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52章 去意萌生(二)(1 / 1)

作品:《高升

李季是前任老行长翁文祥临退前力主提拔的。

翁老行长退休的前一年,随省里的考察团去了一趟南方。回来后,思想大变。

他说,这么多年了,行里的人事管理一向是按资排辈,职务升迁全靠熬,也该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了。

为此,老行长还专门跑了一趟省行。

在省行人事处协助下,参照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形式,凤城建行组织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干部竞聘上岗考试。

经过两轮笔试,一轮面试,一轮专家测评,李季脱颖而出,成为凤城建行,也是整个省建行系统最年轻的部门领导。

实话讲,陶平也很看好李季。

小伙子年轻,有学历,有能力,做事认真负责,只是这硬直的性格他很不喜欢。

所以,他从不主动与李季接触,也懒得去管那些事。

可是忽然有一天,陶平发现,这个年轻人竟然成了他和叶欣之间较量的砝码,他不得不重新考虑了。

再强的人,若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就成了绊脚石。

陶平熟读《三国演义》,书中许多情节和掌故,张口就来。

他最欣赏的人是曹操。在他眼里,只有曹操才像做大事的人。

陶平其实有点看不上崔浩。

可崔浩最听话,善于察言观色,对陶平言听计从,从不违拗他的意思。这是让陶平最满意的。

一条忠实的狗,总比一个张牙舞爪的人要好得多。

信贷部门是全行的要害部门,一定要用自己信任、可靠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听话,哪怕才能平庸些。

可陶平还是想再给李季一次机会。

人才难得。

刘备当年若不是有了诸葛亮,十有八九会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无处容身。小命能不能保得住,也很难说。

年轻人一时冲动,说了不该说的话,出点格,也是常有的事。

谁还没年轻过?

年轻人哪有不犯错的?

年轻,就是要犯错。犯错是年轻人的权利。

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

陶平是个胸襟开阔的人,自然不会与年轻人斤斤计较。

《三国演义》中,陈琳替袁绍写檄文辱骂曹操,投降后不但没被杀,反而受到了曹操的重用。

陶平虽然比不上曹操,可起码的器量还是有的,不会揪住个小辫子就不放手。

而且,老狐狸的算盘,可不是只吃几只鸡那么容易满足。他的胃口大着呢。

陶平相信,这个年轻人一旦开了窍,肯定比崔浩有用得多。毕竟,一个人光听话还是不够的。

无论走到哪里,人们还是愿意找有能力的人做事。

比如去医院,你明明知道对方医术平平,绝不会因为是熟人、朋友,就放心地把手术交给他去做。

术业有专攻。

作为一名企业领导,一定要学会用人,尤其是曾反对过自己,或者曾是敌方阵营的人。这样的例子,《三国演义》中多的是。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陶平知道这个小伙子很不一般,缺的可能只是一个机会,一个能发挥专长的平台。

这样的人,如果能归入自己阵营,加以适当调教,将来肯定会大有用处。

把李季放到别处,陶平不放心,也睡不踏实。

城东支行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以后十几年就没离开过。

现在的城东支行,从上到下,基本还是陶平在时的老班底。支行大小干部,即使不是他的老部下,也是经他的手提拔起来的。

更何况,还有老相好王淑兰帮忙看着,就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一样。

那个伟人说得好: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又不改正;改正了错误就是好同志,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就越好。”

年轻人往往喜欢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这个可以理解,毕竟人都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

不过,回头是岸,希望李季这个小伙子不要那么不识时务,木头脑袋,白费了他的一番苦心。

可是,李季却猜不透陶平的心思。

哪怕即使知道,也未必能如陶平所愿。因为: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不管怎样,太阳照常升起,日子还在继续。

这一天,李季坐在办公室里,盯着桌上的信贷材料,总是很难把心思完全集中到上面去。

再去找找叶行长?

李季听见了自己的叹息声,似乎比任何时候都长。

其实不用问也知道,希望很渺茫。因为如果可以的话,叶行长应该先打电话给李季才是。

阳光洒在桌面上,细小的灰尘颗粒在眼前浮动。

李季盯着桌角那一块明亮的光斑,愣愣的。

一只灰黄色的小鸟,忽然落在窗台上,叽叽喳喳鸣叫。

它的双脚不住蹦来跳去的,小脑袋灵活晃动,尖尖的小嘴巴一上一下,好像在啄食着什么。

李季一下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人和鸟怎么比,李季想不出。

不过,人要是鸟就好了。

不种,不收,靠老天养活。更不用上班,也没人管着,自由自在,来去由己,快活无比。

一边想着,李季悄悄站起来,走向窗台边。

那鸟儿却跳了跳,急促地叫了一声,扇扇翅膀,眨眼间飞走了。

李季笑了:原来连这小鸟,都不待见自己啊。

透过窗户望出去,天空湛蓝,渐渐高远。那只鸟儿,却早已寻不见了踪影。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李季摇着头,坐回椅子上;正想喝口茶,桌上的手机响了。他拿起一看,是韩梅。

铃声清脆悦耳。

李季握着手机,看着屏幕上在不断闪烁的莹黄色图标,犹豫起来。

这个韩大小姐,不知又有什么事情。

上次可被她弄惨了,还不知道怎么收场。听陶行长的意思,他应该远离韩梅才是。

感觉这后遗症不轻。

李季眨着眼睛,还是没接听。

铃声停了。

李季松了一口气,将手机放下,端起水杯。

铃,铃铃,铃铃铃......

手机又响了。

李季只好又放下水杯,拿起手机,低头一看,还是韩梅。

他紧紧咬了咬嘴唇,踌躇着。

叮铃,叮铃铃,铃铃......

铃声还在继续响着。

李季似乎看到了韩梅气恼的样子。他想了想,使劲出了一口气,还是接起了电话。

“好你个猪,怎么不接我电话?”

韩梅一开口,就没把自己当外人。

“我,我刚才去洗手间了.....”

李季喝了一口茶。

“噢,”韩梅声音缓了下来,“你最近在忙什么呀?怎么也不给我打电话?”

“没,没忙什么......”李季嗫嚅着,“我现在不在市行了......”

“不在市行了?”韩梅愣了一下,“那你去哪了?”

“到支行了......”李季神色索然。

“好啊,好啊......”韩梅的语气兴奋起来,“那是当行长了吧?在哪?改天我去好好宰你一顿!”

“城东支行.....”李季说得毫无底气,“什么行长啊?是副行长,大妹子......”

“副行长啊......”韩梅明显很失望,“你不是市行信贷部副总嘛,怎么下去才给个副行长?”

“副行长已经很好了,”李季舔了舔舌头,“我差点......”

三个字一出口,李季马上发觉说漏了嘴,赶忙打住,下意识地捂了捂嘴。

“你差点怎么啦?”

韩梅很好奇。

“没,没怎么啊......”

李季咳了一声。

“不想说就算了,”韩梅有点不屑,“你以为我想听啊......”

“不,我不是那个意思,”李季有些发窘,“最近行里出了点事,我......”

李季不说话了。

“你们这些国有大行,事就是多!”韩梅哼了一声,“我看你干脆来我们这里算了......”

“去你们那里?”

李季心里蓦然一动。