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02页(1 / 1)

作品:《我穿成了巫蛊娃娃

随后他起身就去找那半个多月都没来过的狗皇帝。 闻弛现在住在凤临宫,离永乾殿不远,距离理政殿倒是有一段路。 不过他现在可以乘坐凤辇,倒也不累。 到了理政殿外门,闻弛下了凤辇大摇大摆地进去了。 他边走还边想着,好在现在的身体是皇后,要是个妃子,想进理政殿倒还是件难事。 随后他便被人拦在了殿门外。 常明一脸殷勤地将他迎入了侧殿。 于是闻弛便坐在榻上,听着外间乾承帝与那几个大臣之间的你来我往。 听着听着,闻弛便皱起了眉头。 三年过去,闻弛有些认不得这殿中的人,便只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跪在殿中央哭诉: “陛下,江南之民苦也!采桑,养蚕,缫丝,日日从天亮做到天黑,有人的手都被煮熟了。一匹匹精美的丝绸从他们手上制出,可他们依旧吃不饱穿不暖。 “女孩从三四岁开始便学缫丝织绸,可即便出嫁、甚至是年老后入棺,身上都披不上一件好衣。 “只因再好的丝绸都被极低的价格卖给那些东洋来的商贩,而我朝民众汗水所结的丝绸却被成船成船地从我们朝运出,穿在了外洋人的身上! “陛下!海运只会损伤我们国力,让丰朝的百姓成了洋人的廉价劳力,与我国民众无益矣,请陛下禁海运,锁国门!” 说着,他身旁的一群大臣也都跪了下来,异口同声道:“请陛下禁海运,锁国门!” 乾承帝听完,抬了抬手,众人立马噤声。 随后乾承帝看向一旁的谭晏,问道:“确有其事?” 谭晏点头道:“从武英帝开海运以来,我朝丝绸出货量巨大,从每年的10万匹,激增到如今的将近百万匹。可是绢帛的价格却从一开始的1000文一匹,降至如今的500文一匹,几近成本。 “一十口之家,养蚕10箔,得丝10匹,获钱5000。十人一年耗粮6000斤,却值18000钱。” 随后几个老臣又跪了下来大喊道:“陛下,百姓苦也!” 闻弛听到这个数据,一下子瞪大了眼睛。 可仔细一回味,又觉得古怪。 闻弛不知道养蚕要耗费多大力气,但是一般的普通百姓也不可能光养蚕,毕竟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他们应该还会中地啊! 果然,紧接着谭晏却又开口道:“可是陛下,我朝有良田十万万亩,民二万万也。十口之家应有良田五十亩,江南之地,亩产2石不到,十人之食,绰绰有余也!” 闻弛心想,人均5亩地是有的,但是普通10口之家有50亩地,你估计是在想屁吃。 丰朝建国已经有300多年了,10万亩良田,能有一半在普通老百姓手中就算是不错的了。 就是按照一半算,这家人有25亩地,扣掉课税算亩产200斤,一年也就5000斤粮食,如果再挪出几亩地中桑树,一边中地一边养蚕织丝。 闻弛心里算了算,丰朝粮食均价3文一斤,那十口之家织丝赚来的5000文,也就能买粮1600斤多一点,加上自己中的,估计堪堪眼前6000斤,够吃而已。 而这一年到头赚来的钱,除了吃个饱,估计盐都买不起,衣服更别想穿了! 这还真是在温饱线上挣扎啊! 那老头虽然说得夸张了点,还真没说错。 而且这有25亩良田的,估计都不能算是穷人了。 想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闻弛不由得龇了龇牙。 这还是在江南,如果在北方,亩产都没有200斤—— 而此时外面已经吵成了一锅粥。 听那话,那谭晏也不是不知道现在普通老百姓的人均占有田地的情况。 闻弛越听,越觉得这个谭晏有那几分均田的意思,不由又翻了个白眼。 天真。 除非改朝换代,否则你想让那些官宦之家把吃进去的田地再吐出来,那皇帝的那龙屁股坐不坐得稳还是一回事。 可是回头算算那些数据,闻弛又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 然后他抬着头看着窗外,开始思考起来。 却不知道自己张着嘴傻傻看天的样子,却被另一人看在眼中。 此时乾承帝早就已经忍不住地一眼一眼往他这里瞟,看到他这副样子,就算面前的大臣们吵得不可开交,他的嘴角还是一个劲地住上翘。 而闻弛这里,恍惚间好像想起了曾经听到过的关于丰朝粮食的一些事情,那还是很早之前,不知道谁在在他耳边说过的话。 “小时候吃不饱,爹娘才将我卖了。可是后头我听说他们的日子便也好了,地里长出大块大块的根薯,再没有人饿肚子的,只是再不曾来赎我。” 闻弛想起来了,那是常小岁曾经跟他说过的话。 听常小岁形容的那根薯,应该就是红薯。 课既然有这中东西,没道理还只有这么点亩产啊。 好一会儿等他回过神来,发现那帮人还在那边吵。 而且谭晏一个人跟一群老头吵,明显已经有吵不过的趋势了。 而另一边还有人对乾承帝大声说道:“陛下,海运之事,将我朝大量物粮外运,却只得些珠宝翡翠、香料、象牙等无用又昂贵之物。陛下,这海运实是于平民无益,于国力有损也!” 闻弛闻言皱眉。 他记得他原来的世界,不知道哪一个年代,似乎也确实是有人以这样的理由实行了海禁闭关锁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