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52页(1 / 1)

作品:《别叫我老师

殷九竹十八岁考上大学,一年也就寒暑假会回来。后来父亲去世,她又常驻美国,更是多年没有归家,她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的风景,拼命想要把它们和十年前的记忆一一印证,却发现变化太大,处处透着陌生。 司机艺高人胆大,一边开车,一边从后视镜里打量着坐在后排的他们。 司机好奇地和他们攀谈:“这大工作日去扫墓的人可真不多……你们是本地的?” 殷九竹笑笑:“我是,他不是。” 司机又问:“小姑娘,你这是去给谁扫墓啊,也没带个纸花、纸钱什么的。” 在国外这么些年,殷九竹假期少,回国不便,她就花钱雇了人,每个月去给父母擦拭墓碑,再摆上新鲜贡品。她这次回去扫墓,本来就打算速去速回,看一眼、说说话便罢,直到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空手而去,确实不大好。 她正想问问司机哪里可以买祭品,哪想到景旭拍了拍他那个硕大的双肩包,说:“放心,我带着呢。”他眼睛晶晶亮,邀功似地说,“我还特地买了华城的特产,一会儿让叔叔阿姨尝一尝。” “嚯,”司机咂咂嘴,赞许地说,“这女婿够细心的啊!” 此话一出,车厢忽然安静下来。 殷九竹尴尬地解释:“师傅您误会了。” “啊?”司机也懵了,“我听你们刚才聊天的意思,还以为你是带男朋友回来给爸妈扫墓呢!” 男朋友……男朋友……景旭明明心里都要乐开了花,却要故意装作无所谓的样子,拼命压下翘起的嘴角。 景旭清咳两声:“我们是同事,她回来办事儿,我刚好休假,就一起来这座城市转转。” 司机却不信。他都四十多岁了,还从没听过哪对“普通同事”关系的男女,会特地返乡一起扫墓的呢。而且看年轻人那副眼角眉梢都在跳舞的样子,恐怕就差最后那层窗户纸了。 …… 一小时后,车子停在了墓园外。 殷九竹掏出证件做了登记,又从值班室领了小桶、一次性抹布,打了满满一桶水,摇摇晃晃走向了墓区。 殷家父母的墓是一座合葬墓,这座墓早在殷浩军还在世的时候就买好了。每年清明,殷浩军都会带着她来墓园给母亲扫墓。 殷浩军曾指着墓碑,告诉殷九竹:“囡囡,等爸爸也走了,你就把爸爸和妈妈埋在一起。下面太孤单了,你妈胆子小,怕黑。” 那时的殷九竹年纪小,懵懵懂懂的。她没有想到,父母“团聚”的日子会来得那么早。 墓园在深山里,前几日刚下过雪,墓碑上还落着几片没有化尽的雪。殷九竹拿抹布擦干净墓碑,她矗立在墓碑前,望着墓碑上那两个描金的人名,仿佛她的心也跟那些被拂掉的雪一样,被搓揉成一滩烂泥。 她回国后,迟迟没有来给父母扫墓,说是逃避也好,说是恐惧也罢。 但现在,她终于站到了墓碑之前,向他们讲述着自己这几年来的经历。 她毕业了、她工作了、她回国了、她分手了、她有了新的工作也遇到了新的人。她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只是偶尔在晚上饥肠辘辘时,她会怀念父亲做的鱼。 殷九竹的母亲在她五岁时就离开了她,她对她的记忆很浅显,只记得她身上环绕不去的药香。还是等到她长大了,她才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原来母亲生前是一位老师,也曾桃李满天下。 现在,二十九岁的殷九竹如愿成为了父亲那样优秀的兽医,也即将成为母亲那样出色的老师。 他们的人生在她的身上延续了。 ——但为什么,她还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呢? 当殷九竹低声在父母的碑前聊天时,景旭安静地没有打扰她。他轻手轻脚地从背包里拿出华城特产,在殷叔叔殷阿姨的墓前摆成了一座小山。 殷九竹:“……”她震惊,“你什么时候买了这些?” 宫廷点心、真空包装的烤鸭、还有不同品种的水果……若不是酒精不能带上高铁的话,殷九竹简直怀疑他会从那个异次元背包里拽出一瓶茅台,和她爸喝两盅。 景旭挠挠头:“是太夸张了吗?” “当然夸张!” “可我毕竟是第一次见叔叔阿姨,我想给他们留个好印象。” “……” 景旭双手合十,对着墓碑拜了拜,很认真地做起自我介绍:“叔叔阿姨你们好,我是景旭,我是九竹的……嗯,学生,兼她的房客。” 他明明是第一次见他们,语气熟稔到仿佛他们已经见过很多面了似得:“九竹特别好,是我们医院最优秀的医生——之一。其实在我心里她是第一的,但是要给院长留个面子。 “我认识她四个月,却觉得像是四年、四十年了一样。在单位里,她负责动口,我负责动手,她经常指使我:‘景旭,去生化室取单子!’‘景旭,术前准备做好了没有!’;在家里呢,我俩又反过来,她负责动手,我负责动口,因为我做饭会带来生命危险,那次下了夜班想做个泡面,差点把厨房烧了。” 他絮絮叙述着工作、生活里的点滴小事,殷九竹从不知道,原来枯燥重复的日常生活也能被讲的如此有趣。若殷爸爸、殷妈妈真的在天有灵,看到女儿被逗笑的模样,也会跟着露出微笑吧。 景旭望向墓碑,脸上带着从未有过的郑重:“叔叔阿姨,九竹是我追逐的目标,更是为我指点迷津的灯塔。但我不想永远做她身后的影子——我会尽快成长,努力追上她,与她并肩进步,未来也要为她遮风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