的皇帝,怎么能不把心偏到我们八旗子弟这儿那?

“太子殿下,重建内城和外城是大事,需要从长计议。微臣的意思是先从内城开始,把需要维修的,推倒重建的,都做好了,再商议外城的重建事宜。” 本来打算这次议事不开口的佟国维,被小太子的口气之大惊吓了一下。

内外城同时进行?这样要花多少银子?就算银子有了,人力物力也不够啊。太子殿下到底还是太过年幼,有点想当然了。

佟家目前还是中立派,对于赫舍里家和纳兰明珠这两派的争斗睁一眼闭一眼,一向是本着不偏不倚不参合的原则。反正当今皇上是他们佟家的外甥,又正当青壮之年,等再过三四十年,皇上年龄大了,再考虑站那边也不迟。

噶布喇大人一直是遵循他的父亲索尼的教诲,跟着康熙皇帝的脚步走。这次议事当然也是全力支持皇上。他前段日子一直在养病,最近刚刚康复,平时也难得见小太子几面。今儿看到小太子精神头挺好,身子骨虽然瘦了些,却没有丝毫怯懦之感,皇上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宠信太子,心里就满心满眼的欢喜高兴。

听到皇上考问小太子,噶布喇大人有点紧张,听到小太子大大方方的对答如流,就替小太子高兴。这一紧张一高兴的,他也就没仔细的听小太子具体说了什么。但是看到佟国维那个家伙居然说太子年幼不知事,当下就站不住了,出列奏到:“皇上,微臣觉得太子殿下言之有理。”

康熙皇帝对着噶布喇大人点点头,让他退回去。他不想和这位见到小太子这个外孙就没了平时的稳重样儿的老岳父说话。

再瞧了一眼刚刚激烈反对他的瓜尔佳倭黑,现在一副无奈丧气的模样,低着头站那儿装柱子。 就有点儿幸灾乐祸了,叫你刚才带头反对朕? 听听你未来女婿说的,内城和北城,和南城都一块儿维修重建。

“行了,都别争论了。重建南城,此事朕意已决。户部和工部都回去商议写个具体的章程递给朕。至于内城,还有太子刚刚提到的北城,各位臣工也都回去先写个折子,以后再议。”康熙皇帝一锤定音,结束了这次议事,“太子,留下。”

本来还想待会儿和小太子边走边说说话,亲热亲热的噶布喇大人,恋恋不舍的和其余的大人们一起退出了乾清宫。 热热闹闹的大殿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康熙带着小太子慢慢走着,来到了御书房。

父子落座,康熙皇帝首先开口,“胤礽,听说昨儿个毓庆宫请太医,怎么回事?今天都好了吗?”

小太子摸摸鼻子,想起昨天的事情还有点委屈:“皇阿玛,昨天儿臣就是觉得饿了,多吃了两碗饭,把宫里的人吓到了,怕儿臣不舒坦就去请值班的王太医给儿臣诊脉。王太医说儿臣只是前段时候损耗过多,现在好起来了,又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需要适当的增加饭量。”

哈,康熙没忍住笑出声来,太子因为吃太多请太医? “那些宫人做得对,他们要是不负责任的任你多吃几碗饭,不请太医,朕反而要骂他们。”

“朕已经选定张英和李光地作为你的老师,着内务府和礼部准备,下个月太子拜师。”

“儿臣谢皇阿玛。”

“皇阿玛知道你记性好,但是也要尊重老师,认真的跟着师傅们学习,皇阿玛有空就会教导你四书五经,考考你的学习进度。”

“儿臣遵命。”

“别焉头耷脑的,皇阿玛也没有限制你的自由,不允许你去那个玩具处玩耍。” 到底是做皇阿玛的不忍心,康熙皇帝看小太子听到要进学有点没精神,忘记了要严格教导小太子的话,先安慰了起来。

“儿臣谢皇阿玛。皇阿玛不用担心,儿臣很喜欢读书,会努力和师傅们学习的。” 小太子打起精神来下保证。

“恩,能明白就好。身为八旗子弟,把各家典籍都读明白了,是必须的啊。”康熙皇帝顿了顿,不会回想那些不愉快的往事。“来说说,关于重建南城的事儿,为何要内城和北城也一起维修重建?”

第43章 火器13

“回皇阿玛, 儿臣心里有个想法,您听听。我们先让工部在南城和北城都统一规划好, 然后让合适的大商家按照我们的要求,出人手负责建造。” 小太子觉得二十世纪的华夏搞得红红火火的农村城镇化建设, 或者房地产之类的官商合作模式,正好合适现在的情况。

“竣工后,由工部验收,全部合格再交付。可以适当的在工钱上面加一些银子。或者皇阿玛你送一些御制的宝贝也行,写几个字也可以。” 小太子说着,就走到他的小书桌上,按照嘟嘟提供的资料, 提笔刷刷的写写画画了几张纸。

“皇阿玛,这是后世的建筑,您看看, 和现在的房子结构对比一下,做个参考。我们可以在南城和北城修建这些矮小的楼房, 用作住宅和商铺等等。”

“住宅和商铺的规格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别。所得者也分为三类, 半卖半送的, 直接赠送的,或者全额购买的。 ”

“先选定几家信誉好又有建造能力的商贾,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 各自给出一份预算,看谁的最合适,就和谁合作。儿臣相信会有很多大商家乐意做这个生意的。当然也可以是我们出钱, 包给建筑工人团伙,给他们工钱。”

康熙皇帝听得呆了,拿一些御制的东西就可以换来南城和北城?朕写几个字就行?这是把那些大商人当傻瓜?不过多建一些全额出售的房子,分一点点利润倒是确实可行。

康熙皇帝自觉脸皮不够厚,不好对商人太苛刻了。

“不错,这次脑袋瓜够灵活,等南城和北城造好了,皇阿玛给你记一大功。” 虽然觉得小太子的主意有点投机取巧,但是康熙皇帝确实心动了。

这样多省心啊,给那些商人几个胆子,他们也不敢给朕偷工减料,粗制滥造。

这次康熙皇帝是真的冤枉小太子了。小太子想的是后世的房地产或者拆迁房的模式,商人是大有利润可图的。但是在康熙皇帝看来,能让商人参与已经是高看他们一眼了,没强制下命令,给工钱再加上一点点利润,这就是非常的英明神武。

“这张是建筑材料的配方,钢筋混凝土,包括混凝土需要的水泥配方等等。用钢筋混凝土造的房子,可以高达十丈 ,考虑皇宫的高度,和整个京城的协调,京城所有的建筑高度都要有限制,尤其城南的建筑高度,估计也就两层,或许城北的可以稍高些。这个就有工部来统一考量。”

“这张是水泥砖的制法,可以让工部一起研究实验看看,是用水泥砖造房子好还是钢筋混凝土建造好。”

“这张是沥青的几种配方,您都可以试试。用沥青铺设的路面,平整干净,关键是不透水,用个几年甚至十年都可以。皇阿玛可以把道路修到全国各地,甚至内蒙,西藏,云南等等。目前有些西方国家已经在使用它铺设道路,效果非常好。”

“这张是关于预防沙尘暴,植树造林等保护草木的内容。这是我们现在和以后的几百年内,所有华夏人都要做的事情。否则在将来,这京城的风沙大的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小太子在心里默默的想,过了几百年,大灭世来临,就不用再考虑这些了,幸存的人类直接飞到银河系外居住了。

“好!好!好!”康熙皇帝兴奋极了。

拿出御书房的那套西方进贡的圆规,卡尺等工具,小太子把嘟嘟库存资料中,沥青这种稀有资源的全世界产地图画了出来。

“皇阿玛,这是沥青的产地图,就是直接出产沥青的地方。”

胤礽知道那些八旗贵族甚至五叔恭亲王,都派人去世界各地寻找钻石。没去看自家皇阿玛那因为看到这张完整详细的世界地图,而直接呆愣住,震惊到说不出来的表情。小太子接着说道:“儿臣记得,产钻石的地方也就是产黑油最多的地方,黑油将会是二百年的世界最重要的稀有资源之一。皇阿玛可派人关注留意。”

“在和俄罗斯接壤的地方西伯利亚,地底下储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将来会是全世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做饭洗澡都用得到的稀有资源。皇阿玛记得给争取过来,不要再送给俄罗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