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81节(1 / 1)

作品:《太子妃的荣华路

皇帝不喜,对她母子总归有影响的。

他并没有擅做替妻儿决定,正打算提出来商讨一番,不想纪婉青倒是早一步开了口。

夫妻俩想到一处去了。

现在无需细述,就能确认她的想法了,不过,高煦还是低声询问两句。

“我只是在清宁宫门口晃一圈,确保安全无虞。”

纪婉青不会用自己与孩子冒险,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这是要保证的。只不过若在这个前提下,费点心机,就能避免日后很多麻烦,她还是很乐意的。

高煦颔首,“这是必然。”

既然确定了行动方向,那下一步就该具体策划了。

夫妻商议一番,总体来说,计划还是趋向保守的,以安全为第一位,一应行动须小心谨慎。

纪婉青嘀咕,“若是能知道皇后在何处动手,我们这边就方便许多。”

这点是当然,哪怕不知道行动步骤,能获悉对方策划事件的地点也足够了。毕竟,他们打的是提前避开的主意。

高煦轻拍了拍她,“时候不早了,快歇了罢,或许明日有消息也未定。”

他这话说准了,次日午膳前,还真来了一个消息。

纪婉青处理妥当内务,正命人传膳,何嬷嬷匆匆撩起门帘子进了屋,给主子打了个眼色。

她心中一动,立即屏退屋中宫人,接过密信一看。

“嬷嬷,你赶紧到前面去,把殿下请回来。”

纪婉青大喜,这回遂了人愿,消息是坤宁宫崔六娘传过来的,说的正是有关皇后在万寿节前的异动。

第八十三章

坤宁宫。

皇后扫一眼前来请安的后宫大小妃嫔, 坐在右下首头一位的正是丽妃。这位成功分割了宫权的宠妃,表面恭谦, 实际腰背挺直,

她心里一阵无名火起, 蹙了蹙眉心,抬手将诸女挥退。

皇后心情阴郁, 不过很快, 便阴天转晴了。

陈王来了,魏王也来了。

魏王被皇帝勒令闭门思过, 一晃眼已有数月,终于在銮驾返回京城时,悄声无息被放了出来。

原因无他, 万寿节到了, 后面紧接着就是魏王娶继妃的吉日,继续关着不行。

昌平帝经过几月时间, 火气消了不少, 就把他放出来了, 这是头一回进宫给皇后请安。

“钧儿。”

皇后几个月没见大儿子,忧虑牵挂, 眼圈微微发红, 握了魏王的手,“好孩子,快快起来,让母后好生看看你。”

魏王双膝着地, 没有依言起身,“孩儿不孝,让母后担心了。”

“那你下次便多谨慎些,莫让母后多劳神。”

“是,孩儿知晓。”

母慈子孝,二人真情流露,陈王一直微笑看着。

朝堂大事果然十分锻炼人,他独挑了几个月大梁,成长速度飞快。如今不管心内作何感想,表面也不露丝毫痕迹,反倒上前劝道:“母后,二哥出来了是好事,我们该高兴。”

“对对,该高兴的。”

皇后连声应和,抽出丝帕抹了抹眼角泪花,把大儿子搀扶起来,“你们兄弟都坐下,陪母后好好说话。”

又欢喜了一番,陈王主动开口,“母后,既然二哥出来了,重返朝堂想必不远,我先把手头上诸事整理一下,二哥重掌也不会千头万绪。”

魏王虽放出来了,但昌平帝还没开口让他重领差事。

不过想来也不会远了,继妃秦氏之父是英国公,颇有些能量,到时候双方一起使劲儿,皇帝必然会顺势下台阶,把魏王召回来。

“好,好好。”

皇后看着面上隐带关切的小儿子,极为欣慰,“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她拍了拍陈王的手,“你哥哥重新接掌,难免忙乱,幸好有你多协助着。”

陈王微微一笑,“刑部陈条之事正到关键时候,那我便先掌着,其余诸事,就整理一番 。”

“好。”皇后点头。

魏王拍了拍兄弟的肩膀,笑道:“辛苦你了,三弟。”

陈王笑意不减,“我长大了,正好为母后二哥分忧。”

算计了一场,他终究不是一无所获。

母子三人笑语晏晏,大殿气氛和乐,随后魏王话锋一转,蹙眉道:“母后,儿子听说太子妃有了身孕。”

他虽然被遣回京城,闭门不得出,但不代表耳目蔽塞,皇后临江侯会传消息给他,他自己也有信息渠道。

这所谓的“听说”,不过就是引起话题的说法罢了。

这个话题,让和乐气氛陡然一滞,皇后瞬间阴沉了脸,“没错,如今已经六月了,听说胎相稳固。”

魏王这么多年来,吃尽了嫡次子的亏,虽元后继后不可逆转,但母子几人难免耿耿于怀。

这种前提下,再加上皇长孙的位置相当重要,这五六年来,皇后魏王都为此废了不少心力。

前头是很成功的,魏王顺利成为头一位成婚的皇子,比太子还早了一年,只可惜后面触礁了。

魏王日夜耕耘,甚至不限于王妃屋里。王妃虽没怀孕,但倒有几位姬妾怀了,只可惜总会出各种各样的意外,终归是流了。

一句话概括,颗粒无收。

后面不等他继续努力,前一位魏王妃就要“病逝”,而刚大婚不久的皇太子,却传出大喜之讯。

这是何等让人咬牙切齿的消息。

纪婉青翻脸,边城眼线被郑毅设法拔除,皇后已无法掣肘对方的法子,要生的气早生过不少了,再多说也没意思,她如今的关注点在另外一处。

“这个孩子若顺利诞下,就是陛下头一位孙辈了,若是男胎,就是名副其实的嫡出皇长孙。”

意义之重大,不必细叙,她缓缓说来,眸中有化不开的忧虑。

夺嫡进行到如今,已有近十年时间。

因一开始有皇帝倾斜,坤宁宫甚至能隐隐占据上风。可惜皇太子不是吃素的,不过两三年时间,东宫便稳稳站住脚跟。

那时候,双方还能平分秋色,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太子逐渐占据上风。

到了近两年,东宫根深蒂固,已然是个庞然大物。即便昌平帝本人想动,都得拿上个短处,才能发作一番。

反观纪皇后一党,屡屡遭遇挫折,不进反退。

好在得益于皇帝的平衡之道,过后总会大力扶持坤宁宫,倒还能与之抗衡。只不过,每每双方交锋,临江侯皇后母子皆有隐隐的力不从心之感。

这源于高煦一直执行的低调策略,皇后一党能察觉到的,仅是东宫势力的一部分。诸如霍川等文武要员,都是秘而不宣的,以免刺激到昌平帝那根敏感的神经。

皇帝到底是皇帝,硬碰硬绝对讨不了好。

皇后虽不知道详情,但仅仅那一丝力不从心之感,就够她警惕的了,心底隐忧感始终挥之不去。

这种情况下,东宫要添嫡子了,她如何能坐得住。

皇后抬手,挥退了大殿中侍立的宫人太监,低声对两儿子说:“这次幸好陛下给太子妃赐了御医,她身体康健,不能继续闭门不出。”

本朝以孝道治天下,皇帝皇太子更是天下表率。

昌平帝好些,毕竟先帝太后都没了,他按规矩做足礼数,就没人能挑出刺来。

东宫则不然,太子妃有孕但身体康健,若万寿节也不肯出席,孝道一事,便沾上污点了。

夫为妻纲,这污点皇太子乃至东宫,都跑不掉。

皇后以己度人,认为太子必会让太子妃出席的,这么一来,她便有了动手脚的空间。

在朝堂,皇后一党势力比不上东宫,但换到皇宫内部,就并非如此了。

宫权,皇后掌握了近二十年,即便几月前有丽妃横插一竿子,她也不算伤筋动骨。

反之,太子不掌宫权,即便暗地里发展人手,无论是速度还是数量,也远远赶不上行事光明正大的坤宁宫。

在自己的主场,皇后还是颇有自信的,只要太子妃出席万寿节大宴,她至少有超过五成把握。

魏王闻弦音而知雅意,眸光登时一亮,忙追问道:“母后可有了安排?”

“有了,这两天母后已准备妥当。”皇后点了点头,目含欣慰看一眼陈王,“这主意,关键之处是你弟弟给母后想的。”

面前的是亲儿子,没什么好隐瞒的,于是,她立即把母子二人的布置详叙了一遍。

这次,皇后并没有打算在大宴当中动手脚,而是将位置换到清宁宫通往大宴的两条必经之道上。

经过柳姬一事,如今她很谨慎。左思右想之下,认为大宴的食物茶水以及人员等,必然会是东宫防守重点,与其在此处硬碰硬,她不如把换个地方。

另一点,宫道洒扫,如今是归丽妃管的。这正是对方携皇帝口谕,硬从她手里抢去的宫务之一。

丽妃接手的时候,虽远在行宫,但也遥控着将人手狠狠洗涮了几遍。但问题是,皇后经营了已有二十年,哪里是轻易能彻底洗干净的。

一些关键位置,总有一两条漏网之鱼的。

皇后冷冷一笑,隔了这么一层,出了事也牵扯不到坤宁宫。

正好一箭双雕。

“明月姐姐,你刚下值?”

明月,即是崔六娘。魏王陈王进殿时,她刚好在大殿伺候,等皇后说到关键处,挥退了诸宫人,她便低眉垂目,与大伙儿一起出来。

皇后母子说话耗时不短,她在殿外候了一段时间,下值的时间便到了,跟换岗者交接了工作,她便往侧殿后的排房行去。

洒扫的小宫女见了,忙热情打个招呼。

崔六娘脾气好,人缘不错,微笑点头应了,驻足说了两句,才返回自己的房间。

进了门不久,外面便有敲门声响起,来人是与她交情不错的三等宫人。

崔六娘一见此人,忙侧身让对方进来,随后将隔扇门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