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67节(1 / 1)

作品:《皇子奋斗日常

裴清殊高兴地说:“太好了,我打小就没怎么出过宫,以后,公孙公子可要多给我讲讲外面的事情。”

公孙明笑道:“既然殿下愿意收下我,那以后殿下就是我的主子了。殿下就不要客气,直接叫我的名字就好了。”

裴清殊点点头,张了张口,结果却没好意思叫出来。

那父子二人倒也不逼他,三人站在在清亮的月色之下,相谈甚欢。

等皇帝从建福宫回来之后,公孙明就正式来到了长华殿,成为了裴清殊的第三名伴读。

有了公孙明在身边之后,裴清殊免不得要向他打听一些有关公孙夫人的事情。

裴清殊本以为自己多了解一些,就能多确定一些事情。谁知听了公孙明的描述之后,裴清殊反倒觉得更迷糊了。

从公孙明的话中,裴清殊能感觉到,公孙夫人是一位特立独行,和俪妃有些相似,甚至比俪妃更加有想法的奇女子。

为了试探公孙夫人是不是和他一样,也是从后世来的,裴清殊问了公孙明很多问题,尤其是和大夏,也就是匈奴人有关的问题。

可是公孙夫人在这方面,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反倒是公孙先生,不知是洞悉时势,还是夜观天象所知,总觉得大夏是个巨大的威胁。

裴清殊感觉,自己有点分不清楚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就算公孙夫妇知道他是个假的十二皇子也好,这夫妻俩都没有做过任何对他不利的事情,甚至还把独生子送到了自己身边。

裴清殊觉得,自己现在可以放下心来,把公孙家的人当成盟友,而不是戒备的对象了。

第84章 潜龙

一个小小的公孙明或许并不显眼,可是他的父亲公孙越, 却是大齐国师般的人物。所以公孙明来到长华殿之后, 还是在庆宁宫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虽说先前皇帝杀鸡儆猴, 已经正了正宫中的风气, 可十皇子还是改不了他大嘴巴的性子,在长华殿里大声嚷嚷,说皇帝还是偏疼裴清殊的,竟然还亲自给他找伴读。

七皇子看他那个样子就烦,恨不得直接封住十皇子的嘴。

裴清殊尽量不动气,学着四皇子的样子淡淡地怼他:“公孙明和我年纪相仿,所以父皇才让他来我身边的。请问十哥你今年几岁?”

十皇子讨了个没趣, 讪讪地摸了摸鼻子:“老十一不是也和你差不多大么?”

裴清殊回过头看了十一皇子的两个伴读一眼, 十皇子也随着他的视线看过去。

那两个男孩儿, 要说也是好人家出来的公子,结果现在已经被十一皇子管的,比宫里的太监还要老实了。

公孙明怎么说也是皇帝心腹的儿子,皇帝能让他遭这个罪么?

果然, 十皇子找不出话来, 只能默默地闭嘴了。

……

四皇子给裴清殊他们补了大半年的功课之后,裴清殊现在的成绩又有所进步,已经能和九皇子不相上下了。

只不过他心里头,还是对那些“之乎者也”的东西兴趣不大。比起背诵四书五经,吟诗作对,裴清殊更喜欢学习算学和天象学。

天文八卦这种东西, 长华殿里当然没有老师能教。这方面的知识,裴清殊都是通过公孙明了解的。

公孙明虽然还没有出师,可他从小耳濡目染,会的东西也不少。

有一回裴清殊好奇,忍不住让公孙明给他测一测生辰八字。

公孙明看了他一眼,犹豫着说:“其实……我曾经看到过父亲给殿下测算的命格。”

裴清殊立马来了兴趣,好奇地追问起来。

可公孙明却一脸为难地说:“父亲总说,泄露天机,必遭天谴。我可不想死于话多……”

裴清殊只能缠着他道:“那你就透露几个关键字,让我自己猜猜呗?我自己猜出来的,总不算是你泄露天机吧?”

公孙明说不过他,只能在雪白的宫纸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潜”字。

裴清殊皱起眉,一脸不解地看着这个“潜”字。

“这……是什么意思啊?”

这回公孙明却是咬紧牙关,怎么都不肯说了。

裴清殊没有办法,只能在心里头默念着这个字,回头去宝文阁查阅古籍。

等他终于在讲解《易经》的书籍中翻到乾卦篇的解释时,裴清殊手一抖,心脏突然砰砰砰地狂跳起来。

据易学家崔憬所说,潜者,隐也。

龙隐地下,潜德不彰,君子韬光待时,指的其实就是四个字——潜龙勿用。

也就是说,他现在尚处于潜伏时期,还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坚定信念,藏锋守拙,等待时机,不能轻举妄动。

只是这个时机,指的究竟是什么呢?

潜龙勿用……

不知为何,裴清殊只要想到这几个字,就会感到心惊肉跳。

这几个字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样,压在他的心头,让裴清殊忍不住感到隐隐地害怕。

是他想多了,猜错了,还是公孙先生给他算出的,当真是潜龙之命呢。

裴清殊现在算是明白,为什么皇帝总说,人不要在太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命格了。因为的确,如果算出来的东西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还好,如果和自己想象当中不一样的话,就可能会人产生一些特别的影响。

至于这影响是好是坏,就不好说了。

从这之后,裴清殊再也不提让公孙明自己算命一事,只是踏实读书。

……

延和十五年的年底,四皇子的婚事终于定了下来。

听淑妃说,之前荣贵妃一心一意地在世家小姐里面挑选儿媳妇,可是无论她怎么选,都没有能让四皇子满意的。最后不知怎的,竟然定了正五品通政司参议庞大人的嫡长女。

按照淑妃的观点来看,四皇子这门亲事选的不是特别好。虽说大皇子的岳父品级也不高,但他娶的毕竟是自己的表妹,而且还是恪靖侯府宋家出身的贵族小姐。

庞家则是个在京城没有什么根基的家族。家中官位最高的,就是四皇子的这位未来岳父了,也不过正五品而已。

淑妃摇摇头说:“你四哥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配这么个平平无奇的姑娘,可惜了。”

裴清殊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庞大人的官职虽然还不高,但在通政司当差,比起一般的文官,还是有一些实权的。

通政司俗称“银台”,掌内外奏章与全国上下臣民秘奏申诉之事。

数十年前,通政司一度成为了摆设。皇帝为了集权,多让大臣们直接呈上密折。

不过后来,有两朝皇帝对通政司进行了改革,使得通政司内大多是皇帝的近臣。这样一来,既能使密奏制度化,又能保证皇帝对天下事的了解。

所以说,现在能够进入通政司的大臣,大多是皇帝信任之人。

庞大人能够不靠裙带关系,只凭自己的实力进入通政司,想来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而且听说庞大人只有一个女儿,对女儿极为疼爱。想来四皇子娶了庞家的小姐之后,对他将来的发展也会有所助益。

从几位皇兄岳家的选择上来看,裴清殊觉得大皇子和三皇子选的都是与看似清贵,实则没有什么实权的家族联姻。二皇子和四皇子则是选择了在别的方面有所欠缺,但是父兄有实职的妻子。

以裴清殊的视角来看,四位皇兄之中,还是数二皇子的婚事选的最好。虽说二皇子妃貌若无盐,父亲年纪又大了,可她的父亲苏宏光苏大人乃是正三品卫尉寺卿,天子近臣,一直很得皇帝的信任。

就像得宠的妃子能吹枕边风一样,得宠的臣子,每日都能见到皇帝,谁知道他会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皇帝的想法呢?

截止到目前为止,裴清殊还是没能确定亡国之君到底是大皇子还是二皇子。

四皇子的确也有那个可能,但是裴清殊不愿意去这么猜。

至于年纪同样合适的五皇子……基本上已经完完全全地被裴清殊给忽略了。

他实在是想不出来,到底出现什么情况,皇帝才会立老实巴交的成妃为继后,立不声不响的五皇子做太子。

……

转过年的春天,四皇子大婚,出宫建府。

为了庆贺四皇子的新婚之喜和乔迁之喜双喜临门,裴清殊下了血本,让人搜索了两幅特别值钱的古画送给四皇子。

礼物送出去的时候,裴清殊看得出来,四皇子很喜欢,直接叫人挂在了书房里。

裴清殊觉得自己的审美被人肯定了,美滋滋的都忘了心疼钱了。

四皇子成婚之后,自然就不能继续给裴清殊他们辅导功课了。不过他们兄弟几个之间的来往还是没有断掉。每到休沐日的时候,四皇子都会进宫向荣贵妃请安。

一般来说,皇子们出宫之后,他们原本在庆宁宫的住所仍旧会保留下来。所以每十日,他们兄弟几个还是可以聚在一起画画谈天。

四皇子刚成婚那阵子,裴清殊和七皇子时不时地会去宝慈宫凑个热闹,主要是为了认识认识他们的那位新嫂嫂。

裴清殊本以为四皇子会找一个和左大姑娘十分相似的姑娘,谁知见到庞氏之后,裴清殊就发现,这位新四嫂看起来和他想象中的样子完全不同。

左大姑娘端庄秀丽,看似温婉,眉眼之间却有一股英气。可这位四皇子妃,低眉顺眼,不声不响,看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家碧玉。长相虽说不丑,但也不是十分漂亮,只能说是端正。

见了本人之后,裴清殊才明白淑妃为什么会说庞氏配不上四皇子了。

不过裴清殊觉得,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左姑娘和四皇子都各自婚嫁了,应该把以前的事情统统忘掉,朝前看才是。

对于这位新嫂嫂,裴清殊十分敬重。因为头一回见面的时候,四皇子妃送了裴清殊和七皇子一人一套芙蓉白玉茶具,回过头裴清殊便从自己的私库里挑出一整套点翠赤金首饰来还礼。凡是见面的时候,裴清殊也必然恭恭敬敬地称她为四嫂,不因其他因素而轻视庞氏半分。

许是荣贵妃只有四皇子这么一个儿子,庞氏没有嫡亲小叔子的缘故,见裴清殊他们和四皇子这么要好,庞氏就把他们俩当成自己的弟弟一样对待。逢年过节,或是家里得了什么好东西,庞氏总是要送上他们一份。

七皇子每回收到来自四嫂的礼物,都要忍不住跟裴清殊感慨一番:娶媳妇真好!

七皇子的虚岁已经有十四,周岁也有十二了,近来想娶媳妇的趋势越发明显。之前裴清殊还总觉得自己年纪小,不太挂心男女方面的事情。可是眼看着七皇子也快到了收用宫女的年龄,裴清殊忽然有点担心……

他……以后该怎么办呢?

裴清殊是一开始就没想过要再找男人怎么怎么样的,不管他以前的心理状态是什么,现在的他就是男人,他也已经习惯自己的身体状态了。

他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很传统的人,觉得男人就是应该和女人在一起。当然,这其中也有怕被世人议论的成分在。他觉得若是自己不娶女人的话,就会像二皇子那样,被淑妃说成是变态。所以他迟早是会有女人的,而且迫于皇家的压力,恐怕还不止一个。

不知道到时候……他能不能受得住啊。

不过,比起个人的婚姻这种小事,裴清殊更关心的,还是国家大事。

这些年来,匈奴人数次骚扰大齐边境,几乎每过两、三年就会跑来一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虽说每一次,匈奴人都会被大齐的将士赶跑,可裴清殊总觉得,匈奴人只是在积攒实力,不断试探大齐的实力和底线。

可是如今,大齐官场上总体的状态还是重文轻武,国家并无多少将才可用。

老一辈的大将军王大将军,也就是定妃的祖父,如今已经年过七十,难以再战。他老人家年轻的时候虽然英勇无比,可他的两个儿子、三个侄儿全都为国捐躯,已是后继无人。

中年将领也有几个,可他们大多已经习惯了京城的富贵安逸,向来主和不主战。

至于青年将领,除了大皇子小露头角之外,这几年武科举上来的武举人、武状元都并不是十分突出,加上没有根基,在军中难以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