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01页(1 / 1)

作品:《[清穿]后宫升职专家

可见在职场上,可以竞争,但不能不给别人留活路。 而不必熹妃特意提醒一句,姜恒也一点也不急。 姜恒从来没想过要在这后宫步年贵妃的后尘,搞什么专宠。 在这宫里切身呆了这些日子后,姜恒越发坚定了,嫔妃就是工作。她就是一个打工人。怪不得宫里都叫‘侍候皇上’,换言之,这就是服务甲方。就像乙方要不停修改方案去满足客户多种多样的需求一样。 当这份工作与性命和生存质量挂钩的时候,由不得人不认真了。 大约除了年贵妃,妃嫔们都希望被翻牌子的次数,控制在一种‘让人知道我没有失宠’的频率就行了。 秋雪累的额头上还挂着汗珠子走出来:“主子,不惹眼的旗装奴婢都给您找出来了。还好衣裳带的够多。” 到太后跟前去,穿衣裳当然要经心。 秋雪出来的时候,姜恒正对着灯琢磨熹妃的话,落在秋雪眼里,却是主子为了今日事儿黯然神伤——太后让贵人日日去跟前呆着,可不就是暗示皇上不要专宠嘛。 于是秋雪尽职尽责劝道:“皇上心里有贵人的,不会太后娘娘带着主子几日,就把主子忘了。” 她才说完,就见灯下,信贵人笑得眉目明晰璀璨,似乎想到了什么极有意思的事儿。 姜恒是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儿。 她方才在想,人做了皇上,就像鲤鱼跃龙门一样,从此再不一样了。所以皇上才被人叫做真龙天子。 不只是身份不同,物种都不同了。 在她看来,帝王就像一只大猫,它是不能拥有人类之间那种社会契约型真爱的,他能给你的最高的感情就是信任和亲近。 皇上是次日午膳后才知道,姜恒被太后带在身边,相当于变相禁足了。 苏培盛将马佳氏的事儿小心回了,之后又把太后命乌雅嬷嬷来通知他的话说了。只道太后这些日子要留下信贵人‘解闷’,绿头牌也暂时撤了。 “朕知道了。” 是因为自己只翻她的牌子吗? 皇上想起临行前,太后拉着他絮叨的‘出门宜子孙’理论,不由感叹:真是可怜,倒是受了朕的牵连。 他看姜恒,起初是合眼缘。后来则磨合出些合心意来,觉得她说话做事让自己舒服。 “跟在皇额娘身边这些日子,她自己不好叫太医,让随驾的太医每日悄悄过去给她扶个脉,别累出吓出什么病来。” 苏培盛应下这句话,又小心道:“万岁爷,用过午膳……敬事房张玉柱在外头捧着牌子等着呢。” 太后拘住了信贵人,皇上您要不要翻个别的? 但皇上到底是皇上,就算看得清太后的心思,也没打算乖乖听安排。看顺眼的姑娘被亲娘带走了,那就肝政务呗。政务忙的差不多了?不会的,这工作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这么大的天下,不用担心没活让他干。 然而姜恒的生活完全没有皇上想象中的,正在因为‘自己只翻她牌子’,而被太后带在身边约束管教横眉冷对的可怜。 起初,姜恒也以为太后留下她,是要让她抄什么宫规佛经静心之类的,或是就让她罚站,在一旁端茶倒水,如同古代□□儿媳妇的婆婆一样,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每日让她捧着汤羹和筷子站规矩。 然而到太后帐中报道第一日,姜恒就知道自己误了。 其实太后的生活很丰富,让姜恒过来,就是陪玩来的。 太后是个热衷于玄学与神秘学的人。姜恒之前听过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玄学。但对太后来说,就是富贵的尽头是玄学。 自打做了太后,她已经不需要再殚精竭虑讨夫君(要命的这个夫君兼皇上)的满意,也不需要如履薄冰保住自己在后宫的地位,绞尽脑汁与后宫中妃嫔相处。 她就把大部分空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了玄学上。 她跟本朝嫔妃一样礼佛,但不是天天抄佛经,去烧香磕头开法事。她只是喜欢听人讲佛理,说各种佛家传奇神迹。 说来满清朝廷上下就颇为信佛,但比起蒙古来又略逊一筹。 大清从开国起,安抚蒙古就是要紧事,而其中兴佛教也是政策之一。姜恒这一路行来,哪怕隔着帘子,只能看到外头景色的轮廓,也看到了很多寺庙。据说光滦河镇上就有七八十座寺庙,还都是按照国有标准敕造的。 到了草原上,每个旗也都有自个儿的寺庙和喇嘛上师。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比起宫里中正殿的法师们惯有的调调,太后更愿意听这草原上的喇嘛与觉姆说说他们经过遇过的神迹。比如谁家孩子生而知之张口能背诵万字经文,比如哪位老喇嘛坐化后,身边立刻引来了一只神鹿等等传说怪事。 蒙古喇嘛也常去大清传教,出名的上师们都会说些满语,太后听着也不累。 几乎每日都要听的。 太后至今已经收到了好几串据说是神人带过的佛珠子。 姜恒之前就听说太后礼佛用心,到了草原上每日都要见喇嘛与觉姆,还觉得太后好生虔诚,跟了太后几天,发现太后这主要是对玄学的好奇心。 上午以听传奇故事开启愉快的一天。 午膳后,太后就会进入鉴赏时间。 苏杭的宫粉、秦淮的胭脂、广东十三行送进京城的各色花油、各色眉条黛螺,太后这里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