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33页(1 / 1)

作品:《[清穿]后宫升职专家

刚开口问了一句,就见皇上也往外走去。 太后一怔,不由道:“皇帝。”刚生产过的产房可去不得。 她没有说出来,但皇上也明白太后这句话的意思,于是摇头道:“皇额娘,朕不进门,只是与她隔窗子说句话。” 不听听声音还是不能放心的。 苏培盛掀开帘子,皇上就见满目晶莹漫天飞雪。 乳母在后面跟着,不敢越过皇上走,皇上就回头道:“快些回去,公主还这么小,如何受得住外头寒气。” 乳母这才健步如飞绕过回廊将公主抱回去——入冬后,永和宫各条步道回廊早都铺了粗布,四角用青石板压得结结实实的,就是防着冬日结霜,避免信嫔娘娘滑倒。 而皇上则慢慢走过回廊,停在窗下。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半晌皇上才隔着窗道:“外面下雪了。” 东配殿内此时服侍的人,都已经听乳母说起,皇上要隔窗来跟信嫔娘娘说话,早都屏气敛声起来。 于是皇上声音清晰传到内室。 姜恒听皇上这么说,就问道:“那皇上站在外面岂不冷?” 从于嬷嬷起,到外头苏培盛,都叫这两句对话整的不会了:皇上,您这会子不该慰问下刚生下公主的信嫔娘娘吗?而娘娘您不该赶紧表达下生下龙嗣的辛苦和艰难吗?这都是什么对话啊。 好在这两句奇怪的话后,两人就进入了正轨。 皇上隔窗安慰了姜恒一会儿,听她气息有些弱,还要努力回话,就道:“朕说你听着就是了,不必非要应答。”又喜悦道:“敏敏很漂亮,很像朕。” 姜恒惊讶:这刚出生的小姑娘,皇上是怎么看出来很想您的?这是什么滤镜眼睛啊,只能希望敏敏眼神不像您了。 皇上又嘱咐了她几句好好歇着,让宫人好生看顾后,才又回到了正殿。 “今日皇额娘也候的累了,儿子送您回去吧。”又对皇后道:“皇后辛苦,也早些回去歇着。” 太后这心里焦着等了一日,终于盼来了好的结果和孙女,也是有些神倦力乏了:“如今已然入夜了,那就都先回去。明儿皇上下了朝,跟皇后一起来慈宁宫——该商量小公主的洗三了!” 皇上皇后都应下。 姜恒原是累的要睡过去,但还是等了一会儿,听说三大神都离开了永和宫,这才让于嬷嬷把孩子抱过来。 她与于嬷嬷早商量好了。孩子刚出生总要自己喂几天的,现代科学表明,母乳中有不可替代的抗体,能增强孩子体质。尤其是亲娘的初乳。 姜恒虽没法给于嬷嬷将科学道理,但于嬷嬷不是死守宫规的人,只以为信嫔娘娘头一个孩子心疼,要喂就喂几日吧。而且娘娘体质很好,又是足月,让小公主吃两日母乳也好。 那种生母喂养的孩子更健壮的偏方传言,于嬷嬷也听过——妃嫔们为了自己的孩子,总是什么偏方都要听一听的。 这宫里孩子养的精细,从出生起一个皇子公主就有四个乳母四个保嬷嬷看护,更不用提渐渐长大,配上的足额宫女太监了,真是娇贵的很,恨不得路都不用自己走。 可宫里孩子就好生病,有的妃嫔打听了外头庄户上的事儿,听闻外头妇人养孩子粗糙,更是不用乳母的,就觉得或许村妇自己喂养,所以孩子才健壮。 这是一重传言,还有的偏方,说是要喝什么鹿奶豹子奶的,真是什么法都有。只喝几天母乳都算不上出格。 于是姜恒是等着孩子出生半个时辰后,自己喂了一回,这才撑不住睡过去的。 十二月十七日,终于睡醒的姜恒,把昨夜的事儿都想了起来。又看座钟上也不过才七点多,按说正是冬日晨光熹微的时候,窗外绝不会这么亮。 “昨儿是下了一夜大雪吗?”亮光是从窗外反射进来的,照的屋子一片亮堂堂,像是她如今的心境。 “是啊,外头厚厚一层雪呢。”秋雪的气色,简直比腊月里外头挂的红灯笼还红润,姜恒看着她兜不住笑似的面容,不由也笑了:“把敏敏抱来我再瞧瞧吧。” 孩子满月前,是不会挪到后殿去住的,就住在这东配殿里。 很快乳母就把孩子抱了过来。 姜恒极轻极轻戳了戳她的额头,昨儿太忙乱了,竟没来及跟女儿好生打个招呼:“敏敏,你好啊。” 时隔一年半后,终于再次看到京城大门,观保再稳重,也是难掩心情激荡——终于,终于到家了啊。 尤其是他心上还记挂着一事:女儿有孕,算着十二月里就要临产,他生怕自己赶不上洗三礼。 要不是路上因风雪天气耽搁了些时日,其实他该早七八天回来的。 此时当真是归心似箭,恨不得立刻回家去问问夫人,女儿在宫里情形到底如何。到底这一年多的书信往来,都只能说个大概,又恐书信万一出了岔子落于人手,都只能说些套话官话。 只是观保再归心似箭,也要跟大禹一样,过家门而不入,先直接到宫门口去递折子,看皇上是否召见。 若是皇上召见,就入内奏对,若是皇上让他先回去,他才能回府。 观保早于昨日让小厮快马先赶回家去,让家里预备好马车来城门口接他:并非他架子大,而是需要一架马车整理下官服仪容好见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