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16页(1 / 1)

作品:《穿到古代搞基建

自己不在的这段日子,不知道他的这些股肱之臣们都怎么样了。水泥造出来了吗?织布机改装好了吗?水稻增产了吗?文选和武选结果出来了没有? 萧瑾由衷地希望,在自己倒霉的这几个月,这些使臣们可千万不要让他失望的好。 否则,他可是不会客气的。 作者有话说: 萧瑾:朕回来啦! (小说日更,遇到特殊情况实在更不了会在评论区说明,一般晚上更新,白天更新的都是在捉虫哈) 第110章 书院 ◇ ◎为教育献身的文先生◎ 快到临安前, 萧瑾才问了旁边的马蔺:谷城县的书院修得如何了? 马蔺道:已经动工了。 萧瑾点点头。 此事说来话长。 先前萧瑾只在襄阳城停留了几日,不过他那几日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在襄阳城内例行巡视一圈。 若非被人暗算, 萧瑾应当没有这个机会亲自来襄阳城看一看了。既然来了, 自然得看够了才走。 襄阳城之于夏国,相当于对外的第一道关口,若是襄阳城失守, 那夏国也就没有再退的余地了。这襄阳城,一直都是军事重镇。 萧瑾听闻, 临安城内许多地方都先后拆除了坊墙,不再对商业设限,陆陆续续地, 各地商业也较从前有了不小的发展,不过襄阳城不一样, 商业比从前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城内管控非常严格,完全是按照军事重镇的方式来治理的。 陈真看过之后,又去了乡里转一转。 这襄阳城的郊外自然也比不得临安城的郊外, 可百姓们生活也算过得去, 加上这两年并无天灾, 所以家中也存了些余粮,今年冬天也没冻死过人。 萧瑾还听到几个农户说, 若是明年也像今年这样风调雨顺就好了, 回头再打打短工挣点钱, 就有家底给儿子娶媳妇了。 还道去年看中了一个, 不过因为家里实在没钱, 办不起酒席, 请不起媒婆,只能作罢。 前些日子他叫人打听,发现那家姑娘已经嫁了人,让家里的小儿子伤心了好久。 那人说起这个的时候也是嘻嘻哈哈,仿佛再说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萧瑾听着心里却一阵难受,一时又想起来京城那边富贵子弟奢华无度的生活,别说是那些人,就连他自己不也是锦衣华服,受天下人供养吗? 倒也没有立场去鄙视别人奢靡浪费了。 这世上许多事情就是这么不公正,出身好便能一辈子富贵无虞,出身不好,埋头苦干一辈子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论起身份之贵,没有比做官更高的。可之前做官的都是同一群人,老子致仕了还有儿子顶上。都是一群既得利益者的狂欢,哪有那么多的漏给寻常百姓捡? 抡起家底之丰,更没有比大商贾家产厚实的了。可朝廷重农轻商,寻常百姓若想经商还有条条框框限制,若无天大的机遇,怎可能白手起家? 说来说去,最苦不过平头百姓了。 从襄阳走了一圈之后,萧瑾对于科举以及兴建学校的念头越发强烈了。他是个平庸的皇帝,唯一所能做的,便是让民间向上的渠道不被卡死。 世家大族把控社会资源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如今世家虽然还能在一些小事儿上跟皇家叫板,但其实内里已经衰败了。前几年被萧瑾弄下去的李庭芳,出身世家;如今在牢里的黄立夫,也是世家大族,说没了就没了的前礼部尚书姜明,同样是显贵出身。这样高的门第,不也说倒了就倒了吗? 可见所谓的门阀,早就没有话语权。 萧瑾一面想着事儿,一面往前,没走两步忽然听到前面有人在吵架。 他这看热闹的心思一起来,立马走不动道儿了,什么烦闷忧虑全都散得一干二净了。 王硕要去呵斥,被萧瑾拦住。 他寻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始暗中观察。 原是一老一少在拉拉扯扯。且奇怪的是,那个年轻的萧瑾竟然还觉得面熟。 他指着那边穿蓝衣的青年问道:这人是不是从临安来的? 王硕一看,浅笑道:圣上好眼力,此人是进士出身,如今任谷城县县令,貌似叫张翰之。 张翰之?萧瑾愣愣地站在那儿,想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当初姜明他那纨绔儿子闹事儿,就是这个张翰之把人给绑起来了吧。是个有良心的小伙子。 他暗暗偷.窥,对面两个人浑然不知,还在争执。 张翰之都快被这人烦死了:说了多少遍,学院早晚都会建的,只是如今钱不够。 有钱修路没钱建学院?如今已经是年底了,明年朝廷还会开科取仕,这学院早一日修建起来,底下的童子便能早一日入学,这样利国利民的事,还比不得你那一条路? 那能比较吗?修路不也是为了百姓? 张大人,您有您的考量,只是学院这件事也拖不得。 张翰之叹了一口气:行了,你说的我记下了,等有钱就建。 说话的那人听到这句一顿,眼睛狐疑地上下扫着张翰之,面上摆出一副早已看清的表情。张翰之这话,他已经听了许多遍了,从他来谷城县当县令之后就听说了:每每问及都是缺钱,县衙若是一直缺点,这学院就一直拖着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