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09页(1 / 1)

作品:《穿到古代搞基建

说完,他还膈应了徐庶一句:柳爱卿一心向着朕,实在是个忠心不二的能臣,往后这些话徐尚书还是别说了,等你什么时候学到柳爱卿十之二三再来寻朕吧。 徐庶自讨没趣,还被膈应得不轻。 等他好不容易消化完这件恶心事儿,回了工部一看,他儿子又不见了。 属下来报,说是柳承智今儿一早过来的时候就发了疯,又把人带去了城外,说是要研制新水车。 徐庶拍了一下脑门:没完没了了这是! 他们工部的悠闲日子,彻底回不去了。 工部整日闹得天翻地覆,萧瑾也看得起劲儿。他对柳承智有信心,农具既然解决了,如今就得想想,该不该将人牵往两广地区开荒了。 这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做好了利国利民,做不好怨声载道,需得从长计议。 萧瑾吩咐:去,将张丞相和六部尚书请过来议事。 八宝正待下去,萧瑾又道:将顾淮南跟韩攸也请过来。 第55章 开荒 ◇ ◎鼓励百姓建设两广◎ 不多时, 朝中诸位大臣齐聚一堂。 顾淮南是常来议事的,萧瑾并不介意他同李廷芳的关系,每每议事都会叫上他。可韩攸却是头一次来, 他环顾了一眼四周, 发现众人坐得也极为讲究且微妙。 户部尚书冯慨之还是一如既往地随张丞相而坐;兵部尚书王从武离冯大人远远的,他身边是一向不怎么说话的礼部尚书韩仲文。吏部尚书姜明同工部那位徐庶坐在一块儿。萧瑾还未开口他们便头抵着头,小声交流着。 刑部尚书卢扬闷不吭声, 没挨谁的边,自成一派。 一屋子算下来也没多少人, 但分的门派但是一目了然,泾渭分明。 韩攸入乡随俗,坐在顾淮南身边。 顾淮南抬头冲着他笑了笑, 他们俩身份最低,坐得最远。 萧瑾见人都来了, 咳了一下,叫那两个窃窃私语的回了神,这才说起了正经事: 想必诸位大人都已经听说了,前头襄阳城的那些降兵被派去了两广一带屯田。这些士兵如今早已经抵达两广了, 单若只叫他们去开荒, 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朕打算召集无地百姓前往两广开荒, 众卿意下如何? 王从武是无条件支持萧瑾的,可他觉得这件事情没必要仔细商量:您直接下一道圣旨, 将一地方百姓圈起来, 征过去开荒就是了, 为国办事, 他们岂敢不从? 萧瑾对他这耿直的个性也真是无奈:真这样, 这昏君的名头就跑不了了, 还是让他们自愿才好。 姜明第一个皱起了眉:那地方谁会自愿去?送死。两广多瘴气,去了就是送死,圣上您又不是不知道? 萧瑾就知道这又是个刺头。讨人嫌的,就他话最多了。 萧瑾虽然懒得搭理,但是这种事还是得解释清楚的:瘴气乃是因为两广湿热且林木多,一旦砍伐掉部分林木,这些瘴气自然也就散了。姜大人若是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的话,还是趁早回去多读读书吧,毕竟读书明智。 姜明被嘲讽了两句,那份反对的心思不仅没有下去,反而愈演愈烈了:话虽如此,但是瘴气致命的事儿民间人尽皆知。圣上您说服得了微臣,未必能说服天下所有百姓。 朕几时说过,要让天下百姓都去两广开荒了?既然都是去开荒,必然是招那些连日子都过不下去的人。他们之所以会过去,都是为了生计,只要有一口饭吃,便是再毒的地方他们也愿意去。但若家中有恒产,莫说那地方有瘴气了,就算是鱼米之乡他们也轻易不会背井离乡。 萧瑾觉得自己说得够明白了,是姜明这家伙没有搞清楚这次招募的对象:朕说得够明白了吧,姜大人懂了? 姜明神色难堪,无话可说。 徐庶不忍姜明如此,帮着说了一句话:圣上,姜大人也只是关心江山社稷。 萧瑾见他还敢开口,自己先阴阳怪气上了:朕又没骂他,怎么徐大人就这么护上了? 他见两人坐在一块儿,明白了:原来徐大人跟姜大人关系如此要好啊,怪不得为人处事也多有相似,怕是都按着对方模子学的吧。学得可真像啊,朝中官员合该向二位看齐,要是百官都像您二位一样的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江山社稷便不用愁了,是吧? 姜明跟徐庶被挤兑得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真是作孽,他们方才为什么要开口说话呢?要是闭上嘴,哪有这么多的事儿。 韩攸第一次见到了萧瑾的战斗力。 他也听说过齐国皇帝的作为,这位齐皇也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不过跟眼下这位刚登基不满一年的萧瑾比起来,齐皇那头倒是显得常规多了。 姜明跟徐庶闭了嘴,剩下的人心也都齐了。 萧瑾这才开始跟他们商议起了开荒一事。他想着既然是开荒,那么肯定是要有政策扶持的。 萧瑾决定五年不收税,这个提议提出来之后就遭到了反对,而且是众人一致反对。商量了半日最后定下来开荒土地归开荒人所有,前三年不收税,第四年开始便照常收税。 即便如此,张崇明还是有些不满意。不过转念一想,若是真遇上的战事要收粮,到时候收不收全在朝廷一念之间。朝廷真一张圣旨下去,还怕收不到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