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77页(1 / 1)

作品:《[清穿]后宫升职专家

怡亲王道:“没多远的路,不必了,这宫里也处处是屋檐。”方才的事儿搅得他也头疼,想放空了走走,不愿意人跟着。 不一会儿,十三爷却觉得领子被轻轻扯了一下,低头对上一双墨丸似的眼睛。 “十三叔,是西洋人要欺负我们吗?” 此时正好走到九州清晏门前,怡亲王凝视了片刻正门前一左一右摆着的庄重日晷和嘉量。 这代表着河山永固。 面对侄子的问话,怡亲王没有敷衍,但也不知说到什么程度才好。 半晌才对抱着的孩子尽量浅显解释道:“就像六阿哥有好多稀罕的玩器。外头有好孩子想跟你一起玩,跟你交换玩器。但也有坏孩子,只想抢走你的东西。”十三爷柔和道:“六阿哥还小,所以我们会护着你,不叫外头的坏孩子抢走你的东西,就像将来你长大了,也要护着自己的家人一样。” 六阿哥认真点头:“十三叔的教导,侄儿记得了。” 怡亲王就知道十四为什么一见这小侄子就要抱走来逗着玩了,虽说论样子,六阿哥并不如姐姐那样像皇上,但这脸儿绷着的时候,真能看出些皇兄素日沉着脸的神态。只不过六阿哥还在婴儿肥的年纪,腮鼓鼓的,从侧面看就像是一只货真价实的水晶肉包,严肃就显得分外有趣。 十三爷也忍不住抬手捏了捏他的脸,刚要逗两句让他小孩子别多想开心些,就觉得手背上凉丝丝的。 抬起头来,今年的第一场雪落了下来。 十三爷把孩子交给顾八代的时候,还不忘跟顾老师说一声:“原是我跟十四相见一时忘了形,竟在六阿哥跟前谈起了不少禁海之事。只怕六阿哥听得似懂非懂,有许多话要问先生。” 顾八代笑道:“老夫都晓得,怡亲王放心就是。” 他本就是来做师傅的,阿哥不懂之事请教他是他最基础的工作。 果然,六阿哥问起了什么是禁海。 作为亲眼看着康熙爷禁海的顾八代,对此事了解颇多。于是索性改了今日的课程。 按着以往儿子上午放学的时辰,姜恒打着伞到门口等着。远远看着他带着红色的小兜帽往回走。 到了门口,保嬷嬷战战兢兢道:“回贵妃娘娘,阿哥不肯让人抱。”地上已经有了薄薄一层积雪,按说为了怕阿哥滑倒,她们该抱着才成,偏生阿哥是自己走回来的。 姜恒摆手:“无妨,他喜欢踩雪玩,由着他去。”别说小孩子,她也一直爱踩雪的那种感觉。 等进了屋,就给六阿哥将全身衣服换过,又因屋里暖和,就只给他穿了家常的衣裳小鞋,让他坐着烤火。 六阿哥就迫不及待告诉她:“额娘,吃饭吧,吃了我好去书房的。” 姜恒:…… 不得不安抚儿子:“额娘与你不是说好了?且也是你皇阿玛定的时辰,下晌只能去半个时辰。你得歇了午觉再去。” “今天不一样。”六阿哥认真道:“晌午我被十四叔抱走了,少了时辰,先生说了要下午补上。” 姜恒闻言不由好奇笑道:“怎么回事?” 听儿子讲完晌午的经历,姜恒却有些笑不出。 禁海这事儿她曾听皇上提过一句,说是有朝臣旧事重提。但皇上也只是轻描淡写一说,姜恒也知京中西洋会馆等都好好开着,外事衙门依旧红火,就以为只是零星几个大臣提出的并不作数。 之后皇上离京,她对前朝的事儿知道的就少了些。 听儿子说起今日事,也就是说前朝要求禁海的声音居然愈演愈烈,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壮大起来,开始跟开海派势均力敌拉扯了起来。 禁海…… 姜恒常给儿子翻西洋书看,也讲过书里或是她脑子里的外国事,但从没提过禁海二字。 这让她想起闭关锁国,以及随之而来惨痛的近代史。 她看着儿子边烤火边剥栗子吃,就问儿子知不知道禁海到底是什么? 六阿哥点头:“先生说了,禁海就是家门外头有贼寇,他们手里有刀有剑,若是出门就可能被劫了银钱和粮食去。所以要回家来,把咱们的大门关上。” 姜恒还未说话,就听儿子继续疑惑道:“我问先生,若是门关不住怎么办,先生却没有答,叫我自己将来慢慢想去。” 六阿哥的习惯跟皇上一样,说话的时候就不能吃东西。此时费劲剥开了一个栗子,也只是在手里捏着。 姜恒伸手把栗子拿过来放到儿子嘴里:“先生说的对,要好生想去。” 而此时,弘历和弘昼也正在一起讨论禁海之事——皇上在木兰围场给两个儿子布置了功课,就朝上争执不下的禁海之事写一篇时务策论,他回京后就要看的。 弘昼对着一片大白纸想的头疼。 也不怪他,十三爷都要叫朝臣们吵的头疼,何况根本没涉及过海运之事的弘昼,只觉眼前一片迷雾。 于是来寻弘历商议。 皇上让他们写时务策论,自然许他们看一些朝臣关于此事的上书奏折抄录版。但弘昼到的时候,弘历并没有参考这些大臣们的言论,而是照着眼前摊着的一本《圣祖仁皇帝圣训》来写,显然是腹内已经有了初稿。 弘昼忙来请教。 弘历道:“皇玛法临朝五十载,明见万里。一应朝事,圣训中皆有明示,以此写出的时务策,便是与皇阿玛的心思有出入,也不会有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