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69页(1 / 1)

作品:《穿到古代搞基建

方柄笑了:陈国公,事儿还没完呢,这里还有一封您家的信。 陈国公懵了:我家?我与安王可没联系! 您有没有不知道,不过您家的姑娘、如今的陈妃娘娘,却同安王交情匪浅。您家中有只白鸽,正是安王与陈妃娘娘通信之用。 这事儿说起来还跟王从武有关。 自从从小艾口中得知了那只白鸽的事,他便一直让人在府中守着这只白鸽回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安王回京之前,还真让人守到了。 这封信是安王寄回来的,说是立刻回京,让陈妃在宫中多盯着些。方柄说完,又将信传给众人看了一遍。 除此之外,咱们这位陈妃娘娘这些日子还派人多番打听襄阳城内的那位世子爷。想是有些忌讳安王有妻有子一事,甚至还派人暗中动手,准备取世子爷性命。 不可能! 陈国公跟萧元涣异口同声。 萧瑾一锤定音:是与不是,先抓来审一审再说。来人,将这四人带入天牢,大理寺即刻带人去三家并宫中搜查!如有违抗,格杀勿论! 陈国公直到被拉下去的时候还一脸茫然。 他是冤枉的!他才是那个真的被冤枉的!圣上,您信我啊! 作者有话说: 明天就要上班了,感觉很难受 (之前有人问起夹子的事情。是这样的,我挑了一个好日子,大年初一入v,想要红红火火。结果那天入v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等到初四那天上夹子,好家伙,直接70多本_(:3」∠)_于是我又扑了,一点水花都没有。) 第35章 斩首 ◇ ◎将萧元涣斩首示众◎ 李廷芳被捉拿并不代表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 他下去之后, 仍有许多人以信未寄出,便不能以此定罪为由,替李廷芳求情。尤其是李廷芳的那些同乡同僚。 这么多年, 李廷芳这丞相可不是白做的。他交好的人不在少数。 这些人说来说去也就只有一个论调:没有动过刀, 如何能杀人?没有寄出去的信,如何能说明李大人有反意?至于李家与安王交好,那也得归咎于安王的故意拉拢。 总而言之, 李丞相肯定是无辜的。 这话可就得罪了安王的支持者了。安王犯的是谋反的大罪,这可是要诛九族的, 他们今儿表面上不敢说话,不敢掺合到这谋反的事件中来,但这不代表他们能眼睁睁看着安王被污蔑!既然李廷芳都能是无辜的, 那么安王为何不能? 说起来那封信还是李廷芳挑唆安王谋反的呢!野心最大的那个,分明是李廷芳! 于是, 两拨本该站在一条船上的人,就此翻脸。都说自己护着的人是冤枉的,唯一一个真冤枉的陈国公,反正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 惨还是陈国公惨。他一心想把女儿嫁到皇家当国丈, 结果冷不丁的就碰上这么一个灭顶之灾! 不过闹的人还是少数, 更多的人是闷不吭声, 譬如韩仲文。他跟李廷芳关系一向亲厚,但是眼下也一句话未说。 搁以前他说不定还会站出来说上两句。可今时不同往日了, 张崇明今日虽未说话, 可韩仲文也知道他是什么态度。张、冯、王三人往萧瑾后头一站, 这朝中是谁说了算, 也就清晰明了了。 对外, 萧瑾能笼络军心、笼络民心;对内, 他也能掌控张崇明一派大臣,这样的皇帝,他们怎么敢再作乱? 韩仲文等不掺合,是因为他们知道形势已经变了,萧瑾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任人拿捏的新皇了。但遗憾的是,那些替李廷芳跟萧元涣争辩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吵得不可开交。 萧瑾看得津津有味,并且把这些人都给记下来了,记在了小本本上。 如若给他一把瓜子,他能当众嗑起来。 吵吧吵吧,反正谋反这个罪名是铁定,他说的! 以前他是没人支持,打不过襄阳那些士兵,也不敢在齐国进攻之前搅得自己不安稳,说一下唯唯诺诺,投鼠忌器。可是现在不一样了,齐国已经投降了,短时间内闹不出什么水花,他该趁着这个时机将萧元涣这个祸患一举拿下。 一个早朝就这么乌烟瘴气地结束了。 下朝之后,冯慨之一直守在张崇明身后,对他使劲儿拍马屁。 可拍了半天也不见反应,仔细一看,却发现张崇明压根不想走:丞相,您看什么呢? 张崇明对着殿外跪的那群人,抬了抬下巴:李廷芳那厮总说咱们结党营私,实则他自己才是真正的拉帮结派。但凡是要跟他老家沾亲带故,都是他的都是他的同乡;但凡是从眉山书院出来的,都是他的同窗;即便都扯不上关系,只要瞧着顺眼,那也是他的同僚。偏偏那些人还就吃他假仁假义的那一套,觉得他虚怀若谷,忠君爱国,真是可笑! 冯慨之满脸不屑:世人多是糊涂透顶,哪能看明白这些? 他们之前确实是贪,但是贪的里外如一。不像李廷芳,分明是个伪君子,非得装出一副胸怀天下的模样,十分可恶! 所幸他这回是彻底翻不了身了。这还多亏了您。从前只听您说李廷芳有不轨之心,我还以为是您随便说的呢,没想到真有证据。这回要不是您那一封信,咱们还就真的拿他们没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