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78页(1 / 1)

作品:《[清穿]后宫升职专家

这才留神去看,发现太后居然把靠东的侧间改成了孩子住的地方。太后对这个孙女的疼爱真是有目共睹。 而熹妃也留神看着笑语嫣然刚封了妃位的信妃。 她就这样舍得,这样放心? 不怕太后一步步将公主带走? 先是过一夜,接下来就是小住几天,最后可能就会发展成公主长住在太后宫里,甚至偶尔才会被允许来见她这个生母。 她就不怕这个孩子白生了? 这不应当是宫里所有女人的噩梦吗? 姜恒还真的不怕。一来她早知太后自己身受其苦,并不会带走人的孩子去养,二来,她有皇上。 在太后第一次接走敏敏去看的时候,皇上还特意来跟她说起这件事,安她的心。 那她有什么不安心的呢? 皇上和太后都是太知道母子分离的煎熬。 熹妃正在想着这件事,就听太后问信妃:“今年中秋前内务府新制了一款金线密织的弯月香草荷包,因用的金线更细手艺要求的就高,绣房总共没做出来多少,后宫里只有妃位以上才有,这两日你那里可补送到了?” 姜恒起身:“臣妾收到了。” 太后颔首:她要问的当然不是一枚荷包,而是随口一点,可问出内务府办差的细处。 熹妃听太后这么问,心里漫不经心想着:这话不该问信妃,该去问问齐妃收到没有,这宫里如今哪一处敢少了信妃的东西?皇上常去素心堂常见信妃,见了岂不是要问。 而就在想到荷包的一瞬间,又好似一个雷打在熹妃耳边。 熹妃也瞬间明白为什么她与裕妃都有着强烈的护犊子心理,信妃却没有,因为她有皇上! 当年她们面对年侧福晋忍辱负重,是因为知道,要是旁人来抢夺孩子,只有自己能靠得住。 靠当时的皇上——那估计年侧福晋一开口,两个孩子就正好凑个吉利的双数,都得被抱到侧福晋那里养着。 谢天谢地,当年的年氏看不上别人的儿子,尤其觉得不过两个侍妾生的阿哥,哪里比得上自己生的。 熹妃心底不由一涩:所以她们怕,所以信妃不怕,她尽可以做出孝顺的样子,把女儿常送来太后处博一个好名儿。 想到这儿,由不得熹妃不往下想去。 信妃这是在给自己还没出生的儿子铺路吗? 这会子把女儿送给太后过夜甚至小住成了惯例,将来若有了儿子,自然也就顺理成章——那信妃的儿子就会成为唯一一个太后看着长大的皇子。 之前弘时等三个阿哥小的时候,都是在王府长大的,逢年过节能见一眼祖母就不错了! 那这情分要怎么比? 熹妃觉得自己指尖有点发凉。 太后先对着皇后问道:“这是第一回 在圆明园过中秋,皇后的章程都拟好了?尤其是内外命妇何处进退,何处坐歇,至中秋家宴何处赏月,何处敬香这些大面上的事儿都安排妥了?这些是不能错的。” 这才是太后今日召人过来的缘故。 在紫禁城里过节有固定的流程,最要紧的是有固定的路线。 几十年来内外命妇出入都是一样的门和路线。 可圆明园不一样,命妇们自己不熟,意味着要安排更多更仔细的宫人来引领。走动的宫女太监多,却要做到多而不乱,井井有条,不能命妇们进园跟赶大集一样乱糟糟。 若是第一回 到圆明园过中秋就乱了套,皇室丢脸,她这个太后以及皇后都丢脸不说,太后主要是怕耽误了皇上将来的决断。 她看得出,儿子明显是更喜欢住在这圆明园。 那她就得盯着人把这圆明园的架子都立好了,起码后宫不能让人挑出毛病来——要是在这里连个中秋节都过不好,皇上以后还怎么来长住呢。 皇后将太后提起的事儿一一作答。 她最近光忙活这件事儿了! 姜恒听皇后有条有理将安排道来后,不免感慨,这后宫一把手真不是好做的。估计她练字画图看女儿的时候,皇后全部在搞调度顺流程排宫人。 组织一场团建都是很累的活,何况是安排偌大的中秋之事。 “如今宫里又多了一个妃位帮衬,有场面上的事儿,就有人可替你分担了。”应酬宗亲长辈,非妃位也是拿不出来的。 那些老亲王妃,因辈分高就最要脸面,要弄个贵人常在去陪,她们敢就在宫里撂脸子。 皇后颔首:“不光场面上的事儿,臣妾手里还有些忙不开的精细活,要分给她们。”又单独对姜恒笑道:“到了妃位,可就躲不得懒了,其实本宫早盼着你能搭把手的。” 皇后这说的绝对是真心话,之前妃位上只有齐妃和熹妃的时候,险些没给她累死:齐妃是时不时要给她帮点倒忙添点乱的,还不忘踩熹妃一脚表表功;而熹妃是凡事小心绝不会自己拿主意,只肯做皇后吩咐过的事儿——她倒是一点儿不犯错,但也是一点儿不肯担责任的明哲保身。 为此,姜恒位份还远不够的时候,皇后就看好了她:只瞧敢将敬事房副总管陈得宝立送慎刑司这件事,就可知她有决断有主意,不怕事也不优柔。 快来个正经人给她搭把手吧。 皇后再对太后细细解释道:“虽说各处都安排好了宫人,但总要有个主位看着才是,不然一处照管不到,就可能滑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